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沿循”概念表征形式與概念域成員歷史演變

2019-11-07 08:16:08馬梅玉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9年4期
關鍵詞:單音節(jié)古漢語音節(jié)

馬梅玉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49)

筆者所談“沿循”概念指“按照某種線路、標志行進”,這一概念普遍存在,那么“沿循”概念在漢語不同時期如何表征?朱德熙先生曾說:“語言包括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語言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弄清楚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盵1]80因此,在研究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對應關系時就有了兩個切入點:從語法意義出發(fā),在語義成分恒定的情況下,看能用哪些形式表達;從語法形式出發(fā),在語法形式恒定的情況下,看能表達什么樣的語義。[2]1筆者從意義與運動事件結構角度出發(fā),探討“沿循”概念表達方式的歷時演變,并探討歷時演變的特點與動因。運動事件的表征是對該事件內部要素的編碼,編碼結果得到表層形式。位移事件主要包括六類要素:運動(motion)、動體(figure)、背景(ground)、路徑(path)、方式(manner)、動因(cause);路徑又可進一步分為矢量、構向和指向,矢量指的是動體相對于背景形成的到達、經(jīng)越、離開等路徑信息。[3]218-221結合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對漢語史分期的探討[4]6-8,筆者從上古漢語(先秦西漢)、中古漢語(東漢至隋)、近代漢語(唐至五四時期)、現(xiàn)代漢語(五四至今)四個時期對“沿循”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構成成員進行共時考察。

一、“沿循”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構成成員共時考察

(一)上古漢語時期

先秦西漢時期,“沿循”概念主要通過單個動詞進行編碼,包括“遵、循、率、隨、順、緣、沿”等7個動詞。如:

(1)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詩經(jīng)·豳風·七月》)

(2)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jīng)·大雅·綿》)

(3)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尚書·序》)

(4)王沿夏,將欲入鄢。(《左傳·昭公十三年》)

(5)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左傳·僖公四年》)

(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莊子·秋水》)

(7)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廣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例(1)“遵彼微行”意為“沿著小路走”,“遵”在例中意為“沿著……行進”,編碼“運動”和“路徑”兩個概念。例(2)-(4)中的“率”“隨”“沿”同樣編碼了“運動”和“路徑”兩個概念。例(5)-(7)中“循”“順”“緣”均用于連動式中,無論是用作連動式前項動詞,如例(5)(6)中的“循”“順”;還是用作連動式后項動詞,如例(7)中的“緣”,兩項動詞之間有連詞“而”或“以”連接。明顯地,該格式中“循”“順”“緣”尚未語法化為介詞,依然為動詞,意為“沿著……行進”,同樣編碼“運動”和“路徑”兩個概念。由此可見,上古漢語“遵、循、率、隨、順、緣、沿”均融合“運動”“路徑”兩個義素,是典型的綜合性動詞。上古漢語“沿循”概念主要通過綜合性動詞、運用綜合性手段表征。

(二)中古漢語時期

中古漢語時期,“沿循”概念的表達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既有表征形式的變化,也有概念域成員的演變。

1.產(chǎn)生了新的表征形式。先秦西漢時期“沿循”概念的表達主要通過7個動詞來呈現(xiàn),中古漢語時期,單純用以表達“沿循”概念的動詞產(chǎn)生了意義上的虛化,“運動”要素脫離,原有詞語僅編碼“路徑”要素。如:

(8)仕者隨秩遷轉,遷轉之人,或至公卿,命祿尊貴,位望高大。(《論衡·初稟》)

(9)帝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10)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11)斯須,門外倚梯登城,或燒城屋,蟻附亂進,矢下如雨,牙門、郡守各緣屋出,與其卒兵相得。(《三國志·魏書·鐘會傳》)

(12)其夜聞江中洶洶有人聲音,往視之,槎乃移去,沿流下數(shù)里,駐灣中。(《搜神記》卷十一)

上古漢語時期這些動詞或用于單動式,如例(4);或用于連動式,如例(5)(6)(7),不僅編碼“路徑”要素,還編碼“運動”要素,動詞性凸顯。例(8)-(12)中“隨”“循”“順”“緣”“沿”與其后動詞“遷”“入”“下”“出”等之間沒有連詞連接,“遷”“入”“下”“出”是核心動詞,運行意義明顯。中古漢語時期“隨”“循”“順”“緣”“沿”融合的“運行”義素消失,“運行”概念由“遷”“入”“下”“出”等詞表征。此時“隨”“循”“順”“緣”“沿”已虛化為介詞,在這種情況下,漢語“沿循”概念即是由“P單音節(jié)+N(P)+VP”狀中結構來表達,其中P編碼路徑信息中的矢量經(jīng)越,V編碼運動信息,同時也可能編碼了路徑信息中的構向,如“上”“下”“出”等。例(10)中“沿循”概念就是通過“順江東下”這一狀中結構表達的,其中“順”編碼路徑信息,運動信息由動詞“下”表征。

2.原有概念域成員部分退出,新表征形式“P單音節(jié)+N(P)+VP”中的介詞,部分由上古漢語中的“沿循”概念域成員語法化而來,部分是新產(chǎn)生的。

上古漢語時期可單獨用以表征“沿循”概念的有7個動詞。中古漢語時期,有的動詞單獨表征“沿循”概念的功能逐漸消失,如“遵”,調查的8部典籍(1)考察的8部文獻分別是:《論衡》《漢書》《世說新語》《宋書》《搜神記》《后漢書》《三國志》《南齊書》。中僅發(fā)現(xiàn)兩例。

(13)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漢書·元后傳》)

(14)涉澗之濱,緣山之隈,遵彼河滸,黃阪是階。(《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再如“率”,上古時期“率”單獨用以表征“沿循”概念的用例較少見;上古文獻(2)考察的文獻有:《尚書》《詩經(jīng)》《儀禮》《禮記》《論語》《孟子》《左傳》《楚辭》《莊子》《國語》《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戰(zhàn)國策》《史記》。中僅在《詩經(jīng)》中發(fā)現(xiàn)6例;中古時期偶或見之,如“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王逸《九思·憫上》)。后世此類用法多為仿古。

中古漢語時期新表征形式“P單音節(jié)+N(P)+VP”中介詞部分由上古漢語中的“沿循”概念的概念域成員語法化而來,如“循”“沿”“緣”“隨”“順”等,略舉數(shù)例如下:

(15)公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禽耳?!鄙泄魃絹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16)虜退,安民沿淮進壽春。(《南齊書·列傳八·李安民》)

(17)緣河上下,隨機赴接。(《宋書·索虜列傳》)

(18)餅隨阡陌比肩相布。(《齊民要術》卷七)

(19)順縛芻河北下流至呾蜜。(《大唐西域記》)

部分是新產(chǎn)生的,如“傍(旁)”“尋”,在東漢時期可與運行動詞連用構成狀中結構表征“沿循”概念,如:

(20)還過,從江乘,旁海上,北至瑯琊。(《論衡·實知》)

(21)兒尋其跡追逐求索。(《六度集經(jīng)》卷六)

(22)尋路往至,到世尊所。(《賢愚經(jīng)》卷十)

(23)六師追逐,尋跡馳往。(《賢愚經(jīng)》卷二)

例(20)中“旁海上”中,“旁”為介詞,編碼路徑信息;“上”為動詞,編碼運動信息,“旁海上”狀中結構表征“沿循”概念。例(21)-(23)中“尋”分別與運行動詞“行”“追逐”“往”等連用構成狀中結構表征“沿循”概念。這些用例中的“旁”“尋”只編碼路徑信息,運動信息由后面運行動詞編碼。

(三)近代漢語時期

近代漢語時期“P單音節(jié)+N(P)+VP”狀中結構仍可以表征“沿循”概念。這一時期,“沿循”概念表征形式也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中古漢語中用以表征“沿循”概念的狀中結構中的介詞基本是單音節(jié)形式,發(fā)展至近代漢語狀中結構中的介詞有的是雙音節(jié)形式,雙音節(jié)介詞由相應的動詞加時態(tài)助詞“著”詞匯化而成。試比較下例:

(24)a.于是循著墻腳,轉到廟后,將右手一伸,左腳一頓,已到墻內。(《綠野仙蹤》第二十六回)

(24)b.從二門進東角門走,循著東廊一路走過大殿……(《儒林外傳》第三十七回)

(25)a.此間又不藏風,又不避冷,若依老豬,只該順著路,往西且行。(《西游記》第五十回)

(25)b.二人也不辨是否,只管順著字跡走去。(《鏡花緣》第四十九回)

(26)a.卻說劉本道沿著江岸,荒荒走去,從三更起仿佛至五更,走得腿腳酸疼。(《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

(26)b.當下崔寧和秀秀出府門,沿著河走到石灰橋。(《錯斬崔寧》)

例(24)-(26)a句中“循著/順著/沿著+NP”與后續(xù)VP中間有停頓,“循著/順著/沿著+NP”語義指向施事,“循著/順著/沿著”仍有動詞性質,均是“動詞+時態(tài)助詞”形式。(24)-(33)b句核心動詞分別為“走”“走去”,“循著/順著/沿著”語義指向核心動詞。此時“循著/順著/沿著”已不再是“動詞+時態(tài)助詞”組合,而是凝固為雙音節(jié)介詞,“循著/順著/沿著”已完成了由動詞到介詞的語法化與詞匯化過程。語法化過程指的“循、順、沿”完成了由動詞到詞內成分的轉變,“著”完成了由時態(tài)助詞到詞內成分的轉變,均有意義的虛化。詞匯化過程指的是“循、順、沿”與“著”原本為獨立的兩個詞,現(xiàn)凝固為一個詞。

(四)現(xiàn)代漢語時期

現(xiàn)代漢語時期“沿循”概念主要通過“P單音節(jié)+N(P)+VP”“P雙音節(jié)+NP+VP”兩種形式表征,其中單音節(jié)介詞主要有“順”“沿”,雙音節(jié)介詞主要有“順著”“沿著”。

(27)我和方超就成了穿越封鎖線的武工隊,沿著樹蔭一株樹一株樹地潛行。[5]

(28)雨水立刻潑濕了他的周身,順著耳朵、胡子往下淌。[5]

(29)她順著銀環(huán)指的方向看去,發(fā)現(xiàn)樓底葡萄架下探出一個腦袋。[5]

(30)你們沿著我手指的方向往前看,看看有什么東西。[5]

從現(xiàn)代漢語“順著”“沿著”的使用情況看,當賓語為雙音節(jié)形式、復雜結構時,多傾向于用“沿著”“順著”。

二、“沿循”概念表達形式演變特點

通過以上對漢語“沿循”概念表達的描寫與分析,可以看出漢語“沿循”概念表達歷時演變過程中凸顯出以下特點:

(一)傳承性

1.表征形式具有一定的傳承性。上古漢語時期,“沿循”概念的表達主要通過動詞“遵、循、率、隨、順、緣、沿”來呈現(xiàn)。中古漢語時期,雖然產(chǎn)生了新的“沿循”概念表征形式(“P單音節(jié)+N(P)+VP”),然而單純用編碼了路徑與運動要素的動詞來表達“沿循”概念的形式依然存在,如上文例(13)(14)。近代漢語時期也有一定的留存,如:

(31)八戒與沙僧聽得呼他圣號,急忙解了馬、挑著擔奔出林來,也不顧泥濘,順澗邊找尋。(《西游記》第四十一回)

(32)這山中多有妖邪強寇,天色清明,沿山打劫,天陰就來寺里藏身。(《西游記》第八十回)

盡管中古漢語即已產(chǎn)生“P單音節(jié)+N(P)+VP”“沿循”概念表達形式,然而這一表征形式一直延續(xù)至近代漢語,如:

(33)人隨沙路向西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34)世隆乃遣軍副劉僧麟緣道追之。(《南史·柳元景列傳》)

2.“沿循”概念域成員具有一定的傳承性。上古漢語時期單純用動詞表征“沿循”概念的成員有“遵、循、率、隨、順、緣、沿”7個,中古時期,“循”“隨”“沿”等仍是單純動詞表征形式的構成成員。中古漢語時期產(chǎn)生的“P單音節(jié)+N(P)+VP”與近代漢語時期產(chǎn)生的“P雙音節(jié)+NP+VP”表征形式的構成成員也有一定的傳承性,“沿(著)/順(著)+NP+VP”一直沿用至現(xiàn)代漢語。

(二)變化性

1.表征形式有一定變化。上古漢語時期,“沿循”概念通過動詞來表征。中古時期,除了原有形式有一定留存外,產(chǎn)生了“P單音節(jié)+N(P)+VP”表征形式,近代漢語又產(chǎn)生了“P雙音節(jié)+NP+VP”表征形式,現(xiàn)代漢語用單個動詞表征“沿循”概念的形式消失。上古漢語時期,單獨一個動詞即可編碼路徑與運動信息,在“P單音節(jié)+N(P)+VP”、“P雙音節(jié)+NP+VP”表征形式中介詞編碼路徑,后面的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編碼運動。

2.“沿循”概念域成員具有一定的變化。首先,單純用動詞表征“沿循”概念的形式,在上古漢語已經(jīng)產(chǎn)生。上古漢語前期其主要構成成員有:遵、循、率、隨,上古中后期加入這一形式的新成員有:順、緣、沿。中古漢語時期,“遵”“率”逐漸退出,近代漢語時期“循、隨、順、緣、沿”基本不能單獨用來表征“沿循”概念。中古漢語時期可用于“P單音節(jié)+N(P)+VP”這一表征形式的介詞成員有“隨”“循”“順”“緣”“沿”等,這5個介詞由上古漢語可單獨用于表征“沿循”概念的動詞虛化而來。這一時期新產(chǎn)生的可用于這一表征形式的介詞有“傍(旁)”“尋”,這兩個介詞到近代漢語時期退出。

(三)語義演變的同一性

考察漢語詞匯,我們常常會見到某一類意義相同的兩個或幾個詞語在詞義引申過程中朝著相同的方向引申,誠如許嘉璐所言:“一個詞意義延伸的過程常常擴散到與之相關的詞身上,帶動后者也沿著相類似的線路引申。我們把詞義的這種伴隨性演變稱為‘同步引申’?!盵6]327這種同步引申現(xiàn)象在“沿循”概念詞中體現(xiàn)較為突出,如“循、順、傍、緣、沿、隨”都由“按照某種線路、標志行進”這一語義引申出“沿著、順著”之義,均由動詞用法虛化出介詞用法。

“沿循”概念表征形式與表征形式構成成員歷時演變傳承性與變化性特點是由語言特性決定的。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求語言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從歷時角度看,就體現(xiàn)為一定的傳承性。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要求語言具有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不能是劇變,而只能是漸變性的,所以“沿循”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成員的變化也是漸變的。

三、“沿循”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成員歷時演變動因

語言某一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成員的歷時演變與更替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不外乎語言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

(一)語言內部原因

1.漢語由綜合性語言到分析性語言類型轉變的影響。有關漢語從綜合到分析的類型轉變已有多位學者論及。蔣紹愚指出:“漢語詞匯從古到今有一種從‘綜合’到‘分析’的趨勢,這種趨勢影響到語法的變化。所謂從‘綜合’到‘分析’,指的是同一語義,在上古漢語中是用一個詞來表達的,后來變成或是用兩個詞構成詞組,或是分成兩個詞來表達?!盵7]232楊榮祥更進一步指出:“所謂綜合性,是從后代的語言看,由兩個成分構成的句法結構表示的內容,古代用一個詞(一個概念)表示;所謂分析性,是古代由一個詞(一個概念)表示的意義,后代用兩個詞(兩個概念)構成一個句法結構來表示。簡單地說,綜合性向分析性發(fā)展,就是將一個詞(一個概念)表示的意義分析為用一個句法結構來表示?!盵8]

“沿循”概念在上古漢語時期用單個動詞即可表達;到中古漢語時期則產(chǎn)生了用狀中結構的表征形式;現(xiàn)代漢語中由單個動詞表達“沿循”概念的表征形式消失,僅留存狀中結構的表征形式,這一變化恰好驗證了漢語由綜合向分析的演變。表1舉例證明:

表1 “沿循”概念表征形式對比

由上文研究可知“沿循”概念主要運用綜合性手段來表達,中古漢語時期“沿循”概念的表達逐漸向分析性手段轉變,發(fā)展至現(xiàn)代漢語“沿循”概念主要通過分析性手段表達,至此,上古漢語詞匯手段讓位于句法手段的過程完成。

2.漢語雙音化趨勢與韻律的推動。殷商時期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以單音節(jié)為主。西周早期漢語雙音化構詞法萌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復音詞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是漢語復音化迅速發(fā)展的第一個時期。東漢時期漢語復音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至唐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以雙音節(jié)為主的趨勢基本建立,此后,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現(xiàn)代漢語中,漢語詞匯系統(tǒng)基本以雙音詞為主。從以單音詞為主過渡到以雙音詞為主,這是漢語內部的一個發(fā)展趨勢。[9]漢語雙音化趨勢對“沿循”概念表征形式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中古時期,漢語“沿循”概念主要通過“P單音節(jié)+N(P)+VP”形式表征。近代漢語時期,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表征形式“P雙音節(jié)+NP+VP”,雙音節(jié)介詞由相應的動詞加時態(tài)助詞“著”語法化、詞匯化而成,如“沿著”“順著”“循著”等。在“沿著”“順著”“循著”由“動詞+時態(tài)助詞”形式向“動語素+助語素”形式轉變過程中,“沿”“循”“順”完成了由動詞向構詞語素的轉變,“著”也完成了由時態(tài)助詞向構詞語素的轉變,而促成“P雙音節(jié)+NP+VP”表征形式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狀中結構中“NP”的復雜化造成的。中古漢語時期“P單音節(jié)+N(P)+VP”形式中N多為單音節(jié)名詞,如例(16)(17)(20)(22)中“沿”“緣”“尋”的賓語為“淮”“?!薄奥贰保鶠閱我艄?jié)名詞。隨著時間的推移,“沿循”概念表征形式中賓語逐漸產(chǎn)生一些雙音節(jié)形式或者復雜結構,如例(24b)(25b)中賓語“東廊”“字跡”為雙音節(jié)名詞,例(28)(29)中賓語“耳朵、胡子”“銀環(huán)指的方向”為復雜結構。單音介詞與雙音節(jié)名詞或者復雜結構的組合搭配在韻律上給人以不協(xié)調的感覺,雙音介詞“沿著”“循著”“順著”的產(chǎn)生不僅彌補了韻律協(xié)調的需求,同時也迎合了漢語詞匯雙音化的趨勢。

3.詞義系統(tǒng)的不平衡性。無論從共時角度還是從歷時角度看,語言都是一個開放的、不斷變化、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徐通鏘指出:“語言結構的不平衡性是語言系統(tǒng)自發(fā)地進行自適應、改進結構的內在杠桿和機制,是語言保持活力的一個條件。”[10]語義作為語言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之一,不平衡性同樣是語義演變的動因之一,也是“沿循”概念表征形式構成成員發(fā)生變化的原因之一。一個詞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往往會衍生許多新的義項,由此該詞詞義負擔過重,表義明晰性受到影響,這時就會把某些義項讓渡給其他詞義負擔較輕的詞,通過此種方式獲得語義系統(tǒng)的新平衡。“緣”本義為衣服邊緣,如“緣廣半寸”(《禮記·玉藻》)。后來“緣”引申出較多義項,可以指物之邊緣,如“嘗有臺使,羆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冰緣”(《周書·王羆》)??梢灾腹蒙z纏繞后漆飾,如“弓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爾雅·釋器》);可以引申為“圍繞;纏繞”之義,如“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荀子·議兵》);可以引申為“按照某線路行進”之義,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可以引申為“順著某種準則行事”之義,如“夫緣道理以從事者吾不能成”(《韓非子·解老》)等等,《漢語大字典》列舉“緣”11條義項。而“順”表達“沿循”概念在上古漢語時期就已產(chǎn)生,在后世發(fā)展過程中也產(chǎn)生過其他義項,但與“緣”相較而言,“順”語義負擔較輕,且表“沿循”概念一直是其占絕對優(yōu)勢的義項,因此,“順”在表達“沿循”概念上具有優(yōu)勢地位。所以,到近代漢語“緣”“沿循”概念表達功能逐漸讓渡給“順”。

(二)語言外部原因

詞匯系統(tǒng)的演變除了受以上語言內部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應該與人們語言表達上的喜新厭舊的心理有關。某一語言形式在長期使用中由于使用頻率的增加從而產(chǎn)生語義磨損,導致語義表達力不足。為盡可能確切地、滿意地表達思想,人們會想辦法用其他語言形式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如“沿循”概念表達中的單動式表征形式構成成員的演變,上古漢語前期主要有“遵、循、率、隨”四個成員,上古中后期“順、緣、沿”三個詞語也可用于單動式表征“沿循”概念,中古時期“遵、率”表達力受到磨損,逐漸退出“沿循”概念的表達。

綜上,漢語“沿循”概念的表達既有表征形式的演變,也有概念域成員的演變(見表2)。

表2 “沿循”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構成成員在漢語各期的表現(xiàn)

猜你喜歡
單音節(jié)古漢語音節(jié)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語文單音節(jié)詞教學初探
拼拼 讀讀 寫寫
在農(nóng)村小學語音教學中提升學生認讀拼讀能力初探
考試周刊(2019年9期)2019-01-26 10:24:24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藏文音節(jié)字的頻次統(tǒng)計
快樂拼音
談談古漢語的翻譯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
聽音訓練對漢語單音節(jié)聽感清晰度的影響
聲學技術(2014年2期)2014-06-21 06:59:08
木管樂器“音節(jié)練習法”初探
唐海县| 香港 | 呼和浩特市| 桃源县| 博爱县| 东阳市| 林周县| 台中市| 运城市| 莱西市| 渭南市| 太白县| 班戈县| 房产| 广灵县| 深州市| 府谷县| 青神县| 昭通市| 乐业县| 义马市| 上虞市| 三都| 巴塘县| 龙南县| 锡林浩特市| 浑源县| 昭平县| 阿拉善盟| 六盘水市| 大庆市| 丽江市| 海原县| 乌拉特后旗| 高陵县| 江阴市| 天等县| 察雅县| 广宁县| 九江市|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