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暉
清王朝作為最后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的封建政權,滿洲貴族在滿清政權建立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清王朝建立后,滿洲貴族巨大的權力引起統治者的恐慌,康熙朝皇權與貴族的斗爭尤為顯著。從擒鰲拜到削減議政王大臣會議人員再到設立南書房,滿洲貴族的勢力逐步削弱,皇權專制不斷加強。
在清入關以前滿族還處在社會形態(tài)比較落后的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組織形式多以家族、部落、村寨為主。為適應當時社會,滿洲部族多以部落家族間的聯盟、聯親為主要的生存競爭方式。因而在滿清政權建立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汗家為主聯合異姓世家大族、帶有強烈宗親及姻親性質的貴族政治。這些家族都在清初滿族政權建立和發(fā)展壯大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明天啟二年(1622),太祖努爾哈赤按部落貴族共同議事的傳統,命八旗旗主 “共治國政”,參加后金政治的決策會議,共同處理軍國政務,并賦予它議政與擇汗之權。顯而易見,當時滿洲貴族擁有極大的權力。他們可以參與決策國家政事、選擇最高統治者,擁有議政的權力。除此之外還享有最高決策權。這些都決定了它們在王朝中的統治地位。第二年(1623)又設八大臣輔之,稱議政大臣,與八旗旗主一起議政。這一制度被稱為“八旗宗室領主、大臣聯旗共議國政制”,它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前身。除此之外,努爾哈赤于1615年設立理政聽訟五大臣,札爾固齊十人。他們代表了滿洲異姓貴族在滿族政權的重要地位。在《清太祖實錄》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記載。 這些反映了清太祖將滿洲宗親貴族和異姓貴族有效的聯合起來,令滿洲貴族在政治上享有絕對的統治權。
康熙帝在位的六十一年里,開創(chuàng)了清王朝的全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方面均有建樹且成就突出。但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皇帝卻逃不開封建歷史的客觀規(guī)律——統治階級內部斗爭。在康熙時期,滿洲貴族與皇權的矛盾斗爭頗為突出。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0),順治駕崩,臨死之際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擔任四大輔政大臣。一改親王輔政傳統,開始利用滿洲異姓貴族佐理政務。這一革新有效的打擊了滿洲宗親貴族,卻促進了滿洲異姓貴族勢力的增長,未能擺脫滿洲貴族對政權的控制。
康熙元年(公元1661),康熙幼年繼位,命四輔臣擔當國事,裁決庶務,孝莊太后輔政。由此形成太皇太后領導,四大臣輔政為主兼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為輔的輔政模式。然輔政大臣間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蘇克薩哈與鰲拜二人。鰲拜強行圈換地行為,使其權勢在滿洲貴族中極速擴張??滴趿辏ü?667)六月,索尼病逝。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被鰲拜冠以“欺瞞藐視主上,種種任意詭飾之罪重大”之名處死。蘇克薩哈事件致使?jié)M洲貴族內部分裂日益嚴重,權臣擅權、大臣專權的基礎已經被破壞。曾經占主導地位的貴族保守勢力被大大削弱,從根本上實行封建皇權專制的條件成熟。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康熙命令布庫少年將鰲拜擒住并親舉其種種罪款,遏必隆被革去公爵,輔臣政治至此倒塌??滴醯壅嬲挠H政時代到來。這意味著滿洲貴族在封建皇權面前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皇權逐漸有了提升和發(fā)展。但滿清王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滿族至上根深蒂固,其政治經濟地位遠大于漢族官僚集團。
議政王大臣會議興于太宗時期,大封宗室,將以前的旗主全部封為和碩親王。八旗議政領主由此變?yōu)樽h政王,議政王大臣會議誕生。順治七年到康熙十二年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巔峰時期。而這一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主要概括為:讞斷刑獄;宗室王公、滿洲大臣爵職承襲;商討軍務,議定作戰(zhàn)方略及部署兵力;對漢藩王及其屬下的處理;少數民族事務;調處滿漢矛盾,維護滿族統治者的經濟利益等十一項。當時由滿洲宗親貴族所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基本占據了國家政務的主要方面。而康熙十二年以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掌有所改變,由原來的十一項改為以下四項:議處軍務;有關蒙古、西藏少數民族的處理;處理與沙俄邊境有關問題;鞫審重大刑案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被皇帝嚴重削弱。
康熙十一年,“準裕親王福全辭議政大臣職。十一日,又準莊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峩等辭議政?!庇H王的請辭意味著皇室宗親的議政權受到了削弱,康熙帝的批準也意味著收歸皇權的野心。
康熙三十六年,康親王書杰逝,從此以后就再無議政王之稱了。因此在《清圣祖實錄》中將其改寫為議政大臣會議??滴跞暌院箅m有王公貝勒授命議政,但也只是地位較低的議政大臣。
總的來說,議政王大臣會議是貴族性、民族性的議政機構,是滿洲貴族參議政的一種有效渠道,且只能滿洲貴族參與其中。從康熙八年始,議政王大臣會議重出朝堂后,便成了康熙朝前期中樞決策中的重要形式,一直發(fā)揮著輔佐皇帝治國理政的重要作用,為康熙帝提供了許多參考性的建議。但議政王大臣會議分散了皇帝的權利,這注定議政王大臣會議最終走下巔峰。
康熙十六年,康熙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奇入南書房當直。入直者被稱為南書房行走。從康熙十六年開始到康熙朝終,康熙帝共選拔34名。在這34位行走中大都是漢人;他們還是文學、經史以及自然科學方面出類拔萃的人才學者。通過研究張英的《南書房記注》等其他在南書房入直的官員們的日記,將南書房行走的日常活動概括為四方面:第一,為皇帝講解經史并提供咨詢。第二,為皇帝編纂書籍。第三,陪皇帝日理萬機之余作文化方面的娛樂消遣。第四,為皇帝整理、謄抄甚至代寫文字資料或撰擬特頒諭旨等 。不僅如此,南書房的行走們與康熙帝接觸密切,且與皇帝較為親近,雖然官階不高但在朝地位卻少有人能及,南書房的地位也隨之提高。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入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舉措。康熙帝親政以后,朝廷的權力仍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此時,康熙帝逐步提升南書房的隱性權利以遏制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力。南書房作為一個中樞機構,為皇帝諫言獻策,參與擬寫諭旨,參與到國家政治的決策中來。這些都反映了南書房行走職掌的擴大和地位的提升。
明朝滅亡,清王朝建立,對于一個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進化的種族是需要過程的。其皇權的發(fā)展也不是一撮而就,始終離不開滿洲貴族的幫助。因而,皇權與滿洲貴族的關系不是敵對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滿洲貴族為清王朝的建立和強大提供了人力、財力的巨大支持。滿洲貴族依靠軍功、恩蔭等制度在清王朝統治中擁有比較穩(wěn)定的政治地位和話語權。在清王朝的統治結構中,滿清貴族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統治階級中的重中之重。
雖然皇權與滿洲貴族并非對立關系,但皇權的加強就勢必導致滿洲貴族勢力的削弱,這卻是敵對的。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清王朝的皇權制度發(fā)展幾近完善,尤其是在雍正朝皇權已達到巔峰。那么滿洲貴族的勢力必將削弱。并且在此期間,由于漢化改革而實行的一系列親漢政策,漢族官僚集團卻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漢族官僚的崛起對滿洲貴族來說更是重重的打擊??蛇@并沒有使皇權與滿洲貴族的矛盾愈加激烈,沒有像漢族藩王、蒙古首領那樣發(fā)動變亂,反而兩者的關系十分平穩(wěn)。一方面,皇權至上的原則在貴族的心中留下烙印,使他們恪守本分;另一方面,滿洲貴族已經認識到他們地位下降、權勢收縮,但卻無力挽回。更重要的是滿洲貴族心中的忠誠和團結的精神信念。因此,二者又相互依賴。總而言之,皇權與滿洲貴族的關系既對立又統一,彼此成就彼此克制,才促成了滿清政權近三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