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經(jīng)驗及當代啟示

2019-11-12 11:04周名峰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年6期

周名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中國古代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形成的為中國古代社會普遍遵循的價值準則凝聚為古代核心價值觀。上古堯舜時期推行“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西周周公制“禮”:親親尊尊,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戰(zhàn)國時期孟子主張“四端”:仁、義、禮、智,漢代倡導“五常”:仁、義、禮、智、信,宋代推崇“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中國古代社會在文化發(fā)展歷史進程中,經(jīng)歷了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博弈、滌蕩和沉淀,凝練并形成“一道八德”為主要內(nèi)容的古代核心價值觀?!鞍说隆睒?gòu)成一個完備的價值評判體系,包含了對個人家國情懷的評價,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民族性的道德價值觀。有鑒于此,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特別提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xiàn)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迸嘤鐣髁x核心價值觀必須依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二者相輔相成。

《禮記·大學》開篇即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代核心價值觀按照身、家、國、天下的邏輯架構(gòu)展開,“修齊治平”成為推行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路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修身”視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確立的根基,然而,單純的“修身”畢竟只是自律而非他律,只有將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結(jié)合,核心價值觀才能通過“修身”的方式得以推行和傳承。梳理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社會的歷代統(tǒng)治者選擇法典作為推行核心價值觀的理性工具,使核心價值觀既成為“軟性要求”,更是“硬性規(guī)范”,具有剛性的約束力。那么,總結(jié)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探尋其融入法典的經(jīng)驗,對于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重大課題具有借鑒價值。

一、“一道八德”是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的精髓

(一)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承載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學為主導、以儒釋道為主體、諸子百家兼容的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根本性價值體系即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道德價值觀,是對各種現(xiàn)象中道德價值的看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內(nèi)涵。

在中國古代社會,“道”和“德”是屬于不同層次的兩個概念?!暗馈睂儆谧罡邔哟?,“德”屬于第二層次。先秦道家對“道”與“德”的本體關系的論述最為精辟。道家認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第21章),“道”是本體,“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第38章),“德”是“道”的顯現(xiàn)和作用。儒家的“道”,《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表述表明,“道”是政治理想和治國安民策略?!拔岬酪灰载炛?(《論語·里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在儒家看來,“道”是政治、治國和人生修養(yǎng)的應然狀態(tài)。相對于應然之“道”,“德”就是對“道”的追求和實踐,正所謂“德者得也”(《禮記·樂記》)。所以,先秦儒家系統(tǒng)中的道、德關系可以概括為“道之為體、德之為用”的體用關系。

對于如何才能“至德”?先賢們做出了系統(tǒng)的探索并不斷加以深化。管子認為:“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所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孔子說:“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中庸》將仁智勇稱為“三達德”,同時又將仁義禮組合到一起,“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由此可見,“仁智勇”、“仁義禮”便是孔子提倡的德目。從性善論的角度出發(fā),《孟子·告子上》提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敝鲝垺叭柿x禮智”的“四德”。漢代董仲舒在孟子“四德”之上增加“信”德,表明當時“信”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公共生活準則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從此,“仁義禮智信”推為“五?!?成為國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價值觀,將儒家價值觀推向了新高度。到了宋代,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并基于家國一體的理念,以“孝”、“悌”、“忠”三目取代“仁”德。至此,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確立,并一直影響到明清以降。

(二)核心價值觀的八德內(nèi)涵

在“道”應然性引領下,儒家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核心價值體系的常用大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大核心價值觀。

孝:《詩經(jīng)·爾雅·釋訓》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墩f文解字》對“孝”的延伸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儒家學說中,“孝”為倫理之首,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的“孝經(jīng)”將“孝”闡釋為一切道德的根本??鬃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儒家所謂“孝道”是孝思與孝行內(nèi)外兩方面的要求。古代社會家國同構(gòu),“侍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后漢書·韋彪傳》)

悌:《四書章句集注》對悌的解釋為“善事兄長”。根據(jù)歷代各家的解釋,“悌”大體分為兩層意義:一是幼弟對兄長的尊敬和順從;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和諧?!般敝猿蔀楣糯诵膬r值觀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家庭的“內(nèi)睦家昌”達到國家的“外睦事濟”,同樣是家國一體理念的寫照。

忠:“忠”字最早出現(xiàn)于文獻《左傳》中,原義為統(tǒng)治者要利民,后來逐漸引申為忠君、利公、利國、利他的道德要求?!爸摇钡暮x極其豐富,在儒家學說中,“忠”涵蓋了事君、治民、交友、處世等政治倫理、社會倫理諸多領域。其內(nèi)核就是“忠誠”。

信:“信”是儒家“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系中處理“朋友”關系的重要原則。“信”在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的核心含義是“誠信”,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吨杏埂氛f:“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誠信既是對個體的道德要求,也是執(zhí)政者應遵循的政治倫理??鬃诱f“民無信不立”,執(zhí)政者取信于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禮:“禮”在中國文化中最具魔性。“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禮”是中國文化的根基,“禮法結(jié)合”一詞中的“禮”就是在廣義上使用的概念,包括一切行為規(guī)范、典章制度,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儀式等范疇。正是因為有了廣義的“禮”,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形成和諧、圓通的體系。狹義的“禮”是德目層次上的概念,“禮”就是適度、有序、守禮?!肮Ь粗模Y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禮”的根本特性就是講究規(guī)則、秩序?!皩е缘?,齊之以禮”(《論語·學而》)就能維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

義:《中庸》云:“義,宜也”。孟子曰:“羞恥之心,義也?!彼岢吧嵘矶×x”(《孟子·告子上》)。“義”就是合理、適當、公平、正義。對于個人而言,義要求言論合理,舉止適當,待人公平,追求公義。對于政治而言,則要求執(zhí)政者政策合理,執(zhí)法適當,分配公平,堅守公義。

廉:“廉”為德目,最早見于《周禮》?!秶Y·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 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 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 五曰廉法, 六曰廉辨?!泵献诱f:“可以取, 可以無取, 取傷廉?!?《孟子·離婁下》)可見,“廉”即不茍取、有操守、不取不義之財。

恥:“恥”即“羞惡之心”(《孟子·公孫丑上》)?!皭u”是自尊自重,明進退、知行止,旨在解決道德底線的問題,正如宋代朱熹所說:“恥便是羞惡之心。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子語類卷第十三·學七》)后世儒家又經(jīng)常將“廉恥”并用,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一文中總結(jié):“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二、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基本經(jīng)驗

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通過融為法典的立法思想、法律原則,融入法典的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范的方式,構(gòu)成歷代法典的靈與肉,這是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基本經(jīng)驗。

(一)化為立法思想

任何一部法典的制定均有其明確的指導思想,中華法系的歷代法典從戰(zhàn)國時期的《法經(jīng)》至清朝的《大清律例》概莫能外??偨Y(jié)中國歷朝歷代的法典指導思想,盡管由于歷史條件的不同而存在側(cè)重點的差異,但都蘊含了古代核心價值觀。這是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基本經(jīng)驗之一。

在中華法系的發(fā)生階段即法的起源過程中,我們的祖先特別重視吸取道德規(guī)范,邁出了價值觀融于制度的第一步。原始社會末期,堯重視使用“德”來舉賢和族,主張“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尚書·堯典》)。此后,舜也用“德”來教導和規(guī)范人民,要求“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孝經(jīng)·五刑》)。根據(jù)《禮記·表記》記載,夏朝用“事鬼敬神”作為法律創(chuàng)制的指導思想,認為法律是神意,實施法律是“恭行天罰”。商朝承繼夏朝,更是“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從此中國古代以“德禮”表述的核心價值觀便先天地融入了古代法律創(chuàng)制中。

在中華法系的初創(chuàng)階段,核心價值觀與法典相伴而生。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尚書·康誥》)說并指導創(chuàng)制西周“禮制”和《呂刑》,成為后世儒家思想的直接淵源?!睹︺懳摹酚涊d“丕顯文王,皇天弘?yún)捸实?配我有周,膺受大命”?!暗隆睆暮蝸??《尚書·多方》說“唯時求民主”,從百姓的呼聲和需求中尋找,所謂“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孟子·萬章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公三十年》)。因此,中國古代“德”的價值觀中蘊含了“民本”的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法家學說成為顯學,各諸侯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變法圖強,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成文法典《法經(jīng)》誕生,《法經(jīng)》以及隨后的秦律將“以法為本”(《論語·先進》)、“法不阿貴”(《韓非子·有度》)等樸質(zhì)的法治理念注入中華法系。

在中華法系的形成和定鼎階段,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開啟中華法系“法律儒家化”的進程,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核心價值觀全面浸透于漢代至清代的典章制度。諸多法典的指導思想,更因中華法系法典的藍本《唐律疏議》而遠播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短坡墒枳h》開宗明義指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禮與法的結(jié)合至唐已臻定型。與其說是禮法的結(jié)合,不如說“禮是法之根本和‘精義’之所在”。

在中華法系發(fā)展的后期階段,宋明理學的興起,古代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不斷充實,“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沉淀出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厚重底色。宋承唐制,《宋刑統(tǒng)》繼承唐律的“一準乎禮”?!洞竺髀伞返闹笇枷雱t在“德主”的基礎上強調(diào)“明刑弼教”,把法律作為推行核心價值觀“禮樂”的手段。清承明制,《大清律例》同樣是秉承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而創(chuàng)制的法典。

(二)融為法律原則

法律原則是法律內(nèi)容的三要素之一,是法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指導性要求與標準,能夠最集中地體現(xiàn)法的本質(zhì)和法的價值。中國古代歷代法典的法律原則都體現(xiàn)出古代核心價值觀,與法律創(chuàng)制指導思想融為一體,成為歷代法典的靈魂。這是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歷代法典的又一基本經(jīng)驗。

西周時期在“以德配天”“明德”的思想指導下,刑法原則體現(xiàn)為“慎罰”。所謂“慎罰”就是“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尚書·呂刑》),就是適當、適中的刑罰?!抖Y記·曲禮上》有云:“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边@一原則背后就是恤刑即“矜老恤幼”的“道與德”,價值觀與原則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重要的法律原則,為后世歷代法典所繼承。這一法律原則在《唐律疏議》中得到全面的繼承和發(fā)展:“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唐律疏議·名例》“老小廢疾”條的“疏議”分別解釋了這三條規(guī)定的法理依據(jù):“依《周禮》,年七十以上及未齔者,并不為奴?!薄啊吨芏Y》有三刺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戇愚?!薄啊抖Y》云:九十曰耄,七歲曰悼,悼與耄雖有死罪不加刑?!薄榜嫘簟弊鳛橐豁椫匾姆稍瓌t成為中華法系皇冠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從先秦到清末,“親親相隱”的法律原則伴隨中華法系發(fā)展的全過程。孔子曾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的論斷。漢代尊儒后,“親親得相首匿”首次作為法律基本原則寫入漢律,唐律更是將相隱的范圍不斷擴大,發(fā)展成為“同居相為隱”的法律原則。《大清新刑律》和1912至1935年刑法先后保留“為庇護親屬而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jù)不罰、放縱或便利親屬脫逃減輕處罰、為親屬利益?zhèn)巫C及誣告免刑、為親屬頂替看首或頂替受刑不罰、為親屬銷贓匿贓得免罰、有權拒絕證明親屬有罪、對尊親屬不得提起自訴”等規(guī)定,貫穿和詮釋著古代“八德”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坝H親相隱”的法律原則,雖然有其消極、糟粕的一面,但不可否認,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古代“八德”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維系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倫理關系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指引作用。

“準五服以制罪”原則西晉入律,使儒家的喪葬禮儀制度與法律完全結(jié)合在一起。直到明清,“準五服以制罪”一直是我國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將近兩千年?!短坡墒枳h》是第一部將喪服制度全面系統(tǒng)化和法律化的法律?!皽饰宸灾谱铩痹瓌t就是親屬相犯,以卑犯尊者,處罰依次重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若以尊犯卑,則處罰漸輕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這一法律原則無疑就是古代“孝悌禮義”倫理價值觀的直接體現(xiàn),根植于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

(三)滲入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律構(gòu)成的要素之一。歷代法典中就包含了各種法律制度,許多法律制度蘊含了古代核心價值觀。這里以“存留養(yǎng)親”制度和唐代離婚制度為例。

“存留養(yǎng)親”是指凡犯罪而非“常赦所不愿”者,以及犯流徒罪的罪犯,若家中直系血親尊親屬年老、殘疾或重病需要奉養(yǎng),而家無成丁者,皆可上請朝廷。犯死罪者通常可能獲準免于死刑,犯流、徒者亦可不必服刑,而令其在家侍奉其親。存留養(yǎng)親制度是中華孝德價值觀的體現(xiàn),《禮議·祭義》云:“孝有三,大孝尊親,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贝媪麴B(yǎng)親制度的設立正是孝德中最低限度的“養(yǎng)”的體現(xiàn)。存留養(yǎng)親制度融入法典始于北魏時期,《北魏律·法例律》載:“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傍無期親,具狀上請。流者鞭笞,養(yǎng)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該制度出現(xiàn)后,歷朝相沿不改,唐朝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短坡墒枳h·名例》規(guī)定:“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上請。犯流罪者,權留養(yǎng)親?!薄爸T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不作居。一等加二十。若徒年限內(nèi)無兼丁者,總計應役日及應加杖數(shù),準折決放?!彼?、元、明各代因襲此制,及至清朝,則發(fā)展為“留養(yǎng)承祀”,即決定適用留養(yǎng)承祀的罪犯,老人死后,原判死刑,也不再執(zhí)行死刑;原判流刑,亦不再流放。清代對該制度的發(fā)展,其目的在于保留罪犯生命以便承擔傳宗接代之任務,故稱“留養(yǎng)承祀”。無論是歷代“存留養(yǎng)親”制度還是發(fā)展至清代的“留養(yǎng)承祀”制度,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孝道的價值觀念。

根據(jù)《唐律疏議·戶婚》規(guī)定,唐代離婚的方式有三種:出妻、義絕、和離?!俺銎蕖笔欠蚍教岢龅膹娭齐x婚制度。西周禮制中已經(jīng)有出妻的“七去”,《大戴禮記·本命》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唐律疏議·戶婚》“妻無七出”條:“諸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痹摋l“疏議”解釋道“伉儷之道,義期同穴,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不合出之?!薄捌叱觥迸c“不合出”行為均不符合“禮”德要求,說明出妻之制是古代核心價值觀的法律制度表達。“義絕”制度始于唐代,是指夫族與妻族之間存在毆殺罪、奸殺罪和謀害罪,經(jīng)官府判斷,符合“義絕”強制離婚,并處罰不肯離異者的離婚制度?!昂碗x”是雙方自愿離婚。《唐律疏議·戶婚》“義絕離之”條:“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痹摋l“疏議”解釋說:“夫妻義合,義絕則離。違而不離,合得一年徒罪。……若夫妻不相安諧,謂彼此情不相得,兩愿離者,不坐?!睙o論作為法律強制離婚的“義絕”還是出于雙方自愿協(xié)議的“和離”,唐代法律中離婚制度是出于“禮義”道德的要求。

(四)納入法律規(guī)范

法律規(guī)范是法律內(nèi)容構(gòu)成成分中基本的或核心的內(nèi)容,是指法律當中所包含的、關于有關主體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里的一定條件下,如何行為及其相應后果的具體的行為標準或行為尺度。中國古代法典中許多法律規(guī)范的直接依據(jù)就是核心價值觀,這一點《唐律疏議》中的法律規(guī)范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以《唐律疏議·名例》中“十惡”條有關規(guī)范為例,如對于首惡“謀反”罪,其“疏議”引儒家經(jīng)典為依據(jù),“案《公羊傳》云:‘君親無將,將而必誅?!薄啊蹲髠鳌吩疲骸旆磿r為災’,‘民反德為亂?!睆亩蟆盀樽訛槌?,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兇慝,將起逆心,規(guī)反天常,悖逆人理”,則屬“謀反”大惡??梢?,謀反罪是以“忠孝”德目為設立依據(jù)的。又如“不孝”罪,此條“疏議”解釋:“善事父母曰孝?!北澈蟮姆ɡ硪罁?jù)是“《禮》云‘孝子之養(yǎng)親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以其飲食而敬養(yǎng)之?!薄凹扔羞`犯,是名不孝。”再如,“內(nèi)亂”罪,其罪行是“謂奸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此條“疏議”解釋其依據(jù)說:“《左傳》云:‘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易此則亂?!粲星莴F其行,朋淫其家,紊亂禮經(jīng),故曰內(nèi)亂?!憋@然,“內(nèi)亂”行為違反的正是“禮義廉恥”的四維之德。因此,“其犯十惡者”的法律后果“死罪不應議,不得上請,流罪以下不得減罪”,也就是至今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笆異翰簧狻绷恕?/p>

古代法典中的刑罰規(guī)范也體現(xiàn)出價值觀的底色。漢文帝在進行刑制改革時所下詔書便以“仁德”作為廢除肉刑的依據(jù):“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無由至,聯(lián)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具為令?!碧坡芍械男塘P規(guī)范的設置也與儒家道德相關聯(lián)?!短坡墒枳h·名例》“五刑”條規(guī)定:“流刑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該條“疏議”對流刑的設立進行了法理闡釋:“《書》云,‘流宥五刑’,謂不忍刑殺,宥之于遠也?!笨梢?,流刑的設置是因為慎殺,所以一部分罪犯可以不殺,用流刑替代。宋代創(chuàng)立刺配刑,以肉刑代替死刑,也是慎刑精神的體現(xiàn)。

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以立法思想、法律原則的形式融入歷代法典,成為法典的靈魂,以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滲入歷代法典,成為法典的內(nèi)容,構(gòu)成法典的肉體。這是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歷史經(jīng)驗。

三、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當代啟示

我們從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歷代法典的經(jīng)驗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筆者認為,兩個方面值得借鑒:一是謀篇布局,奠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社會基礎與人才準備;二是注重立法技術,通過立法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運用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規(guī)。

(一)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是其融入法典的社會基礎

社會基礎是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前提,需要社會成員對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古代社會的歷代統(tǒng)治者以道德為教化的主要內(nèi)容,把德行作為選拔、考核官員的首要標準,致力弘揚核心價值觀,培育認同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

重視道德教化?!敖▏?,教學為先”(《禮記·學記》),教化是歷代統(tǒng)治者在全社會推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漢代以降,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經(jīng)學教育成為古代社會的主導教育模式,是官學、私學以及書院教育制度和儒學教育精神復合的教育形態(tài)。西漢至唐代的“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以及宋、元、明、清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傳授儒學及其價值觀的標準教科書。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來,經(jīng)學成為歷代科舉必考科目,它如同一把權威“標尺”,促使儒家道德教育在全社會推行和普及。

以德行選任考核官員。德行是核心價值觀的人格表達。古代統(tǒng)治者歷來重視以德行主導官員的選任和考核。在官員的選任方面,西周時期,以“六德”和“六行”作為官員選任的法定標準。秦漢時期實行薦舉制,薦舉以德行為標準,漢代的“舉孝廉”更是將孝道名聲、清廉品行作為舉薦任官的直接條件。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后,“五常”的價值觀始終處于治國的靈魂位置,唐、宋、元、明、清各朝在官員選任上都突出對德的要求。在官員的考核方面,云夢秦墓出土的竹簡《為吏之道》就反映出秦代考核官員的“五善”標準: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顯然,“五善”多為道德的要求。唐朝提出“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的“四善”的考核標準,同樣把德放在首位。宋元明清歷代因之,并不斷完善官員考核制度。在官員監(jiān)督方面,肇始于秦的歷代監(jiān)察制度,同樣發(fā)揮著監(jiān)督百官端正品行、抵制各種侵蝕、保持道德形象的作用。古代社會以德行主導選任和考核官員的制度促進了核心價值觀的弘揚,進一步夯實了核心價值觀融入歷代法典的社會基礎。

(二)貫通禮法人才是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保障

古代核心價值觀成功融入法典的歷史經(jīng)驗中,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法典的編撰者需要貫通儒學和律學。以中華法系法典的藍本《唐律疏議》的編纂為例,疏議制定者是具有很高儒學素養(yǎng)和律學知識的人才。根據(jù)《唐律疏議》的“進律疏表”所載,參與疏議編撰者共有19人。袞袞諸公中,當朝中樞(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官員9人,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御史臺)官員6人,州縣長官3人,國子監(jiān)律學博士1人。這些飽學之士中,有朝廷的決策、司法、監(jiān)察、行政官員和律學專家,也有地方行政經(jīng)驗極其豐富的州縣長官,疏議編撰的領銜者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兼通儒學和律學。長孫無忌歷經(jīng)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做宰相30多年,親歷和參與了“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從政的一半時間從事法律編撰工作,先后參與歷時11年的《貞觀律》和歷時3年的《永徽律》的編訂,主持歷時1年的《唐律疏義》的編撰,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jīng)驗。根據(jù)舊、新《唐書》所記載的《唐律疏議》的主要制定者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唐臨、來濟等人的情況看,他們熟悉儒家學說,具有儒家道德素質(zhì)。可見,《唐律疏議》之所以成為中華法系的經(jīng)典,成為“禮法結(jié)合”的典范,與編撰者通曉法律知識與儒家學說的深厚學養(yǎng)是分不開的。

(三)制度規(guī)范與核心價值觀具體德目相融合

歷代法典均按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安排篇章結(jié)構(gòu),比如《法經(jīng)》分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核心價值觀不是僅僅作為指導思想統(tǒng)攝整部法典,法典中不同的制度規(guī)范背后都有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德目作為理據(jù),并且依據(jù)核心價值觀中的具體德目安排和制定相應的制度規(guī)范。以《唐律疏議》中的制度規(guī)范為例,“不孝”行為違反核心價值觀的“孝德”;“謀反”“謀叛”“謀大逆”則違反“忠德”;“詐偽”行為違反“信德”;“受所監(jiān)臨財物”違反“廉德”等等。這一經(jīng)驗給予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的重要啟示是,民法典各分編的制度和規(guī)范應當依據(jù)核心價值觀具體要求制定。如此,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有機地融入民法典編纂,使民法典成為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科書。

(四)“律釋合典”是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有效途徑

自《唐律疏議》始,中國古代歷代法典均采取“一律一釋”“律釋合典”的編纂方式。所謂“一律一釋”是指一個法律條文后面附上統(tǒng)一的法律解釋?!奥舍尯系洹笔侵缸鳛榉山忉尩摹堵墒琛吩谕瓿芍跏且粋€獨立的文本,但后來卻是與律文一起印行的,即在印行時是“律釋合典”,律文、疏文是統(tǒng)一于一個文本中印行頒布。在法典體例結(jié)構(gòu)上,自《法經(jīng)》開始一直處在探索之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過重大的發(fā)展,隋唐則是定型時期。這種定型的法典結(jié)構(gòu),無論從約法省禁、科條簡明的角度,還是從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方面,都體現(xiàn)了高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短坡墒枳h》“一律一釋”“律釋合典”的編制體例,有利于在法律解釋中透析核心價值觀的理念,通過法律解釋揭示法律條文和制度所依據(jù)的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的目標。正如王立民教授所總結(jié)的:《唐律疏議》利用“疏議”把其中的立法技術全盤托出,其方式主要是兩種。第一種方式是直接引用儒家經(jīng)句;第二種方式是運用了儒家道德的精神,在闡述中滲透儒家道德的精神。不僅如此,“一律一釋”“律釋合典”的編纂體例還利于法律統(tǒng)一性,尤其是司法統(tǒng)一性的實現(xiàn)。這種體例對民法典編纂以及我國未來其他法典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四、結(jié) 語

中國古代社會通過將核心價值觀化為立法思想、融為立法原則、滲入法律制度、融入法律規(guī)范的方式寫入歷代法典,使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中始終葆有強大的凝聚力,詮釋了中華法系法的精神、法的內(nèi)容、法的形式三要素結(jié)合的實質(zhì)理性與形式理性的統(tǒng)一?!芭嘤秃霌P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敝b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首先,在法的精神層面,構(gòu)筑當代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將核心價值觀化為當代中國法律精神和立法思想。其次,在法的內(nèi)容層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地融為當代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滲入法律制度,納入法律規(guī)范。再次,在法的形式層面,借鑒傳統(tǒng)立法的“一律一釋”“律釋結(jié)合”編纂體例,契合中國法律文化傳統(tǒng)。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歷代法典歷史經(jīng)驗極為豐富,同時需要記取大量違背法治建設的消極因素和慘痛教訓,惟其以科學的態(tài)度深入加以研究,批判繼承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典過程中的豐富資源,才能從歷史當中汲取養(yǎng)分,加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進程。

建瓯市| 湘潭县| 朝阳区| 巴马| 会昌县| 林西县| 仁布县| 富顺县| 无为县| 白玉县| 合作市| 同江市| 长沙县| 苍溪县| 佛坪县| 沙田区| 天水市| 淳化县| 名山县| 长沙市| 高青县| 泰州市| 漳州市| 永吉县| 天全县| 华安县| 商洛市| 定远县| 平潭县| 永川市| 久治县| 海阳市| 余庆县| 河津市| 卓尼县| 赤城县| 辽阳县| 崇阳县| 南昌县| 河津市| 桑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