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昌
近讀史料,清朝道光年間的兩則軼聞給人印象深刻。
一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清朝政府軍越打越不對勁,只能在“戰(zhàn)”與“和”之間搖擺。可惜的是“戰(zhàn)”無能將,“和”又缺能吏,最終與英國人取得外交突破的,居然是欽差大人手下的仆人張喜。他有勇有謀有口才有顏值,當(dāng)他看到朝廷陷入打又打不過、談?dòng)植粫?huì)談,而且沒人敢去與洋人談的窘境時(shí),自告奮勇慷慨請行,成為歷史上罕見的“家丁使臣”,代表清朝政府與英國人交涉。
這個(gè)“家丁使臣”口才好,腦子靈活,與英國人談判不卑不亢、有理有節(jié),幾經(jīng)周折危機(jī)有所緩解。這時(shí)候,清廷官員出來搶功,把張喜甩在一邊。和談停歇后,英軍又出兵進(jìn)攻南京,無奈之下,清朝政府再次請出張喜,與英國人和談。和談桌上,張喜硬是把3000 萬兩賠款砍到2100 萬兩,最后簽約成功。那時(shí),清廷的官員們論功行賞,而張喜這個(gè)“家丁使臣”卻被忽略了。
二是道光皇帝登基近三十年,連用了兩個(gè)“模棱宰相”。一名曹振鏞,此人能力平庸,遇事模棱,他做官的秘訣是“多磕頭,少說話”,在未摸清皇帝意圖時(shí),堅(jiān)決閉嘴,待到領(lǐng)悟出皇帝的真正想法,才順?biāo)浦?,討皇帝歡心。曹振鏞死后,繼任者又是個(gè)“模棱宰相”,這個(gè)名叫穆彰阿的人,比曹更擅長揣測皇帝的心思,察言觀色,保位貪榮,陰柔以售其奸。
清史告訴我們,道光年間,一方面是無人可用,而另一方面,大量有才華有見識有能力的人被壓制,被冷落?!凹叶∈钩肌睆埾?,在洋人面前只頂了一個(gè)六品頂戴的虛銜,走上了歷史大舞臺;但在最后談判結(jié)束時(shí),張喜還是被官老爺們給踢開了。難怪同時(shí)代仕途坎坷的龔自珍,發(fā)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喚。而“模棱宰相”更是令人哀嘆,平心而論,曹振鏞、穆彰阿不算貪官,也沒有特別的惡行,但這種不負(fù)責(zé)任、靠糊弄忽悠過日子的庸官、懶官、“巧官”,其危害性不比貪官小多少。
道光用人失察,是難辭其責(zé)的。前車之鑒,對于為官者來說,既要防止身邊的“模棱宰相”,更要注意重用有才能的“家丁使臣”,讓每個(gè)有才能之人施展身手,不讓那些偽學(xué)偽才之輩大行其道,以避免道光失敗的悲慘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