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鐘的發(fā)源地是福建,許多詩鐘著作皆有記載,具體地說是清朝時的福州城和閩縣、侯官二縣(1913年兩縣合并至今稱閩侯縣)。在福建,詩鐘被稱為折枝詩。
明朝葉子奇《草本子》一書載:元至正年間(1341-1367),程雪樓任福建道廉訪使,任滿離閩,百姓感其德,獻(xiàn)一聯(lián)“閩中有雪方為貴,天下無樓比此高”。此聯(lián)嵌“雪樓”二字,即折枝詩所說的“雪·樓”四唱。此即詩鐘始于元、始于閩之說的根據(jù)?,F(xiàn)年九十多歲的郭道鑒先生(詩鐘非遺傳承人)在《詩鐘藝術(shù)淺論》一書中說:“詩鐘創(chuàng)始于福州,逐漸推廣到全國,現(xiàn)在仍以福州最為盛行。福州有“詩鐘國”之稱,在全國享有盛譽(yù)。
《屏麓草堂詩話》一書是福建人于清嘉慶年間所著,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版,記述了林雨田的一比詩鐘:“風(fēng)搖老樹啼鴉舅,雨過香街賣鼠姑”(“老鼠過街”碎錦格)。此皆較早的有文字記載的詩鐘作品?!堆櫝跫贰秹靥祗销Q》《雪鴻續(xù)集》皆光緒年間的詩鐘總集,是福建乃全國較早的折技專集刊本,內(nèi)容豐富,百讀不厭。其中刊有林則徐的作品:
陳跡渾如牛轉(zhuǎn)磨,人情幾見雀銜環(huán)。(林則徐“陳·人”一唱)
窗虛權(quán)借月棲榻,夜靜猛聞風(fēng)打門。(林則徐“窗·夜”一唱)
《速成折技詩錄》(1927年本),主要記載陳寶琛等人的現(xiàn)拈折技作品。陳素有“鐘圣”之稱,在全國詩鐘界威望極高。中國近代翻譯界的泰斗林紓(字琴南)先生,以翻譯《茶花女》等外國小說而聞名,工詞善畫,亦喜作嵌字格詩鐘。
民國初福州一帶涌現(xiàn)了許多專作詩鐘或以折技為主的詩社,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托社和志社。托社在城里,志社在南臺,兩社皆高手如云。托社旗手陳福敷,又名篤初,人稱“篤初伯”;志社旗手張鶴廉,號一琴,又稱鶴年,人稱“鶴廉伯”。當(dāng)時每逢大唱,左門詞宗鐵定是陳篤初,右門詞宗鐵定是張鶴廉。當(dāng)時福州騷壇有時諺:文章韓柳歐蘇,折枝鶴廉篤初。雖屬戲語,但亦足證兩老鞅掌詩鐘,功力深厚值得欽敬。
到了文革結(jié)束后,福建各縣市基本都恢復(fù)了詩杜,以閩中、閩東較為活躍,其中又以福州十邑為最盛。1981年八月中秋,長樂海濱濤杜舉辦了“詩·月”六唱,得折枝詩幾百首,是為盛舉。
福建做為詩鐘的發(fā)源地以及詩鐘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地,至今依然是吟聲不絕,鐘韻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