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運城044000)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中國肺癌發(fā)病率已占全球發(fā)病率的40%,成為威脅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疾病因素[1]。以鉑類藥物為主的化療是肺癌綜合治療體系中的一線方案,而長期臨床實踐證實,70%~80%的肺癌患者在疾病發(fā)現(xiàn)時即為晚期,手術、化療及局部放射等綜合治療方案的實施僅可緩解臨床癥狀,短期控制病情進展,對生存期的延長作用有限。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學對肺癌病理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及分子生物學靶向治療技術發(fā)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分子靶向治療憑借其定位準確、特異性好、針對性強、毒副反應較少等優(yōu)點為肺癌的臨床治療開辟了新的路徑。筆者在常規(guī)化療基礎上聯(lián)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晚期肺癌3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2月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收治的70例晚期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8~68歲,平均(64.01±6.14)歲;病程3~18個月,平均(7.25±1.39)個月;腫瘤類型:腺癌20例,鱗癌10例,腺鱗癌5例;臨床分期:ⅢB期22例,Ⅳ期13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48~68歲,平均(63.31±6.23)歲;病程3~18個月,平均(7.35±1.48)個月;腫瘤類型:腺癌21例,鱗癌9例,腺鱗癌5例;臨床分期:ⅢB期24例,Ⅳ期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腫瘤類型、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晚期原發(fā)性肺癌;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中關于肺癌的診斷標準[2],有1個及以上可測量病灶;入院前未行化療治療及靶向治療者;預計生存期>3個月;體力狀況(PS)評分≥3分;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不能配合完成臨床相關檢查者;對治療藥物不耐受者;不能完成臨床隨訪觀察者。
2.1 對照組 采用培美曲塞二鈉聯(lián)合順鉑治療。治療第1日,培美曲塞二鈉(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288)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500 mg/m2;治療第2日,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460)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60 mg/m2。21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吉非替尼治療。吉非替尼[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465]口服,每日250 mg。21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腫瘤標志物: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于恒溫水浴箱中靜置1 h后行離心分離(轉(zhuǎn)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3 cm,時間5 min);后于-20℃環(huán)境下取上層清液保存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質(zhì)蛋白(CYFRA21-Ⅰ),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②生存期限:參照《實體腫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3],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生存期限,包括疾病無進展生存期(PFS)、進展后生存期(PPS)、總生存期(OS)。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實體腫瘤的療效評價標準》[3]對腫瘤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且消失時間持續(xù)1個月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垂直直徑與最大直徑乘積縮小50%及以上,縮小時間持續(xù)1個月以上,且無其他增大病變;穩(wěn)定(SD):腫瘤最大垂直直徑與最大直徑乘積縮小小于50%,但增大小于25%,且持續(xù)1個月以上;進展(PD):腫瘤最大垂直直徑與最大直徑乘積增大達25%及以上。臨床緩解率為CR率、PR率之和;臨床控制率為CR率、PR率及SD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平均VEGF、CEA、CYFRA21-Ⅰ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平均VEGF、CEA、CYFRA21-Ⅰ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VEGF(mg/L) CEA(ng/mL) CYFRA21-Ⅰ(ng/mL觀察組 35 治療前 231.71±72.83 57.83±9.16 24.15±5.02治療后 172.08±57.15△▲40.18±7.04△▲7.44±2.27△▲對照組 35 治療前 236.02±73.12 56.96±8.79 24.36±5.41治療后 200.33±75.28△48.11±7.20△13.72±3.52△
(2)生存期限比較 觀察組平均PFS、OS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平均PP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限比較(月,±s)
表2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限比較(月,±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PFS PPS OS觀察組 35 6.76±0.41▲3.28±0.35 10.73±1.55▲對照組 35 4.17±0.32 3.18±0.28 7.02±1.04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緩解率、臨床控制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靶向治療是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方案,是針對已經(jīng)明確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其主要原理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藥物進入機體后對致癌位點進行特異性選擇、結合,進而抑制腫瘤生長信號傳導通路及腫瘤血管生成,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臨床將分子靶向治療稱為“生物導彈”,與傳統(tǒng)放、化療治療手段比較,其主要優(yōu)勢在于:一是定位準確,不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毒副作用少,患者易耐受;二是服用方便,患者在家即可開展治療,不需住院,普及性較強。
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對照組行培美曲塞二鈉聯(lián)合順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吉非替尼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緩解率、臨床控制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平均PFS、OS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常規(guī)化療基礎上聯(lián)合吉非替尼對提高臨床療效及患者生存期限有重要意義。吉非替尼是一種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劑,是目前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靶向特效藥物,在晚期肺癌的臨床治療中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促細胞凋亡;阻斷腫瘤細胞增殖過程的信號傳導途徑,即競爭性結合于細胞表面的EGFRTK催化區(qū)域 Mg-ATP結合位點[4]。相關研究顯示,吉非替尼可促進機體腫瘤細胞衍生系的凋亡,阻止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和入侵[5];吉非替尼可有效提高激素治療、放化療的抗腫瘤活性[6]。因此,臨床采用吉非替尼與化療的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限。
腫瘤標志物是表示腫瘤存在并對其生物特性進行反映的生化物質(zhì),對患者腫瘤中獨特的生物標志物進行檢測分析,決定著能否在第一時間獲得準確的靶向治療方案信息,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EGFR是誘導腫瘤細胞血管形成的生長因子,可通過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特異性有絲分裂而使細胞產(chǎn)生分裂、增殖等活動,進而增加血管通透性,最終促使腫瘤細胞血管生成[7]。CEA是一種抗原物質(zhì),可誘發(fā)機體免疫反應,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腫瘤標志物。CYFRA21-Ⅰ也是目前臨床肺癌患者廣泛檢測的腫瘤標志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平均VEGF、CEA、CYFRA21-Ⅰ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常規(guī)化療基礎上聯(lián)合吉非替尼可有效提高腫瘤標志物的改善水平,進一步證實其在晚期肺癌患者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郭浩等[8]分析了吉非替尼聯(lián)合培美曲塞二鈉和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可耐受。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王雯珺等[9]總結、歸納了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進展,在肯定其臨床療效的同時指出更合理地使用吉非替尼,提高療效、防止耐藥性值得臨床關注。
綜上所述,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聯(lián)合化療治療肺癌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延長生存期限。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性,筆者在下一步研究中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制定更系統(tǒng)、更實用的觀察指標,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及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