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日夜書》到《修改過程》:后知青時代“知青”命運的審視

2019-11-13 00:51王蕾楊經(jīng)建
文藝論壇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韓少功知青時代

◎王蕾 楊經(jīng)建

韓少功作為一名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起來的當代作家,他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濃縮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變遷和新時期文學發(fā)展的全過程。四十年來,韓少功不斷地穿梭在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其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也總離不開鄉(xiāng)村文化同現(xiàn)代文明的融合與沖突,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思想化敘事風格。作為一名思想型作家,多年來韓少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觀察和思索著中國社會四十年來的巨變?!爸唷敝黝}更是他小說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日夜書》和《修改過程》就是其典范之作。在后知青時代的歲月流變中,韓少功憑借著個人豐富的生命經(jīng)歷走出經(jīng)驗限制,從“尋根”到南下海島找尋南方的自由,從重返鄉(xiāng)村“山南水北”到回顧往昔的“日日夜夜”。一路走來,韓少功成為了“把時代記憶轉(zhuǎn)化為一種寶貴的思想財富而不是思想囚籠的作家,他已因此成為了將歷史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人生智慧而不是傲慢和偏見的思想者?!睆摹度找箷返健缎薷倪^程》,韓少功用心書寫著每一段他傾心的“知青”故事,在自我與他者的知青經(jīng)驗與知青視角上面來回推進,將兩代人的命運印刻進當下時代的話語中去,并借用文學的方式將個人的思考轉(zhuǎn)化為關(guān)切現(xiàn)實的另一種嘗試。

一、走不出的“巨大的我”

韓少功這一代人歷經(jīng)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兒時因遭遇家庭變故而過早看透世間冷暖;在該認真讀書的年歲順應(yīng)“時代潮流”上山下鄉(xiāng)成為千萬知識青年中的一員,六年的知青生活更是影響貫穿了韓少功的一生。從知識青年到中文系的大學生直至著名作家,韓少功在挫折中成長,在文字中蛻變并且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用自己的筆來抒發(fā)和加深對世界的認知?!爸唷弊鳛槌猩蠁⑾碌囊淮?,他們“上承革命時代,下啟一個改革時代,它又是橫跨兩個空間,右腿在農(nóng)村,左腿在城市,這樣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中間它就容易把一些社會信號、信息聚集在他們的身上表現(xiàn)出來?!币虼?,韓少功三十多年來之所以持續(xù)關(guān)注“知青”主題,不僅是因為自身歷經(jīng)知青生活,更因為在不斷更迭地歷史背景之下,“這一代人注定要卷入一個三千年未有之歷史變局。只是這種變局并非嘉年華,既意味著奇跡,也意味著苦熬和陣痛。”

早在上世紀1980年代韓少功提出文學“尋根”主張之時,便旨在借助文學之力來找尋這一代人身份的自我認同,正因為“知青作家與上一代或上幾代作家相比而言,他們?nèi)狈σ环N強大的政治信念作為精神支柱,因而當現(xiàn)實的政治理想失落之后,他們必須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來證明他們存在于文壇的意義。”1985年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歸去來》則成為韓少功文化“尋根”中對自我身份認同思考的代表之作。在現(xiàn)實與虛幻、記憶與遺忘、自我與他者的矛盾沖突中,這位名叫黃治先的年輕人發(fā)出了帶有嚴重自我懷疑的呼喊:“我累了,永遠也走不出那個巨大的我了。媽媽!”這一沉重呼喊所道出的身份認同焦慮與困惑,又何嘗不是韓少功自己渴望進行一次文化重構(gòu)嘗試的呼救呢?無疑,這個“巨大的我”困住了一群茫然不知前路的知識青年,使得他們身處在精神與現(xiàn)實的“錯位”之中,夾雜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交替之下??墒?,這個困住無數(shù)知識青年的“巨大的我”究竟所指為何?“那個‘巨大的我’是否是指‘群體的我’?在這個‘群體’面前,個體的‘我’被訓諭,被期望而卑躬屈膝,彎腰折服?!币嗷蚴恰皩ι矫駛兊膫鹘y(tǒng)文化,對知青的‘革命理想’,不是被動地受‘訓諭’,受控制,而是主動地尋找與認同,是擺脫另一種占主流位置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二元對立的現(xiàn)代性話語——的努力?!币陨蟽煞N理解都是以韓少功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為依據(jù)來進行分析,如若將韓少功的所有作品囊括在內(nèi)進行解讀,筆者則認為學者項靜對“巨大的我”的理解較為全面:它是“具體而厚重的知青精神空間,開啟了一片難以簡單廓清的歷史遺跡,也是蘊藏了豐富可能性的人格形象?!边@代人響應(yīng)時代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從城市被“放逐”出去,來到鄉(xiāng)村又顯得格格不入難以適應(yīng),乃至他們后來返回城市卻再難以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與自我認同感。因此,《歸去來》中的這個走不出的“巨大的我”不僅匯聚了“時代記憶、城鄉(xiāng)差異、革命理想與日常生活,離開與歸來等”主題,這個“巨大的我”精神空間的建立,更為日后韓少功繼續(xù)創(chuàng)作“知青”或相關(guān)主題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支點。

韓少功一生穿梭在鄉(xiāng)村和城市之間,因此他的寫作也在“演繹著一個中國人在城鄉(xiāng)之間的焦慮和選擇。他把認識自我的問題執(zhí)著地推廣為認識中國的問題?!?980年代中期,韓少功拋出“尋根”之思,在歷經(jīng)人生數(shù)十載的沉淀與反思之后,人至暮年的他提筆回顧往昔,在自我與他者的知青經(jīng)驗與知青視角上來回推進,將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命運印刻進當下時代的話語中去?!稓w去來》中黃治先該如何走出那個“巨大的我”,六十多年的人生歷程,韓少功亦在不斷思索這一問題。他曾說“有些東西你在30年前是看不清的,有些東西或者是你那時候?qū)懗鰜硪彩菦]有說服力的,人生要落幕的時候,整個歷史要完結(jié)的時候,現(xiàn)在回頭來看,有些東西又可以總結(jié)的時刻,基本上接近了條件成熟?!痹凇度找箷放c《修改過程》中,這一代人彼時所面臨的各種困惑與迷茫,此時也已經(jīng)落地生根成為了切實存在的問題。

越過“傷痕”和“反思”,《日夜書》被認為是“一代知青的精神史”之作。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使得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旨從各種意識形態(tài)當中脫離出來,知青生活的復(fù)雜多樣以及真實可感的細節(jié)描述躍然紙上。這代人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農(nóng)場到官場、商場甚至名利場,他們活在了當下的時代之中,活在了日夜流轉(zhuǎn)的歲月之中。作品中的這群知識青年為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所催生,爾后又被包裹在時代的潮流中“身不由己”,好不容易從壓抑性的舊體制當中脫身出來,可是他們卻忽略了“身心”的同步抽離,從而“在隨后的開放年代,知青一代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能量很快耗盡,在一種虛假的自我意識中,在對所謂現(xiàn)代目標的堅持中,他們的精英分子落入了歷史的狡計預(yù)備的陷阱”之中。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作品中的馬濤、賀亦民、安燕等人在當“權(quán)力炙手可熱的時候他們遠離權(quán)力,苦難可賺榮耀的時候他們逃不出苦難,知識受到尊重的時候他們只能怏怏沉默。”因而他們在后知青時代所呈現(xiàn)出的帶有“喜劇”色彩的人生歷程,實則是韓少功以“悲劇”的意識指向來表達這一群體因無法突破“巨大的我”的精神束縛,從一個極端滑向了另一極端的具體過程的展現(xiàn)。作品構(gòu)筑了以郭家和馬家為中心圈的人物關(guān)系,這些人物在青年時期落下的人格缺陷并沒有隨著知青運動的結(jié)束而消失,理想的消散和偶像神話的跌落使得這一代人在尚未完成的個人成長中陷入精神上的“混亂與迷?!?,并因此困鎖住了他們今后的人生。片段式的敘述方式,將看似無序的人物故事連接在一起而形成“互現(xiàn)”之效。

馬家的大哥馬濤因“反革命集體”事件被抓入獄多年,釋放已是改革開放之后,而他卻陷入了自我的天真和幻覺當中。那些曾經(jīng)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在時代的更迭中已然無存,可馬濤仍舊憑借著一種自命不凡的“傲骨”支撐著。當他得知那本當年可能將他送上刑場的“筆記本”被妹妹馬楠燒毀之時,他陷入了情緒的崩潰:“我真的不在乎監(jiān)獄,不在乎死。喚醒這個國家是我活下去的唯一意義......我就是盼望這一天,就是相信有這一天.....”可是,馬濤卻并沒有意識到他人生悲劇的形成便在于過度“自我中心化”,他整日幻想著自己能夠“拯救和喚醒”這個國家,卻將自己的母親和女兒棄之不顧游走于國外。青年時代造成的這種性格固化病癥使其變得自私狹隘,不僅不會體諒他人,而且逐漸走向了他所渴望扮演的歷史角色的對立面。換言之,“對馬濤們來說,知青生活的苦難——來自體制性的迫害,保證了他們本身的正當性和崇高性,仿佛是一張累計利息的有價證券或欠條,給了他們向歷史、社會索取債務(wù)的權(quán)利,也讓他們呈現(xiàn)出讓人難以容忍的自私褊狹,從不體諒他人。馬濤一直生活在表演中,一直和權(quán)力默契地玩著施虐與受虐的游戲?!?/p>

而在新作《修改過程》中,韓少功將目光聚焦于1977年重返大學的一群知識青年之中,以類似的敘述手法來呈現(xiàn)他們這代人在另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所承載的時代意義。七七級大學生是比較特殊的一屆,他們是“文革”后恢復(fù)高考的第一批。他們“這些養(yǎng)過豬的、打過鐵的、當過兵的、做過裁縫的、混過郊區(qū)那些黑廠黑點的,重新進入學堂。其中一些還有過紅衛(wèi)兵身份,當年玩過大串聯(lián),操過駁殼槍與手榴彈,不是什么省油的燈”的人,這些人被作者當做“野生動物”送回到大學,開啟了他們?nèi)松牧硪欢诬壽E。這群人的經(jīng)歷幾乎涵蓋了“文革”后知識青年發(fā)展過程中所有的驕傲與愚昧、理智和憂傷,他們后續(xù)人生的跌宕起伏無不映襯著當下時代所特有的“各路風景”。市場化經(jīng)濟的浪潮席卷全國,從政治“理想”中剛剛脫離出來的“野生動物”們還未來得及好好適應(yīng)文學世界精神理想的塑造,便被卷入了商品經(jīng)濟巨浪當中,從“野生動物”直接轉(zhuǎn)變成了“經(jīng)濟動物”。馬湘南成為了這群人中轉(zhuǎn)型最快的一位,出生于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雖陰差陽錯遵從母愿進入了毫不感興趣的中文系,可是在時代轉(zhuǎn)型中他卻最先嗅到市場經(jīng)濟的氣味,在各種投機和商業(yè)活動中迅速發(fā)家成為一名精致的“實利主義者”??墒牵镔|(zhì)上的功成名就并沒有給他帶去精神世界對等的“富足”。馬湘南發(fā)家之后的婚姻生活極為不幸,二婚妻子偷偷錄音覬覦財產(chǎn)讓他心中開始多疑焦慮,二兒子出車禍成為廢人,寄托唯一希望的小兒子與他的離心離德更是使其陷入深深地絕望。雖然表面風光無限,可是內(nèi)在生活的殘缺卻一再摧毀著他多年樹立的信心,作為旁人艷羨的“成功者”,馬湘南此刻亦感到厭倦,一切的“繁華幻影已在身后破滅,前面只有目標喪失的茫然與清寂?!彼詈筮x擇了從一個窄小的窗戶一躍而下,“在深紅色磚地上架臂勾腿,留下一個孫悟空的造型定格”作為他留在人間最后的“形象”,可能“是想騰云駕霧,一萬八千里,飛離這累人的日子,飛入一種無邊無際的寂靜,他可以不再見人和不再說話的地方?!?/p>

《日夜書》中馬濤最終的患病離世與《修改過程》中馬湘南的絕望自殺,筆者認為,這或許是韓少功在對這段后知青歲月中,某類人群無法突破原有“障礙”而走向人生悲劇結(jié)局必然性的暗示。謝有順認為馬濤“這個形象從性格決定命運的角度有其邏輯的內(nèi)在自洽性,他從真理的擁護者到名利場的投機者所源自的沖動與熱情是一致的,在沒有信仰的時代里,激情既可以獻給革命,也可以獻給欲望,這種轉(zhuǎn)變是很容易產(chǎn)生的,不需要時代的暗示與推動。”自我的偏狹讓他一生流轉(zhuǎn)在虛幻與孤獨中,其最終的死亡在某種意義上說亦是一種病態(tài)人生走向滅亡的必由之路。而馬湘南的早亡,更暗含了一個強有力卻又躁動無序生命由“盛”轉(zhuǎn)“衰”最終歸于塵土的必然趨勢。如果說以馬濤為代表的知青是韓少功對這代人現(xiàn)實際遇和精神困境的思索,亦是對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一代人的批判,這種自我批判“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知青進行道德主義的審判,而是充滿了猶疑,他更多地是以豐富復(fù)雜地現(xiàn)場化,歷史化的‘生活本身’來呈現(xiàn)知青一代人的精神癥狀的來源?!蹦敲匆择R湘南為代表的大學知識青年則是韓少功在直面五零后進入新時期之后面臨文化“無根”時的茫然,以及反復(fù)出現(xiàn)的精神難題即物質(zhì)利益壓倒一切而人的精神空間日益萎縮時,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彷徨與矛盾。同時,也正是通過這些精彩人物形象的塑造,韓少功向我們展示了“政治‘斷奶’的知青在后知青時代遭遇的倫理‘斷代’的悲劇,在更深層次上追問和檢視了一代知青自身的精神痼疾與文化惰性。”

二、精神孤島中“理想的我”

沈從文先生去世時,靈堂懸掛上寫有先生生前的題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幾千年來,人類歷史的終極命題之一便是“認識你自己”,可是這個“你自己”該如何認知?這四句箴言借由凌宇先生的解讀,可理解為“那個未加引號的我,應(yīng)該是沈先生早就說過的真正屬于人的那個自己。這就是說,聽命于作為人的那個我去思索,而不是受外在于我的物的支配與左右,就能理解‘我’,認識‘人’”。對“自我”的認知,亦是韓少功多年不斷探索的內(nèi)容之一。后知青時代的這群年輕人,歷經(jīng)從物質(zhì)貧瘠到精神“理想國”的現(xiàn)實巨變,這段“火熱的青春充滿激情,知青們懷有一種年輕人的命運和祖國緊密相連之感。他們讀書,思考,身居鄉(xiāng)土卻關(guān)心世界,并以少年人的意氣互相標榜,斗氣,樂此不疲,在此過程中,他們以求異的姿態(tài)挑戰(zhàn)平庸的現(xiàn)實生活,在思想的領(lǐng)域里尋找理想生活。”無論是在鄉(xiāng)村還是城市、大學校園,現(xiàn)實鏡面下反射的“我”和作為“人”之本體的那個“我”,在韓少功看來屬于“人類反復(fù)出現(xiàn)的文化和精神難題”,即“認識世界永無止境,哪怕就是認識自己,也是一條令人生畏的漫漫長途?!彪m然作品中每個人物命運的分化與浮沉也只是眾多知識青年命運中的某個縮影而已,可是韓少功也并沒有拘囿于群體的聚眾書寫,而是試圖將他個人的思考轉(zhuǎn)化為“關(guān)切現(xiàn)實的另一種嘗試”。

《日夜書》中的安燕沉溺于自我幻想、姚大甲嘻哈玩世、郭又軍沉淪頹廢,一方面他們渴望找尋理想的自“我”,另一方面又被困囿于不被認可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中,因而陷入精神的茫然與困頓。這代人的生命印記始于“集體無意識”的特殊時代,卻止步于改革開放后的轉(zhuǎn)型時期,穿梭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無處安放。安燕和郭又軍雖結(jié)為夫妻,可是安燕卻在拋夫棄女中完成著她個人“理想的救贖”,最終造成兩代人的命運悲劇。安燕的下鄉(xiāng)源自對原生家庭的逃避,以革命的名義逃離已經(jīng)被解構(gòu)的親情,企圖在另一個空間中找尋理想的烏托邦,可是安燕一直有著一顆說不清道不明的“心”,她常在地圖冊里神游遠方,那些充滿詩意和愛情之名的城市最令她神往。下鄉(xiāng)的日子里,安燕與姚大甲“狼狽為奸”,兩人經(jīng)常收工后在湖邊拉小提琴練歌,架起熱鍋制作什么骷髏標本,她甚至大膽拉著陶小布翻山越嶺去喪假摸尸以騙得一頓美味。這樣違背“常理”的行徑,在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現(xiàn)實轉(zhuǎn)換中并沒有帶來其理想的實現(xiàn),反而漸行漸遠?;爻呛蟮幕橐錾罡菬o法束縛住安燕那可躁動不安的“初心”,“她的心需要動感,需要燃燒,需要日新月異,沒法沉淪在灰暗的小日子,永遠守住鍋臺和水龍頭。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卑惭嗟摹罢垓v”使她不斷地更換男人游走他國,可是她的這種“在不斷奔波的路途上,私奔,成為一種儀式,而改變了原本的內(nèi)涵。因為要尋找的目標早已經(jīng)在歷史的征途中丟失,剩下的只是行為上的表征?!庇诎惭喽?,空間的不斷變換,時代的跨越都無法讓她走出“精神的孤島”,她只是在不斷地奔走中企圖去找尋實現(xiàn)理想的現(xiàn)實之地,而“她們的反叛也一定身心同步,反叛得特別徹底,不像男子還可以維持肉體的敷衍?!彼龥Q絕地拖著一口皮箱遠走高飛去找尋她的“詩和遠方”,給自己一個“解凍”的辦法,可是這樣的“尋找”卻注定是一條不歸之路。個體命運的悲劇在片段式的書寫中也鐫刻下時代變遷的軌跡,童年原生家庭噩夢般地記憶儲存,知青生活不協(xié)調(diào)的理想塑造,成年婚姻背后的放浪形骸。韓少功將關(guān)注的視野直接深入到當下生活中個體生存的精神內(nèi)核,在挖掘歷史與剖析當代現(xiàn)實過程中隱喻地表達著對人類普遍存在精神困惑的擔憂。

如果說安燕的“離經(jīng)叛道”源自時代趨勢和個體追求的錯位,那么史纖這個小人物的“悲喜劇”則體現(xiàn)在人生一遍遍修改的過程中完成著他個人的“落幕”?!缎薷倪^程》中的“酸菜詩人”史纖,作者(肖鵬)給予了兩種人生的設(shè)定,版本一是“引狼入室”給同學造成重大經(jīng)濟損失后的“精神失?!保话姹径撬樌玫疆厴I(yè)證融入社會成為科研機構(gòu)里的一個學術(shù)研究者。第一個版本的史纖始終處在“文明與愚昧”的沖突中而找不到自己的準確定位,來自鄉(xiāng)村的他始終保留著鄉(xiāng)人的淳樸善良卻又摻雜了些許不合時宜的“落后”。來城市上大學之前,史纖是聞名四里八鄉(xiāng)的秀才,“既懂新詩又通舊體,既能寫祭文又能開偏方,還當過一年多生產(chǎn)隊長”,他筆下的鄉(xiāng)村“空氣是甜的,泥土是香的,樹葉和藤蔓是會笑的。”然而,在“文明”的城市尤其是大學校園當中,史纖濃厚的鄉(xiāng)土口音常惹來同學的嘲笑。用潑糞的方式驅(qū)趕“惡鬼”,模仿雞啄蜈蚣形態(tài)為肖鵬“治病”等事件都讓他顯得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受限于貧寒的物質(zhì)條件又難以迅速融入“穩(wěn)定的生存結(jié)構(gòu)”之中,史纖只能卑微地潛藏在個人的精神孤島之中,他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就是念書、作詩,然而卻始終沒有迎來“自我”的綻放。他對個人理想的堅持雖然一再遭遇現(xiàn)實的挫折,可文學創(chuàng)作對史纖而言“其實具有實在性,這是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社會的白眼之后,他可以正視自我身心問題的唯一路徑。”這也是為什么版本一中的史纖精神失常之后,在向民政部門申請困難救助的報告中“一共三頁幾乎都是詩,從天上到地下,從寫景都抒情,賦比興齊全,沒人能看懂。補助一事也就不了了之?!碑斒防w為赴班級三十年的青春之約再次進城回到校園之際,卻發(fā)現(xiàn)物是人已非,他目睹了當下象牙塔中大學生的頹廢,此時的大學校園早已失去了三十年前的激蕩和自由,同質(zhì)化和單一化的生活現(xiàn)實將這代人的人生理想定刻在模板之上,史纖只能失望離去。在離去的火車站,版本二與版本一中的史纖在小說修改的過程中彼此“相遇”,他們互相打量著對方,一個是落魄頹廢的農(nóng)民史纖,一個是衣著光鮮的研究員史纖,兩種不同走向的人生軌跡皆因文學而延續(xù)著人生的“意義”。文學雖然不能改變世界,卻能改變?nèi)祟悓κ澜绲目捶ǎ膶W在修改史纖人生軌跡的同時,這變幻的人生際遇又何嘗不是在修改著文學呢?二者在循環(huán)往復(fù)中因果含混,在虛實相生下真?zhèn)坞y辨。

安燕面對生活的虛無與荒誕,只好選擇一生不斷地逃離;史纖難以融入“世俗的加法”之中,只能固守著文學的精神孤島。還有賀亦民、姚大甲、肖鵬、林欣等人,他們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個性讓每個人的“人生是一部對于當事人來說延時開播的電影。與其說我眼下正在走向未來,不如說一卷長長的電影膠卷正抵達于我,讓我一格一格地嚴格就范,出演各種已知的結(jié)果?!笨捎谧髡叨裕酥聊耗暝倩厥?,提筆書寫這一件件親歷或所見所聞之往事,又何嘗不是對自我人生歷程一次進步的回退與總結(jié)呢?韓少功他們這代人在時代的激蕩中編織青春夢想,用青春訴說著對理想的執(zhí)著,在文學的世界中保留認知的智慧和道德的尺度。六年的知青生活更是影響了韓少功一生,即便后半生多數(shù)時間游走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之間,他都不曾改變過“初心”。“作為一個思想型作家,韓少功的創(chuàng)作一直具有強烈的社會關(guān)切。對公平、正義的社會理想的追求,構(gòu)成了他寫作的潛在的核心主題,并隱含著政治哲學的啟示。”當有人問及他為何要在人生暮年才提筆回憶這段崢嶸歲月時,韓少功坦言道:“最開始寫知青都是這種傷痕文學的寫法,那種寫法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當時那種情緒要宣泄,我覺得也是合理的,大家基本上是一種控訴基調(diào),那種東西我覺得需要釋放一段,這個東西不是很急,屬于第二步,慢慢以后有時間再做,剛好大概二三十年過去以后,這個條件開始趨于成熟,有些東西你在30年前是看不清的,有些東西或者是你那時候?qū)懗鰜硪彩菦]有說服力的,人生要落幕的時候,整個歷史要完結(jié)的時候,現(xiàn)在回頭來看,有些東西又可以總結(jié)的時刻,基本上接近了條件成熟?!表n少功作為知青一員卻能夠時刻保持清醒的自省意識,在文學的創(chuàng)作上一直堅持自己的價值立場,持之以恒的進行文學的探索之路,用“價值重建”作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文學理想,并以這樣的方式回應(yīng)人類精神的難題。

三、兩代人“無處安放”的命運流轉(zhuǎn)

知識青年們從鄉(xiāng)村回歸城市的同時,中國大地上此刻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改革開放”的歷史巨變。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的知青一代面臨著社會轉(zhuǎn)型的生存壓力,而他們的下一代恰逢成長于90年代的市場經(jīng)濟浪潮中。韓少功作品中的這些知青二代雖沒有經(jīng)歷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但與父母輩的命運軌跡相比較而言,他們原生家庭父愛/母愛缺失的陰影則直接影響了他們成長的過程甚至一生的命運。馬濤的女兒馬笑月,父母離異,父親再婚遠走他國將她寄養(yǎng)在幾個姑姑家,雖然姑姑們待她如親生女兒,可是過度的寵溺以及無法一致的教育理念導(dǎo)致馬笑月的性格極端古怪、脆弱而敏感,這些也是最終導(dǎo)致她在絕望中自我毀滅的根本原因。“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童年早期的經(jīng)驗都清晰印刻在大腦中,它沒有語言的編碼,不能被回憶或意識,但其影響可能伴隨一生?!痹彝サ沫h(huán)境與氛圍是個體性格塑造、價值選擇、自我意識等形成的關(guān)鍵所在,父母雙方在子女的人格形成中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共同肩負著構(gòu)成平衡的完整運動系統(tǒng)的重要責任。個體的成長若沒有得到來自父母健康完整的培養(yǎng)與塑造,往往會使得孩子在處事方式和自我認知上容易偏離正軌。馬濤雖自詡為“知青一代的精神領(lǐng)袖”,可是他除了固執(zhí)地堅守自己的“鴻鵠之志”,不曾將任何人放在眼里,面對自己的至親女兒亦是如此。因此馬笑月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是混沌不清的,“她成長在一個價值觀迷失的時代,她的父親、繼母、二姑等參與了這種困境的制造,但沒有給她自救的出路。表面上看是她一方的青春叛逆,實際上是雙方的串謀、爭奪、互相推卸,在一個地位條件很不對等情況下展開。這是她的悲劇,也是她長輩們的悲劇。”她只能將無處安放的青春和自我的沉淪與毀滅捆綁,在自殘甚至自殺中落幕。

對于安燕與郭又軍的女兒郭丹丹來說,母親離家出走,父親的頹廢消極讓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自卑和不滿。當罹患絕癥的郭又軍選擇自殺來結(jié)束這一生的愛與恨,此舉深深刺激了郭丹丹,促使她最終迷途知返回歸正途。原生家庭中“父母婚姻關(guān)系的好壞、父母之間能否建立起良性的互動模式,不僅決定著家庭的心理氣氛,還為子女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提供了正面或負面的范例,從而影響著子女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痹缒臧惭酁榱颂与x自己原生家庭的荒誕而選擇了下鄉(xiāng),回城構(gòu)筑自己婚姻的小家并生育了女兒之后,卻并未“安分守己”地承擔起母親的責任,而將悲劇繼續(xù)在下一代身上。這樣的不幸,同樣發(fā)生在了馬湘南和他的幾個兒子身上。長子馬波由于父親的再婚而對他心生怨懟,高中畢業(yè)以后一直杳無音信,直到多年后林欣偶遇在國外已然成就輝煌的馬波,可是他心中的怨恨直到馬湘南去世都不曾放下。次子馬瀾,十六歲開車玩出了車禍,硬生生將自己弄成了個殘廢。幼子馬浩,也就成了馬湘南心中唯一的“希望”,他不惜重金為他創(chuàng)造條件希望能夠望子成龍,可沒想自己的一番“苦心”卻換來兒子的頤指氣使和理所應(yīng)當,馬湘南才明白“他的錢毫無意義,怎么做都是個屁。即使他死上一輪又一輪,也救不了兒子,更討不了兒子一個好。即便他把自己最后一塊心肝恭恭敬敬獻給兒子當早點,對方也可能沒味口;即便吃一兩口,那也是勉為其難,給面子?!眱鹤拥臒o情成為了壓垮馬湘南精神支撐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絕望地“騰空而去”。

馬笑月、郭丹丹、馬家三子的人生狀態(tài)與父(母)輩緊密相連,韓少功以兩代人的命運流轉(zhuǎn)為立足點,在時代發(fā)展的巨大反差中反思后知青時代所遺留下的烙印及其復(fù)雜效應(yīng)。這倆代人似乎都是人生的“失敗者”,處在“兩個反差極大的時代,革命年代不乏嚴酷與壓抑,但新時代卻顯得機械、平庸與乏味,伴隨著精神的萎縮”。馬濤的偏執(zhí)、安燕的放浪、馬湘南的入世終究沒能讓他們走出自我精神的困境,并且在他們下一代人的身上,與父(母)輩的情感疏離以及青春的叛逆構(gòu)成了對知青一代人最直接的審判,“也可以視作是來自被知青葬送現(xiàn)實與未來一代的審判?!边@無疑也是韓少功在追溯知青記憶的敘寫中“執(zhí)著于時代人性的追問,力求對人性‘黑箱’有新的揭示,他的筆墨才掠過了社會更替表面的喧囂繁華,透視到知青所處時代與眾生的根部,從而抵達了人類終極關(guān)懷的大境界”的目的所在。從《日夜書》到《修改過程》,這些熟悉的內(nèi)容讓韓少功特意拉開三十多年的距離,“濾去一些自戀情緒和輕率判斷,增加一些參照和比較的坐標?!眱蓚€時代的反差,兩代人思想的背離,個體命運的顛沛流轉(zhuǎn)等“知青后遺癥”一件件掠過韓少功筆下,“在社會大潮流中,無論他們追求理想還是平庸茍活,無論他們逆時而動還是隨波逐流,命運都在他們的肉體與精神上留下了創(chuàng)痛。”

韓少功直面生存之實,從現(xiàn)實生活的“前臺”到小說創(chuàng)作的“后臺”,他試圖在虛構(gòu)與真實之間架起文學與人生復(fù)雜糾葛的“橋梁”。這兩代人的命運在時代的來回推移中不斷被修改而無處安放,曾經(jīng)幻想著能夠“改變世界”甚至希望能夠成為世界的“中心”,可是當他們發(fā)現(xiàn)“在改造不了世界之后,他們開始慌慌忙忙地轉(zhuǎn)過頭來改造自己,在煙火與紅塵之中不斷地奮斗、掙扎、探索、抗爭,企圖改變他們的命運,主宰自己的人生,但到底是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是社會歷史改變了他們,這是誰都說不清楚的百感交集的過程?!睆恼覍の幕晕业恼J同,到找尋理想的救贖,他們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被歷史裹挾著前行,茫然不知所蹤。人至暮年常憶舊,白首最念年少時,韓少功年近古稀將自己囊括在內(nèi)與知青一代“共命運、同思考”,這種來自內(nèi)心世界的情感激蕩全部化作了他對這一代人沉重命運的追憶和感慨,同時也對自己這一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知青一代人不應(yīng)辜負了歷史,枉歷了一番豐富的苦難的饋贈與教誨?!?/p>

《日夜書》與《修改過程》中的這一代知青,在歷史的推演和社會重大轉(zhuǎn)折中,他們的命運被不斷地重塑或“修改”。也許,于這代人來說,“青春與起點并不那么美好,它們那么復(fù)雜曖昧,一切的種子,好的壞的,在當初都已中下,當事人并非無辜,但是,與此同時,那么多機會和可能性又被錯過,他們也被自己和歷史所辜負?!笨v觀韓少功一生的經(jīng)歷,他一直堅守著人文知識分子知行合一的“初心”在世間行走,“在他人前行時,他選擇了立定觀望;在他人蜂擁而去時,他選擇了逆身而行;在他人斤斤計較于現(xiàn)實利益忽略精神價值時,他將人生的天平更多地傾向于過一種有精神附著的生活。”知青生活讓他開始與文學結(jié)緣,參加高考重回城市攻讀文學專業(yè)而正式走上文壇,在此期間他開始接觸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潮,對人性進行深度復(fù)雜的思考,其知識視野變得豁然遼闊,心態(tài)也漸漸冷卻下來。后知青時代的社會變化,社會改革的艱難在于民族心性的難以轉(zhuǎn)移,這讓韓少功一時難以適應(yīng),他心中的“理想之國”正在墜入黃昏走向“黑暗”。而這一階段的文學界也變成了一個熙熙攘攘的名利場,其精神世界的神圣性已然為市場化的現(xiàn)實傾斜,此刻文學界的中國作家們并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說話方式和創(chuàng)作文體風格,在創(chuàng)作上仍屬于“無根”之態(tài)。

從《日夜書》到《修改過程》,韓少功用心書寫著每一段他傾心的“知青”故事,記錄下每一位他珍視難忘的友人和親人,且每一部小說都留有“鮮明的個人生命經(jīng)驗的印記,無論是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關(guān)注,對生活冷暖恩怨的體味,對人生浮沉起落的感悟,還是對操控人類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文化的挑戰(zhàn),都貫穿著創(chuàng)作主體鮮明的‘我在’意識?!毙≌f的創(chuàng)作歷程又何嘗不是韓少功自我人生過程的一個“修改過程”呢?青年時代為自己所構(gòu)畫的“藍圖”,通過幾十年不懈努力地修改,從湖湘到海南,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作家變身為“種地的農(nóng)民”,最后無限接近于“初心”時所設(shè)計的“成功”。韓少功在三十余年后的新時期遠眺那一段歷史,當歲月的潮汐從岸邊逐漸退去,曾經(jīng)的青春少年們有的已經(jīng)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幾十年彈指一揮間,記憶中的很多快樂和悲傷也將要模糊。因此,《日夜書》不僅暗含了韓少功這代知青與下一代人在日夜不息的時間流淌和不斷更迭的“修改過程”中懂得了“在命運的算式里,個人價值與社會大勢的關(guān)系,不是加法的關(guān)系,而是乘法的關(guān)系,一項為零就全盤皆失?!?,更讓他們在共同的追憶中緬懷文學(青春理想)曾經(jīng)帶去的溫暖與惦念。

注釋:

①劉復(fù)生:《想象一個新世界——韓少功的政治哲學》,選自《對一個人的閱讀——韓少功與他的時代》,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71-72頁。

②??韓少功、朱又可:《<日夜書>與知青生活》,《青年文學》2017年第2期。

③???????韓少功:《修改過程》,花城出版社 2018 年版、第273頁、第12頁、第206頁、第282頁、第163頁、第241頁、第204頁、第267頁。

④張光芒:《身份認同與自我的重構(gòu)——重讀韓少功的<歸去來>》,《名作欣賞》2008年第10期。

⑤韓少功:《歸去來》,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頁。

⑥[英]瑪莎·瓊著,田中陽譯:《論韓少功的探索型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5期。

⑦?劉復(fù)生等:《另類視野與文學實踐——韓少功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7頁、第131頁。

⑧⑨項靜:《中間狀態(tài):知青精神空間的流變與文化姿態(tài)——以韓少功的<歸去來>與<日夜書>為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8期。

⑩李少君:《讀<山南水北>》,選自《對一個人的閱讀——韓少功與他的時代》,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66頁。

?劉復(fù)生:《掘開知青經(jīng)驗的凍土——評韓少功的長篇小說新作<日夜書>》,《文藝爭鳴》2013年第8期。

?韓少功:《夜行者夢語》,選自《在后臺的后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頁。

???韓少功:《日夜書》,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 年版,第178頁、第67頁、第268頁。

?韓少功:《我可能寫了一些讓人難堪的東西》,《時代周報》2013年5月24日。

?韓少功:《處貧賤易,處富貴難》,選自《在后臺的后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

?汪雨萌:《書寫絕望的日日夜夜——韓少功<日夜書>研討會綜述》,《文藝爭鳴》2014年第6期。

?劉復(fù)生:《重新打開記憶之門——韓少功<日夜書>對知青經(jīng)驗的反省》,《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3年第1期。

??郭茂全:《生命之中不能遺忘之痛——評韓少功長篇小說<日夜書>》,《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512頁。

?王輝、郭銘華:《精神無“根”的茫然——論韓少功“后知青”小說的精神敘事》,《名作欣賞》2014年第4期。

?彭超:《私奔與烏托邦的幻滅——<日夜書>關(guān)于理想和后知青的敘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7期。

?韓少功:《性而上的迷失》,選自《態(tài)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頁。

?陳若谷:《史纖的抵抗——讀韓少功新作<修改過程>》,海南作家網(wǎng) http://www.hainanzuojia.com/infoshow_9970.html,2018年11月26日。

?劉復(fù)生:《想象一個新世界——韓少功隨筆中的政治智慧》,《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廖金花:《昨日重現(xiàn):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及反思》,《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4期。

?木葉、韓少功:《有些深的東西寫進文學倒可能變淺》,《文藝爭鳴》2018年第4期。

?盧婧:《混沌理論視角下原生家庭影響力探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韓少功、劉復(fù)生:《幾個50后的中國故事——關(guān)于<日夜書>的對話》,《南方文壇》2013年第6期。

?劉復(fù)生:《掘開知青經(jīng)驗的凍土——評韓少功的長篇小說新作<日夜書>》,《文藝爭鳴》2013年第8期。

?趙樹勤:《進步的回退:韓少功<日夜書>的美學追求》,《名作欣賞》2014年第22期。

?孔見:《<修改過程>:關(guān)于一代人命運的挽歌》,《海南日報》2019年2月11日。

?劉復(fù)生:《革命中國歷史敘述的最新發(fā)展》,《天涯雜志》(微信公眾號)2019年1月8日。

?黃燈:《隔壁村的韓少功》,選自《態(tài)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6頁。

猜你喜歡
韓少功知青時代
《探索與回望——論韓少功的“后知青”寫作》文獻研究綜述
韓少功鄉(xiāng)土敘事與命名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館:激情燃燒的歲月
韓少功:“挑著糞桶”寫作的文聯(lián)主席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網(wǎng)
济宁市| 两当县| 玉环县| 屏南县| 长治县| 呈贡县| 登封市| 墨江| 西乌珠穆沁旗| 白山市| 长岛县| 石棉县| 扎囊县| 平谷区| 深州市| 丰镇市| 华容县| 平南县| 渑池县| 安阳市| 漳州市| 屏东市| 宽城| 钟祥市| 永济市| 阿瓦提县| 石泉县| 盘锦市| 耒阳市| 岐山县| 洛宁县| 扎囊县| 商都县| 古蔺县| 博客| 历史| 祁连县| 固镇县| 方山县| 德清县|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