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關(guān)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
孟浩然
向夕槐煙起,蔥籠池館曛??椭袩o偶坐,關(guān)外惜離群。
燭至螢光滅,荷枯雨滴聞。永懷蓬閣友,寂寞滯揚云。
【賞析】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秋,孟浩然應(yīng)試不第后,留居長安,廣交文友,多方干謁,希望在京師顯露才華,求得仕進機會。他生活窘困,仍四處奔走,多次上書,企求汲引,卻“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留別王維》),毫無結(jié)果。最后,他打消了仕進的念頭,“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東京留別諸公》),毅然走向山林,過起了浪跡江湖和隱居山林的生活。
這首行旅詩正是寫于他出長安的途中。詩題中的“關(guān)”是指潼關(guān),在今陜西潼關(guān)縣北,古代為秦地的咽喉;“旅亭”是供官員行人住宿歇腳的地方,也叫驛亭;“王大校書”就是詩人的好友王昌齡。
首聯(lián)起筆寫景,以景寓情。旅亭四周暮靄沉沉,炊煙裊裊,樹木森森,日色暝暝。這樣昏暗的景象烘托了詩人內(nèi)心的陰郁與愁悶。頷聯(lián)敘述點題,直抒胸臆。在這夜色漸濃的旅亭,盡管也有其他旅客投宿,但是舉目無相識,沒有人能與詩人促膝暢談;都市里的繁華與熱鬧已成為過眼煙云,他倍感離群索居的百無聊賴。一個人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最容易引發(fā)對親朋好友的思念?!跋А钡谋玖x是哀痛、哀傷。此處著一“惜”字,寫盡了詩人無邊的孤獨感。正值壯年的他,也許只有入仕才是最理想的選擇,隱逸鄉(xiāng)野實在是無奈的下策?!坝麑し疾萑?,惜與故人違”(《留別王維》),眼看著自己的朋友王維,還有尚書左丞袁仁敬、禮部侍郎賀知章等人在仕途上都已頗有成就,而自己卻仍窮困潦倒,怎能不傷感呢?
頸聯(lián)轉(zhuǎn)筆寫景,再次渲染心頭難挨的寂寞與悵惘。燭光一點一點變暗,最后無力地滅了,點明了詩人獨坐時間之長。冷冷的秋雨打在干枯的殘荷上,點點滴滴,斷斷續(xù)續(xù),響在詩人的耳畔,暗示了詩人一夜無寐。今夜他怎能安然入眠?往昔所經(jīng)歷的種種掙扎,種種辛酸;今后要直面的種種風(fēng)雨,種種苦楚,更與何人說呢!誰能照亮他仕進的崎嶇道路?誰來傾聽他肝腸寸斷的苦衷?從“滅”和“聞”兩字,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的寂寥與悲愴。尾聯(lián)抒情明志,借懷友表達自己的孤憤?!芭铋w友”是指王昌齡,蓬閣,即蓬萊閣,漢人稱宮中藏書處東觀為蓬萊閣,唐人相沿喻稱秘書省;“揚云”,即西漢文豪揚雄,字子云,簡稱揚云。王昌齡自開元十九年(731年)起在秘書省任校書郎的小官,任職多年未得升遷;孟浩然多方謀職,一無所獲。兩人頗有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感。“寂寞滯揚云”一句,表面上是惋惜王昌齡任校書郎,一直沒有升遷,其深層含義是以揚云自比,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怨懟。
縱觀全詩,寫景自然,色調(diào)灰暗;敘述簡潔,抒情真切;用典熨帖,婉而多諷。既是羈旅獨行中對摯友刻骨銘心的懷念,又是發(fā)泄個人報國無門的憤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