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琳 于 晶 李丹丹 郭水良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 200234)
根據(jù)植物類群現(xiàn)代地理分布范圍確定它們的地理成分類型,不同的植物地理成分反映了它們的起源、傳播方式和歷史、植物類群對氣候適應的特點等。吳征鎰先生1991年將中國種子植物劃分成15種地理成分[1],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苔蘚植物的地理成分的分析絕大多數(shù)采用吳征鎰的標準[2~15]。但是,也有一些學者關(guān)注到苔蘚植物地理分布的特殊性,采用有別于種子植物地理成分劃分的標準進行苔蘚植物地理成分歸類。例如,陳邦杰等在關(guān)于安徽黃山苔蘚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的分析時,將我國的苔蘚植物分成泛北極分布、東亞分布、舊熱帶區(qū)分布、喜馬拉雅區(qū)和我國特有分布五個類型[16];于晶等將遼寧醫(yī)巫閭山苔蘚植物分成世界廣布種、舊世界熱帶成分和泛北極成分,后者又包括亞歐分布、亞洲—北美分布、東亞分布和中國特有成分[17];孫立彥等[18]和趙遵田等[19]采用了相似的劃分標準,將山東一些地區(qū)的苔蘚植物分成世界廣布、歐亞北美分布、歐亞分布、東亞分布、中國特有分布和舊世界熱帶分布等類型。Zhang和Richard將香港苔蘚植物分為13種地理成分,分別為世界分布、泛熱帶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熱帶亞洲—熱帶澳洲—大洋洲分布、亞洲—澳洲—大洋洲分布、東亞分布、東亞—南亞分布、東亞一馬來西亞分布、東亞—印度尼西亞分布、跨太平洋分布、溫帶分布和中國特有等地理成分[20]。任昭杰等采用Zhang和Richard的標準也將山東昆崳山苔蘚植物分成了13種地理成分[21]。
苔蘚植物起源遠早于種子植物,通過孢子進行遠距離傳播,也通過細小的配子體碎片、特定的營養(yǎng)繁殖器官進行短距離傳播,因此苔蘚植物不同類群的全球分布式樣肯定有別于種子植物。如果機械地套用吳征鎰的種子植物地理成分劃分標準來探討苔蘚植物地理成分組成特點,其科學性有待探討。浙江省舟山群島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天臺山脈的余脈及其北東延伸入海的出露部分,海島地形起伏,生境多樣,在地質(zhì)來源和氣候特征上是一個相對自然的地理區(qū)域。自2015年來,上海師范大學苔蘚學科先后組成了10余次赴島野外采集,獲得了比較完整的舟山群島苔蘚植物資料。本文以這些苔蘚植物為對象,開展苔蘚植物地理成分劃分方法的研究,旨在:(1)明確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的地理成分;(2)提出一種定量地進行地理成分劃分的方法,探討吳征鎰的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標準是否適用于苔蘚植物的地理成分劃。
舟山群島是典型的大陸架島嶼(continental islands), 位于長江口以南,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海域,是天臺山脈的余脈及其北東延伸入海的出露部分,處于29°32′N~31°04′N,121°31′E~123°25E,東西長182 km,南北寬169 km,陸域面積1 439.8 km2,由1 390個島嶼組成,以250 m以下低丘為主,最高峰為桃花島的對峙山,海拔544.5 m。位于西南部島嶼離大陸近,大島多,地勢高,排列密集,東北部離大陸遠,小島多,地勢低排列稀疏本區(qū)屬中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區(qū),受海洋影響年平均氣溫15.6~16.6℃,極端最低溫度-7.9,≥10℃平均積溫4 784~5 120.8℃,無霜期251~303 d,年平均降水量936.3~1 330.2 mm,平均蒸發(fā)量1 208.7~1 446.2 mm,年平均干濕指數(shù)0.91~1.73[22]。
20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在舟山群島營建了大量的人工林,人工林面積85%以上為黑松(Pinusthunbergii)林和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上世紀90年代起受松材線蟲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為害,人工林遭到了破壞,現(xiàn)有舟山群島丘陵山地的植被除部分更新松林外,以林相殘破、林分質(zhì)量差的次生闊葉林和灌木林為主,常見的有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林、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林、白櫟(Quercusfabri)林及其萌生灌叢等,具代表性的常綠闊葉林有青岡(Cyclobalanopsisglauca)林、苦櫧(Castanopsissclerophylla)林及零星分布在東南部島嶼的紅楠(Machilusthunbergii)—普陀樟林等[22]。按植被類型劃分,天然林包括了暖性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竹林、灌叢和灌草叢和沙生、鹽生群落。天然林現(xiàn)存極少,主要分布于舟山本島、桃花島、普陀山島、珞伽山等[23]。
山地成土母巖多為流紋巖、凝灰?guī)r等,主要分布在舟山本島、金塘、桃花、岱山、長涂島等;其次是花崗巖,多見于朱家尖、桃花島、普陀山及泗礁等島。丘陵山地土壤主要有紅壤、黃壤、粗骨土、石質(zhì)土,其中粗骨土分布面積占山地丘陵面積的一半以上,其次是紅壤,占35%左右,是分布森林植被的主要土壤[23]。
1.2.1 苔蘚植物
作者于2014~2017年間,先后10次赴舟山群島的60個主要島嶼進行野外采集,采集島嶼遍布舟山群島全境,采集面積占群島陸域面積的95%。共采集12 000余份標本,經(jīng)鑒定共計有284種苔蘚植物。
1.2.2 地理分布資料
以舟山群島分布的284種苔蘚植物為對象(附錄1),根據(jù)世界生物多樣性網(wǎng)站(GBIF)、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網(wǎng)站(Tropicos)以及中國苔蘚植物志記錄,獲得它們在全球的地理分布記錄,然后按經(jīng)度15°、緯度7°30′間隔,將世界分成576個地理單位(GR:geographical unit),再運用ArcGis 10.2將284種苔蘚植物標記到世界地圖,記錄它們在576個地理單位的分布情況(0/1數(shù)據(jù)矩陣)。
1.2.3 劃分方法
Ullah等根據(jù)植物在某地區(qū)分布有/無的數(shù)據(jù),應用聚類和排序,定量地對巴基斯坦北部的禾草類植物進行了地理成分劃分[24]。應用R語言的vegan統(tǒng)計模塊,以284種苔蘚植物為對象,以它們的地理分布數(shù)據(jù)為指標,計算它們的Jaccard相似系數(shù),基于離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聚類策略,借助R語言的vegan統(tǒng)計模型和Figtree 1.4.0軟件,生成反映284種苔蘚植物地理分布特點的聚類樹狀圖?;谔μ\植物聚類圖上的位置關(guān)系,結(jié)合它們在世界范圍上的分布式樣,識別出具體的地理分布類型。再基于經(jīng)緯度數(shù)據(jù),將各類型所有種類投影到世界地圖上,直觀地展示它們在全球的地理分布特點。
舟山群島283種苔蘚植物共計61科117屬270種13變種;其中苔類25科30屬47種;蘚類36科87屬236種。其中頂蒴類13科39屬121種7變種;側(cè)蒴類22科49屬101種6變種。
將舟山群島61科苔蘚植物的優(yōu)勢科定義為種數(shù)≥10種的科,共統(tǒng)計有8科。其中,叢蘚科是該地區(qū)的主要優(yōu)勢科,有13屬30種4變種。其余優(yōu)勢科按種數(shù)多少排列分別為,青蘚科(9屬25種1變種)、真蘚科(3屬21種)、提燈蘚科(6屬15種)、鳳尾蘚科(1屬10種3變種)、灰蘚科(4屬13種)、白發(fā)蘚科(3屬11種)、葫蘆蘚科(3屬10種)。
將舟山群島117屬苔蘚植物的優(yōu)勢屬定義為種數(shù)≥6種的屬,共統(tǒng)計有8屬。其中,真蘚屬是該地區(qū)的主要優(yōu)勢屬,有19種。其余優(yōu)勢屬按種數(shù)多少排列分別為,鳳尾蘚屬(10種3變種)、青蘚屬(8種1變種)、灰蘚屬(8種)、絹蘚屬(5種2變種)、美喙蘚屬(6種)、絲瓜蘚屬(6種)、澤蘚屬(6種)。
基于284種苔蘚植物聚類圖上的位置關(guān)系(圖1),結(jié)合它們在世界范圍上的分布式樣,根據(jù)這些種的主要分布區(qū)域,可以識別出以下地理分布類型:
組1:世界廣布種指幾乎遍及世界各大洲而沒有特殊分布中心的種,共26種(圖2),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種數(shù)的9.15%。比較典型的世界廣布種有泛生墻蘚(TortulamuralisHedw.)、鱗葉鳳尾蘚(FissidenstaxifoliusHedw.)、扭口蘚(BarbulaunguiculataHedw.)、銅綠凈口蘚(GymnostomumaeruginosumSm.)、叢生真蘚(BryumcaespiticiumHedw.)、絲瓜蘚(PohliaelongateHedw.)、扁萼苔(Radulacomplanata(L.) Dumort.)、黃角苔(Phaeoceroslaevis(L.) Prosk.)、波邊毛口蘚(Trichostomumtenuirostre(Hook. & Taylor) Lindb.)、澤蘚(Philonotisfontana(Hedw.) Brid.)、羽枝青蘚(Brachytheciumplumosum(Hedw.) Bruch & Schimp.)、虎尾蘚(Hedwigiaciliata(Hedw.) P.Beauv.)、金發(fā)蘚(PolytrichumcommuneHedw.)、小石蘚(WeissiacontroversaHedw.)、細葉真蘚(BryumcapillareHedw.)、泛生絲瓜蘚(Pohliacruda(Hedw.) Lindb.)、薄囊蘚(Leptobryumpyriforme(Hedw.) Wilson)、灰蘚(HypnumcupressiformeHedw.)、葫蘆蘚(FunariahygrometricaHedw.)和真蘚(BryumargenteumHedw.)等。
圖1 基于在576個世界地理單位分布的舟山群島284種苔蘚植物聚類分析圖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284 species of bryophytes in Zhoushan Archipelago with 576 world geographic units
圖2 世界廣布種地理分布Fig.2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osmopolitan species
圖4 舊世界溫帶分布(歐亞溫帶分布)Fig.4 Palaeotemperate distribution(Eurasian temperate distribution)
圖3 北溫帶分布(歐亞—北美溫帶分布)Fig.3 North temperate distribution(Eurasian-North American temperate distribution)
圖5 溫帶分布(北溫帶—南溫帶間斷)Fig.5 Temperate distribution(North temperate-South temperate distribution)
圖6 東亞—北美間斷分布Fig.6 East Asia-North America disjunted distribution
圖8 泛熱帶分布Fig.8 Pantropical distribution
圖10 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分布Fig.10 Tropical Asia-Papua New Guinea distribution
圖7 東亞分布Fig.7 Distribution of East Asia
圖9 舊世界熱帶分布Fig.9 Palaeotropical distribution
圖11 東亞—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分布Fig.11 East Asia-Tropical Asia-Papua New Guinea distribution
組2:北溫帶分布:指廣泛分布于歐亞—北美溫帶地區(qū)的種類,有些種沿山脈向南延伸到熱帶地區(qū),共36種(圖3),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12.68%。例如短尖燕尾蘚(BryhniahulteniiE.B.Bartram)、卵蒴真蘚(BryumblindiiBruch & Schimp.)、瘤根真蘚(BryumbornholmenseWink. & R. Ruthe)、斜蒴蘚(Camptotheciumlutescens(Hedw.) Schimp.)、毛口大萼苔(Cephalozialacinulata(J.B.Jack ex Gottsche & Rabenh.) Spruce)、粗齒擬大萼苔(Cephalozielladentate(Raddi) K.Muell.)、偏葉小曲尾蘚(Dicranellasubulata(Hedw.) Schimp.)、北地對齒蘚(Didymodonfallax(Hedw.) R.H.Zander)、彎葉灰蘚(HypnumhamulosumSchimp.)、矮叢木靈蘚(OrthotrichumpumilumSw.)和金灰蘚(Pylaisiellapolyantha(Hedw.) Grout)等。
組3:舊世界溫帶分布類型,指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中—高緯度的溫帶和寒溫帶,或最多有個別種延伸到北非及亞洲—非洲熱帶山地,共16種(圖4),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5.63%。例如狹葉葫蘆蘚(Funariaattenuata(Dicks.) Lindb.)、瘤根真蘚(BryumbornholmenseWink. & R.Ruthe)和垂蒴棉蘚(Plagiotheciumnemorale(Mitt.) A.Jaeger)等。
組4:溫帶分布(北溫帶—南溫帶間斷分布),共30種(圖5),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10.56%,例如寬葉美喙蘚(Eurhynchiumhians(Hedw.) Sande Lac.)、小口小石蘚(Weissiabrachycarpa(Nees & Hornsch.) Jur.)、平叉苔(MetzgeriaconjugataLindb.)、卷葉灰蘚(Hypnumrevolutum(Mitt.) Lindb.)和石地錢(Rebouliahemisphaerica(L.) Raddi)等。
組5:東亞—北美間斷分布,間斷分布于東亞和北美的溫帶、亞熱帶地區(qū),共11種(圖6),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3.87%,例如東亞小錦蘚(Brotherellafauriei(Besch. ex Cardot) Broth.)、中華縮葉蘚(Ptychomitriumsinense(Mitt.) A.Jaeger)、柱蒴絹蘚(Entodonchallengeri(Paris) Cardot)、東亞灰蘚(HypnumfaurieiCardot)、絹蘚(Entodoncladorrhizans(Hedw.) Müll. Hal.)、尖葉匐燈蘚(Plagiomniumacutum(Lindb.) T.J.Kop.)、暗綠多枝蘚(Haplohymeniumtriste(Ces.) Kindb.)、小牛舌蘚(Anomodonminor(Hedw.) Lindb.)和毛尖紫萼蘚(GrimmiapiliferaP.Beauv.)等。
組6:東亞分布,是從東喜馬拉雅地區(qū)一直分布到日本地區(qū),其分布區(qū)向東北一般不超過俄羅斯境內(nèi)的阿穆爾州,并從日本北部至薩哈林,向西南不超過越南北部和喜馬拉雅東部,向南最遠達菲律賓、蘇門答臘和爪哇,共86種(圖7),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30.28%。例如日本立碗蘚(Physcomitriumjaponicum(Hedw.) Mitt.)、延葉鳳尾蘚(FissidensperdecurrensBesch.)、光葉擬平蘚(Neckeropsisnitidula(Mitt.) M.Fleisch.)、彎葉筒萼苔(Cylindrocolearecurvifolia(Steph.) Inoue)、片葉苔(Riccardiamultifida(L.) Gray)、闊葉毛口蘚(Trichostomumplatyphyllum(Broth. ex Ihsiba) P.C.Chen)、威氏縮葉蘚(PtychomitriumwilsoniiSull. & Lesq.)、東亞小錦蘚(Brotherellafauriei(Besch. ex Cardot) Broth.)、東亞短頸蘚(DiphysciumfulvifoliumMitt.)、圓葉匐燈蘚(Plagiomniumvesicatum(Besch.) T.J.Kop.)、日本扁萼苔(RadulajaponicaGottsche ex Steph.)和平枝青蘚(BrachytheciumhelminthocladumBroth. & Paris)等。
組7:泛熱帶分布,普遍分布于東、西兩半球熱帶地區(qū)的種類,共29種(圖8),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10.21%,例如,長蒴灰蘚(HypnummacrogynumBesch.)、雙齒異萼苔(Heteroscyphuscoalitus(Hook.) Schiffn.)、缺齒小石蘚(WeissiaedentulaMitt.)、短葉對齒蘚(Didymodontectorum(Müll.Hal.) Saito)、細葉澤蘚(PhilonotisthwaitesiiMitt.)、矮錦蘚(Sematophyllumsubhumile(Müll. Hal.) M.Fleisch.)(194)、羊角蘚(Herpetineurontoccoae(Sull. & Lesq.) Cardot)、柔葉真蘚(BryumcellulareHook.)、褶葉蘚(Palamocladiumleskeoides(Hook.) E.Britton)、尖葉油蘚(HookeriaacutifoliaHook. & Grev.)和薄壁卷柏蘚(Racopilumcuspidigerum(Schw?gr.) ?ngstr.)等。
組8:舊世界熱帶分布,指分布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熱帶地區(qū)及其臨近島嶼的種類,有7種(圖9),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2.46%。例如粗裂地錢原亞種(MarchantiapaleaceaBertol. subsp. paleacea)、卷葉叢本蘚(AnoectangiumthomsoniiMitt.)、擬多枝蘚(Haplohymeniumpseudo-triste(Müll. Hal.) Broth.)、節(jié)莖曲柄蘚(Campylopusumbellatus(Arn.) Paris)和東亞大角苔(Megacerosflagellaris(Mitt.) Steph.)等。
組9: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分布,主要分布于熱帶亞洲地區(qū),向南達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主要包括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nèi)亞等,共11種(圖10),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4.26%。例如土生真蘚(BryumtuberosumMohamed & Damanhuri)、線葉鳳尾蘚暗色變種(Fissidenslinearisvar.obscuriete(Broth. &Paris)I.G.Stone)、鈍葉梨蒴蘚(EntosthodonbuseanusDozy & Molk.)、濕地蘚(Hyophilajavanica(Nees & Blume) Brid.)、小澤蘚(PhilonotiscalomicraBroth.)、鈍頭鱗葉蘚(Taxiphyllumarcuatum(Bosch & Sande Lac.) S.He)、南亞小曲尾蘚(Dicranellacoarctata(Müll. Hal.) Bosch & Sande Lac.)、倒齒澤蘚(PhilonotisruncinataMüll. Hal. ex ?ngstr.)和異形鳳尾蘚(FissidensanomalusMont.)等。
組10:東亞—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分布,與組10相近,但是在北半球達日本和朝鮮半島。共6種(圖11),占舟山群島苔蘚植物總種數(shù)的2.33%。例如南京鳳尾蘚(FissidensteysmannianusDozy & Molk.)、二形鳳尾蘚(FissidensgeminiflorusDozy & Molk.)、三裂鞭苔(Bazzaniatridens(Reinw.,Blume & Nees) Trevis.)和大鳳尾蘚(FissidensnobilisGriff.)等。
組11:東亞—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澳洲—大洋洲分布,共11種(圖12),占4.26%。例如小胞仙鶴蘚(Atrichumrhystophyllum(Müll. Hal.) Paris)、大麻羽蘚(Claopodiumassurgens(Sull. & Lesq.) Cardot)、南亞瓦鱗苔(Trocholejeuneasandvicensis(Gottsche) Mizut.)、毛葉曲柄蘚(Campylopusericoides(Griff.) A.Jaeger)、齒葉麻羽蘚(Claopodiumprionophyllum(Müll. Hal.) Broth.)、東亞擬鱗葉蘚(Pseudotaxiphyllumpohliaecarpum(Sull. & Lesq.) Z.Iwats.)、綠色白發(fā)蘚(LeucobryumchlorophyllosumMüll. Hal.)、川滇蔓蘚(Meteoriumbuchananii(Brid.) Broth.)、四齒異萼苔(Heteroscyphusargutus(Reinw.,Blume & Nees) Schiffn.)、纖枝同葉蘚(Isopterygiumminutirameum(Müll. Hal.) A.Jaeger)和淡色同葉蘚(Isopterygiumalbescens(Hook.) A.Jaeger)。
植物地理和生態(tài)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是展示分類群的空間分布式樣。不同的植物地理成分反映了它們的起源、傳播方式和歷史、植物類群對氣候適應的特點[25]。吳征鎰將中國種子植物分成15種地理成分,提出了種子植物地理成分劃分標準[1]。我國大部分苔蘚植物學區(qū)系地理成分劃分時參考了這一標準。Zhang和Richard將香港苔蘚植物劃分成14種地理分布類型[20],但是被采納的并不多,僅見任昭杰等應用這一標準對山東昆崳山苔蘚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進行了分析[21]。隨著大量的植物地理分布數(shù)據(jù)積累,特別是GBIF(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這類世界生物多樣性網(wǎng)站的出現(xiàn),為植物地理區(qū)劃、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提供了豐富的數(shù)據(jù)來源[27]。本文基于世界生物多樣性網(wǎng)站數(shù)據(jù),結(jié)合中國苔蘚植物志、地方苔蘚植物志資料,舟山群島苔蘚可以識別出11種地理成分。這11種地理成分雖然大部分與種子植物地理成份相對應,但是具體來講,呈現(xiàn)自身的特點。例如舟山群島地區(qū)的熱帶亞洲成分特點不明顯,這類成分比種子植物的似有更廣的分布范圍,可以細分成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分布式樣(組9)、東亞—熱帶亞洲—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組10)、東亞—熱帶亞洲—澳洲—大洋洲分布(組11),向北到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向南到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和澳洲,甚至在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事實上,吳征鎰等于2003年對世界種子植物科屬的地理成分進行了更加系統(tǒng)的劃分,其中的熱帶亞洲成分有7種變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以熱帶亞洲為中心的地理成分構(gòu)成的復雜性[26]。舊世界熱帶成分的分布式樣總體上與第11組相近,但是范圍更大,分布到了非洲和大洋洲島嶼。26個世界廣布種的地理分布特點明顯,聚類圖上顯示出與其他地理成分有較明顯的區(qū)別。北溫帶分布成分和于晶等[17]中的泛北極成分中的亞洲—北美分布相近,分布于北美—歐亞的溫帶地區(qū),但是也有些種類沿著山脈向南延伸到熱帶地區(qū)(圖3)。聚類圖上北溫帶分布與全溫帶分布(北溫帶—南溫帶間斷分布)多有交叉,兩種地理成分類型沒有明顯區(qū)別,全溫帶分布的一些種類沿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的山脈走向特點比較明顯(圖5)。
由于苔蘚植物長距離傳播的特點,它們比種子植物具有相對更廣的分布范圍。例如同樣是東亞—北美間斷分布,但是苔蘚植物的一些種類在東亞部分分布到了更高的緯度(圖6)。
如果從聚類圖上(圖1)劃分,舟山群島的苔蘚植物地理成分大致分成:世界廣分(黑色)、北溫帶及北溫帶—南溫帶間斷分布(藍色—淡藍色)、歐亞分布(藍綠色)、東亞分布(綠色)、熱帶性分布(深紅、棕色、粉紅色)這幾大類。但是如果從284種在全球范圍的分布,熱帶性成分可以細分出若干更細的成分。
Zhang和Richard將香港苔蘚植物分為13種地理成分[20],其特點是熱帶性成分劃分得更細,有泛熱帶、古熱帶、熱帶亞洲、熱帶亞洲—熱帶澳洲—大洋洲分布、亞洲—澳洲—大洋洲分布、東亞—南亞分布、東亞一馬來西亞分布、東亞—印度尼西亞分布等類型。由于香港的熱帶性氣候特點,溫帶成分較少,所以Zhang和Richard只包括溫帶分布一類型[20]。但是舟山群島地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溫帶成分比例較高,能夠識別出北溫帶、全溫帶、舊世界溫帶三種類型。
本文按經(jīng)度15°、緯度7°30′間隔,將世界分成576個地理區(qū)域,運用ArcGis 10.2將284種苔蘚植物標記到世界地圖,記錄它們在576個地理區(qū)域的分布情況,再應用Jaccard相似系數(shù)和離差平方和法聚類策略進行分組。地理區(qū)域劃分精度、對象間的相似系度測定方法、聚類策略這三個因素影響到聚類樹的分枝結(jié)構(gòu)。因此,今后應該考慮這三方面因素,對地理成分進行更加客觀的定量劃分。另外,種類在單位地理空間上的出現(xiàn)頻率等能夠提供更豐富的地理成分信息[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