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勤
以幼兒經驗和興趣為線索,以集體備課為抓手,以平行班觀摩為平臺,不斷調整優(yōu)化課程實施目標和內容結構,形成符合幼兒發(fā)展需要,利于經驗提升,源于藍本、變于經驗、優(yōu)于班本的具有新特色的建構性藍本教材。而我們將從藍本課程與“教學做合一”來相結合。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求在做中學,把教學做合一?!庇纱丝梢?,“教學做合一”思想理論是以“做”為中心的,即在原有藍本課程資源包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新一輪資源包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對資源包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完善。
一、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幼兒園建構藍本課程現狀
目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觀的變革,已然掀起了一股幼兒園園本課程建構熱。在近幾年,已公開出版的幼兒園園本課程方案層出不窮,名目繁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師大出版社的《領域課程》、北師大出版社的《多元整合課程》、華師大出版社的《建構式課程》、省教研室主編的《綜合性發(fā)展課程》課程等。諸如此類的課程對目前幼兒園具有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但是,如此多的課程在真正使用中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和困擾。其一,沒有一套課程是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的,其中會有諸多的不適宜:地方地域文化差異、課程設計本身的不夠完善性、不可操作性等。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兒童的經驗差異性問題,有經驗的重復、更有經驗的缺失與經驗的不適宜。而幾乎沒有一套課程在編制過程中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因此,科學地借鑒和使用現有課程,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下當前的兒童,將兒童的經驗、需要作為改編藍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從尊重兒童的已有經驗出發(fā),靈活動態(tài)地建構出更切合幼兒發(fā)展的、符合地方地域特點的、不斷經驗重組、完善提升的適用性課程,不失為從理論、范本到操作實踐和理論再構的一個新思路。這應該說是一項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也為廣大幼兒園科學借鑒藍本課程作出先期的探究式模式研究,在目前的幼兒園課程建構中不僅是及時的、必要的,更是科學理性的。
二、在實驗中對幼兒園建構藍本課程結果分析
正如陶行知所說:“要創(chuàng)造,你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非用腦不可,手和腦在一起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币虼?,要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來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目的。同時,在這過程中,老師也在不斷地學習中斟酌出更高質量的活動。
但是,在開展研究建構性藍本課程中,首先要初步形成課程開展前有效收集整理幼兒先期經驗的策略,包括集體團討法、親子調查法、師幼對話法、疑問提問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資料收集法、行為分析法等。除此,還形成了“平行班教學觀摩”這個新的教學研討形式,對提高日常教學質量、體現經驗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起到了展示、學習和借鑒的作用。如,我們園部在藍本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了每個年級的平行課觀摩,從中得出的心得。
中班活動背景:“勇敢小將動起來”是中班這個月的主題活動,這一次是中班的兩個老師承擔平行班教學活動。
幼兒前期經驗的獲取:活動前,通過團討“你們生過病嗎?為什么人會生病呢?生病了該怎么辦?”來了解孩子對生病的經驗,從而引出好好保護自己的重要性。通過活動前對幼兒原有經驗的了解,我們發(fā)現幼兒對“生病”以及生病的原因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但是對如何保持自己健康這方面的經驗較缺乏。因此我們想通過活動,在提升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補充幼兒較為缺乏的經驗。
活動效果及反思:縱觀整個活動,由于活動前及時獲取了幼兒對于生病的前期經驗,因此在前經驗的幫助下,孩子們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提升了運動能讓自己保持健康這方面的經驗,可見在每個活動前,獲取幼兒前期經驗的重要性。但是在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家都知道最早這是一個大班的教學活動,整個故事是比較長的,那么搬到中班來的話,故事偏長、偏難,對于幼兒的情節(jié)理解造成了一定干擾。正是由于故事偏難,幼兒的講述偏少,教師的講述偏多,因此我們年級組在觀摩了第一次平行班教學活動之后,對于第二次教學活動提出了一定的建議。
所以,結合藍本課程的實施,深入開展平行班觀摩教學,以年級組內老教師與新教師同研一個教學活動的形式,分析班級幼兒的經驗基礎進行再備課及展示,充分體現了教師對于本班幼兒經驗的收集分析并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的教學能力,讓每個老師在研討中展示自己、審視教學、反思調整,同時也使班級課程的開展更符合班級孩子的發(fā)展需要,具有班本特色。
三、幼兒園建構藍本課程研究仍存在的問題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與深入,課程作為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中介和橋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價值。對于藍本課程,我們教師仍存在把握欠缺的問題。
(一)“拿來主義”,重藍本輕班本分析
在主題課程實踐中,相當一部分的幼兒園教師依賴于對省編藍本教材的照搬照抄,缺少對班級現狀、幼兒發(fā)展水平、現有資源等與藍本教材間的深入思考,顯現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重文本輕班本分析的現象導致主題脫離幼兒生活、脫離幼兒經驗,嚴重影響了主題課程實施的適宜性、針對性及操作性。
(二)“形于表面”,重形式輕幼兒追隨
教師在使用藍本教材時存在著忙于落實完成藍本內容的現象,很少關注藍本教材實施中孩子生成的內容對主題的擴充。在很多活動中,孩子表現的價值信息被教師的盲目所遺棄,教師過于專注活動形式的多樣,而忽略了活動中對孩子的觀察、分析,追隨孩子、捕捉孩子生成的價值信息是教師在藍本主題實施中缺失的問題。
因此,陶行知先生關于“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正是小學科學教育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只要我們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就能夠快樂地在“做”中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才能和潛質就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加花園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