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蘇州話向來被看作“吳儂軟語”的代表之一。即便蘇州話和寧波話同處江南的吳方言區(qū)內(nèi),卻流傳著“寧與蘇州人吵架,不與寧波人說話”的說法,意指蘇州人說話細聲細語,可見蘇州話的“嗲”的確是首屈一指。無怪乎金庸先生在小說《天龍八部》中,為姑蘇(今屬蘇州)慕容復的二婢——阿碧和阿朱之間的對話配上了大段軟糯的“蘇白”。
蘇州話的很多詞匯常令外地人摸不著頭腦,“花頭”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在蘇州話中,稱贊某人有本領,處事有手段,往往會說:“倷(你)真有花頭?!狈催^來的話,嘲諷一個人沒啥本事的時候則會說:“倷嘸不花頭?!逼鋵崱盎^”這個詞,早在唐代就有了。在《全唐詩》里收錄了一首無名氏的《擷芳詞》,所謂“風搖蕩,雨濛茸,翠條柔弱花頭重。”這里的“花頭”就是“花朵”“花苞”的意思。
這個詞語是怎么和一個人的本領、工作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這與過去蘇州山塘街的花市有關。明清時期,“吳中第一名勝”虎丘附近的山塘街是蘇州繁華的代表,一年四季游人如織。所以這里也成了當時蘇州的“商品集散地”。花農(nóng)們種花養(yǎng)花后,就拿到附近集市去賣,漸漸地在虎丘近旁的山塘街花園弄、馬營弄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花市”。當時花農(nóng)在市場上賣花,價錢都以“花頭”的多少來定。花市上常能聽到買花人因為“花頭”數(shù)量與賣方討價還價:“倷此地有幾個花頭”“倷個花頭少,俚(他)個花頭多”或者“嘸啥花頭”。這里講的“花頭”是指花盆里的花數(shù)?;^越多,價格就越貴;花頭越少,價格當然就越便宜。由于花農(nóng)們種花本領各異,自然所植之花的“花頭”多少也不會一樣。本事大,種出來的“花頭”多;本領小,種出來的“花頭”就少。久而久之,“花頭”一詞的含義就有了延伸,既指花朵、花苞,又隱指花農(nóng)種花技藝水平的高低,再進一步引申出了日常生活中工作能力、處事本領的大小之意。
明清時期的蘇州是個繁華的大都市,“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海內(nèi)僻遠皆效尤之”。比如清代的松江(今屬上海市),就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這樣一來,蘇州話里的“花頭”,也就不脛而走,逐漸流傳到了周邊的吳方言地區(qū)。直到現(xiàn)在,上海話、無錫話里也都有“花頭”這個說法,而且用法與蘇州話完全一樣。此外,“花頭”這個詞,本身并不帶有太多的情感色彩。但由其引申出來的“花頭經(jīng)十足”“花頭經(jīng)多”,卻帶上了貶義色彩,比喻一個人的滿腦歪點子、餿主意、鬼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