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乃格
(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南京210004)
提 要:乾隆《江南通志》是歷史上以“江南”為記述對象的三部明清舊志中最為晚出,史料積累最豐實,文化積淀最深厚的一部,其內容宏富,資料密集,較之前志,體例更加科學,考訂更加嚴謹,記述更加合理,被《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譽為“名作”。該志在“江南”方志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對今天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也有積極影響。
歷史上以“江南”為記述對象的志書,共有《南畿志》、康熙《江南通志》、乾隆《江南通志》三種?!赌乡苤尽烦捎诿骷尉甘辏?534),因系創(chuàng)修,且全書只有64卷,而收錄范圍上下兩千年、縱橫數(shù)百里,偶有簡疏遺漏之譏??滴酢督贤ㄖ尽烦捎谇蹇滴醵辏?684),全書76 卷,用時僅半年,難以盡脫草率偏就之病。乾隆《江南通志》(以下簡稱《乾隆志》)最為晚出,史料積累更加豐實,文化積淀更加深厚,全書205卷,600 余萬字,內容宏富,資料密集。加之是在“康乾盛世”的黃金時代形成的,當時文化繁榮,樸學盛行,因而體例更加科學,考訂更加嚴謹,記述更加合理,在“江南”方志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對今天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也有積極影響。
《乾隆志》由清尹繼善等修,黃之雋等纂。尹繼善(1695~1771),字元長,號望山,清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六年署江蘇巡撫,次年實授。歷云貴、川陜總督,先后于雍正九年、乾隆八年(1743)、十六年、十九年4 督兩江。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卒謚文端。著有《尹文端公詩集》。黃之雋(1668~1748),初名兆森,字若木,因庠友與其同字,改字石牧,后入國子監(jiān),改名之雋,號堂,晚號石翁,又自稱老牧。原籍安徽休寧,清江蘇華亭(今屬上海市)人。自幼聰穎,過目成誦,15 歲即入府庠,試輒高等。可惜“為諸生垂四十年”①,屢試不售??滴趿辏?721),總算考中進士,這一年黃氏已經53歲。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命提督福建學政。二年,遷中允。四年,以劾降編修,遂革職。乾隆元年,刑部尚書徐本薦其試博學鴻詞,時年近70,目眵而不就。乾隆十三年卒,年81。喜藏書,尤工詩,著有《堂集》《香屑集》等。擅戲曲,撰有雜劇《郁輪袍》《夢揚州》《飲中仙》《藍橋驛》,傳唱甚廣。曾與修《明史》《浙江通志》。《清史·列傳》71、《國朝先正事略》40、《國朝耆獻類征初編》125、嘉慶《松江府志》58等有傳,《堂集》所附《冬錄》有自傳。
先是雍正間,清世宗重設一統(tǒng)志館,并頒發(fā)上諭,通令全國各省編修通志,以備一統(tǒng)志采摘。雍正九年,尹繼善來督兩江,遂奉檄“于九年冬十月,征集在籍儒臣之博洽工文、通達治體者,開局于江寧,搜討排纂”,聘黃之雋主持其事。其間雖然人事屢更,而后任督撫后先相繼,“考訂惟詳”“六易寒暑”,終于在乾隆元年付梓行世。因刊刻行世于乾隆初,故習稱乾隆《江南通志》。
全書序目1卷:序、原序、目錄、原修姓氏、纂修職名、凡例,前有《上江南通志表》。卷首清世祖(順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詔諭及御制4 卷。正文200卷:卷1~48輿地志:圖說、建置沿革總表、星野、疆域、山川、風俗、城池、公署、關津、古都邑、古跡、壇廟、寺觀。卷49~66 河渠志:黃河、淮、江、海、運河、水利、水利治績。卷67~86 食貨志:田賦、戶口、徭役、漕運、關稅、蘆課、鹽法、錢法、蠲賑、積貯、物產。卷87~91學校志:學宮、書院、試院。卷92~98武備志:兵制、江防、海防、驛傳。卷99~118職官志:文職、武職、名宦。卷119~137 選舉志:進士、舉人、薦辟。卷138~189人物志:名賢、宦績、武功、忠節(jié)、孝義、儒林、文苑、隱逸、藝術、流寓、方外、賢淑、義烈、完節(jié)、貞孝。卷190~194藝文志: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卷195~200 雜類志:紀聞、禨祥、摭史紀事、辨訛。通篇采用綱目體,共分設10 志68門,內容涉及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記事遠溯周秦,下限最晚者斷于乾隆元年??胺Q貫穿今古、上括天文、下及地理、橫陳百業(yè)的江南地情“通史”。
《乾隆志》纂修于清“康乾盛世”巔峰期、乾嘉學派興盛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地方特色。
江南瀕江臨海,古稱水鄉(xiāng),書中不但在《輿地志》中設置《山川》門,洋洋灑灑7 卷文字,系統(tǒng)收錄境內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溪、洲、浦、澗、瀆、溝、泉、涇、港、泖、潭;《武備志》中設置《江防》《海防》二門(各1卷),收錄沿江、沿海要地及駐防各汛資料。此外又專門設置《河渠志》,記述黃河、淮河、長江、海、運河,以及各府州縣水利設施(《水利》)與水利治理活動(《水利治績》)的歷史,篇幅多達17 卷。經過三國吳到隋唐數(shù)百年的持續(xù)開發(fā),唐五代以后,江南逐漸成為全國經濟重鎮(zhèn)、天下著名“糧倉”。《新唐書·權德輿傳》所謂“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shù)道,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韓愈《送陸歙州詩序》所謂“當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到南宋時,“蘇常熟,天下足”已成為天南海北婦孺皆知的謠諺。編者遂專立《食貨志》20 卷,其中《田賦》門就有7 卷,用以載錄這方面的史料。漢魏以降,江南文化發(fā)達,人才輩出,歷代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實業(yè)家、著名學者與能工巧匠,不啻恒河沙數(shù)。書中《人物志》共有52 卷,卷數(shù)超過全書總卷數(shù)的1/4,篇幅更超過全書的30%,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人文薈萃的地位。
《乾隆志》雖然遠溯三代,統(tǒng)合古今,但始終以詳今略古為原則,愈遠愈略,愈近愈詳。其《田賦》門共有7卷,其中唐虞、漢、后漢、晉、南北朝齊、唐、五代楊吳、宋、元、明凡10 朝,只有1 卷;“國朝”只有一朝,卻有6卷篇幅。而且“國朝”并非完整的清代,以其下限斷在乾隆元年計算,只相當于清王朝268 年中的1/3。
早在清代初年,昆山顧炎武所開創(chuàng)的樸學,在理學上反對空談心性,主張經世致用;史學上提倡實事求是,注重史實的考證。雍正、乾隆期間,隨著政權的鞏固、天下的安定,清代統(tǒng)治者對待漢族文人的政策由清初的籠絡、利用一變而為殘酷鎮(zhèn)壓,屢屢禁書毀書,大興“文字獄”。為了避免“禍從口出”,文人被迫噤若寒蟬,逃離現(xiàn)實,埋頭“故紙堆”,將樸學發(fā)展成為以考據(jù)為主要治學方式的乾嘉學派。乾嘉學派不以主觀想象輕下判斷,主張在充分占有客觀資料的基礎上,力求通過細致、嚴密的歸納研究,得出科學的結論。主要有以惠棟為代表的“吳學”、以戴震為代表的“皖學”和以段玉裁與王念孫父子等為代表的“揚學”三個分支,全部分布在江南地區(qū)。
受乾嘉學風的影響,《乾隆志》的編纂頗為嚴謹。誠然,厚古薄今、硬拉名人壯聲色是地方志的通病,并常常因此飽受非議。但《乾隆志》并不一味崇尚虛美、迷信古遠,編纂者力求實事求是,存真得實。根據(jù)歷代史志的記載,亳州有湯陵,相傳是商湯王的陵墓,此書引《括地志》“洛陽偃師縣東有湯?!保斏魈岢觯骸拔锤倚牌浔卦谫褚??!雹阡嗨h有左伯桃、羊角哀墓,書中通過二人籍貫與活動軌跡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結論:“二人俱戰(zhàn)國時燕人,同入楚,糧少,伯桃并糧與哀,入空樹中餓死……按戰(zhàn)國時楚自郢遷陳,又自陳遷壽春,二人自燕往楚,不應渡江而南。此處有墓,誤也?!苯挚h烏江有項羽墓,此則以《史記》為據(jù),以為“漢高祖以魯公禮葬羽于谷城”,則“此(江浦縣烏江)不當有墓”③。都頗為中肯。
書中還糾正了不少前志的錯誤,試以老子李耳的籍貫和徐州為例:
《史記》:李耳,楚苦縣人。漢陳國苦縣,晉改谷陽,隋改仙源,唐改真源,宋省入鹿邑,清屬歸德府鹿邑縣,非今之江南地。舊志載李耳入鳳陽人物,誤。④
《史記》:齊威王語魏王曰:“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卑矗捍诵熘菽她R之西北境,與燕、趙接壤,與淮北之徐州了不相涉。蓋燕、趙皆在大河以北,去今之徐州絕遠。明《一統(tǒng)志》列黔夫于徐州為名宦,而舊志承之,俱失考也。⑤
堪稱不刊之論。
其他諸如力主金山周公墩非周康王遺跡、米芾未知山陽縣、宗澤墓不在鎮(zhèn)江等等,不勝枚舉。唯因舊志厚古薄今、硬拉名人壯聲色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編者遂將相關內容集為一卷,題為“辨訛”。一人一條,一事一議,或考名人籍貫與生平,或辨古方國、古城址、古州郡、古墓葬,或辨歷史事件,凡115則。對史事的考訂無不精審嚴密,顯示出纂修者秉筆直書的史學思想和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難怪《乾隆志》被《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譽為“名作”。
資料是地方志的生命。唐劉知幾《史通·采撰》在談到資料的重要作用時說:“蓋珍裘以眾腋成溫,廣廈以群材合構?!绷簡⒊吨袊鴼v史研究法》以超過一半的篇幅論史料,并在第四章《說史料》中鄭重提出:“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胡喬木在全國地方志第一次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地方志是嚴肅的、科學的資料書”“是一部樸實的、嚴謹?shù)?、科學的資料匯集?!辟Y料是志書的基礎,更是志書的生命。離開了資料性,地方志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我國數(shù)量眾多的地方志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把它當作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就在于它保存了可供人們研究的豐富資料。而正是在資料性上,《乾隆志》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
《乾隆志》的資料性首先體現(xiàn)在其資料的系統(tǒng)性上。其卷74《戶口》門所收歷代江南戶口、人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始自三國吳,此后歷經南北朝宋、齊、梁、陳,唐、宋、元、明,直至清雍正末,總計40余份。其中清初至雍正十三年不到90年就有29個年份的數(shù)據(jù),平均約3 年一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正是憑借這種系統(tǒng)性,地方志才能在各種類型的地方文獻中脫穎而出。
與國史相比,“史舉要,志舉其詳”⑥。地方志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資料系統(tǒng),記述詳備,可以詳國史之略,補國史之缺,糾國史之誤。特別是一些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當其重要地位尚未被人們所認識因而一度淡出歷史甚至行將“湮沒”時,地方志的記載往往可以提供重要的線索。文學巨匠曹雪芹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但早年人們對他的家世不甚了了,以致影響到對于《紅樓夢》的深入研究。1921年,胡適撰《紅樓夢考證》,在顧頡剛的幫助下,開啟了曹雪芹家世的系統(tǒng)研究。其中大量運用嘉慶《揚州府志》、嘉慶《江寧府志》、同治《上江兩縣志》及《儀真縣志》等地方文獻史料,梳理出曹雪芹的家世脈絡:曾祖曹璽于康熙二年到康熙二十三年任江寧織造,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親曹頫(曹寅繼子)繼任江寧織造,曹氏執(zhí)掌江寧織造府累計達59年,另任蘇州織造和兩淮鹽運御史多年。其實,《乾隆志》成書更早,其卷105《職官志·國朝統(tǒng)部》對此有更系統(tǒng)、更完整的記載:
江寧織造:曹璽,滿洲人,康熙二年任。桑格,滿洲人,康熙二十三年任。曹寅,滿洲人,康熙三十一年任。曹颙,滿洲人,康熙五十二年任。曹頫,滿洲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蘇州織造:曹寅,滿洲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巡鹽御史:曹寅,滿洲人,康熙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任。
清代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是負責織造或采買宮廷所需絲織品的衙門,多由皇帝親信擔任,常常充當皇帝的耳目。其中江寧織造被稱為“江寧織造部院”,其地位僅次于兩江總督,更受皇帝的寵信?;贷}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具有重有地位,自古就有“兩淮鹽,天下咸”的民諺。清順治元年(1644),兩淮鹽稅收入將近全國鹽稅總額的2/3。兩淮鹽運御史既是重要的“皇差”,更是肥得流油的“美差”。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志》的資料顯示,自康熙二年至雍正六年,60 多年中江寧織造僅桑格一人非曹氏。蘇州織造在康熙三十二年曹寅卸任后由李煦繼任,李氏在任時間長達30 年,而李煦為曹寅的妹夫。而根據(jù)清代兩淮巡鹽御史的任用慣例,康熙四十五年以前任期俱為一年,一年一輪換,自曹氏起始首開再任、回任紀錄。這些無不凸顯出曹氏與清圣祖的特殊關系與顯赫的家世背景。了解了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王、史、賈、薛四大家族的榮枯史,深刻認識封建王朝的興衰軌跡。
清初為防漢制夷,切斷沿海民眾與海上抗清勢力的聯(lián)系,一度實行海禁。順治十二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十八年,進一步將江、浙、閩、粵、魯?shù)仁⊙睾>用穹謩e內遷30 至50 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直到康熙中期,方才重開海禁。清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惡劣影響,后來進一步發(fā)展為閉關自守的“國策”,最終導致中國的急劇衰落。但不少普通的讀者對清初的海禁詳情卻缺乏感性的認識。難能可貴的是,志書也留下不少這方面的史料。如:
康熙六年,嚴出海之禁,其沙船俱收泊崇明內港,將八營官兵分派沿海各汛。⑦
金懷玉:順治戊戌進士,授泉州推官。時海氛未靖,沿海州邑數(shù)十里外筑墻為界,有逾墻出者以通海論。懷玉至,錄釋系獄千余人,白上官曰:“此不過小民資漁利為活者也。”⑧
由于時代的局限,古人生態(tài)文化的觀念較為淡薄,舊史志中有關自然生態(tài)的史料十分罕見,而《乾隆志》于此記述綦詳。江蘇位于長江入???,江寬流緩,上游泥沙常年在這一帶沉淀、堆積,緩慢而持續(xù)地改變著瀕江地區(qū)的地形地貌。自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黃河奪淮入海后,直到清咸豐五年(1855)復又北徙,六七百年間,自古就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聞名天下的黃河泥沙在蘇北地區(qū)反復淤積,破壞了原有的水系和自然條件。對于這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書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反映。諸如:
孤山,在靖江縣東北二十里。初峙江中,距山百步有石碇,明成化八年潮沙壅積,山與石碇連為平陸矣。⑨
其澱山湖中有山寺,宋時在水中心……今山寺在田中。⑩
廣教寺:當狼山之陽……山前后乃江海相接處,舟出三山間,水湍礙石,率多覆溺者……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為陸田。?
有些則由于人為因素,造成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卷13《輿地志·山川·常州府》金匱山條就說:“產石玲瓏,采取傷耗,今為土阜矣?!辟Y料都彌足珍貴。
《乾隆志》以“江南”命名,書中的收錄范圍與記述模式也相應地以清江南省為準。各門目之下根據(jù)清雍正間江南省的行政區(qū)劃,依次記述江蘇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淮安、揚州、徐州8府,太倉、海、通3直隸州,安徽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潁州8府,滁、和、廣德、六安、泗5直隸州相關史事。
按“江南”一詞不但有廣義、狹義之分,而且不同時代其指稱的地域范圍區(qū)別也很大。作為清代的行政區(qū)劃,江南特指今江蘇、安徽、上海二省一市的廣大地區(qū)。這里長江、淮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境,將境域分割為江南、江淮、淮北三個板塊。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格局,使得江南在政區(qū)設置以“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禮記·王制》)為原則的古代,長期分屬不同的行政實體。戰(zhàn)爭年代,長江、淮河甚至成為南北天然屏障,不同地區(qū)往往分屬敵對的分裂政權。
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期間,江南地區(qū)先后分屬吳、徐、宋、蔡、齊、越、楚等國。秦屬會稽、東海、泗水、瑯邪、故鄣、九江、碭、陳等郡。西漢先后屬臨淮、瑯邪、東海、會稽、丹陽、沛、九江、廬江、汝南、陳留、山陽等郡,楚、吳(荊)、廣陵、泗水、淮南、廬江、衡山、六安、淮陽、梁等國。東漢后期,域內分屬徐、揚、豫、兗等州。三國大致以淮河流域一帶為界,以南屬吳,以北屬魏。西晉全國短暫統(tǒng)一,域內仍分屬揚、徐、豫、兗州。東晉和南朝我國長期處于南北割據(jù)狀態(tài),江南除一度為南方政權全境占有外,大部分時間先后以淮河與長江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qū)先后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江淮、江南除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地區(qū)則先后屬楊吳和南唐。宋、金對峙期間,一度以淮河為限,南屬南宋,北屬金。元代實行行省制,江南先后分屬江浙、河南江北、江南、江淮等好幾個行省。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占領集慶路(治今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同年以應天府為治所置江南行中書省,境域大致包括現(xiàn)在的江蘇省、上海市、安徽省以及江西省的婺源縣、湖北省的英山縣等地。這是江南地區(qū)江南江北、淮南淮北隸屬于同一行政區(qū)域之始。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即帝位,國號明,以應天為京師。永樂遷都北平(今北京)后,升北平為京師,改原京師為南京。明南京一稱南直隸,俗稱南畿,除作為留都保留吏、工、兵、刑等中央六部外,還轄有明太祖早年設置的江南行中書省廣大地區(qū)。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下江南后廢南京,改南京為江南省,但其轄區(qū)與明南京一脈相承,并無本質差別。
考清雍正末年編纂《乾隆志》時,江南省分立為江蘇、安徽二省實際上已經超過一百年。但書中的收錄范圍,依然承襲明《南畿志》、清康熙《江南通志》,一仍明“南京”、清“江南省”其舊,即今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的廣大地區(qū)。應當指出的是,《乾隆志》所使用的話語體系,對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社會融合、文化認同,地域文化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乃至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影響。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表明,“地理學”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社會群體在特定的空間內,因為受到相同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或者相似歷史經歷的影響,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共同內容和特征的文化系統(tǒng)。這種文化系統(tǒng)是區(qū)域內歷代人民的精神家園,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對人們的言行舉止具有無形而穩(wěn)定持久的支配力量,時刻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是世代傳承的血脈,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來,《乾隆志》對于長江三角洲而言,意義更加非凡。
但《乾隆志》畢竟有200多卷、600余萬字,是江南方志史上“前無古人”的鴻篇巨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很自然的。
重人文輕經濟、輕自然,是志書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全書卷首4 卷序目1卷,基本上屬于人文范疇。正文200 卷,除雜類志“無所附麗”外,其余194 卷分屬自然、經濟、人文三大板塊。其中自然板塊包括《輿地志》《河渠志》,計66 卷;經濟板塊即《食貨志》,計20卷;人文板塊包括《學校志》《武備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計109卷。如果加上卷首的部分,人文板塊共有114 卷。3 個板塊的篇幅比例,大體表現(xiàn)為1︰3︰7,畸輕畸重的現(xiàn)象十分明顯。而人文部類之內,《人物志》52 卷,相當于其他5志的總和,約占人文板塊的一半,超過全書總篇幅的30%。志書具體內容的記述也反映了同樣的價值取向。如固城湖在明末時“縱二十五里,橫三十里”,丹陽湖在清代也有“周一百九十五里”的規(guī)模。由于歷代圍湖造田,石臼湖湖面不斷萎縮,但今天其總面積仍超過200平方公里。與它們相比,玄武湖、莫愁湖的水域面積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志書中,固城湖、石臼湖都只有寥寥數(shù)十字,丹陽湖也只有100 字,而玄武湖、莫愁湖卻各有一千數(shù)百字。與之相類的蘇州府鄧尉山更多達1700 多字。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玄武湖、莫愁湖、鄧尉山歷代名人名跡較多,因而收錄的相關內容較多。
由此又帶來志書存在的第二個突出問題,即篇幅上的不平衡。《水利治績》門蘇州府2 萬余字,淮安府1.5 字,徐州府1 萬余字,松江府近1萬字。而卷65 海州僅宋天禧四年(1020)1條20 字,卷66 穎州府僅五代周顯德初1條36 字?!度宋镏尽诽K州范仲淹一人傳記有八九百字,而卷166 海州《文苑》僅唐宋各1 人,合計只有106字。
第三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同一資料的重復收錄??滴跛氖哪觊c四月,清圣祖南巡途中視察惠濟寺石砌水利工程,曾對陪同視察的大臣們說:“(康熙)三十八年閱河,爾等所跪之處,皆黃水也。今清水暢流,朕心甚為快然。睹此形勢,朕之河工大成矣?!睂Υ司?3《河渠志·黃河五》進行了詳細記述。而卷60《河渠志·運河三》再次收錄,唯一的區(qū)別是將“爾等所跪之處”改為“爾等所立之處”。明馮敏功的《開復邳河記》凡1200 字,卷49《河渠志·黃河一》全文收錄,卷59《河渠志·運河二》又加以收錄,且并無一字不同。其他再如卷138《人物志·名賢》有范仲淹傳,卷115《職官志·揚州府》、卷118《職官志·廣德州》又有其傳。
之所以會產生以上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以下兩大原因造成的。首先,地方志的編纂特點是“眾手成志”。但“眾手”之中須有“國手”,形成眾星攢月之勢,方能眾心如城,產生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如果修志的“眾手”之中缺乏權威性人物,或者雖有這樣的人物但其威權卻被人為削弱,將會出現(xiàn)眾口囂囂、眾口難調的尷尬局面。此時,即使規(guī)模再大的“眾手”,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由他們編纂出來的志書輕則文風不一,重則相互抵牾。據(jù)書前《纂修職名》《乾隆志》共列總裁12人、協(xié)裁11人、提調6人、監(jiān)理6 人、協(xié)理和采輯各24 人、纂修12 人、分修20 人、參校7 人、繕校31人,另有監(jiān)局、督催、司局等“編務”若干人。即使不考慮編務人員,總計也有150 余人。
在具體承擔編纂工作的“纂修”人員中,除黃之雋外,尚有翰林院編修邵泰、原翰林院檢討汪應銓、原福建興化知府沈起元、原商城知縣黎東昂,著名學者儲郁文、顧棟高,以及華亭縣儒學教諭周大璋、懷寧縣儒學教諭謝有煇,舉人徐孝常、張尹、章士鳳。而署名位于“纂修”之前、地位更加顯赫的“總裁”由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安徽巡撫充任,“協(xié)裁”由漕運總督、南河總督、江蘇學政、安徽學政、兩淮鹽政充任,“提調”由江蘇、安徽布政使、按察使充任,“協(xié)理”由各糧道、驛鹽道、兵備道、分巡道等充任。簡單統(tǒng)計就可以發(fā)現(xiàn),編纂人員頭上的“婆婆”居然多達59 個!而在志書自采輯到刊刻成書的幾年中,僅兩江總督就換了4 任,江蘇巡撫、安徽巡撫也分別換了4 任。人事的變遷也容易影響到志書的編纂?;蛟S由于這樣的原因,黃之雋的主編似乎當?shù)貌⒉豁樞?。后來他在回憶這一段經歷時,曾經在《堂集》附《冬錄》17 中郁悶地寫道:“雍正九年秋……是歲在辛亥,歷壬子、癸丑,當事屢易,迫欲告竣,遂以草稿已成辭歸?!?/p>
其次,舊方志的結構模式與記述模式造成的。橫排門類和以時為經、以地為緯是古代地方志編纂的兩條基本原則。在這些原則影響下,志書在按照事物性質分立不同的門類之后,各門類之內通常以地域為標準,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依次收錄相關資料。這種結構模式與記述模式實際上等同于各個地域資料的“拼盤”。以府志而言,某一門類之下,往往按照當時的行政區(qū)劃與行政序列,先首縣,后其他縣。省志也在門類之下,按當時行政區(qū)劃與行政序列,先相關府,再各府所轄縣。即使是全國性質的一統(tǒng)志,亦復如是。在這種縣拼府、府拼省、省拼天下的“拼盤”模式下,當某人曾在不同的地區(qū)任職或活動時,其生平事跡很可能就會在不同地區(qū)的記述單元里重復出現(xiàn)。而浩浩蕩蕩的長江,在志書中當然就會以“江”為題,出現(xiàn)在多個府州縣板塊中;綿延不絕的黃山,自然也會出現(xiàn)在多個相關的府州縣板塊中。
經初步統(tǒng)計,鋟修本、四庫本對原刻本的刪改至少有一兩百處。這些刪改,有修改部分字句的,有刪削部
《乾隆志》共有三種版本。一為原刻本,大約刻于乾隆元年初,刊成于次年春正月。二為鋟修本,成于乾隆二年。三為《四庫全書》本,成于乾隆中期。三種版本的最大不同,就是后者對于前者的刪改,而且時間愈晚,刪改愈多。分內容的,有原文全刪的。刪改的內容主要一是與降清的明代漢臣有關,二是與入清后仍然堅持抗清斗爭的前朝遺民有關。
考清代在經歷了初期的動蕩之后,到了乾隆即位,滿清政權入關已近百年,統(tǒng)治基礎非常牢固。乾隆皇帝為瓦解民族意識,培養(yǎng)忠君思想,鞏固家天下,以忠君為標準,把明末清初降清的明朝官員一律稱為“貳臣”。即使為清軍入關、消滅明王朝殘余勢力、統(tǒng)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洪承疇,也不能例外?!百E”者,兩屬也,變節(jié)、背叛之謂也。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高宗詔令國史館編纂《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后編入《清史·列傳》,共收錄清初投降清朝的明臣120人。此舉雖然發(fā)生在乾隆中期,但乾隆皇帝貶斥“貳臣”的念頭早就滲進他的骨子里了,而且早有端倪,四庫本《乾隆志》的刪改就透露了其中的奧秘。如卷112《職官志·名宦》原刻本、鋟修本有周亮工傳,而《四庫》本卻不見周氏蹤跡。按周亮工為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至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入清后歷仕山東濰縣令、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職?!肚迨贰ち袀鳌啡搿顿E臣傳》。同卷原刻本收有楊捷傳,《四庫》本亦刪。按楊捷初為明末裨將,順治元年降清,歷任游擊、參將、副將、九江總兵、江南提督等。
更為典型的是錢謙益。錢氏系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本為東林黨人,明末曾被尊為文壇祭酒、東林黨魁,官至禮部侍郎,清軍入關后擁立南明福王政權。豫親王多鐸入南京,錢謙益迎降,清廷命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乾隆對錢謙益的行為極為反感,曾經評價他是“有才無行之人”。在編纂《四庫全書》之前,錢謙益的兩部代表性著作《初學集》《有學集》就遭到乾隆帝的指摘,迅即禁毀,進而涉及錢氏的所有著作以及曾請錢謙益寫過序言的他人詩文集。于是我們在《乾隆志》中看到,凡是涉及錢謙益的內容,只要有辦法修改的一律加以修改,實在不能修改的地方干脆刪除核心文字,甚至全文刪除,即使在書頁上留下一大片空白也在所不惜。今天書中多處留有整行、整段乃至整頁的空白,不少便與錢謙益有關。如卷15《輿地志·山川·徽州府》黃山條,原刻本收有“國朝”錢謙益《游黃山記略》,凡3面又2行。鋟修本只存“國朝”2字,作者署名“錢謙益”、文章標題“游黃山記略”及原文正文俱已被刪,只有書中原先載有此文的空白頁面尚存。而乾隆四十四年編纂《四庫全書》時,因錢謙益的所有著作被列為“悖妄著書人詩文”,故《四庫》本《乾隆志》連“國朝”二字亦刪,也沒有空白頁,刪得毫無蹤跡可尋。如果不檢閱原刻本,根本不知道《乾隆志》原先曾經收錄過錢氏的《游黃山記略》。
再如卷165《人物志·文苑一·蘇州府》“國朝”部分開篇伊始第一篇傳記,鋟修本前半部分作:
□□□□□□□□□父世揚,字景行,著《古史談菀》行世?!酢跞f歷庚戌殿試第三人,官禮部尚書,立朝不滿五載,先忤魏忠賢,后忤溫體仁,削籍者再。入國朝授秘書院學士?!酢踉缍尬】疲瑢W博才雄,名重海內,遠近乞其文志碑碣者絡繹門外,一時咸以燕許手筆推之。
檢原刻本,三處缺文分別作“錢謙益,字受之,常熟人”“謙益”“謙益”。而《四庫》本則全篇傳記凡128字俱刪。根據(jù)我們的初步統(tǒng)計,書中刪改與錢謙益相關的文字起碼有數(shù)十處。
比叛明降清的“貳臣”數(shù)量更多的是抗清義士或入清后仍然企圖抗清復明的前朝遺民,志書中對此也多所回避。如貴池吳應箕是抗清義士,明亡后舉兵抗清,兵敗被俘,在順治二年(1645)十月不屈而死,死后私謚文烈先生。卷194《藝文志·詩文集》原刻本收有他的《盛事集》30 卷、《樓山集》20 卷,但到了鋟修本中,已了無蹤跡可尋。興化李清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歷寧波府推官,刑科、吏科左給事中等,清軍入關后入南明政權,積極從事反清復明斗爭,失敗后隱于鄉(xiāng),屢薦不起。所著《三垣筆記》和《南渡錄》是記載明季特別是南明史事的重要文獻,價值極高。但成書后即遭到禁錮,未能付梓傳世。原刻本較為客觀地收錄了李清的相關史事。但到了《四庫》本中,卷123《選舉志》刪李清科名,卷163《人物志·儒學》刪李清傳;卷191、192《藝文志》刪李清所著《南北史南唐書合注》《正史摘奇》《二十一史同異》《女世說》,改李清的《史論》《史略正誤》為丹徒錢邦寅的《歷代征信編》、江都宗元豫的《識小錄》,而錢氏、宗氏二書俱與原刻本前文重出。
即使在政治上與清政府合作過的“順民”,只要心系前朝,仍然要從原刻本中剔除。桐城戴名世是清代文學家、桐城派奠基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后來因為在他早年出版的《南山集》中發(fā)現(xiàn)載有南明桂王時史事,文中居然使用南明年號而未用清代年號。并主張史家記載清史應以康熙紀元為起點,因為順治朝承祀明朝的南明尚在。由此犯了康熙大忌,不僅戴名世本人被以“大逆”處死,而且牽連到戴名世的好友、弟子等數(shù)百人。對此原刻本尚能實事求是,在卷124《選舉志》己丑科趙熊詔榜收有戴名世的名字。但查遍《四庫》本該卷全文,已沒有戴氏其人。
有關鋟修本、《四庫》本對涉及“貳臣”與前明遣民等內容的刪改,乾隆皇帝的一段話頗值得深思:
夫居本朝而妄思前明者,亂民也,有國法在!至身為明朝達官,而甘心復事本朝者,雖一時權宜,草昧締構所不廢,要知其人則非人類也。(《十二朝東華錄·乾隆朝》卷二十一)
可謂一語道破其政治動機。
仔細比勘,原刻本優(yōu)于鋟修本,鋟修本優(yōu)于《四庫》本。
鋟修本劣于原刻本的情況以《藝文志》最為典型。因為“貳臣”和前明遺民、抗清義士都屬于政治上的敏感話題,他們的著作通常要刪除,而刪除后不但原書頁面開了“天窗”,而且書目的總規(guī)模也與原本出現(xiàn)較大缺口??赡艹鲇诒3挚偭俊捌胶狻钡哪康模u修本便自作聰明,在刪除的地方進行挖補,替換上其他書目。為了填滿“天窗”,便將舒城、無為、巢縣、鳳陽、臨淮、定遠、潁州、亳州、滁州、全椒、和州凡24位作者的32種著作抽出,打散插入各刪削處。殊不知,這樣的“剜肉補瘡”又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其一,按照志書《藝文志》的著錄體例,書中以地域為標準,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的作家應該就近羅列,從而自然形成一個地域板塊??墒怯捎诒弧芭沧鳌彼?,以致按照行政序列應當收錄舒城、無為等10 多個州縣書目的地方,《四庫》本卻空空如也,成為藝文類的“拋荒”地帶。其二,插入處已是其他州縣的“地盤”,而其他州縣板塊卻莫名其妙地冒出“第三者”的著作,自亂全書體例。其三,有些移入他處的書目,著錄時又未署作者籍貫,遂使讀者誤以為“插足者”也是板塊地域內的一員。第四,部分“移植”其他州縣的書目,“斬草”未“除根”,造成一書二見。如卷194《藝文志·詩文集》,原刻本江都作者著錄有鄭元勛的《文娛集》,《四庫》本改為戚繼光的《橫槊集》,而戚繼光祖籍安徽定遠,其著作江都板塊遂與定遠板塊重復收錄。第五,因為刪改極為草率,“趟槍”者比比皆是。卷191《藝文志》收錄對象是正史類著作,《四庫》本刪梅元豐《十七史刪補》至陳維岱《二十一史約編》史學著作13種,但同時刪去了標題“國朝”2 字,以致清宜興陳維岱、荊溪(今屬宜興)任賢、金壇史逸裘、江都費密、桐城姚士堅等7位作者的8種著作俱混入明代。諸如此類。
《四庫》本改正為誤、誤刪原文等“無妄”刪改的情況更為普遍。卷135《選舉志·薦辟》原刻本有歐陽股。四庫館臣也許以為“股”字本指人的大腿,用于人名不雅,遂在《四庫》本中徑改“歐陽股”為“歐陽殷”。按歐陽股為“蕭縣人,官主事”。檢嘉慶《蕭縣志》卷9《選舉志》、卷12《人物志》,該人俱作“歐陽股”,與《乾隆志》原刻本完全相同。另據(jù)《蕭縣志》,歐陽股有弟名歐陽耳,由賢良方正薦授貴池丞。按我國古人命名帶有鮮明的血緣傳承功能。為了明世次,分經緯,永保同一血脈的長存貫通,北宋以后按輩字取名的現(xiàn)象很常見。所謂輩字,就是同一個家族里同一輩分的人,其名字中含有相同的偏旁,用以區(qū)分不同的行輩。這些輩字所代表的輩分,秩序井然,世次整肅,絕不允許出現(xiàn)絲毫的差錯。如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學家王安石父親名王益,王益諸弟依次為王盛、王盟、王盈,兄弟名字中都帶“皿”旁?!肚≈尽吩瘫咀鳌皻W陽股”,“股”“耳”都是人體重要部位,正與其弟“歐陽耳”相應。其實,“股肱”之詞古已有之,非但沒有不雅之處,反倒是大大的褒義詞,一般人根本沒有資格用到。至于以“耳”做人名,相傳大名鼎鼎的老子就叫李耳??細W陽股、歐陽耳的命名可能典出《尚書》。該書《夏書》云:“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股、肱、耳、目在這里都指得力助手。而改為“歐陽殷”之后,不但看不出“殷”與“耳”之間語義上的關聯(lián),也扼殺了歐陽兄弟命名中寄寓深厚的文化意蘊。
龔鼎孳為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歷任湖廣蘄水(今湖北浠水)知縣、兵科給事中,與吳偉業(yè)、錢謙益并稱明末江左三大家。明亡后降清,被譏“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累官清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康熙十二年(1673)卒,謚端毅。乾隆間被列為貳臣,詔奪其謚。原刻本167《人物志·文苑》為龔鼎孳立有專傳。《四庫》本全刪,并誤刪龔鼎孳傳后所附其弟龔鼎孠傳之首“弟”字,而古人家傳凡附見者例不書姓,以至附傳傳主龔鼎孠失姓,徑作“鼎孠”。
不過后出的版本也并非一無是處。一方面,原刻本確有訛誤,《四庫》本改對了。如卷26《輿地志·關津二》延陵橋條,原刻本作:“縣南三十五里,即故延陵縣也。唐熙寧五年,省縣為鎮(zhèn)?!薄端膸臁繁靖摹疤啤睘椤八巍?。按熙寧為北宋神宗趙瑣年號,時當1068至1077年,期間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而聞名,史稱“熙寧變法”。而唐代并無熙寧年號。另一方面,乾隆初年文網較密,鋟修本刪改失于嚴苛,乾隆中期一度“作勢”寬慈,《四庫》本重又回改,恢復了歷史的原貌。如沛縣閻爾梅是明末詩文家,明崇禎三年舉人,為復社巨子。甲申、乙酉間曾為史可法畫策,可惜史可法不能用。明亡后,繼續(xù)堅持抗清活動,手刃愛妾,平毀先人墳墓后,散盡萬貫家財,用以結交豪杰之士,立志復明。曾兩次被清軍抓獲,意志不屈,尋機逃脫后流亡他鄉(xiāng)。十多年間,遍游楚、秦、晉、蜀等9省。直到晚年眼見復明無望,才回到故鄉(xiāng)。其詩有奇氣,聲調沉雄。著有《白耷山人集》?!肚≈尽肪?66《人物志·文苑》原刻本收有閻爾梅傳,鋟修本全刪,《四庫》本又全文恢復。
宋彭乘《續(xù)墨客揮犀》卷七在談到古籍整理時曾經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校書如掃塵?!辫b于《乾隆志》各種版本的不同情況,本次點校以原刻本為工作底本,以鋟修本、《四庫全書》本通校,必要時再適當參校相關的府州縣志與經史、文集,努力掃除蒙在《乾隆志》上的歷史積塵,還原志書的本來面目。
*乾隆《江南通志》(點校本),“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程章燦主編,江蘇鳳凰出版社即出。本文在乾隆《江南通志》(點校本)的前言的基礎上作了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