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娟
2018年的秋天,我的家鄉(xiāng)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哈爾濱到佳木斯的高鐵列車正式通車,途經我的家鄉(xiāng)黑龍江賓縣,鐵路運行圖上的那個小小的閃爍的黑點標注著賓洲站,高鐵列車每天往返20對,停車一分鐘。頂尖的工業(yè)技術通過一條鐵道線路直接注入農耕文化的土地。這片沉寂的土地從此開始血脈暢通,四通八達。最感到幸福的就是我那些走慣了山路的父老鄉(xiāng)親,從此他們的生活將和山外的世界更加融合,高速鐵路的發(fā)展必將對他們生活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
我曾經帶著深深的自責寫過一個給我的中學老師買火車票的故事。90年代末期,我的中學老師因為要去大連看望女兒,提前一個月求我買一張哈爾濱到大連的硬座火車票。按照我們提前電話的約定,老師在那個下午從家鄉(xiāng)坐汽車到火車站門口等我。偏偏,那個下午,我奔波在這城市的大街小巷忙著帶孩子補課,一場大風雪全城堵車,老師沒有手機,一個人站在火車站候車室大門口等了我四個小時。我原本還在心里糾結要不要請老師吃飯,結果是我把車票送到的時候,火車已經很快就要檢票了,我既沒請老師吃飯,也沒有送老師上車,我只是在深夜的家里羞愧的無地自容。我希望我的老師能有機會再次出行,我想我一定要送他一張臥鋪車票,接他下汽車,送他上火車。很遺憾,他再也沒有聯(lián)系我也沒有給我彌補的機會。我的家鄉(xiāng)高鐵開通的時候,這件事再一次從心底翻涌而出,也許,以后我回憶這件事情的契機也不多了。
作為一名鐵路工作者,這樣的故事其實一點也不新鮮,甚至像小品里夸張的自己去候車室排隊給朋友買票的故事也不新鮮,在一票難求的年代里,在大家出行是一件十分嚴肅的年代里,這樣如今講起來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最近幾年,經常出行的朋友在出行時都會糾結一下到底是坐火車還是坐飛機。我一般的建議就是,火車旅途時間六小時之內可以坐火車,超過六小時就坐飛機,這樣的測算是基于一千公里甚至兩千公里之內不需要中轉換乘的出行,無論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或者身體承受能力都是搭乘火車的合理區(qū)間,這應該是我作為一名鐵路工作者綜合各方面因素還算科學的測算。當然,這樣的建議已經拋開了是不是需要我買火車票的顧慮,是客觀理性的也是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的。在這樣的時候,我也會在心里稍稍耽擱一下,那就是如果這樣的事情放在N多年前,我一定會著力陳述坐飛機的好處,我特別害怕朋友說出來:“既然坐火車更劃算,那你就負責火車票吧?!边@樣的要求其實在友情面前是合理的也是情理之中的,即便是他不說也是我應該主動承擔的份內的事。尤其在這樣江湖俠義的北方生活氛圍里。但是沒有人知道,對于我這個工作在火車站的人來說,從開始答應了這件事開始,一直到火車票拿到手這段時間里,這都是影響我日常生活和心情的一件很嚴肅的事?;疖囬_得太少了,火車上能坐的人太少了,火車票太珍貴了。
當然,無論火車是快一點還是慢一點,無論火車是什么樣子,我的個人喜好一定還是坐火車。我有限的游歷經歷幾乎都是和火車一路同行,而且,迄今為止,我為數(shù)不多的遠行的理想和愿望就是要坐著時速每小時80公里的綠皮火車沿著中東鐵路穿越西伯利亞到達莫斯科,我要把我乘坐火車的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近在看德國文化研究學者沃爾夫岡的《鐵道之旅》,這本書被媒體評論為“一本令人驚嘆的書,驚喜、獨具探索性、奇特充斥著鐵道革命精神病理學分析的著作”。這本書類似于醫(yī)生用一種文學趣味語言解讀CT報告,抑或者是科技工作者理性分析文學作品中鐵道和社會不期而遇的那些浪漫故事。分析討論的是19世紀鐵道作為工業(yè)革命的代表帶給公眾,城市,其他交通工具的影響和輻射,這位文化歷史學家在19世紀就有驚人的結論:“與乘公共馬車旅行相比,鐵道旅行造就了一種全新的體驗”。乘火車旅行注定了是一種新的、啟發(fā)性的思考。對于人們進入商品生產體系中的新地位,這是一種決定性的開啟方式。
從最初的那張錄取通知書和那張半價的學生票開始,火車承載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我翻開的第一本專業(yè)書籍是《鐵道概論》,我踏入的工作職場是火車站,我坐著拖拉機走出山村,見證了我的家鄉(xiāng)一步邁入高鐵時代。在祖國70年的歷史長河里,我特別希望能有機會講述我和火車的故事,這不僅僅是我的故事,也是我同齡人的故事,更是火車的故事,祖國的故事,是我們的時代伴隨著火車一路走來的故事。
一
1987年8月我第一次坐上火車的時候,僅僅就是在文章中讀到過火車的樣子,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火車。在20世紀80年代的我的家鄉(xiāng),我和我的同齡人大部分沒有見過真正運行中的火車,沒有聽過火車的轟鳴和汽笛聲音,這一點都不奇怪,不但我們沒見過,我們的父母也沒見過,我們的鄉(xiāng)鄰他們幾乎都沒有見過。那時候,火車真正的代表著遠方。很遠的遠方,那時候,很多地方都很遠。
幸運的是,我拿到了一張鐵路院校的錄取通知書,憑著這張通知書,我買到了平生第一張學生票,哈爾濱到包頭的聯(lián)程硬座車票,具體的票價金額已經不能準確記得了,多年后,當我開始經常的要計算一下成本的時候,我就經常性地感嘆一下火車票價的低廉。就是這樣一張硬座車票是我和哥哥在哈爾濱火車站售票大廳人山人海的人潮中排隊擠出來的,時間是三天后的,拿到車票出來的時候,我們兄妹倆個被這樣巨大的幸福感沖擊得幾乎喜極而泣,這張火車票帶給我們的驚喜幾乎等同于我得到錄取通知書。
三天后,我坐上了哈爾濱開往北京的慢車,那時候,哈爾濱到北京只有兩趟列車,一趟是T18次,當時就是只在長春沈陽這樣的大城市經停的快車,這趟車不但車票貴而且?guī)缀醪豢赡苜I到車票。另一趟就是我要乘坐的138次,人生很多的“第一次”,經歷了就再也不會忘記,第一次乘坐火車的點點滴滴瑣碎而又清晰地堆在記憶的角落里,只要你愿意打開閥門,她們隨時都會不期而至。
在8月末人潮洶涌的哈爾濱火車站候車室我們足足等了一個下午,終于在傍晚時分登上了去北京的138次列車,這個下午的等待給了我足夠多的記憶,在充斥著流浪漢乞丐的候車室里我似乎是第一次在這樣公共的場合見到這么多形態(tài)各異的人,說真的,很多年后我依然會經常想起火車站候車室的情景,除了覺得不能忍受那種飄蕩在空氣中廁所的味道,其實我真的覺得那么陌生的環(huán)境那么陌生的人流那么近距離的靠近,那時候居然會帶給我很多的友好和包容,甚至是安全感,是的,我曾經覺得待在火車站候車室是一件很安全的事,后來無數(shù)次地在火車站的候車室里候車,我就知道其實這一次既不是環(huán)境最差的也不是時間最長的,在以后的行程中隨著你最初的候車的耐心一點點被消耗掉,你會覺得候車的過程越來越難捱。況且那時候似乎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允許你用在買票、候車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那種從買票到上車幾乎要三四天的周折似乎就是今天人們筆下的儀式感,每個小小的結果得來的都很不容易,幸福感經常會被無端的放大。
心中有所向往的時候,旅途就是一段值得期待的好時光,整整14個小時的火車硬座行程在今天寫下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當時應該是很興奮很快就過去了,壓根就沒有什么所謂的腰酸背痛痛不欲生之類的記憶。
在北京站開往包頭的列車上,火車行駛到張家口地帶,車窗望出去外面的景色漸漸有了一點西北的蒼涼,文學作品中的那些積蓄感覺有些不夠用了,那時候對地域的認知除了中國地圖和中國地理似乎也找不到更多的資料,我可能很快就有了不安的感覺,因為我記得望著窗外我哭了。很多年后,當我再一次坐上火車沿著這條我當年入學的線路回學校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望著窗外,我還是哭了。車窗外遠處經常會出現(xiàn)一棵孤獨的長得歪歪曲曲造型奇特的樹木,那是一種西北特有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沙漠紅柳,那時候沒有那么多旅游的故事好講,那時候很想記錄下來那棵樹,莫名其妙的就會牽掛那棵樹,其實,多年后想起來似乎我們熟知的每個人都長成了一顆這樣的生命力頑強的樹。好在,旅途并沒有那么多時間讓我憂思,這列火車幾乎滿車廂都是我們那所學校的同學,奔波千里,不過是為了遇到我的學校我的同學,那些走過的路坐過的車看過的風景很重要,其實也沒有那么重要。
從1987年8月到1991年的7月,哈爾濱到北京,北京到包頭,這樣一條相同軌跡的行程坐著火車我走了整整四年,每年四次,16次的寒來暑往,列車運行時刻幾乎沒有變化,每個車站的停留時間沒有變化,每次到北京站中轉換乘時的簽票窗口沒有變化,甚至經常連硬座都沒有的情況也從來都沒有變化。某個暑假,在北京站廣場上我把所有的零錢都給了那個的買不起車票回不了家的大姐,我發(fā)現(xiàn)寒假的時候,她依然還在那里,理由還是買不起車票。身邊一路同行的伙伴時有變化,路上的風景幾乎一直不變。
二
參加工作后,作為一名鐵路職工,我有了更多的乘坐火車的便利條件。比如,我可以使用我的職工乘車證,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不用買票。比如,我可以節(jié)假日在我的車站搞到臥鋪票,比如我從來不用排隊檢票就可以走特別通道進站上車。我工作的辦公室就在車站候車室的樓上,每天上班都能夠站在候車室二樓的樓梯上俯瞰一下候車室里擁擠不堪提著大包小裹的蕓蕓眾生,偶爾也會聞到候車室飄蕩的廁所味道,瞬間就會生出無盡的優(yōu)越感。甚至站在辦公室的窗前,俯視車站廣場,能夠一眼認出來哪個是票販子,哪個是職業(yè)乞丐,哪個是壞女人。在工作的間隙我經常站在鐵路運行圖前尋找我的遠方,出行從來就不是一件說走就走的事,出行是一件很復雜的事,坐火車出行一直是我覺得很幸福的一件事。
在婚后差不多有兩三年的時間,我每天要坐著火車去上班,在這里我也很無奈地告訴你生活中很悲催的一件事,那就是旅行和這樣坐火車上班通勤完全是不可以等同的概念,這樣的區(qū)別類似于談戀愛和柴米油鹽的婚姻生活。當你早晨一路小跑奔命一樣來到火車站臺,可能剛剛好火車的車門關閉了,你只好絕望地望著這列火車咕嘟咕嘟越來越快消失在站臺的盡頭,其實從這座火車站到工作的火車站火車運行只需要10分鐘,但是你從家里走到站臺幾乎需要30分鐘,進入車站后你需要穿過長長的地道到達列車所在的站臺,這樣的描述真是啰嗦,可即使是這樣啰嗦也還是講不清楚在20世紀90年代坐火車通勤是怎樣的一種煩惱。
和很多同事對于出行列車的挑剔不一樣的是,我對于火車的快慢一直沒有什么過多的要求,我喜歡的也恰恰是那種很長很長的旅途上與世隔絕般的般的感覺。就像英劇《唐頓莊園》里貝茨先生乘坐火車前往唐頓莊園。汽笛鳴響,車輪滾滾,列車披著晨光,駛過不列顛鄉(xiāng)間的沼澤,把一列倒影投在水面上。電視劇的很多場景都忘記了,這個坐著火車的鏡頭一直在我的記憶中保留著,或者,在我的心里其實向往的更是一個明確的目的地,走得快一些慢一些,晚上出發(fā),早晨出發(fā),相對于即將經歷的旅途和到達目的地的喜悅,或者都沒那么重要,火車是我相敬如賓的一個老朋友,我們彼此善待,聚散隨緣。火車是我休戚與共的一個兄弟,我們彼此守望,不離不棄。在我城市生活的起點,那列火車就一直等在那里,等我出發(fā),等我遇見,等我平安到達。
某一年,我一個人乘坐從青島回哈爾濱的慢車,全程37個小時,一本余華的《兄弟》陪著我在火車的中鋪上醒來睡去。忽然接到電話,同班同學老大告訴我他要在濟南東站到車上看我,彼時,我身體患病,是在藥物療愈也是自我療愈的階段,似乎更怯于同學聚會,對于山東大漢想起來到車站在停車8分鐘的時間里來見我,倒也符合我那一時的心境,下午五點鐘的濟南東站,我的那節(jié)車廂在整列火車的最末端,20年沒見的40歲的老同學已經一個光頭大叔的樣子,我就站在我車廂門口看著他手里提著燒雞桂圓還有一代金絲紅棗從站臺一路小跑到了我所在車廂的門口,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五分鐘,然后我就上車了,然后列車就緩緩開動了,這是我和同學在火車站重逢的故事。我?guī)缀踉诤芏嗑蹠辖o同學們講起來這個故事,漫長旅途上一個這樣的故事足以溫暖一生。我那些在千里鐵道線上成長起來的同學們如今都工作在大大小小的車站,一路上走來,我們有站臺上的重逢,也有遠處的遙望。
曾經我坐著火車一路從哈爾濱到達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在這樣只有老人能夠忍受的歷時三天的行程里,坐在火車上的我能夠生活有序不驕不躁,能夠安靜的讀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甚至在這樣漫長的旅途中的臥鋪中鋪上我寫下了讓我自己都覺得幸福的文字。
曾經我在北京站的候車室里認識了那個在我少年時期給我推薦了很多好書的吉林大學的男孩,他幾乎每周都能列出名著的篇目讓我一一閱讀,寂寥的八十年代,他幫我找到了看世界的窗口。
曾經我在火車上認識了那個在西安讀書的知心大姐一樣的女孩,雖然她寫在我筆記本上的名字早已飄散不知去向,但是她在我們都一樣大的年紀里那么認真地告訴我:“女人的世界里有很多事情都很重要?!倍嗄赀^去,這幾乎心靈雞湯一樣的話語出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格言里,當時她的解讀那么嚴肅,讓我沒辦法不認真記住。
曾經有個我那么喜歡的詩人在通往遠方和未來的鋼軌上自殺了,在我的眼里火車是這世界上最生活的詩歌,鋼軌是最閃亮的音符,在我的眼里詩人寫出了這世間最極致的詩句,也許這悲劇和火車本無關聯(lián),僅僅因為相遇。
讓我倍感幸運的是,一路走來,火車令我有了比很多人更豐富的思考、閱歷和人生,讓我有了那么多的善緣和助力,那么多美好的相遇甚至遺忘,在人山人海的火車站,在飄蕩著各種人間百味的長途旅行中,我和那些戾氣、暴力分子和那些坑蒙拐騙的離奇事件擦肩而過,我甚至幸運的從來沒有遇到過山洪、塌方、地震、脫軌等自然災害和行車事故。我體會到的是火車帶給我的博大溫暖的等待、包容和擁抱,她總是能帶著我去到任何我向往的遠方,帶著我遇到我希望結緣的人。
三
僅僅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便進入了“高鐵時代”。時速350公里的列車讓足以讓百年前那些蒸汽列車慢如螻蟻。讓那些我坐過的動輒30個小時、40個小時的綠皮火車自慚形穢,已經來不及在列車上思考“時空壓縮”“時空延伸”這樣看似復雜的概念了,甚至來不及形成特定的、關于高鐵的時空體驗。我們拎著隨身的挎包,匆匆上車,打開筆記本電腦或者滑滑手機,漠然看一眼窗外迅速滑過的城市鄉(xiāng)村,又收好電腦,提起行李,優(yōu)雅而又匆匆的下車了。高鐵時代就這樣奔涌而來,改變我們出行方式,改變我們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科技力量直接直抵生活重心。
第一次乘坐高鐵列車是在2008年的國慶節(jié),我從北京南站坐上了開往青島的動車,那是我多年乘坐火車的記錄里一次里程碑式的轉折,那一次,秋高氣爽,在寬敞漂亮的北京南站,我換上了箱子里的高跟鞋,闊腿的牛仔褲,顏色靚麗的西服外套,拉著10歲的兒子坐上了干凈整潔的動車,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坐火車也是可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完全不用擔心衣服上沾染洗不掉的火車氣味。那一次兒子幾乎愛上了火車上那保質期半年的盒飯。那一次,朋友在青島的站臺上迎接我們,我們優(yōu)雅的擁抱,那場面像極了電影里的鏡頭。
2018年這個夏天,我和同學朋友們相約往返于哈爾濱、沈陽、大連,朋友們說笑間就坐著高鐵約到了一起,沒有了唐詩宋詞里“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雨濕黃昏”的寂寥,甚至省卻了“車馬勞頓”。高鐵把人們的生活半徑無限可能的擴大,把大家的思念和情意表達的更為具體和日?;?。
2018年這個夏天,我和對坐火車懷著深深畏難情緒的兒子多次乘坐哈爾濱到齊齊哈爾的高鐵列車,往返的行程里,我們對高鐵背景下的火車彼此做了新的解讀,在這樣的行走間,重新審視孩子從前對火車的煩躁,說起來無非就是行走的慢,環(huán)境的臟,客流的大,對于鐵路職工的后代,少年的他其實表達的何嘗不是無力改變的焦慮呢?也是在這樣的行走間,重新審視我從前對火車的依戀,不管是喜歡這個職業(yè)還是喜歡坐火車其實珍視的又何嘗不是投入生活的最初的情懷呢?我坐在家里開始敲打這篇文字的時候,收到了兒子從國外發(fā)來的信息,他說,這次行程,下了飛機他決定坐火車回學校,雖然拖著一堆行李會很辛苦,但是他愿意替媽媽體會一下異域的火車。
四
2019年,我有幸參與集團公司70年紅色鐵路之旅的寫作。這讓我有機會打開塵封的史冊,解讀時光縱深處的我的企業(yè),我的火車,我的時光。我也驀然發(fā)現(xiàn),原來許多年來,我一直沉浸的在一段“小我”的時光里,我順著自己的成長脈絡解讀的是自己的承轉和緩悲喜交集,我把一個寫作者的目光停留在時光里那些我坐不上火車的憂傷,那些個人的悲歡離合里的兜兜轉轉的小念頭之間,我從來不曾放眼探究時光的緯度和縱深。翻開鐵路厚重的史書,我為耽著在“小我”中的自己慚愧了許久。
從鐵路院校讀書的80年代到參加工作的90年代,從教科書上的鐵路簡史到如今日新月異的高鐵時代,我有幸參與了中國鐵路發(fā)展建設最前沿最科技最高速的時代。在社會發(fā)展的特殊歷程中,我和我的同齡人經常為這個行業(yè)龐大的滯后的膠著的艱難階段嘆息,我們同時也體會著時代車輪的滾滾前行中行業(yè)沖擊、發(fā)展、巨變帶給個人的茫然無力感,甚至觸碰了我的家庭我的個人生活際遇的各項改革和前行的試水。然而也令我始終如一篤定前行的是,火車上的時光是充滿希望的,那兩根鋼軌始終閃爍著信念和力量的光芒。
打開厚重的歷史長卷,沒有一本書像鐵路這部史書這么滄桑這么厚重,也是在這樣的時光里,我讀懂了縱橫通達之間的家國情懷,地域責任,使命擔當。也是在這樣的時光里,讓我明白,今天的速度來自時光縱深處往昔的積淀和傳承。今天的高度是幾代鐵路人美好的人生時光累積在這個行業(yè)里始終傳遞的薪火。在今天的高鐵時代,我們重讀當年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死機復活”運動,粗糲笨拙的鐵路人把侵旅者留下的破壞殆盡的火車頭重新修復運行,給新中國寫下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也是在這樣的時光里,我們讀到的是“偉人號”機車的故事,是“鐵牛號”機車勞動者的頌歌,是抗美援朝的血雨腥風的戰(zhàn)場,是百廢待興的希望的號角。
站在70年的歷史長河里,那些縱深廣闊的時光讓我讀懂了歲月,讀懂了來路,讀懂了初心。
也是在紅色之旅的寫作中,我有機會見到了那些工作在鐵路最前沿的我的同學我的同齡人,那些被生活的時光熏染的長滿了皺紋的中年,也滄桑也疲憊,那些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中追趕時光的腳步,依然堅實有力,沒有什么能遮擋和時光一起成長起來的魅力,沒有什么能讓他們放棄時光里的努力,他們的火車上,承接著從前,承載著夢想。沒有哪個行業(yè)像鐵路的發(fā)展這樣經歷了清晰的歷史脈絡,沒有誰比我們這代人更清晰地經歷了這樣縱橫彈跳的發(fā)展,在望不到盡頭的挑戰(zhàn)和磨礪中,他們淡然從容地在時光里揮汗如雨。
我們依然會坐下來嘆息快速成長的陣痛,會遺憾永遠找不到最完善的決策,甚至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回憶我們曾經的小小的辛酸往事和舊時光的小心思。時光里的每個瞬間沉淀在這里都生發(fā)出來無限的美好,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感激因為鋼軌因為火車因為我們的比肩同行而變得無比幸福的時光。
在走出自我的今天的時光里,我也驚喜地看到了在通往遠方的軌道上,那些選擇了鐵路作為終生職業(yè)的欣欣向榮成長的孩子們,就像我已經長大的兒子,就像我們更多的鐵路職工的后代,無論他們今天是否工作在這里,他們都在用他們的方式打開鐵路的時光,高鐵對于這一代人來說,是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和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一樣的生活標配。他們總是試圖用他們的方式告訴我,他們理解的時光,他們看到的火車。我也相信,他們會給火車給時光注入更多的他們的元素,沒有停滯的時光,沒有停滯的腳步,在這兩條鋼軌上,前行是動力,是歷史充滿正能量的慣力,也是匯聚在一起的祖國前行的合力。
火車承載的時光,溫暖有序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