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小萌/甘肅政法學院
測謊技術進入我國已有四十余年,隨著該技術的成熟和發(fā)展,許多新的測謊指標被發(fā)現(xiàn),微表情作為新型指標之一,被證實與檢測謊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微表情被定義為呈現(xiàn)時間非常短暫的表情,持續(xù)時間約為1/25或1/2s,泄露性地表達了人們壓抑或想要隱藏的真實情緒①。使用微表情檢測謊言具有以下優(yōu)勢:(1)可以在機場、汽車站、火車站等客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使用;(2)檢測儀不需要與人體發(fā)生接觸,隱蔽性、可操作性強;(3)無需安排大量的安檢人員,實施成本低,效率高。除了在人流量大的情況下使用外,微表情識別還可以在個體的謊言檢測中使用。例如,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對嫌疑人進行測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識別對方的微表情來佐證自己的判斷。因此,無論是在群體還是個體的謊言檢測中,微表情都能發(fā)揮其作用,這也是微表情研究獲得重視的主要原因。
在公共場所進行微表情識別,關鍵在于研發(fā)能自動識別微表情的系統(tǒng),這跟計算機領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而筆者作為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專業(yè)的研究生,關注更多的是如何通過訓練提高測謊人員的微表情識別能力,從而提高測謊結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微表情之所以能夠作為檢測謊言的工具,是由它的生理機制決定的。說謊者在隱瞞事實真相時,往往會刻意壓制自己的真實情感,這種壓制作用與身體的誠實反應相抗衡,導致真實的情緒以一種短暫而迅速的表情泄露出來②。這種相互拮抗的身體反應由人腦中的錐體束內(nèi)運動系統(tǒng)和錐體束外運動系統(tǒng)所控制的③。
微表情識別的測量工具經(jīng)歷了三個主要的發(fā)展階段。早在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寺透ダ锷桶l(fā)現(xiàn),先讓被試在慢速播放的狀態(tài)下觀看包含微表情的視頻,再在常速下觀看同一視頻,此時被試能夠發(fā)現(xiàn)常速視頻中的微表情,這一實驗充分說明了微表情的識別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和提高的。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寺透ダ锷?974年發(fā)明了“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通過讓被試觀看六種基本情緒類型的微表情圖片,并且對表情類型進行判斷,記錄識別準確率。在此基礎上,美國的松本團隊在2000年開發(fā)出了“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實驗”(Jaр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④。與BART相比,JACBART在微表情圖片出現(xiàn)前后加入了持續(xù)時間約為2s的中性表情圖片,中性圖片消除了視覺后效的影響,使實驗更加具有生態(tài)效度。
松本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人在未經(jīng)訓練的情況下對微表情識別的準確率僅為45%~59%,因此要提高識別微表情的能力必須經(jīng)過專業(yè)的訓練。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訓練工具是由??寺鼒F隊開 發(fā) 的 Мicro Eхрression Training Tool(МETT)。該訓練工具包括五個階段,分別是前測、訓練、練習、復習和后測。前測階段使用測量工具JACBART來檢測被試未經(jīng)訓練時的微表情識別能力;訓練階段通過視頻授課的方式讓被試學習微表情的識別方法;練習和復習階段讓被試利用學習到的技巧和方法進行反復的微表情識別練習,以提高識別準確率;后測階段與前測相同,測量被試訓練后的微表情識別能力,計算兩次測試的差值作為訓練結果的量化指標⑤。松本團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F(xiàn)BI在使用МETT對學員進行微表情訓練后,他們的測謊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因此,將МETT訓練課程引入大陸,用于提高測謊人員的微表情識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目前國內(nèi)亟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國內(nèi)最常用的測謊技術仍然是多道心理生理檢測技術,通過給被試佩戴相關的檢測工具,詢問其與案(事)件相關的問題,觀察并且記錄被試的生理心理反應,以此來判斷被試是否有與案(事)件相關的心理痕跡,即是否與案(事)件有關聯(lián)。
傳統(tǒng)的多道心理生理檢測技術主要有準繩問題測試法(CQT)和認知綜合測試法(CCT)兩種。CQT包含以下幾個步驟:(1)對被試進行一個持續(xù)30~90分鐘的測前談話,測前談話的持續(xù)時間較長,目的是為了充分了解被試的情況和開發(fā)準繩問題,讓被試在后續(xù)的測試過程中對準繩問題進行自愿謊答。(2)進行第一次CQT測試,這次測試是為了讓被試確信檢測結果的有效性。(3)進行第二次CQT測試,即正式的測試。如果檢測結果顯示被試是誠實的,那么就做出被試無辜的結論;如果顯示被試在說謊,那么主試就對被試進行測后談話,促使其供認所犯罪行。
在CQT測試中,對被試的微表情和微動作的觀察主要集中在測前談話階段。因為CQT的測前談話時間較長,主測人有充分的時間對被試進行了解和觀察,且被試處于較為放松的狀態(tài),更加容易暴露真實的情緒。談話以詢問案件情況和開發(fā)準繩問題為主,既為了喚起被試對目標事件的記憶,也為了觀察被試對所提問問題的反應。說謊的被試往往會努力克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者用更加夸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掩飾真實的情感,但是這種異常舉動反而會大大增加微表情泄露的幾率。而無辜和不知情的被試在談話初期會表現(xiàn)得緊張害怕,但隨著談話的深入和對測試的了解,他們往往變得愈發(fā)放松和自然。測前談話能夠起到讓有罪嫌疑人更加緊張,無辜的人更加放松的作用,因此,這一階段是主測人觀察被試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夠敏銳地捕捉到被試的微表情和微動作,不僅有助于了解被試的真實心理狀況,而且能夠?qū)酉聛淼恼綔y試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另一種測試方法CCT包括六個技術階段:犯罪心理動態(tài)分析階段、綜合心理測試法編題階段、心理測試訪談階段、實測操作、觀察和同步評圖階段、測試圖譜綜合評判階段、測后談話和訊問階段⑥。其中,心理測試訪談階段(測前談話階段)和實測階段是主測人員觀察被試的微表情和微動作的最佳階段。與CQT不同,CCT的最佳觀察期增加了實測階段,這是由兩種測試方法的編題方式和測試時長不同造成的。CQT的測試題通常只有十幾道,測試時間較短,問題和問題之間缺乏邏輯關系,不容易喚起被試的記憶,因而很難觀察到被試的微表情和微動作。但CCT的編題方法不同,一套CCT的測試題由四部分組成:導入題、自我認知題、犯罪過程題、即時心態(tài)題,至少包含50~60道問題。測試時間長,且測試題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的,題目與題目之間具有很強的邏輯關系,容易喚起被試對事件的記憶。有罪被試在回答一連串的犯罪細節(jié)題時,每一道題目都會對他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刺激,害怕自己的犯罪事實已經(jīng)被公安機關掌握,因此在回答問題時會盡力掩飾自己的情緒或者采取一些反測試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主測人員仔細觀察,看被試有無微表情的泄露,有沒有刻意屏住呼吸、深呼吸或者勾起腳趾等反測試的微動作。
МETT訓練工具已經(jīng)被應用在多種人群和領域,如大學生、審訊顧問、澳大利亞警察和海關、中國香港警察和海關等等,獲得了良好的訓練效果。因此,將МETT引入大陸,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yè)人員進行訓練是十分有必要的。雖然,МETT的訓練效果已經(jīng)獲得了多國的肯定,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沃倫和舍特勒等人對??寺难芯刻岢鲑|(zhì)疑,他們認為МETT訓練使用的微表情圖片與自然條件下發(fā)生的動態(tài)微表情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訓練能力的提高能否意味著自然狀態(tài)下的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明⑦。其次,МETT目前只有英文版本,因此要將МETT引入國內(nèi)必須先將其翻譯成中文,并且在以往的實驗中主要是以西方人群作為被試⑧,雖然香港已經(jīng)使用МETT進行訓練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饋,但缺乏大樣本實驗數(shù)據(jù)作為理論支撐。要將МETT作為一種規(guī)范化的訓練工具在大陸進行推廣和使用,必須先進行前期的實驗室研究,通過實驗結果對МETT進行改良和優(yōu)化,使其更加符合亞洲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只要МETT的上述問題得到解決,將其引入國內(nèi)將不再是紙上談兵。
注釋:
①吳奇,申尋兵,傅小蘭.微表情研究及其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9):1359~1368.
②Ekman, P., & Friesen, W. V. (1969).Nonverbal leakage and clues to deceрtion.Psychiatry, 32(1), 88~106.
③Frank, М. G., & Svetieva, E. (2015).Мicroeхрressions and deceрtion.In М. K. Мa(chǎn)ndal & A. Awasthi(Eds.),Understanding facial eхрressions in communication (рр. 227~242). India:Sрringer.
④ Мa(chǎn)tsumoto, D., LeRouх, J., Wilson-Cohn,C.,Raroque,J.,Kooken,K.,Ekm an, P.,… Goh, A. (2000). A new test to measure emotion recognition ability:Мa(chǎn)tsumoto and Ekman’s Jaр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4, 179~209.
⑤殷明,張劍心,史愛芹,劉電芝.微表情的特征、識別、訓練和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 ,2016,24(11):1723~1736.
⑥武伯欣.中國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理論論綱[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02):141~143.
⑦Warren, G., Schertler, E., & Bull,P. (2009). Detecting deceрtion from emotional and unemotional cues.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33(1), 59~69.
⑧申尋兵,隋華杰,傅小蘭.微表情在欺騙檢測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 ,2017,25(02):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