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在社會主義社會教育實踐中對提高教學、促進學生勞動品質的形成以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目前,我國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面臨著在學校教育場域中缺失、對勞動教育內涵的窄化與誤解以及勞動教育實施條件不完善等問題。將勞動教育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中、鼓勵師生重審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以及構建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實施體系是開展學校勞動教育的可能路徑。
關鍵詞:馬卡連柯;勞動教育;異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G5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4-0090-03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重新定位了勞動的價值,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安東·謝妙諾維奇·馬卡連柯(以下簡稱馬卡連柯)(1888-1939)是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其勞動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雖然他的教育理論已經變得遙遠,但拂去歷史的塵埃,仔細研讀之,依然可以為我們當今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與實施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基本內涵
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觀點是以馬克思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為依據,從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出發(fā),初步探索了勞動教育的載體及內容。
(一)勞動是促進教學效果的隱性手段
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深受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繼承與發(fā)展。勞動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前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保證。馬克思勞動觀內涵豐富,就其哲學意義上的“勞動”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勞動是人的本質;二是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1]馬卡連柯認為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人類文明永遠繁榮幸福的基礎。“在任何情況下,勞動如果沒有與其并行的知識教育——沒有與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教育,就不會帶來教育的好處,會成為不起作用的一種過程”。[2]369馬卡連柯主張勞動實施與學科教學結合,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應滲入學科教學中,貫穿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通過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技術,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提高和改善教學效果,使教學與勞動做到“最健全、最自然的配合”[2]462。
(二)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勞動品質的有效途徑
馬卡連柯認為勞動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寶貴的品質尤為重要。馬卡連柯認為:“勞動教育,即人的勞動品質的培養(yǎng)”。[2]529“努力勞動不只是培養(yǎng)人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同志關系,即培養(yǎng)一個人對其他人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這就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2]530馬卡連柯在其教育實踐中主張集體教育,他認為在集體中能夠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開展集體勞動實踐活動,學生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能夠促進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集體中通過勞動分工保證集體的正常運轉,勞動分工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馬卡連柯認為分工合作對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以及理解、尊重、同情他人和自己有著重要的作用。勞動的外在表現(xiàn)與其內化教育相統(tǒng)一,對磨練和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奉獻精神、平等觀念提供了重要的平臺。馬卡連柯認為勞動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與德、智、體、美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不僅如此,勞動教育在培養(yǎng)個人能力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例如組織管理能力、獨立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等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將勞動教育位于五育之首,以此來推進其他教育的發(fā)展。
(三)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構建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勞動教育不僅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關注力;而且對于學生而言,還是完善自身道德品質以及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此外,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還能激發(fā)學生體驗真實生活、適應社會,基于真實情境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馬克思曾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學生在學校中應盡早體驗勞動,以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實踐者的身份為基礎,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會處理在勞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挑戰(zhàn)。由此以來,在真實的勞動情景中體驗,學生不僅能為適應未來生活做準備,還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在情景中體悟勞動所帶來的樂趣及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學生熱愛勞動的源泉,進而學會珍惜勞動,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使學生真正熱愛勞動,理解勞動,最終達到熱愛、理解勞動人民的高度。
二、當前我國勞動教育的異化表現(xiàn)
近年來囿于“重知識”、“輕能力”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的樣態(tài)發(fā)生異變,甚至流于形式。黨和國家強調加強勞動教育意義重大,功在千秋,這不僅是增強學生個體勞動觀念、勞動意識等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需要。通過考察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勞動教育在學校場域中的缺失
勞動教育在學校場域中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培養(yǎng)目標不明晰、課時不充足、內容不確定、評價體系不完善。由于學校教育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學生的升學率,更多的是注重智育培養(yǎng),學校教育的目的成了“一切為了分數和升學率”。當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影響到學校升學率時自然也就將其置于邊緣地帶,其中勞動教育的“被邊緣化”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即使開展勞動教育,在實踐中勞動教育課教授的內容也不明確。什么樣的材料、主題、形式可以被選定為勞動課的內容沒有一致意見。學校的勞動形式單一、評價方式不完善,學校勞動形式僅有學生日常值日以及一些校園內公益活動,而在這僅有的勞動過程中學生僅僅將其看作是完成教師交代的任務,忽視了勞動教育對個人發(fā)展的作用。例如學生認為勞動就是做值日,忽視了“勞動”背后為他人服務意識以及如何珍視他人勞動成果等等方面的內涵和意義。面對此情,幾乎很難發(fā)現(xiàn)教師有意識地通過勞動去培養(yǎng)學生的服務意識以及優(yōu)良的勞動品質。
(二)對勞動教育內涵的窄化與誤解
勞動教育內涵的窄化理解即認為勞動教育就是體力勞動。具體表現(xiàn)為服務學校公共衛(wèi)生的活動或者家務勞動成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教育場域中,除了設有專門的勞動教育課以外,勞動教育在大多數情況下被理解為是服務學校公共衛(wèi)生的活動,例如打掃班級衛(wèi)生、校園衛(wèi)生和一些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等。在家庭中,我國深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家長普遍認為“面朝黃土,背朝青天”的體力勞動是低人一等的,只有從事復雜的腦力勞動才能居人之上,因此教師、家長的觀念中認為讀書學習不是為了去成為體力勞動者而是要成為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勞動者。有些家長從事體力勞動卻遭到自我鄙夷,認為這是沒有出路的營生,更不會讓孩子去體驗勞動的艱辛,已然忘記了勞動最高榮、最偉大的觀念。對勞動教育內涵的誤解則表現(xiàn)在將勞動教育誤解為懲罰的手段,[3]在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被異化為學生犯錯誤時通過勞動去限制學生的自由以此來達到懲戒教化的目的。然而這種懲罰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意義,反而扭曲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從而讓學生更加厭惡勞動、排斥勞動。這種曲解與異化會讓學生加深對勞動的誤解從而產生隔閡,使得無法讓學生真正認同勞動,也無法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教育意義。
(三)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的保障條件不完善
勞動教育實施的保障條件不完善,學校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過程中對勞動教育認識不清,不知如何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的形式、方法、過程等沒有明確的指導,導致無法落實。在學校場域中由于勞動教育無計劃、無考核、缺乏師資、場地、經費等問題,使勞動教育處于缺失狀態(tài)。2015年7月《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生也考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理?!贝撕螅暱倳浽谌珖逃髸性俅螐娬{,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這已充分突出了勞動的重要意義。有的學校雖然已經認識到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工作中如何找到抓手、如何更有效地開展等問題讓不少教育工作者望而卻步,制定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已是當務之急。
三、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
(一)將勞動教育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
馬卡連柯是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依據,并繼承與發(fā)揚馬克思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原理,充分認識到生產與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簡單的勞動過程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很小,學校只有將知識教育、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讓其成為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時,才能起到教育的意義。
首先,學校應加大力度鼓勵勞動教育融入各學科中,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讓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與勞動實踐相聯(lián)系,學生在書本中學到的知識可以通過勞動轉換為實踐經驗,這樣學生既能快速掌握書本中的知識也能體驗勞動帶來的樂趣。
其次,學校應充分利用綜合實踐基地、校內校外活動場所以及學校實習實訓室等資源,拓寬勞動教育的渠道,打破城鄉(xiāng)之間的界限,實施城鄉(xiāng)資源共享,讓城市的孩子積極走進農村,走近勞動。馬卡連柯在高爾基工學團中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通過學生勞動滿足物質財富上的需要,從而實現(xiàn)自給自足,這一教育思路也可以為我國加強勞動教育所用,當學校有了自己的勞動場所學生可以生產勞動產品,創(chuàng)造其勞動的價值。例如學生在勞動場所中制作出的工藝品或在農田里種出的莊稼可以在市場中銷售,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可以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中體驗到勞動的不易以及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勞動價值觀。
(二)鼓勵師生重審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學校領導、教師對勞動教育內涵以及價值的片面理解,使得學生按照慣性理解勞動教育即做家務、打掃衛(wèi)生,而被動地投入到勞動活動中。因此,學校應建立勞動教育思想班,從教師改變原有的片面理解為起點,讓學生對勞動教育自身具有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內容以及培養(yǎng)價值有清晰的認識,并且通過勞動鍛煉的修行達到人格品行的塑造。從國家社會層面而言,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以及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世界的歷史,從小養(yǎng)成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做好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個人層面而言,加強勞動教育有助于滿足個人需要,是實現(xiàn)幸福生活的前提基礎。學生的生存技能、獨立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無一不是來自于勞動,這與學生的未來生存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如今,我國正經歷著社會轉型時期,新時代重審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是推進我國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為了保障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順利實施,首先從政策制度層面而言,應加強黨對勞動教育工作的領導,強化政策保障以及出臺勞動教育指導綱要,以往“德、智、體、美”四育的教育體系都是由國家推向地方,有明確的指導綱要和教育管理體系,而勞動教育還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體系。目前,只有少數省份進行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初步建成,構建從上到下的勞動教育體系已是加強勞動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對學生的評估要把勞動的態(tài)度、理論與動手操作能力結合起來,多方面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價。同時,學校也應不定期對教師進行評估,嚴格考評勞動課程教師,定期檢查教師授課情況,組織聽課、賽課等活動,一方面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價,另一方面為教師之間交流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保證勞動課程實施質量。
為了促使勞動教育順利推進,在確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中,必須要明確勞動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在豐富勞動教育內容的基礎上追求其價值多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yǎng)目標,以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情感、養(yǎng)成勞動習慣、形成勞動觀念等為基本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勞動課程體系中,以保證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強化以參與、體驗為主,以“教勞結合”的思想為根基,實現(xiàn)勞動教育課程從忠實取向到相互調試取向再到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的遷移。
參考文獻:
[1]尉遲光斌,張政文.論馬克思勞動觀及其對培育“敬業(yè)”核心價值觀的啟示[J].理論月刊,2016
[2](蘇)馬卡連柯著.吳式穎等編.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徐海嬌,柳海民.遮蔽與袪蔽:勞動的教育意蘊——基于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價值澄明[J].湖北社會科學,2017.
作者簡介:袁玲,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單位為新疆師范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
(責任編輯:董惠安)
基金項目: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及其德育價值探析”(JY201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