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女性悲慘命運為載體,《白鹿原》通過對于女性的悲劇塑造,將封建禮教對人性的迫害、摧殘描述得淋漓盡致,更彰顯了悲苦女性在社會壓迫之下渴望自由的強烈意志,這部作品的美學是建立在眾多悲慘命運之上的悲劇結(jié)晶,從而賦予了《白鹿原》美學上的獨特韻味,把生命的真諦藏匿于心酸、心痛的閱讀體驗中,為作品添具了更濃厚的悲劇色彩。
[關? 鍵? 詞]女性;悲劇;美學;《白鹿原》
作為近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上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白鹿原》是對渭河平原地區(qū)農(nóng)村生活的深刻寫照,是基于兩性視閾下對于中國動蕩時期北方農(nóng)村生活的再次重塑。在這部作品中,讀者不僅可以直觀看到散漫墮落的人性、是非糾葛的家庭以及猜忌爭斗的家族,更能間接體會到書中人物對于生存的頑強抗爭意志,以及對于自由的掙扎與希冀。作家陳忠實在《白鹿原》中以人性之悲涼襯托出整部作品的悲劇底蘊,留給讀者無限傷感的回味,凸顯出悲情基調(diào)下的藝術美學價值,借此來表述特定時代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連同對于時代之下女性群體的悲憫。
一、女性的命運構(gòu)建了悲劇美學的內(nèi)涵
多數(shù)《白鹿原》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具備自己的姓名,著以無名者的身份穿插于各個故事情節(jié),而部分因情節(jié)需要的女性名稱至多以夫家姓名予以代替,例如,白趙氏、孝義媳婦、兆鵬媳婦等,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女性個性上的泯滅、尊嚴上的侵犯、人格上的毀滅。名字竟變成書中女性一種不可求的奢望,成為男權領域施舍于女性的一種恩惠,即便如此,想要獲得名字這種最基本的稱號也極為艱難,當時女性就算極盡所能、輾轉(zhuǎn)周折也未必就能取得社會的認同,而這種稱號不過是源于男人的一種稱呼。
在《白鹿原》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僅有幾位較為重要的女性角色擁有自己的姓名,例如白靈、田小娥、仙草等,她們是《白鹿原》智慧女性的象征,是她們推動了命運變革的輪盤,但她們卻也難逃社會犧牲品的最終歸宿,她們抗爭過,代表了書中女性一股不屈的意志,代表女性悲慘命運下仍懷抱希望的堅強?!栋茁乖芬哺嬖V人們命運的虛像終將被戳破,女性將得到自由、解放,迎來更加自主、平等的明天。悲劇美學價值來源于對苦難闡述的同時啟示著未來,悲慘命運將隨著大時代下的變革迎來新生。
二、人物及其情節(jié)的刻畫展現(xiàn)了悲劇美學的情感演繹
《白鹿原》能夠在創(chuàng)作藝術上取得輝煌成果,是出于陳忠實對于書中人物的鮮活塑造能力。繁多而個性鮮明的人物,賦予了作品生命力。這些人物在張力、思想穿透力上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是《白鹿原》精神意蘊、思想本質(zhì)最好的具象載體?!栋茁乖方柚芙巧捌渌鶉@的故事結(jié)構(gòu),將書中女性悲劇情懷以多角度進行釋放,同時也深刻解讀了作品根源的悲劇意蘊。這些源于原始生活情感的鋪陳,讓悲劇的影響力、輻射力進一步拓寬,從而使悲劇美學的韻味再次加深。
第一,叛逆的女性。作品中的田小娥,是一名遭受封建社會拋棄、歧視的悲慘女性角色。她雖然有美麗的外表以及追求個性的自主意識,卻難敵世俗的污蔑,被冠以“物質(zhì)交換品”和“蕩婦”的頭銜。男權統(tǒng)治下的封建社會,利用各式清規(guī)戒律將女人的人性徹底壓抑,而這也是人格扭曲的最終導火索,將女性引向身敗名裂的悲慘結(jié)局,淪為法度懲處下的犧牲品。作品中田小娥的一生盡管十分短暫,卻異常凄苦,先后淪為多名男子的性欲發(fā)泄工具,但她始終懷揣著不屈的抗爭意識以及對于自由的希望,這種意志貫穿了她的一生。當樸實、憨厚的黑娃出現(xiàn)時,田小娥第一次體會到愛情的美妙,這激起了田小娥對幸福的渴望;隨著鬧革命熱潮的推進,黑娃被迫落難,一切平淡生活的愿景轉(zhuǎn)眼落空,田小娥就此墜入了墮落的深淵;田小娥真正意義上沖撞男權統(tǒng)治下封建社會界限,是在她變成鹿子霖的工具,報復白孝義之時;最終田小娥喪命于公公鹿三手中,后來變成蝴蝶飛出破窯洞,這種命運結(jié)局凸顯出田小娥對于自由的追求、渴望。她付出生命所做的頑強抵抗,正是對于封建社會的無言指控,這種精神不禁讓人欽佩。也正是這種跌宕起伏、顛沛流離的人生經(jīng)歷,讓讀者在體會田小娥凄涼、無奈的情感之時,會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憐憫、同情之感。這源于悲劇的美感,也是悲劇魅力的根本。
第二,反抗的女性?!栋茁乖分忻枥L了一個極為奇特的女性——白靈,她是白嘉軒唯一的女兒,她懷揣著自己的追求、夢想,更具獨立性、自主性的叛逆化性格,使得其成為不同于田小娥的又一代表人物。白靈是陳忠實筆下時代新女性、革命女性的真實寫照,是整部作品中最為突出的閃光點,她連接著整個悲劇命運的各個故事節(jié)點。白靈屢次沖撞封建宗法的界限,堅決抵抗封建制度壓迫,從“不纏足”“私塾上學”,到“走出去”“參加革命”,她始終秉持著內(nèi)心的抉擇,向著自己的理想而奮進;白靈勇敢地直面婚姻,同現(xiàn)實世界的枷鎖頑強抗爭,向封建社會傳遞出女性的獨立宣言,她借助自身的思想、膽識成了新時代女性現(xiàn)代婚姻觀的承載人、傳播者,拒絕娃娃親,告別初戀,尋求幸福;白靈對于自身的政治追求也毫不避諱,敢同不公平的社會秩序正面直抗,明辨大是大非,加入共產(chǎn)黨,并配合組織完成了多次任務。只是,這樣一位革命女性,最終依舊難逃悲慘命運的輪盤?!栋茁乖分校愔覍嵥茉斓乃蟹纯?、挑戰(zhàn)男權社會統(tǒng)治、尊嚴的女性,其最終結(jié)局都異常悲慘。而白靈的死,可謂是女性主義最具象征性的表述,也傳遞出了悲劇美學至深至濃的內(nèi)在情感。
三、濃郁的悲情助力了悲劇美學的提升
讀者共鳴可以說是悲劇美學的最終歸宿,以共鳴來帶動讀者內(nèi)心的波動,從而感受到角色的恐懼之感以及可憐、悲苦的命運,讓讀者更加堅定自身對于自由、平等信念的抉擇,珍惜當下生活,把悲劇命運排除在渴望自由、尋求自我的新時代女性之外。女性命運可以說是《白鹿原》中陳忠實用來展現(xiàn)悲劇美學意蘊的有效方式,讓讀者在感嘆之余,還能給予讀者更多的思考、品味空間。
第一,內(nèi)心的悲情。陳忠實通過對鹿冷氏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借助她的人生悲劇對當時真實社會的黑暗、不公進行揭露。鹿冷氏可以說是當時眾多中國普通女性的縮影,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一生都生活在缺乏自主意識的背景之下,但卻不自省,只是一味地沉默且順從,并以此為信仰,直到最終孩子、自身都命喪于封建禮教之下也未能來得及反抗、掙扎。而最為可悲的莫過于這些女性群體內(nèi)心渴望、情感的湮滅,美麗景象的破裂使得鹿冷氏內(nèi)心深處的悲苦再次加劇,生活中找不到慰藉,就連夢境都如同泡沫消散,悲劇美學的韻味躍然紙上、蕩然于心。
第二,行為的悲情。如果說鹿冷氏的悲慘人生令人感嘆、憐憫,那田小娥的人生就是對鹿冷氏的再度升華。田小娥不同于鹿冷氏,她在面對剝削的同時,敢于奮起反抗。在不公命運面前表現(xiàn)出的強烈求生欲,是支撐她一生的靈魂支柱,就算是勢單力薄,無力改變現(xiàn)實狀況,還是無所畏懼地飛蛾撲火,向著不幸的生活發(fā)起挑戰(zhàn),以綿薄之力來博取生存的權利?!栋茁乖分袑τ谔镄《鸬姆纯姑枥L共有三處:第一處,田小娥被迫嫁給郭姓財主后,黑娃的出現(xiàn)為其點燃了愛情的希望篝火,即便世俗冠以她“蕩婦”之名她也毫不在乎,還是要奔向愛情,即使這過程可能要付出生命;第二處,在黑娃遇難后,田小娥為了營救黑娃成為鹿子霖的報復工具,當田小娥認清事實后,在窯門口跟蹤罵著:“鹿鄉(xiāng)約你記著我也記著,我尿到你臉上咧,我給鄉(xiāng)約尿下一臉?!钡谌?,鹿三將田小娥殺害后,隨后傳出鬼上身的說法,而按照世俗說法,鹿三身上所附鬼魂就是田小娥。陳忠實借傳說的形式,以封建思想為推力把田小娥對自身不公命運的反抗歷程推至頂點。
田小娥的人生歷程,也告訴了讀者,在這樣封建社會下的女性,除了鹿冷氏,還有像田小娥這類敢于斗爭的人。也正是作者對于這些斗爭女性的塑造,賦予他們不屈的人格,才能給予讀者振奮、欣慰的情感體驗,使讀者更為欽佩作品女性的英勇意志,為悲劇美學營造了除悲之外更為豐富的意義。這遠比鹿冷氏單純的悲劇美學更有價值,在帶給人們激勵的同時,找到希望的曙光。
《白鹿原》將悲劇美學的創(chuàng)作推入了新的境地,以三位悲劇女性為代表的角色構(gòu)建,使得女性形象在悲劇美學中的現(xiàn)實價值更為突出。一定程度上,悲劇帶動了人們對社會深層本質(zhì)的思考,為社會發(fā)展帶來更根源性的激勵?!栋茁乖芬哺嬖V我們,所有的不幸、不公終將被歷史的車輪碾壓而過,埋葬在不屈的抗爭歷程內(nèi),社會也終會迎來幸福、和平的時代背景,女性構(gòu)建的美學更將成為時代的主流。
參考文獻:
[1]李克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悲劇美和崇高美[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9(4):12-14.
[2]張素芬.論《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劇意蘊[J].文學教育(中),2013(8):19-20.
[3]鐘小軍.論曹禺劇作中的悲劇美學[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4):51-52.
[4]劉煒.試論《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劇[J].青年文學家,2014(5X):124.
[5]林瀟.淺析《白鹿原》中女性的悲劇命運[J].考試周刊,2009(9).
[6]任美衡.評《白鹿原》的悲劇美學[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4).
[7]韓小龍,鄒華.人性突圍的悲歌:《靜靜的頓河》與《白鹿原》悲劇美比較[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6).
[8]李成森.論《白鹿原》的女性悲劇與美學構(gòu)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4).
作者簡介:劉盼盼(1990—),女,漢族,河南扶溝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