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浩 王威廉
文藝理論家馬舍雷有個著名的說法,在他看來,一部作品重要的不是說出了什么,而是它沒有說出的東西——“作品就是為這些沉默而生的”。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既是喧囂的,也是沉默的,它有很大的領域是沉默的,正是這種沉默支撐了它的繁華與喧囂。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廣的范圍來理解城市以及城市化所帶來的沉默,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沉默并非是沒有話語權的“被沉默”,而是一種混凝土澆灌般的真實沉默。從巨型都市的邊緣到小城市、縣城、小鎮(zhèn),它們被真實的沉默充斥,不僅僅在我們的聽覺之外,而是我們置身其中也逐漸聽不見它們自身的聲音,它們細小的聲音不斷主動地縮小、回退,直至進入一種混沌的沉默。
上期我們就通過青年作家巫宏振的作品提出了書寫城市經驗中遼闊而喑啞的“沉默”,這一期我們愿意再提城市書寫中的“沉默”。因為有時候,城市就是為這些沉默而生的。比如在王海雪的筆下,那是一座縣城,但它并不像某個風格獨具的縣城,那其中的故事在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成立。但唯一令人無法改變的,正是那混沌無際的沉默。其實,從巨型都市的邊緣到小城市、縣城、小鎮(zhèn),它們都是某個范圍區(qū)域的中心,因而它們不僅帶著城市的所有元素,它們同時又是跟更廣大的土地連接在一起的,它們如同巨大的中轉站,將兩股力量匯聚起來,再慢慢扭結和擴散出去。只是那股來自土地的力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影子,只能用另一股力量的鏡像來賦予自己以形體。
沉默變得意味深長。我們跟自己所愛的人帶著巨大的沉默生活在一起,以至于獨自一人時,還能感覺到那種相持相守以至“長出了老年斑”的無邊沉默。抬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對面不過是鏡中的自己。那是鏡像的沉默,那是被虛構馴服的沉默。在王海雪的小說當中,我們仿佛聽到了那樣的沉默。當“母親”豎著耳朵,那刀片一般的耳朵,把周圍的話語切得細細的,再輸入到腦海里邊的時候,沉默已經掩蓋了太多的事物。
王海雪說自己要做一個溫柔而犀利的人,這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要刺破沉默的人,也是一個充滿了同情和理解的人??蛇@無疑太難了,溫柔跟犀利能否共存?就像縣城的喧囂與沉默,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形態(tài)存在于一體?當他者逐漸變幻成我們自己的模樣,當我們自己如果忘記了他者的存在,我們也許會變得置身鏡中尚不自知。這個時候,一部既溫柔又犀利的小說,一個在熱帶的城鎮(zhèn)中失去了時間感的敘事者,努力在沉默中望向遠處模糊的鏡像。
沉默并非沒有聲音,沉默以自身的方式發(fā)出無聲的聲音。對于城市來說,沉默是一個需要持續(xù)勘探的命題。
【責任編輯】? 鄒 軍
作者簡介:
陳培浩,副教授,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特支人才計劃青年文化英才,廣東省優(yōu)秀青年教師,廣東省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廣東省作協(xié)簽約評論家。已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新文學史料》《文藝理論與批評》《南方文壇》《當代文壇》《文藝爭鳴》 《中國文學研究》《中國作家》《作家》《文藝報》《江漢學術》等重要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幾十篇。論文多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已出版《迷舟擺渡》《阮章競評傳》《互文與魔鏡》《歌謠與中國新詩——以1940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嶺東的敘事與抒情》等著作。曾獲《當代作家評論》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首屆廣東青年文學獎文學評論獎等獎項。
王威廉,先后就讀于中山大學物理系、人類學系、中文系,文學博士。著有長篇小說《獲救者》,小說集《內臉》《非法入住》《聽鹽生長的聲音》《生活課》《倒立生活》等,作品被翻譯為英、韓、日、俄等文字?,F(xiàn)任職于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兼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導師。曾獲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花城文學獎、廣東魯迅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