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東路第一小學 陳璟棠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看到大大的問號,也許你認為,我在唱反調(diào)。因為近日我班的一名學生令我頭疼了好幾天,對于一個孩子,我不想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他,只想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孩子們的告狀聲:(1)老師,他往我的褲子上撒尿。(2)老師,他站隊老拉我的褲子。(3)老師,他故意拿我的橡皮擦……給家長反映情況,看到他的爸爸堂堂一米八的個子,眼睛里噙著淚花對我說:“老師,他幼兒園就這樣,挨的打比別人多得多,現(xiàn)在上學了比原來還稍微好一些,起碼有了一些規(guī)矩。”作為老師,我的心里也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孩子,你到底是如何想的?家長和老師怎樣做,你才有進步呢?我們?nèi)绾螌Υ?,你才會有進步呢?
近日,我細細地再一次觀察這些孩子,他們到底想干什么?在一次去深圳清林小學的學習培訓中,和藹可親的楊校長給我了啟發(fā)。二年級的小學生在樓道打打鬧鬧,不小心撞到了校長身上,孩子們一下子不知該怎么辦了,小聲說:“校長好!”楊校摸著孩子的小腦袋說:“如果你們撞到我那就不好了!”孩子們一下子不好意思了,說:“校長,我們再也不在走廊中打鬧了!”楊校說:“二年級的孩子還在習慣的培養(yǎng)階段,你得容許他們慢慢培養(yǎng),形成習慣。如果一下子對孩子們嚴格要求,他們只是表面上服從了,可內(nèi)心卻不是這樣的,得隨時有人盯著,所以習慣孩子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也許他的成長更令孩子記憶深刻!”我也在細細思考, “以人的長遠發(fā)展為主,尊重學生,依靠學生,為學生設(shè)計教育和教學,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得到激揚,一切以孩子為主?!甭牶?,我有了深刻的體會。
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容器,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一個教學的設(shè)計者、組織者、課堂調(diào)控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是共同學習者。讀到這里,我對“教育”二字也有了新的理解。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靈。想到這里,我想起來初為人師的一件事:學校派我參加市語文閱讀教學比賽,根據(jù)領(lǐng)導的安排,老教師為我層層把關(guān),可以說是萬無一失去做了這節(jié)公開課。果然,不負眾望,得到了一等獎。還沒等我高興起來,一名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老師天天教我們要誠實,可她自己呢?對于孩子這樣的問題,我無言以對。直到現(xiàn)在,我都牢牢記住孩子的話,做公開課從不演練。只備教材,不備學生。沒有關(guān)注學生,試想如果在那天的課堂上,我聽到不同的聲音會怎樣呢?完全把課堂的預設(shè)與生成分裂開來,那樣的課,教育過程是依據(jù)成人的認知方式展開的,當然就缺少了學生主動認知的風采,同樣也使課堂缺少了學生從不知到知之的矛盾運動,缺少了生動活潑的主動活動,一堂課沒有了這些,就沒有了活的靈魂,失去了生命活力。
做了差不多二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常常在“活教”與“嚴管”之間徘徊、困惑,有時更是不知所措。對于前文中提到的孩子,我現(xiàn)在就有點費勁。對于低年級,家長式的管教有一定的必要性,起碼可以為他們訂立詳細而具體的目標,可以干這個,不能干那些,時不時加上小獎勵,但說真的,這種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也禁錮了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習慣于聽從,長期下來就會缺乏必要的判斷力。沒有了孩子的個性,而且對于干好事有了功利性,學生真的時間長了就能形成習慣嗎?我認為這同樣需要一個大的環(huán)境來熏陶孩子更好。天天在強調(diào)安全,安全的第一要素就是遵守紀律,但是太聽話的孩子失去了自我,我們班就有幾個這樣的例子:小超小越雙胞胎兄弟,在所有老師的眼里,提到他們的紀律可能搖頭的比較多,但是他們的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又是別的孩子無法比的,去年冬天的科技展覽,其他孩子聽老師的話,乖乖地站在老師指定的地方,他們兩個人隨著遙控機器人的表演,從活動室的頭追到尾?;氐浇淌?,他們兩個還在研究,遙控器和機器人之間一定有一個互相作用的東西,可其他孩子只是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在玩。他們這樣的舉動對于安全就是一個挑戰(zhàn),所以在班級管理上,“收”與“放”之間的“度”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班主任,我想我應該營造一個團結(jié)、活潑、向上的班集體,這個集體中的所有成員,包括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有一個合力,相互影響、相互教育,這樣才能使集體有更好的發(fā)展,使學生有更好的發(fā)展。
永遠對學生都不放心??吹竭@里,我就立刻想到自己,對于孩子從來都不放心,認為這個孩子也不會,那個孩子也不會,所以每次都讓孩子們坐好,可以說把知識揉碎了合起來,合起來再揉碎。孩子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機會,沒有了自己的思維,成了知識學習的小機器:接受、儲存、輸出。如果類型一變。小機器們絕對會出現(xiàn):對不起,這個信息沒有儲存。多么可怕!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滿意”,這兩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宣傳語,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什么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后半句就看我們教師怎么去補充了,如何去理解了。我們試過多少種方法教育一個特殊的孩子,例如我們大家熟悉的洋思中學,從一個農(nóng)村初中發(fā)展到如今,他們經(jīng)歷艱苦的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并且最終獲得成功,這種不放棄、敢創(chuàng)新、尋突破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大教育環(huán)境,要生存,就必須要尋求創(chuàng)新,尋求改革,尋求轉(zhuǎn)變觀念和意識,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立足、生存、發(fā)展。
回到前面我的孩子身上,我至少明白了:我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到底想要干什么,我沒有從多方面去認識他,在我的記憶中,可能只有孩子調(diào)皮的一面。我沒有發(fā)現(xiàn)他對班級的任何事都很熱心,自己做了錯事不知道,但是別人做了錯事,他的正義感很強等。突然我悟到了一點:孩子這樣做,是不是想引起我們對他的關(guān)注呢?從這一個孩子身上,我牢牢記住了:我們老師做的就是幫學生立一個“根”,然后讓其盡情生長。盡管樹的周期不同,高度不同,幅度不同,但不論什么樹,最后都能充分生長,形成郁郁蔥蔥的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