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凌燕
陶淵明的《飲酒》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那淡遠閑適的意境,對人生真諦的感悟,及與大自然契合的和諧境界,使讀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靈共鳴,獲得了審美體驗。此詩無論是寫黃昏美景,還是抒歸隱的悠然之情,或是敘田園的怡然之樂,或是道人生真意,都將景、情、理融于一體。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lǐng)略到不同的美景情趣。在當今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再讀此詩,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遙想陶潛當年,衣袂飄飄,東籬采菊,悠然閑適,恬淡隨意,但他的內(nèi)心會是怎樣的呢?引人深思;對于今天的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發(fā)呢?值得探討。
儒家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
作者追求的人生意義是什么?真的只是追求內(nèi)心滿足,追求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嗎?他獨自把酒東籬采菊,觀飛鳥歸巢,悠然自得,閑適愉悅,但如此一生真的甘心么?“南山”究竟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致使作者東籬采菊之時,竟“悠然”地“見南山”?對于“南山”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實有,即作者家鄉(xiāng)南面的山,一種說法是“南山”是典故。沈從文在《“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一文中認為,這句詩運用了秦漢之際著名的“商山四皓”的典故?!吧躺剿酿币布础澳仙剿酿??!八酿钡墓餐攸c是先避亂隱居,后出山輔政,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我更傾向于第二種說法,此處用此典,會使詩歌更加含蓄蘊藉,更富有藝術(shù)張力。據(jù)傳作者的曾祖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后家道中落。作者從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年輕時就有“大濟于蒼生”之志,把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重振家業(yè)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20歲時就外出求仕,發(fā)出了“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生宏愿。本應有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生,但他幾仕幾已,終因不愿面對督察官員的趾高氣揚,留下一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而拂袖而去,為后人留下了瀟灑豁達的背影??捎钟袔兹四芸创┻@瀟灑轉(zhuǎn)身的背后,其實藏著一顆極其難言又無可奈何的心呢?盡管田園幽靜恬美,生活閑適愜意,心靈與生活找到了棲止之所,但他的心靈深處依然浮動著建功立業(yè)、光耀門庭的思緒。想“大濟于蒼生”卻又不愿屈從流俗,想清高自守卻又難舍濟世情懷。他在仕與隱、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美好田園與丑惡現(xiàn)實中徘徊掙扎,在“悠然”中追憶往事,在溫馨夕陽中孤獨幻滅感傷油然而生,有一種欲說還休,難以言說的無奈。
由此可看出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封建知識分子復雜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隱后,也并未忘情政治,思考積極入世。而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哺育后世,他的傲骨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
此詩展示了詩人運用魏晉玄學領(lǐng)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寫得悠然自得,愜意無限。詩中不是枯燥乏味、抽象難懂的哲理演繹,而是描寫了幽靜恬美的菊花淡酒飛鳥夕陽,既寫了恬靜幽美淡遠的美景,又在景中蘊含著萬物符合自然的“道”(哲理)。這“道”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的境地,給讀者以理性的想象、啟示、感悟。作者在車馬喧囂中細細體味出的“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淡然的心境和境界,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借鑒意義。今天,我們已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樣隱居到山林或田園,但作者“心遠地自偏”的境界與心態(tài)卻讓我們懂得:真正的安寧不在于外部環(huán)境的喧鬧或?qū)庫o,而在于自己內(nèi)心的安寧恬淡。
蘇軾評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沤褓t者,貴其真也。文如其人,陶淵明在創(chuàng)作上一任情之所至,意到筆隨,無不成其真切自然的妙文,仿佛晴空中的白云舒卷自如,他的喜怒愛憎、理想希望,都無所掩飾地寫入自己的作品。他的“真”并非一切都順應自然,不要有所作為,而是指自然的人生,真實有意義的人生,不要狹隘地把它理解為人生的自然無為。
現(xiàn)實中,要想做一個好官就必須有極強的自律精神,遵守規(guī)范,不茍言笑,有威嚴氣魄。陶淵明灑脫不羈,曠達自由,無拘無束,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阿諛奉承。他8歲喪父,12歲喪母,自幼家徒四壁,性格孤傲。所以,他的歸隱是一種大環(huán)境下的無奈,小環(huán)境下的自由之舉,是他的率性而為,張揚個性,追求自我。他拒絕“為五斗米折腰”,就注定了其仕途的再無出路,歸隱是其心之所歸,現(xiàn)實之所歸。他做了自己最喜歡的事,成為了他最喜歡的自己,使其田園詩隨意發(fā)揮到極致,讓我們品讀欣賞到了如此美麗的田園詩,也成就了其在田園詩派的歷史、文學地位。
滾滾紅塵多歧路,做適合自己的事,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