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宏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把一些困難的或者我們不想做的事情延期執(zhí)行,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這就是拖延癥。若說拖延癥的定義是,拖延不愉快但重要的行為;那么提前癥的現(xiàn)象就是指不僅不拖延,還鞭策自己提早達成目標。提前完成任務,早日達成目標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事嗎?其實不然,提前癥的危害并不小。例如由于之前的動機只是為了趕快達成目標,做事情缺少必要的深入思考的過程,而忽略了它的質量。同時,因為總希望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無法放松,造成了精神上的極大壓力,一碰到事情就會緊張、焦慮。
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一味地追求速度,什么事都搶在最前面完成也并不是最合適的方式。
相信大家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公開教學,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整堂課一個環(huán)節(jié)緊扣一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得滿滿的,老師們沒有一句多余的話。而學生呢,也像是打了雞血一樣,一但老師提出問題,手就“唰唰唰”地舉了起來,似乎都不需要思考。如果一個學生回答不對,馬上換一個,再不對,再換一個。如果還是不對呢?老師便急著引導,把答案引向目標,以便能讓學生快速地答到點子上,可以繼續(xù)提出下一個問題。這樣的課堂,看似高潮迭起、容量極大,但是實際上學生掌握了多少,思維有沒有得到訓練,能力有沒有得到提高?我們常常為了要向四十分鐘要質量,所以一直盡可能的在一堂課上要完成最多的教學任務,要趕超別人的課堂。殊不知,這種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追求表面的熱鬧,急功近利的做法是違反教學規(guī)律的。看來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得了提前癥呀!
那么如何治愈課堂教學的提前癥呢?適度拖延是一個很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需要我們在課堂適度的放慢腳步,學會等待。學生需要等待,在等待中他們感悟文本的內涵,尋求問題的答案,理清自己的思路,組織表述的語句,真正的學有所獲。
語文學習是需要靜下心來感悟的,不像數(shù)學、化學等學科,它是沒有公式化的運算的。要使學生真正讀懂一篇文章,讀出他們自己具有個性的見解,不是靠老師炒冷飯式的講解,而是靠學生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悟。況且,學生對文本的觸摸是有一個過程的,得有充足的時間給他們進行閱讀和思考。很多時候,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極具個性化的。當然,靜心等待的過程可能會暫時使課堂顯得沉寂,冷清,但學生在經過足夠時間的研讀后,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的,甚至還會有驚喜。
(一)等待讓“讀”更投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n堂上,教師應該提供閱讀空間,舍得花點時間來指導學生借助教材學習閱讀。也許,課堂上會因此而顯得冷場,但是仔細觀察學生,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或在書上圈圈畫畫,或嘴里念念叨叨反復推敲,或是皺著眉頭沉思……此時,學生獲得充分的時間可以和文本深入對話,感悟內涵??此苹ㄙM了很長時間,實則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啟動大腦,舉一反三,全身心地投入,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等待讓“讀”更快樂 在小學語文常態(tài)課堂上,為了完成預設的過程,往往會發(fā)現(xiàn)教師“收”得太緊,“統(tǒng)”得太死的現(xiàn)象。一個問題提出來后,在幾分鐘內必須完成這個問題的交流討論,而給學生自己閱讀、探討的時間過短,對學生來說只是為了應付任務,何來快樂?而課堂上的適度等待,能讓學生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感悟語文的魅力,體會語言文字的價值,是一種思想獲得啟迪、享受學習樂趣的過程。
候答是指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等待學生回答問題這段時間內師生之間的行為和方式。而“候答時間”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后等候學生回答的時間。候答時間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回答之前的等候時間,叫做第一候答時間;另一種是指第一個學生回答之后,其他學生或教師評價、補充之前的等候時間,叫做第二候答時間。一般來說,教師當堂提問后,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可能一下子沒有反應,他們低頭不語,陷入沉思,這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耐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深入思考。還有一種就是問題剛一提出,學生們便立即舉手,急著想把答案公布出來,這種情況是否就不需要等待了呢?其實非也,急著舉手答題的只是那么幾個,大部分的孩子依然在思考,如果太早就讓學生回答問題了,別的學生則會被他們的回答所影響,思維受限制,不會產生更多更有意義的答案來。大家千萬不能為了趕進度,而無視那些需要較長時間思考的部分學生,只讓個別優(yōu)秀同學撐起一堂課,甚至有時變成了他們的專場秀。
語文課時還經??吹竭@樣的情況: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講著講著,突然停頓了一下,忘記下面該說什么了,或者學生雖已回答,但答得還不夠全面。如果這時教者立即換人,讓別的同學來進行補充的話,就會讓他失去了一次自己找到答案,公布正確答案的機會。其實只要稍稍加以等待,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時間稍長一些,不急不躁,讓孩子能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地說出來,這樣學生會更加樂于表達,更加大膽自信。
我們經常會聽一些教育名家的公開示范課時,他們不管在哪里上課,不管配合上課的學生認知水平如何,每一次,他們都會靜靜地站立于學生的旁邊,用親切的眼神細心傾聽學生的回答。就算是遇到學生答題時吞吞吐吐,他們也都會送上鼓勵的話語,微笑的眼神,耐心地聽完每個學生的回答。吳非先生在《致青年老師》中提出:教者要學會等待,等待學生把話說完,讓學生有機會把自己的思維一點點地呈現(xiàn)出來。
在課堂上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提問后,學生反應很熱烈,積極地討論起來。但是發(fā)現(xiàn)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教室里出現(xiàn)了兩種甚至多種意見,大家各執(zhí)其詞、互不相讓。這似乎是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進程了,打亂了教師課前的預設的教學內容。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是生氣地立即制止學生繼續(xù)辯論,還是老調重彈,讓學生暫停,把問題放到下課后再來解決呢?其實都不妥。此時的我們應該抓住難得的學生自主辯論的機會,在旁靜聽孩子們的話語,及時發(fā)現(xiàn)整個過程中的閃光點,等待結束之時給他們以總結,供孩子們過后進行回顧、探討。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闭n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交流的話題,不是馬上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適當?shù)匮舆t評價,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點撥,用鼓勵的話語,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大膽發(fā)言、暢所欲言,此時再對學生進行評價,既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舉手熱情,又能保證良好的發(fā)言質量。作為教師,我們要合理運用延遲評判,讓學生能充分展現(xiàn)的自己的個性,把個體思維和想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提供給學生良好的環(huán)境,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fā)出來,使學生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總之,課堂上教師的“等待”不是消極的坐等,也不是無限的拖延,而是給學生多一些靜靜研讀的機會,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機會,多一些大膽表達的機會,更多一些與人合作交流的機會。大家要善于在課堂上學會等待,這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課堂機智,更是一種境界。學會“拖延”,克服“提前”,因勢利導,還原語文教學的本真,等待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等待學生跨越一個個障礙,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