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康
《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一詩創(chuàng)作于1989年2月2日,是海子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共分為六節(jié)。在首節(jié),諸如“黑夜”“大地”“出現(xiàn)”等語詞的反復使用,具有音韻上的復沓效果?!昂谝埂薄按蟮亍薄疤炜铡钡群甏笠庀蟮募w展示,呈現(xiàn)出遼遠的時空感。其中,第四句“黑夜從你內(nèi)部升起”,是對第一句話的強化和加深,語氣上也更尖銳,更突兀,更決斷,尤其是“你內(nèi)部”,令人防不勝防,是對大地猝不及防的一次侵入。
在第二節(jié),出現(xiàn)了“遠方”這個意象?!斑h方”,既可以視為時間之“遠方”,也可以視為空間之“遠方”。這個意象具有悠久的表達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的“樂土”“樂郊”,以及《山海經(jīng)》,《拾遺記》等等關于遠方樂園的描述。而自新文化運動以降,“遠方”常常被隱喻為理想性,光明性的烏托邦圖景。比如魯迅的“無窮的遠方”,邵燕君的“到遠方去”。海子的“遠方”則更多體現(xiàn)出了一種飄渺無依的虛幻感?!澳銖倪h方來,我到遠方去”“遙遠的路程經(jīng)過這里”,你與我各行各路,互不相接,卻共同陷溺于一片茫茫的遙遠。此外,海子還寫過許多包含“遠方”意象的詩。比如海子在1988年寫過的《遠方》一詩,其中就有“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這樣的句子?!斑h方”幻化為海子心底筆下的巨大的虛空,成為了卡夫卡筆下,主人公K 永遠無法抵近的城堡,也隱約流露出艾略特筆下《荒原》空虛的意味。
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很有意思?;蛟S是基于詩人曾經(jīng)在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海子有著天才的對農(nóng)業(yè)家園的召喚能力,植物,田野,麥子源源不斷蔓延在他的筆下,隨著詩意的切換進行對應有序的排列。豐收來臨,豐收之后大地荒涼,人們?nèi)∽吡思Z食騎走了馬,所有的生物有機體在一剎之間杳無煙影,還大地以蒼涼。稻谷離開了土地,成為了物品,失去了來自天地哺育的靈氣,無論如何豐收,如何飽滿,也不過是空洞的堆砌,乏趣的充塞,也自然無限荒涼,如同死滅,因此“我在豐收中看到了閻王的眼睛”。
在第五節(jié),“黑雨滴一樣的鳥群”,呈現(xiàn)出了一幅凝寒陰怖的畫面,猶如一柄寒光冷火的利刃,直擊讀者的內(nèi)心?!皬狞S昏飛入黑夜”,既是時間推移又是空間推移,光,隨著鳥群飛動,漸漸被從天地驅逐。光意味著光明與希望,光死了,黑暗逼視所有。詩人崇尚天空,崇尚大地與光明,似乎應與黑夜正邪兩立,而詩人卻從黑夜中讀出了與天空的相似性與永恒感,黑夜無邊無垠,無窮無盡,仿佛天空一樣。黑夜與天空的同質性看似是一種無奈與荒誕,卻也微妙地成為詩人幽寂內(nèi)心的獨特慰藉。于是“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最后一節(jié),耐人尋味。從文本與文本之間的結構關聯(lián)性來說,詩人曾經(jīng)在《四姐妹》中寫道:“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恰巧與該節(jié)的意象“路”“風”“天空”互為指涉,形成相互之間的互文性。從文本內(nèi)部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來說,在《四姐妹》和《黑夜的獻詩》中,“風”意象、“天空”意象、“遠方”意象三個意象之間存在著某種同一性,可以共同揭示出空間的浩渺與莫測,人的渺小與孤騫。面對這樣的物我懸殊感,詩人無處消解,也只能“放聲歌唱”。
以上是對整首詩的簡單分析,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意象,連綴出一張空無感的大網(wǎng),籠在詩歌語詞的殼表上,也籠在孤獨詩人的心上。但是除此之外,這首詩還應該包含有更多的意蘊。前面已經(jīng)提到,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989年2月2 日,而僅僅一個多月之后,詩人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一顆時代最為明耀的彗星在絢爛之極就此匆匆劃滅,歸入無聲的寂暗。關于海子的死因,眾說紛紜,撲朔迷離。海子的摯友西川為海子寫下了《死亡后記》,他在里面臆測了海子自殺的幾個原因。比如他提到了海子的性格:純潔,簡單,偏執(zhí),有時有點傷感,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比如他提到了海子的自殺情結,“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話題中沉浸太深了……這使得他最終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睆奈鞔ǖ囊軠y來反觀《黑夜的獻詩》的旨趨,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啟示。比如“我在黑夜中看到閻王的眼睛”,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詩人對死亡的熱衷與偏執(zhí),以及詩人內(nèi)心深處無法言表的苦痛以及超異常人的敏感?但是對全詩的觀照僅止于此,也依然草昧未明,流于狹仄。而值得注意的是,全詩的標題是“黑夜的獻詩”,詩中也多次出現(xiàn)黑夜?!昂谝埂笔呛W拥某S靡庀螅?jīng)常流穿在海子的詩歌當中。尤其在海子離世前數(shù)月的詩歌中,“黑夜”更是頻頻出現(xiàn),如星火一般在字詞間瘋狂蔓延。所以,“黑夜”意象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入口。而關于“黑夜”意象的研究,需要置放在海子的神性視野之中,才能獲得意識的突圍。
海子之所以被反復言說,很大原因在于其強烈的異質性。其中一點即是他自鑄了一個宏偉雄大的詩歌體系。海子在其著名的詩論《詩學:一份提綱》中提出了他對“偉大詩歌”的定義:主體人類有某一瞬間突入自身的宏偉——是主體人類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詩歌行動”,他認為萬物都有神靈之性。如張清華所說,這里的神靈與中國早期新詩人筆下的泛神論思想不同,神靈在海子這里不是象喻,而是本體,是神祇世界的活的部分。他自己則是與它們共存共生,互相交流對話的存在者之一。這使得他筆下的每一事物都放射出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也正如海子在《詩學:一份提綱》中另外寫道,“四季循環(huán)不僅是一種外界景色,土地景色和故鄉(xiāng)景色。更主要的是一種內(nèi)心沖突、對話與和解。在我看來,四季就是火在土中生存、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生殖化為灰燼和再生的節(jié)奏。而這些,將由自然界的生命來描繪他們的沖突,對話和和解?!逼渲?,海子在這里提到的自然界的生命并非僅僅指代生物有機體,而是指代一切宇宙之間流動的元素和形態(tài),也包括“黑夜”。
如果借助海子神性想象的視野來觀照“黑夜”,“黑夜”的意義即能獲得新的揭橥。與“王就是王。石就是石。酒就是酒。”這些單意象征物不同的是,事實上,“黑夜”在海子的詩歌中呈現(xiàn)出了一種意義曖昧,包括《黑夜的獻詩》。一種意義是黑夜的“黑暗”,海子說過自己愛詩歌,王位和太陽,他想要成為一生的太陽,由此見出海子高漲的主體精神和高蹈的自我定位。而一旦身披太陽之衣,黑暗自然就成為了他的對立面。一如他在《日出》中所寫,“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陽升起而解除/我再也不會否認/天堂和國家的壯麗景色/和她的存在……在黑暗的盡頭!”由此可知,他必須沖到黑暗盡頭,才能看到光明。而另一種意義是黑夜本體。海子常常將白天和黑夜并置對照,如“白天和黑夜/像一白一黑/兩只寂靜的貓/睡在你肩頭”(《梭羅這人有腦子》,“白為晝,黑為夜/一截是黑暗/另一截是光明/緊跟其后”(太陽·彌賽亞)。此時的海子,是在借助上帝視角靜觀宇宙的變化流動,以赤子之心完成對萬物運行的理解和包宥。正如海子在《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中所說,“把宇宙當做一個神殿和一種秩序來愛。忍受你的痛苦直到產(chǎn)生歡樂?!?/p>
由此可知,“黑夜”在詩人心中呈現(xiàn)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對抗性的,與光明相對,是必須超越之才可以“以太陽必將勝利”的,另一種是流動于宇宙之間的一種神性物質,與光明相生,是無窮無盡的人類秘密的象征物。也因此可以理解,在《黑夜的獻詩》中,詩人一面寫道谷倉的黑暗,仿佛從中嗅到了死亡的氣息,而另一方面卻可以得到黑夜的安慰,而筆下的這首詩正是獻給黑夜的女兒?!昂谝埂钡牟淮_定性,也反映出詩人內(nèi)部的不穩(wěn)定性,進一步說,體現(xiàn)出現(xiàn)實與詩人之間發(fā)生的張力以及詩人內(nèi)部巨大的張力。而當張力增強到限度以外,只能觸發(fā)詩人的毀滅。正如西川在采訪時說,好像一個無盡的黑洞在捕捉你,使你無法逃離。但是也正是因為張力的存在,使得海子的詩歌永遠充滿了飽滿的高峰體驗。而從神性/張力的視角來重新看待海子這首詩,也才更能體會到詩歌無盡的意蘊以及詩人最后的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