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眉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卓恩小學 廣東 東莞 523960)
1.1 觀點:生本視域的理論重申。羅杰斯[1]提出了“自由學習”和“學生中心”的學習與教學觀,重視的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情感教育和認知教育融為一體,促進人的精神發(fā)展。國內在此方面研究最多最全面的當屬郭思樂教授[2],他提倡“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積極探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新課標》)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言素養(yǎng)”[3]。新課程改革方興未艾,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推動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標準直接引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因此,教師要秉承教書育人的為師之道,樹立當代教學的服務意識,把“知情”和“行知”結合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纖夫”到“牧夫”角色的轉換。
1.2 語用:閱讀教學的必然選擇。“我們應該做的是教人們一種語言,而不是教給他們關于語言的知識?!覀兣囵B(yǎng)的是使用語言的人,而不是語言學家,是‘用這種語言講話’而不是‘談論這種語言’的人”[4]。這句話道破了閱讀教學的目的:教學生學會運用語言進行交際,鍛煉使用語言的能力。長久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內涵的挖掘,卻唯獨缺少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這使得教學造成的普遍現(xiàn)象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局限,以及說話和寫作能力的不足——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言之無序、語病多多、詞不達意、言不成文。要改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困境,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閱讀教學中切實落實語用訓練。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進一步明確了語文指向語用的學科規(guī)律。語文學習有自己的規(guī)律,學生從最初在書本上接觸知識到最終完全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需要一個過程。但過去語文教學沒有看到其間的感知、體驗、領悟等中間環(huán)節(jié),所以在教學中試圖將技能一下子“倒給”學生,結果收效甚微。語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間環(huán)節(jié)上做文章,設法優(yōu)化語文學習的中間過程。即在不斷的言語“歷練”中,使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語用能力。
2.1 甄別恰當?shù)哪繕?,讓語用方向明確。教學目標的確定,決定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師應站在學生、教材編者及教師三維不同的角度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強調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行為發(fā)生了與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相應的變化,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從學生的角度甄別選擇恰當?shù)慕虒W目標,學生才會更得意、得言、得法。
例如:設計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文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在課文中找出運用“比較”寫法的句子,并能說清楚比較的對象。這樣的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快速識別出“比較運用”寫法的句子,還能掌握其運用。有了如此明確而簡約的目標,教學有了抓手,從而為學生進行扎實的言語表達訓練指明了方向。
2.2 選擇合適的內容,讓語用落地生根。特級教師孫雙金說“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有效的教學方向應該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從學情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程度,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共鳴點。對于選入語文教材里的那些精彩的作品,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研讀文本,同文本、作者交流。教師全面透徹地把握文本,才能引導好學生。
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啟發(fā)了我們如何把“教的過程”策劃轉變?yōu)椤皩W的過程”。筆者在講授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詹天佑》這篇課文,不按以往習慣性的教學思路:一味抓住“杰出”、“愛國”兩個關鍵詞,體會人物精神。而是在學生讀通、讀順文章后設計了如下思考問題:
(1)你認為文中哪個詞一定不能少,如果少了對文章有什么影響?
(2)文中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例來敘述詹天佑克服了三個困難,假如當時的報紙要報道詹天佑的事跡,該如何寫?
(3)設計詹天佑“開鑿隧道”的說明圖并配上文字介紹。
這些方案的設計,既能讓學生活用課文文本語言,又能啟動學生的思維。旨在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去解決言語表達的問題。這樣探究性的言語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主題,更有助于學生語用意識的形成。
2.3 關注學生的個性,讓語用成為內需?!缎抡n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提倡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彰顯個性,張揚自我,將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精彩。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一個主體化、多邊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間,設計開放而富有彈性的情境,使學生擁有一個放飛想象、展現(xiàn)個性的寬松氛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在教學結束時,筆者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景:當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什么?他的神態(tài)、動作會怎樣?會說些什么?他們后來又可能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續(xù)寫《窮人》的故事。這些或意境想象,或補續(xù)想象,或再現(xiàn)想象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思維,使他們從自我出發(fā),多元感受,多元體驗,不管是用語言來交流,還是用文章來表達,都是那么豐富多彩、極富個性。
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的開放性的文本言語訓練點設計,關注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表達需要,進而在言語能力上有所提升。
2.4 落實言語的實踐,讓語用走向澄明。課文的教學價值即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完成語文課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用實踐課”。
例如:一位教師在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珍珠鳥》的教學設計中把課堂分為“朗讀區(qū),表演區(qū),畫畫區(qū)”,教師讓學生挑選喜歡的方式開展合作學習。然而,學生通過學習,要掌握哪些知識?提高語文哪些方面的能力?要發(fā)展學生什么樣的情感態(tài)度?這樣的課堂目標不明確,課堂收效甚微。
講授《珍珠鳥》時,在關注散文文體的課程意識指引下,教師將焦點轉向了“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主題描寫一個個場面,并掌握這種寫作技巧”。如以下教學實錄片段:
師:隨著作者對小珍珠鳥的逐漸熟悉,他們彼此信賴,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這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吧。
生:我找到的是第11段:“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呆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
師:你的朗讀很動情,請說說你的感受吧!
生:我發(fā)現(xiàn)作者觀察小珍珠鳥非常細致,甚至連它眼瞼的顏色、小紅爪子、胸脯上的長絨毛都描寫出來了。
師:是呀,作者也是一位畫家,所以他運用了畫家工筆描繪的方法來刻畫。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你能運用這樣細致觀察的方法,描寫插圖中的馮先生嗎?
生:我雙手一動不動地支撐在書桌上。鋼筆尖停留在紙上的一個位置,我甚至放慢呼吸的節(jié)奏,生怕這微微的喘息也會打擾了小珍珠鳥的美夢。
這一設計方案,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設置懸念,互動交流,開發(fā)了文本語用資源,有效引發(fā)學生閱讀期待。學生快樂地走進文本,鍛煉信息提取能力,自主發(fā)現(xiàn)文本表達形式的秘密,破譯語言形式的密碼。讀出了“童趣”,也寫了出“童真”。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慢慢領悟并逐漸掌握語言運用的特點與規(guī)律,學生的語用能力才會得到提升。
3.1 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敖處煹年P注點從怎么寫到怎么教,再到怎么學,在理念和技術上都實現(xiàn)了轉型,從‘文本’走向了‘生本’?!盵5]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起點,進行仔細的學情分析,再加之用心指導的,這樣才可以做好文本解讀。教師要站在兒童的世界里與文本交流,從兒童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出發(fā),探究兒童的閱讀心理,抓住兒童閱讀的好奇心,根據(jù)兒童認知規(guī)律去把握閱讀文本,思考學生可能會產生的閱讀障礙或者獨特體驗,及他們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找到他們在閱讀時的疑點和難點,根據(jù)兒童心理特點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會閱讀,實現(xiàn)學生語用素養(yǎng)的提高。
3.2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葉圣陶認為教育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習慣影響閱讀,閱讀習慣好的學生,閱讀數(shù)量和質量要遠高于其他學生。所以,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是讀書時動筆和動腦的習慣,勤做筆記,可以加深印象,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其次是熟練運用工具書,引導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搜尋有利于解決問題的資料;再次是勤于閱讀的習慣,時時閱讀,處處閱讀,快樂閱讀心中;然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意識能夠促進他們閱讀及創(chuàng)新水平的提升;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體會作者的感受和想法,體會文本和作者的深層意蘊。在潛移默化中滋長學生的語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