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
(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中學 安徽 濉溪 235100)
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瘜W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科學態(tài)度、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新課程的中心,新課程的實施是圍繞著實驗來進行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化學實驗教學也發(fā)生著相應的變化。
過去演示實驗教學的模式通常為:教師按著教材向學生傳授有關新知識——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用實驗結果驗證新知識——師生作概括總結。這種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與學的關系上,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新課程實驗教學要求激勵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協(xié)助和點撥。要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老師之間的實驗協(xié)作。因此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在實驗教學中盡量發(fā)揮實驗的探究本性,增加學生動手機會,盡可能地將知識點設計成學生動手的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探究實驗。教材中的許多地方都可以如此處理。
如教材中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可設計成探究性實驗步驟如下:(1)在試管中加入少量過氧化鈉,向試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現(xiàn)象并分析結論;(2)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應生成的溶液,滴入裝有4毫升水和兩滴酚酞試液的試管中,觀察現(xiàn)象并分析結論。又如,教材中苯酚與溴水的反應,乙醛的銀鏡反應,乙醛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等許多實驗均可設計成探究式實驗進行教學。
教師在平時備課的過程中要努力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實驗,對現(xiàn)象不明顯、效果不好的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這需要教師在課余時間多進行實驗研究,反復實驗,尋求現(xiàn)象最明顯的實驗途徑。教師還可以將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識點設計成探究性問題通過實驗進行教學,使實驗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新課的引入,重點、難點的突破,知識的深入,復習、習題、課外活動等等。
如在氮氣一節(jié)氮的氧化物的性質教學中,二氧化氮與水的反應教材只給出了反應方程式,沒有進行實驗探究,此處教師可增加探究性實驗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滿二氧化氮的試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試管倒立于水中,打開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時,用拇指堵住試管口取出試管,試管口向上,移開拇指;(4)向試管內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xiàn)象并回答以下問題:①水面為什么會上升,顏色消失說明了什么?②松開手指后,氣體由無色又恢復紅棕色說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了什么?通過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將本部分內容設計成探究性實驗,既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嚴肅認真科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交際的能力。
高中學生會接觸到許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家庭小實驗就是加強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生產聯(lián)系的一種手段。實驗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場所的束縛。勤儉節(jié)約,開動腦筋,利用身邊的壇壇罐罐進行實驗。
例如,采取何種方法可除去飲用水中的沉淀物;發(fā)酵粉加水或加熱產生二氧化碳的驗證;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測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純堿稀溶液改變花的顏色;制作橘子電池;用熟蘋果催熟青香蕉、綠橘子;區(qū)分毛織物和化纖織物;用草酸洗墨漬;用小蘇打或面堿清洗鍋碗瓢盆上的污漬;用雞蛋清做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實驗等等。課余家庭小實驗的完成,不僅能驗證理論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加強化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的聯(lián)系,而且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解實驗過程,放大實驗效果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只能作為化學實驗教學的輔助手段,決不能替代化學實驗。但是課堂實驗教學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部分實驗的現(xiàn)象不明顯,效果不顯著,還有一些實驗的可重復性差、耗時長,課堂上難以作到隨時調用;另外還有些實驗的污染大,無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實驗課件的廣泛應用則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克服教學中的諸多問題,提高實驗的效率。
例如在“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教學中,鑒于該內容的理解難度大,可增設“改變壓強對二氧化氮與四氧化二氮之間轉化的影響”實驗課件,運用制作的模擬動畫課件,有意識地突出氣體顏色的變化,增強實驗中現(xiàn)象層次差別,同時在課件中壓強對濃度、氣體分子數(shù)影響的兩個動畫的使用,加深了學生對壓強變化過程中氣體顏色變化與組分濃度變化的認識,從而為平衡移動原理的認識奠定了基礎?,F(xiàn)代信息技術使化學實驗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啟發(fā),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起到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化學實驗教學增強演示實驗的探索性,增設邊講邊做實驗,多采用探究法教學,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方法和實驗設計、評價能力,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督促學生完成家庭實驗。學生由被動、機械的操作變?yōu)橹鲃?、探究的實驗,活躍了學生思維,開發(fā)了學生潛能,使學生成為了實驗教學的主體,鞏固實驗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