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陽
摘? ? 要: 公元四世紀—六世紀,是中華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本文分析當時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語言文化政策及舉措,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在不斷學習漢語言的過程中,逐漸開始運用漢語言文化。北魏孝文帝推出了規(guī)范文字、規(guī)范孔廟祭祀的政策,最終通過改革取得了北方地區(qū)漢語言文化的主導權,引領漢語言文化走上了新的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 少數(shù)民族? ? 漢語言文化? ? 接受
在有關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研究中,尤其是有關孝文帝改革的討論中,“漢化”是一個重要問題,但“漢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從少數(shù)民族學習漢語言文化的角度審視這一問題,發(fā)現(xiàn)當時各個少數(shù)民族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利益等在不同層面學習、利用漢語言文化。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少數(shù)民族對漢語言文化的掌握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孝文帝所謂的“漢化”改革實際上是爭奪漢語言文化發(fā)展主導權的一次嘗試。最終經過北朝時期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漢語言文化對后世漢文化形態(tài)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從對立走向學習、接受
少數(shù)民族學習使用漢語、接受漢文化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通過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從漢代起,少數(shù)民族對于漢語言文化的認識經歷對立、學習、接受。
漢末以后進入漢地的匈奴人、羌人、氐人及鮮卑人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固然,在戰(zhàn)亂紛繁、人口流動加劇、民族雜糅的歷史時期,能夠成為當時官方普遍認同的語言,漢語有著優(yōu)勢。一方面,北方大量漢人族群使用漢語,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政治的運作,對漢人實施統(tǒng)治,有賴于漢語。另一方面,源于漢語具有成熟的文字體系及文字本身的特質。
從文獻記載看,明確體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對漢文化態(tài)度的材料不多,比較明確的應屬《史記·匈奴列傳》中對于匈奴文化的論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其約束輕,易行也。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父子兄弟死,要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今中國雖詳不取其父兄之妻,親屬益疏則相殺,至乃易姓,皆從此類。且禮義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極,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zhàn)功,緩則罷于作業(yè)。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當?”雖然這是一己之言,但可以代表匈奴統(tǒng)治階層對漢文化的對立態(tài)度。這種對立態(tài)度隨著匈奴國勢的隕落逐漸有了變化,一些進入漢地少數(shù)民族的人士開始學習和使用漢語和漢文化。
到了十六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一般主動接納漢語言文化,比較重視漢語言文化的學習和推廣。該時期學習漢語言文化最深的當屬鮮卑慕容部,《晉書》中有關慕容鮮卑的載記,相比其他幾個政權要文雅得多,在教育子弟學習漢語言文化方面,慕容鮮卑不遺余力。慕容廆時期:“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冑束脩受業(yè)焉。廆覽政之暇,親臨聽之?!蹦饺莅仌r期:“賜其大臣子弟為官學生者號高門生,立東庠于舊宮,以行鄉(xiāng)射之禮,每月臨觀,考試優(yōu)劣。皝雅好文籍,勤于講授,學徒甚盛,至千余人。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冑子。”對于“學生不任訓教者,亦除員錄”“皝親臨東庠考試學生,其經通秀異者,擢充近侍”。
十六國后期,經過近百年傳播和接受,漢語言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貴族中得到了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普及,出現(xiàn)了像苻朗一樣的少數(shù)民族文人。此時,胡漢雙方基本能夠在同等高度進行交流對話。
二、由接受走向運用
語言本身即具有權力的屬性,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事實是,統(tǒng)治精英們通過在語言的本義和隱喻、實質意義和象征意義間任意互換,通過對同一政治事件或政治行為的不同意義的選擇,建立專屬于己和有利于己的文化權力。一個民族的語言自有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使用一種語言對現(xiàn)有政治事件或行為進行解說并不能肆意妄為,往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的。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即政治地位與文化權力不匹配。盡管在北朝少數(shù)民族政權中,漢族士人難以達到少數(shù)民族權貴那樣高的權力級別,但是漢語的廣泛使用在另一種意義上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對漢族士人文化權力的屈服。
《晉書·載記第十八》載有一則尹緯與姚萇的對話:“萇聞而謂緯曰:‘卿性不好學,何為憎學者?緯曰:‘臣不憎學,憎鏗不正耳。萇因曰:‘卿好不自知,每比蕭何,真何如也?緯曰:‘漢祖與蕭何俱起布衣,是以相貴。陛下起貴中,是以賤臣。萇曰:‘卿實不及,胡為不也?緯曰:‘陛下何如漢祖?萇曰:‘朕實不如漢祖,卿遠蕭何,故不如甚也!緯曰:‘漢祖所以勝陛下者,以能遠段鏗之徒故耳。萇默然,乃出鏗為北地太守。”
隨著各民族對漢語言文化教育的重視,漢語言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普及,對漢語言文化的掌握了解到了北魏初期進入新的階段。
公元397年適值甲子日,拓跋珪對后燕發(fā)動進攻,太史令晁崇奏曰:“不吉?!钡墼唬骸捌淞x云何?”對曰:“昔紂以甲子亡,兵家忌之?!钡墼唬骸爸芪洳灰约鬃觿俸??”崇無以對。
盡管這一則記載的本意是表明拓跋珪英明神武、敏于應對,另一方面說明漢語言文化的傳統(tǒng)已深深扎根于拓跋珪的意識之中。從姚萇的默然到晁崇的無言以對更說明至少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士人已經開始運用漢語進行思考,對于問題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界歷來認為拓跋鮮卑進入中原最晚、發(fā)展水平最低,但他們對漢語言文化的接受能力卻很強。
三、成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主導力量
北魏建立后一方面積極學習推廣漢語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主動承擔起漢語言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主導責任。北魏初期就非常重視漢語言文化教育,拓跋燾曾下詔曰:“自頃以來,軍國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齊風俗,示軌則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敝溜@祖拓跋弘時其,學校更是普及到了地方,“(天安元年九月)己酉,初立鄉(xiāng)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另外,北魏政權自建立起就重視“文人”“士大夫”對政權的作用。在過去的解讀中,很多人認為拓跋珪招納“文人”“士大夫”指的是當時的漢人。但是經過十六國以來各政權近百年的努力,這里所謂的“文人”“士大夫”,我們更傾向于認為是能夠熟練使用漢語、熟悉漢語言文化的人,并不全部都是漢人。隨著對漢語言文化的掌握,文化權力似乎不再是漢族士人的專享權力了。
對于“文人”“士大夫”的使用,表明北魏統(tǒng)治者清晰認識到了漢語言文化在北方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十六國以來文化權力基本掌握在漢族士人之手,至北魏時期,擁有軍事優(yōu)勢的和一定漢語言文化水平的鮮卑人統(tǒng)治者開始與漢族士人共同爭奪漢語言文化的主導權。
北魏統(tǒng)治者還主動對漢語言文字進行改革,世祖拓跋燾始光二年(公元425年)三月進一步采取措施,對漢字字形進行了規(guī)范;孝文帝延興二年二月乙巳,下詔對孔廟祭祀進行了規(guī)范。規(guī)范文字、規(guī)范孔廟祭祀,是掌控、主導文化的一種嘗試。一方面能夠獲得漢族士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彰顯自己的文化權力。孝文帝“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遷都洛陽”“改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事實上是爭取和鞏固文化權力的努力。
事實上,孝文帝改革中“改官制”“定姓氏”“從正音”“改服制”等政策對鮮卑舊部并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威脅。綜合分析孝文帝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材料,可以發(fā)現(xiàn)遷都才是觸動利益的關鍵問題,遭到了最激烈的反對?!段簳ぴ蝹鳌酚涊d:“今代遷之眾,人懷戀本,細累相攜,始就洛邑,居無一椽之室,家闕儋石之糧。”《魏書·李平傳》載:“代民至洛,始欲向盡,資產罄于遷移,牛畜斃于輦運,陵太行之險,越長津之難,辛勤備經,得達京闕,富者猶損太半,貧者可以意知。”遷徙過程中利益的損失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將勛貴集團與熟悉的舊部勢力割裂開來,對既得利益集團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威脅。因此,太子恂、穆叡等才冒著殺頭的危險舉兵反對,可見他所反對的核心問題并不是孝文帝文化改革。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引起了南方士紳的仰慕?!堵尻栙に{記》卷二《景寧寺》記載:“慶之因此羽儀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競相??虏?,被及秼陵?!边@說明北魏政權已經取得了漢語言文化的主導權。
四、結語
回顧十六國以來的歷史,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與漢文化之間不單純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在公元四世紀—六世紀那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少數(shù)民族在不斷學習接受漢文化的同時,為漢文化帶來了新的元素,促進漢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298.
[2][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645-3146.
[3][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1451.
[4][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994.
[5][北魏]楊衒之,著.劉九洲,注譯.洛陽伽藍記·卷2.景寧寺[M].臺北:三民書局,200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