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儀式感就是參與者在儀式過程中產生的內心感受,在學校德育活動中加強儀式感,借助儀式感德育教育作用,讓學生從儀式中規(guī)范行為、積累體驗,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提高學生德育行動能力。
關鍵詞:儀式感;學校德育活動;德育成長
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和終極目標。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依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及學校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開展相應的具有豐富儀式感的德育活動,是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重要方法。德育活動中儀式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感受活動的重要性,提高活動的參與度,實現(xiàn)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 深刻理解儀式感的豐富內涵
“儀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集中起來的安排或程序?!眱x式同時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學校德育活動中的儀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了解活動的背景,明確活動的目的,具有教育的功能。儀式感是一種豐富復雜的感情,是活動組織者借助儀式通過對活動中象征和意義的感悟。
圣·德克序貝里曾在《小王子》中對這種特殊心情作了感性而又準確的詮釋。儀式就是“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一時刻和別的時刻有所不同,因為我們賦予了它特殊的含義,寄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承載了更多的期待和目標。學校德育活動中的儀式也是如此?;顒邮冀K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學校德育活動和普通的校園活動有很大的不同,除具有普通校園活動的功能性質之外,更重視對參與者道德情感的激發(fā),對活動內在精神意義的深入挖掘,以達到提高學生道德行為能力。
儀式感是學校德育活動中非常重要內容,正因如此,《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隊會、團會,晨會,舉行各種慶祝、紀念活動和必要的儀式,引導未成年人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yǎng)”。
二、 重視儀式感的德育育人功能
儀式在德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儀式的育人功能一直被大家所認同和肯定。儀式是一種文化表現(xiàn)形式,儀式同時也具有德育育人的功能,儀式能促進人的德育成長。儀式的道德教育功能是通過活動的儀式感而實現(xiàn)的。儀式感是儀式道德教育功能得以實現(xiàn)的心理基礎和途徑。
學校的德育活動貫穿學生校園生活的始終,從開學初的開學典禮,到學期末的散學典禮,從每周的升旗儀式,到依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而開展的各種活動,如入隊儀式、頒獎儀式、學科周、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等等。無論哪種德育活動,都有自己特定的儀式,都區(qū)別于普通的校園活動,蘊含豐富的內在精神意義。參與活動,舉行儀式時,會激起學生參與學校德育活動時超出平常一般的情感體驗,道德感知,引導學生的行為發(fā)展,達成學校的育人目標。
(一) 強化儀式感對群體和個體的心理影響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復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蹦軌驗檫@一觀念奠定基礎,激發(fā)內心必須服從的指令,并實現(xiàn)這一行動的,就是發(fā)自內心的不可違抗的神圣感。這種對道德成長的強烈愿望,激發(fā)了學生的成長愿望,讓學生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努力約束自己的行為,經過強化訓練穩(wěn)定個人道德育行為。
儀式從一開始就根植于活動,充滿著莊嚴和神圣。儀式是學校德育活動的重要呈現(xiàn)方式,每學期開學、散學典禮,每周的升旗儀式,新隊員入隊儀式,少先隊鼓號隊的訓練等等,都是常規(guī)性的學校德育活動。每個群體都有自己固定的組成結構、心理狀態(tài)。群體對成員有一種向心力吸引力,同樣成員對群體也有吸引力。比如學校德育活動中經常舉行的“星級班級評比”“先進班級評比”“體育道德風尚獎評比”,學生看到自己的班級當選了,會產生集體榮譽感,會高興、振奮、自豪。
(二) 實現(xiàn)學生道德行為的自覺成長
在學校教育中,道德本來就是儀式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所在。在有儀式感的德育活動中,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確認,學生的個體感受和情感體驗受到重視,凸顯了作為自我的價值和責任所在;學生同伴之間還可以在活動中進行親密的溝通以及相互比照與借鑒,在活動中與同齡者溝通交流。在莊重的儀式環(huán)境下,很容易產生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意識,更有利于學生道德行為的自覺成長。
(三) 提高學生道德行為執(zhí)行力
“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之中產生的行為方式,它們必定要激發(fā)、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tài)?!辟x有儀式感的學校德育活動,不僅給了學生表達情緒的機會,同時還創(chuàng)造、激發(fā)出各種情緒體驗,進而情感升華。在學校教育中,儀式更是促進個體成長,使個體獲得體驗的途徑。儀式能夠幫助個體塑造道德情感,培養(yǎng)道德情操,成就道德行為。
在富有儀式感的德育活動中,學生可以很好地規(guī)范、檢視自己的行為。學校德育活動,一般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來開展,學生作為參與者,在群體內與其他成員一同參與活動。他們受群體內其他成員的影響,模仿、合作、競爭,慢慢地形成群體內的規(guī)則。同時,群體內這種受活動組織者引導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又反作用于群體內成員身上。經過長期的、反復的熏陶,潤物無聲的浸染,學生的道德行為執(zhí)行力將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 學校德育活動中更好地體現(xiàn)儀式感的實施策略
就目前情況而言,在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中基本上不缺少儀式,真正缺乏的是儀式感。當然,德育活動終究不同于純粹的儀式。因此,對德育活動儀式感的強調,必須有方法有策略。
(一) 注重精神內涵的領悟多于形式
學校教育中,有些活動只是一味追求秩序上的規(guī)范,只強調形式上的表達,不注重儀式內涵的挖掘和理解。有時也可能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即“重活動,輕儀式”,只停留于活動是否順利完成,活動過程,活動儀式是否規(guī)范,對參加活動的學生的教育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起到了教育作用,變得無關緊要。學生的真實情感和體驗被忽視,部分學生只不過是觀眾,活動的意義和道德教育無法實現(xiàn)。
要重視學校德育活動對學生精神內涵的培養(yǎng)。既要重視儀式的含義和功能,又不過分夸大儀式的作用,又要切實發(fā)掘儀式中蘊含的教育元素。要依據(jù)學校德育活動的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構思策劃,規(guī)范儀式的流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活動儀式的神圣、莊重。激發(fā)學生情感,感受活動豐富的精神內涵,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切入點,切實提高學校德育活動的效果。
(二) 重視學生真實情感體驗的激發(fā)
任何儀式都在營造一種讓參與者深刻感受到的在場感,是參與者與儀式所蘊含的具有情境的雙向交流和對話,參與者必須要接受規(guī)定情境渲染的引導。同時,參與者在情感激發(fā)下,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的影響和強化,自覺地把其內化成認識和信仰,去遵從守護它。
學校對學生的儀式感培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德育活動的儀式、規(guī)范的流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和相宜的氛圍。同時,還需要把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作為一個重要出發(fā)點,在活動氛圍的營造和學生情感體驗的激發(fā)兩方面下功夫?;顒臃諊臓I造包括環(huán)境的布置,氛圍的烘托,音樂的選擇,環(huán)境的裝飾,甚至包括參與者的著裝等。這些要跟儀式內容相契合。
如組織“緬懷革命先烈的祭掃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和活動結束后,開展“英雄知多少”主題班會活動,開展“說說清明節(jié)”等有意義的活動。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氛圍的營造,強化參與活動的學生真實情感體驗的激發(fā),組織者適時地引導和點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認同感。
(三) 提升學生的道德認同感和歸屬感
學生是學校德育活動的主體,提升學生的道德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以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體驗為前提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只是以成人的視角,由老師事前安排、訓練好,學生只是以觀眾參與的活動,恰恰無法提升道德認同感和歸屬感。
因此,對德育活動儀式感的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儀式的設計安排和開展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力求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加強學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為目標。這需要活動設計組織者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為出發(fā)點,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其次,努力在活動中實現(xiàn)參與人員的平等關系,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道德面前沒有特殊公民,在儀式活動中,可能會因為承擔任務的不同,分工的不同,帶來角色的不同。但無論怎樣分工,他們都是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實施者,還是參與者都平等地參與活動。在規(guī)范的儀式中,在豐富的活動中團結凝聚大家的情感,教師激勵、欣賞、引導學生,促進學生道德踐行由消極執(zhí)行轉向主動踐行。
如可采取舉辦學校校徽、吉祥物設計征集大賽、學校新校區(qū)楹聯(lián)征集大賽、學校的大型校慶活動等開放的方式開展儀式教育。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一分子,成為儀式活動的一分子。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組織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四、 總結
學校德育活動和儀式之間既緊密相連,又有所區(qū)別,儀式只是達成德育目的的手段和重要載體。儀式感的培養(yǎng)是學生在集體生活中逐漸成長的重要任務,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調動各種有利的積極因素,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的產生和德育執(zhí)行能力的提高。在設計和組織各種學校德育活動時,從內容到形式,必務以學生的現(xiàn)有德育能力和水平為出發(fā)點。努力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學生從規(guī)范的儀式中去受到教育和熏陶,豐富自身體驗,促進德育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希崇.淺談儀式感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新教程(教研版),2012.
[2]張良叢.從行為到意義:儀式的審美人類學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王詹.簡析儀式感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4.
[4]宋曄,魏亞平.學校儀式感的道德價值[J].中小學德育,2013(5).
[5]王淑芬.主體自覺:兒童成長的重要素質[J].江蘇教育研究,2013(15).
作者簡介:賴婉茹,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坪山區(qū)坪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