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孝文化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堅持盡心“養(yǎng)親”,重視誠心“敬親”;秉承“順親”、鼓勵“諫親”,反對愚孝;堅持“禮親”,以禮至孝,厚養(yǎng)薄葬。
【關鍵詞】 孔子;孝文化;和諧社會
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內涵最深、包容最廣的文化,歷經(jīng)世代滄桑而經(jīng)久不衰,并且得到各民族各朝代推崇,是我國最引以為傲的精神文化之一??鬃幼鳛槿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對后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孔子不是提出“孝”觀念的第一人,但他十分重視孝文化,孔子孝文化是在前人“孝”思想,諸如西周時期禮儀制度等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與繼承,使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從而構建出了一套新的理論體系??鬃拥男⑽幕瘍群重S富,大力弘揚孔子孝文化的積極因素,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堅持盡心“養(yǎng)親”,重視誠心“敬親”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不僅告訴每個人的生命源自于父母,并且也讓人懂得了行孝的起點。在每一個子女的成長過程中,都耗費了父母太多的心血和精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最偉大的,根本無法用任何尺度來衡量,所以子女理所當然孝順父母。那么,怎樣才算真正的行孝與盡孝呢?在2500多年前,孔圣人就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
孔子沿襲了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即子女對父母盡孝首先要做到“養(yǎng)親”。即贍養(yǎng)父母,保證父母物質方面的需求?!坝芯剖常壬?,有事,弟子服其勞。”意思是說有了酒食讓年老的人來吃,如果遇到什么事,讓年幼的人來操勞??鬃诱J為贍養(yǎng)父母首先要使父母得到物質上的滿足,這是一種最低層次的“孝”。其次,在物質贍養(yǎng)的基礎上,孔子又提出了:“今之孝道,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彼J為子女對父母不但要做到“養(yǎng)親”,更應注重“敬親”,即尊重、敬愛父母, 使父母能夠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在精神上獲得慰籍。如果子女對父母最基本的物質方面的需求都滿足不了,“孝”就無從談起了。如果對父母只做到“養(yǎng)”而不“敬”,那又和養(yǎng)動物有什么區(qū)別呢?在這里,孔子把是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他認為真正的“孝”需要子女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來落實。
在當今社會中,“養(yǎng)親”、“敬親”的典型案例也比比皆是。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斌強老師盡心竭力地對母親盡孝,五年如一日地背著母親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他的孝心感動了華夏大地。巫溪縣龍王小學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任安玲22年無怨無悔地侍奉在患病父親身邊,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料,她的孝心更是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譽。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子女對“孝”的概念存在誤解,他們認為只要滿足父母物質上的需求,就算是盡到孝心了,持有這一觀點的子女盡孝往往只是注重形式、物質層面,卻忽略父母精神層面的關懷,致使很多老人孤獨、寂寞、空虛,尤其在農村地區(qū)出現(xiàn)了很多“空巢老人”,甚至一些父母在家中去世很久,卻沒被人發(fā)現(xiàn)的悲劇時而出現(xiàn)。胡適先生在評價后人的“孝”時也曾說:“只從這個養(yǎng)字上用力,因此造出許多繁文縟禮來”。這一片面的孝道觀念,只注重物質上的供養(yǎng),而忽略精神上的贍養(yǎng),使得父母得不到子女的關心、關愛,無法享受家庭之愛,更無法安享天倫之樂,顯然沒有做到真正的“孝”。還有一些子女忙于追逐物質財富,孝道觀念非常淡薄,出現(xiàn)了不贍養(yǎng)老人,甚至出現(xiàn)虐待老人情況,這些都完全背離了孔子孝文化,他們連最低層次的孝道都沒有做到,更別提敬老了。
目前,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數(shù)子女都具備了贍養(yǎng)父母的經(jīng)濟能力,完全能夠做到“養(yǎng)親”,但是提到“敬親”就另當別論了。子夏問孝于孔子,孔子說“色難”,意思是說能夠一直和顏悅色的對待自己的父母,絕非易事。誠然,當前如何做到“敬親”就成為弘揚傳統(tǒng)孝文化的一大挑戰(zhàn),它不單單是一種個人行為,已經(jīng)上升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事實上,做到“敬親”也并沒有那么難,正如孔子所說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备改笇ψ优囊蟛⒉桓?,特別是在物質方面。因此,子女孝敬父母不必與他人在物質上進行攀比,只需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盡心誠心地盡孝,將盡孝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跟父母保持電話溝通、視頻問候、?;丶铱纯?、有時間陪他們吃吃飯、聊聊天。就像習近平總書記百忙之中,只要一有時間便會陪母親吃飯、聊天、散步。這些簡單的孝道行為正是子女在當前社會中 “養(yǎng)親”和“敬親”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弘揚傳統(tǒng)孝道,解決如何“敬親”問題最簡單、最直接良策,對于實現(xiàn)家庭養(yǎng)老這一傳統(tǒng)養(yǎng)老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能夠發(fā)揮很大的保障作用。
因此,弘揚孔子孝文化,要把“養(yǎng)親”和“敬親”結合在一起,堅持盡心“養(yǎng)親”、重視誠心“敬親”,必將對構建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下養(yǎng)老問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秉承“順親”、鼓勵“諫親”,反對愚孝
孔子提倡 “順親”,十分重視孝敬父母。他強調子女應該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論語》中“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鬃舆€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更進一步強調,子女要順從父母的意愿,不可輕易地改變和違背。但孔子的“順親”觀點并不是說要盲從,他本人非常不贊成一味地順從父母的愚孝?!缎⒔?jīng)》中,曾子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又說:“從父之命,又焉得為孝乎?”意思是說知道父親做的不對,而子女沒有任何違背,還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這怎么算是孝順父母呢?可以看出,孔子的“順”并不是一味的順從、盲目地順從。當發(fā)現(xiàn)父母有不當?shù)男袨榈臅r候,子女在堅持不盲從情況下又該如何做呢?《孝經(jīng)》中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币馑际钦f在父母有做的不對的時候,作為子女應極力勸阻,使其改正,以免使父母陷于不義的境地,也就是說孔子非常鼓勵“諫親”。那子女應該怎樣勸諫自己的父母呢?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笨鬃又鲝垺爸G親”一定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進行多次的婉言相勸,如果父母不接受也不要強求,更不能與父母對立起來。在“諫親”過程中肯定會使子女感到非常的操心和憂慮,但作為子女也不應有抱怨或怨恨之心,仍然要尊敬他們。這也是孔子的一種進諫智慧,今天也值得民眾去認真地學習。
人們常說百事孝為先,對父母孝順自古以來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那么,子女做到“順親”就理所應當了。一方面,要求子女尊重父母的意愿,盡力滿足他們的愿望。在現(xiàn)代的社會中 “順親”的孝子很多,比如說,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孝子”之一的王凱,用自制的房車“感恩號”,歷時517天,實現(xiàn)了年近八旬母親的環(huán)游祖國的夙愿。他秉承“順親”觀念,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則孝子故事,感動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另一方面,如今常說孝順父母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一般來說,父母在一生的閱歷中,已深切領悟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他們對子女的忠告也往往是一些至理名言的總結。年輕人沒經(jīng)驗,應該認真聽取父母的忠告,會對自己成長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子女要做到“順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是,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孝道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這意味著孔子孝文化中也存在一些行為和理論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可以說一些理念在當下社會被人們稱之為愚孝行為,是人們所極力反對的。例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笨鬃诱J可的這種孝行在今天看來既是一種不考慮是非曲直的包庇縱容,也是與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綱領是相違背的。再如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他倡導子女順從父母的意愿,以父志為已志,以父行為已行。這顯然不利于子女作為個體獨立性的發(fā)展,也與現(xiàn)代所宣揚的自由、平等思想格格不入,更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培養(yǎng)。當今社會中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愚孝行為,比如放棄真愛,順從了父母以生辰八字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生養(yǎng)孩子方面,順從了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不知又有多少“媽寶男”因為婆媳關系不合,最終順從了父母選擇離婚。
因此,弘揚孔子孝文化,要秉承“順親”,但決不是盲目地順從的“愚孝”,是有是與非的原則的,是應該帶有一定的原則和尺度來順從父母。要學會“諫親”,面對父母的不當行為,子女應借鑒孔子的“幾諫”思想,當父母行為是錯誤或者不當?shù)臅r候,子女一定要采用巧妙的方式進行勸阻,這樣不僅有利于防止愚孝行為的出現(xiàn),也有利于家庭中民主思想的發(fā)展,進而有利于構建穩(wěn)定和諧的親子關系;而當父母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子女應該訴諸于法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父母擺脫深淵,避免陷入更加不義的境地,從而有利于在全社會中養(yǎng)成法律、道德高于親情的習俗,使得人人都能夠懂法、守法、敬法、畏法,營造富有公平正義的法治社會氛圍,也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xiàn)構建和諧的法治社會。
三、堅持“禮親”,以禮至孝,厚養(yǎng)薄葬
“養(yǎng)親”、“敬親”、“順親”、“諫親”講的都是孔子所說的“生,事之以禮”的孝道內容和要求。那么,父母去世是否意味著孝道就完成了呢?《孝經(jīng).喪親》中說:“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弊优畱诟改干白龅綈劬?,并在他們死去后做到哀戚,這樣子女才做到自始至終的盡孝道??鬃诱J為孝道無窮無盡,是永恒的人生主題。父母去世,子女要擔負起另一重意義更重大的孝道責任,這就是“葬之以禮”,即對亡故的人予以安葬??鬃釉唬骸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注重禮制,以禮行孝。至于禮的形式,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笔钦f家中有老人去世后需要辦喪事,作為子女應該簡化喪葬儀式,不應在禮節(jié)形式上下功夫,子女主要應該是感念先人的公德,做到心中真誠的悲戚,真誠才是禮的本質。因此,孔子提倡“厚養(yǎng)薄葬”理念,重視喪葬并不在于其形式本身,而是通過這樣的儀式,使人們擁有知恩圖報的道德情懷,培養(yǎng)人們的恭敬、虔誠之心,有利于培育人們的孝心,最終能夠實現(xiàn)“民德歸厚”的社會道德新風尚。
而如今,不少子女對父母卻是“厚葬薄養(yǎng)”。父母生前不去盡孝道,卻在父母死后大辦喪事,扎靈棚,請僧道,購置高級的棺材,修建占用大量土地的豪華墓碑,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際上這些人也只是為了“孝”而行孝,很大程度上只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了自己的面子、虛榮心,不可能是真正的孝行。還有一些子女在喪葬方面存在從眾和攀比心理,即使自己的家庭比較貧困,也不惜借錢大擺喪葬場面,大辦喪事,尤其在農村地區(qū)真的是出現(xiàn)了很多“死不起”“葬不起”的情況。這些現(xiàn)象既違背了目前我國政府推行的火葬理念,更加劇了我國耕地面積不足的嚴峻現(xiàn)實。事實上,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每年死亡人數(shù)可達1000萬左右,毫無疑問“無地可葬”儼然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危機。
因此,當前一方面急需我國政府大力宣傳和提倡孔子“厚養(yǎng)薄葬”的理念,通過教育普及,使得孝道從兒時教育做起,做到幼時灌輸,長大躬行,努力讓“厚養(yǎng)薄葬”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共識,引導子女在父母生前,好好地贍養(yǎng)父母、敬愛父母;父母去世后,在喪葬上少一些攀比,讓“厚養(yǎng)薄葬”在祖國大地上蔚然成風,使每一位老年都能安享晚年。另一方面“厚養(yǎng)薄葬”理念又啟示每一位子女要及時的行孝,不要因為“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悲哀讓自己遺憾終生。從自身做到敬老愛老助老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襟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厚養(yǎng)薄葬”理念的推行不僅使行孝、盡孝得到善始而善終,而且符合我國提倡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理念,同時又順應當前環(huán)保趨勢,合乎節(jié)儉美德,節(jié)約土地,保護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要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一目標與孔子的傳統(tǒng)孝文化是緊密聯(lián)系的。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每個人都有孝心,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穩(wěn)定。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ǎng)分”。而孔子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蘊含著“養(yǎng)親”、“敬親”、“順親”、“諫親”、“禮親”等積極因素,不僅要求做到孝親,更要做到孝國、孝民,使被教育者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愛的觀念,引導人們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幫助、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因此,面對當前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孝道問題,急需弘揚孔子孝文化積極因素,實現(xiàn)孝道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孝道文化從我做起,推及他人、推及社會,掀起全社會孝老愛親的風尚,這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書凱編譯.孝經(jīng)[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2] 金良年.論語[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人民出版社,2012.
[4]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4.13.
【作者簡介】
李君君(1988—)女,漢族,河南周口人,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