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于人類擇偶傾向相關文獻的綜合研究,結合榮格的原型,愛情三要素等理論,以及我們在相關的咨詢實踐,提出了echo理論。它是根據(jù)擇偶標準的兩性差異,和長短期關系差異,將擇偶標準分為四類:C事業(yè)輔助力(Career Support)、H快樂激發(fā)力(Happiness Motivation)、E情緒穩(wěn)定度(Emotional Stability)和O長久的陪伴和忠誠度(Company)的工具。希望這一理論能在大家自我定位和選擇伴侶方面提供幫助。
關鍵詞:擇偶標準;男女差異;長短期關系差異
繁衍是人類種族延續(xù)的天性,但愛情和婚姻還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伴侶的選擇看重哪些條件,即所謂的“擇偶偏好”(mate choice preference)問題。曾有過“3000萬男性單身”的憂慮,但之后卻出現(xiàn)了“剩女”現(xiàn)象,而近年來整體的婚育率都有下降的趨勢,流傳起“愛無能”,不想結婚和生子的說法。對于擇偶標準的研究,或許有所幫助。
一、相關研究的進展
1.擇偶標準的性別差異
男性更重視女性的生育資源,繁殖和照顧后代的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外表性引力,健康狀況以及年齡以及WHR(腰臀比)等[1、2],而女性更看重對方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因此會選擇年輕漂亮的女性,而女性可能選擇年齡大而擁有豐富資源的男性。這一現(xiàn)象被稱作“擇偶梯度”,也就是所謂的“男高女低”模式。國內的一些對擇偶偏好的性別差異的研究都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點[4、5]。
隨著男女平等的意識增加,擇偶標準是否有發(fā)生變化呢?通過對百合網(wǎng)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女性擁有資源時對男性的資源仍有要求,對社會傳統(tǒng)性別角色的認可度仍然較高。[6]。但間接資源獲取能力(比如學歷)的提升會導致對配偶資源(住房)要求的下降。同時這一研究再次驗證了,無論男女都會采用相似特征匹配策略。
2.擇偶標準的長短期關系差異
研究表明,在長期關系中,配偶選擇所體現(xiàn)的性別差異會比短期關系更加明顯。尋找長期關系看重特征是否與自身相似,性格、才智、誠實、體貼等特質。而在短期關系中,男女均更受吸引力、健康、性驅力、運動特質等與性相關的品質。[3]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傾向關注與性吸引力有關的特質,而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地位相關的特征。
在國內也有相關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關系取向得分與短期關系的經(jīng)濟得分正相關。女性擇偶時對對方經(jīng)濟條件的要求存在長短期關系的差異,男性擇偶時對對方外貌的要求存在長短期關系的差異。[7]
二、ECHO理論
通過對前人研究相關的文獻綜合閱讀分析。對于擇偶標準的兩性差異,在不同文化時代下的研究都得到了驗證,其可信度很高。而在長短關系的不同中,兩性的不同的擇偶標準展示的更為明顯。因此將擇偶標準按照男女兩性差異和長短期關系的不同分為四類。結合榮格的原型理論兩個基本態(tài)度外向、內向加上四個獨立功能:思維/感性與感覺/直覺,ECHO特有的新增模式:成就/穩(wěn)定。和斯滕伯格愛情三要素理論,以及在這方面的案例經(jīng)驗,提出了完整的echo理論。
將女性更為在意的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能力和潛力合成為C(事業(yè)輔助力,Career Support),男性更為在意的生殖資源等條件,也包括生活情趣、開朗和幽默等令人快樂的部分合成為H(快樂激發(fā)力,Happiness Motivation);隨著時代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男女平等的觀念,人們的感情的理解不僅僅是社會交換?,F(xiàn)在人們還想從婚戀中獲得陪伴,穩(wěn)定的安全感。結合愛情三要素理論E(情緒穩(wěn)定度,Emotional Stability)滿足相處中的情緒穩(wěn)定,處理好長期關系中必然出現(xiàn)的分歧和矛盾,保證關系的質量和對關系對生活的控制感,與“親密”對應。而O(長久的陪伴和忠誠度,Company)則維系關系的長久和忠誠、穩(wěn)定,保證關系的長度,對這段關系的安全感,與“承諾”對應。
三、理論的衍生——ECHO測試
1.問卷的編制和施測
問卷中的題目都是根據(jù)相關文獻資料和咨詢經(jīng)驗,參考MBTI性格測試的結構編制。測試受測者在ECHO四方面的類型。采用了微信平臺。實際測試一周,截止數(shù)據(jù)收集共收集23484條,刨除無效、缺失和重復信息,最后納入統(tǒng)計信息22415條。通過SPSS軟件統(tǒng)計,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與思考
通過收集,結果數(shù)據(jù)情況分布為:在情緒穩(wěn)定度方面,感性型占47.7%,理性型占52.3%;在事業(yè)輔助力方面影響型占65.7%,輔助型占34.3%;快樂激發(fā)力方面的分布,內向型占65.4%,外向型占34.6%。長久的陪伴和忠誠度的分布,理想型占50.2%,現(xiàn)實型占49.8%。其中四者相關為
C和O呈現(xiàn)出較弱的負相關,C和H呈現(xiàn)出較弱的正相關。即一定程度上,事業(yè)上有所追求和成功的人抽出時間在陪伴伴侶上的意愿較低,而花在參與社交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其他的相關則較低,基本彼此獨立。希望之后根據(jù)問題的區(qū)分度進行進一步篩選和調整,推出更加準確有效的測試版本。
四、不足與展望
這一理論得到的驗證還不是很足夠,希望能夠在之后的研究實踐中進一步驗證。問卷收集信息,缺乏對于人口學信息和其他自陳的信息,尤其長短期關系選擇和擇偶需求。預計在下一版本的問卷中可以得到改善。
在將來,希望通過進一步的統(tǒng)計測量和實踐驗證,完善這一理論,使之在男女的婚戀實踐中起到一定指導作用,幫助分析擇偶的規(guī)律,解決男女的婚戀問題。
參考文獻:
[1]Kenrick D T.Sociobiology and social sicences.Lubbock: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1989.5-23
[2]Symon D.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Regan P C,Levin L,Sprecher S,Christopher F S,Cate R.Partner preferences:What characteristics do men and women desire in their short-term sexual and long-term romantic partner?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Human Sexuality,2000.12.1-20
[4]錢銘怡、王易平、章曉云、朱松.十五年來中國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北京大學學報,2003.5.121-128
[5]韓榮煒.兩性擇偶標準的差異研究.西北人口,2002.1.42-44
[6]郁潔汝.人類配偶選擇機制的進化生物學研究——基于中國百合征婚網(wǎng)站用戶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位論文,2006
[7]張玲燕、張雷.影響人類繁殖策略的進化因素.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07.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