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案例結構清晰明朗,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反映了作者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自身的過程性評價。
作者在遇到小君這樣身體“特殊”的學生時,出于安全考慮,在教學中一些活動會不安排小君參與練習,在旁觀看的小君卻對運動有著強烈的渴望,更渴望融入集體活動、渴望被認可、渴望得到掌聲、渴望自已能夠和同學們一樣“正?!钡貙W習與生活。作者在教學中善于觀察,精準地抓住教育時機,由意識到小君的傷心表現,到對小君解釋自己行為的意圖,再到給小君一個機會。在筆者的激勵下,孩子們都紛紛愿意和小君賽跑,不斷地跌倒與爬起就像小君跟病魔作斗爭的堅強信念一樣,激勵和震撼著教師和學生們;睿智的教師帶領孩子們?yōu)樾【龥_過終點線而歡呼,意味著學生們對小君的認同感與敬佩感;教師的擁抱更是給小君滿滿的愛。案例,在簡短的文字描述中卻非常具有畫面感,清晰地描述了整個事件。
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1.莫讓教師的“愛”變成傷害。《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關注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一線體育教師往往會對一些“特殊”學生出于教學安全、保護學生自身安全在教學中“限制”他們參與體育課的學習。試問,我們一味“扼殺”這類學生群體參與體育課教學是真正的出于“愛”嗎?這樣的“愛”是有效的嗎?《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情,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狀況、思想表現,針對“特殊生”,在教學設計時就要有所思考、有所安排,確?!疤厥馍痹诿恳还?jié)的體育課中都有所獲益,并建議對這類學生建立特殊檔案,了解學生在自己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適應水平,每次的評價和反饋對教師下次課的設計與組織有適度調節(jié)的指導意義。所以,愛學生,想讓每一位孩子受益不是過分的保護,而是了解學生,科學制訂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把控得當,這樣既讓“特殊生”得到身體上的發(fā)展又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健康成長,體現了《課程標準》理念。
2.給“特殊生”一次機會,成就一個健康的學生。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逼鋵崳粋€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對于有些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教師擁有更多的耐心、更有效的方法,他們才會健康成長。這需要教師放慢腳步,學會等待,用我們的真誠、寬容、耐心、期待、信任、尊重……守候花開。教育是一個等待的過程,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獲。種子會慢慢地發(fā)芽,花兒會悄悄地開放,讓我們一起耐心等待,傾聽花開的聲音,守候花開的幸?!?/p>
3.讓教學充滿愛,讓德育潤物無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也在本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愛是無聲教育,教育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而來的,而是小君用他踉蹌的腳步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遞出來的。筆者倡導在教學中把“立德樹人”落實在《課程標準》中,讓體育道德滲透在教學的始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過程。”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又一次明確要求,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德育工作在學校教育理論上是最重要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未達到如此效果,各學科在德育滲透上有待加強,結果往往是重學科知識或技能的傳授,而育人環(huán)節(jié)經常被忽視。那么如何巧抓時機進行有效德育滲透呢?就要觀察教育時機、判斷良機和選擇適合的方法干預。體育課上的德育創(chuàng)新可以嘗試“教學要素整合”的方式開展該項工作,也可以采取德育與體育課上的比賽結合,德育與課堂評價相整合等方式。
筆者針對本文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議,筆者的反思從三個層面展開,每個層面展開論述的深度尚欠缺。如果“給特殊學生一次機會,成就一個健康的學生”能夠展開論述,針對特殊群體,體育教師如何采取有效方法,能夠使其成為一個健康的學生,這樣就更有深度和水平了。
高兵(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雙語小學雄州分校,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