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華,李艷,馬翔
心肌淀粉樣變性(cardiac amloidosis,CA)是由于不可溶性淀粉樣物質沉積在心肌細胞外基質,引起心臟限制性充盈障礙為主要改變的一種少見病,早期表現(xiàn)為心臟舒張功能障礙,逐漸加重,最后進展為難治性收縮性心力衰竭[1-2]。其臨床表現(xiàn)錯綜復雜,缺乏特異性,漏診和誤診率高,一旦出現(xiàn)臨床癥狀病情進展迅速且預后差。現(xiàn)總結分析12例CA患者臨床特點、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結果及轉歸等,以進一步加強臨床醫(yī)生對本疾病的認識,為臨床早期診斷CA提供幫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8年6月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心肌淀粉樣變性患者12例,均經(jīng)病理活檢確診。其中男10例(83.3%),女2例(16.7%),年齡45~64(54.3±7.2) 歲;病程 3 個月~7年,平均(2.2±0.3)年?;A病:皮膚淀粉樣變性3例,多發(fā)性骨髓瘤3例,心肌淀粉樣變性6例。均無家族史及遺傳史。
1.2 臨床表現(xiàn) 心血管表現(xiàn):12例患者均有胸悶、氣短,表現(xiàn)為進行性、難治性心力衰竭,其中右心衰竭9例(75.0%),左心衰竭3例(25.0%),最終均發(fā)展為全心衰竭,心功能Ⅱ~Ⅲ級4例(33.3%),Ⅳ級8例(66.7%)。收縮壓80~146 mmHg,舒張壓50~92 mmHg。腎臟損害5例(41.7%),蛋白尿4例(33.3%),合并多漿膜腔積液7例(58.3%),貧血3例(25.0%),體位性低血壓伴暈厥1例(8.3%),體質量下降2例(16.7%)。其他表現(xiàn):巨舌2例(16.7%),皮膚紫癜3例(25.0%)。
1.3 實驗室檢查 紅細胞沉降率5~38 mm/h,血肌酐 37~216 μmol/L,尿素氮 8~21 mmol/L,白蛋白18~35 g/L,總膽紅素 6~31 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35~254 U/L,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1 300~18 300 pg/ml, 肌鈣蛋白I(TnI)0.03~0.35 ng/ml。
1.4 輔助檢查
1.4.1 心電圖檢查:采用邁德克斯12導聯(lián)檢查,肢體導聯(lián)低電壓9例(75.0%),胸前導聯(lián)R波遞增不良或假性梗死性Q波6例(50%),房顫4例(33.3%),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及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各1例。
1.4.2 心臟超聲檢查:12例CA均有不同程度的室間隔及心室壁增厚,其中室間隔增厚7例(33.3%),左室心肌呈對稱性肥厚10例(83.3%),非對稱性肥厚2例(16.7%),左房擴大5例(41.7%),右房擴大3例(25.0%),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減低3例(25.0%),舒張功能不全6例(50.0%),合并心包積液3例(25.0%),心肌回聲明顯增強不均勻11例(91.7%),心肌內(nèi)可見顆粒樣強回聲或閃光點7 例(58%)。
1.5 病理學檢查 外院心內(nèi)膜活檢4例(33.3%),骨髓活檢3例(25.0%),腎臟穿刺活檢2例(16.7%),皮膚黏膜活檢1例(8.3%),舌體活檢2例(16.7%),結果均為陽性。
1.6 誤診情況 誤診為肥厚型心肌病4例,腎小球腎炎1例。
1.7 診斷與鑒別診斷 12例患者均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合并多器官受累,結合心電圖、心臟超聲等可做出CA初步診斷。心內(nèi)膜心肌活檢是診斷CA的金標準,但因CA多為全身系統(tǒng)性淀粉樣變性的一部分,病變可呈局灶性分布,若病檢結果陰性,臨床仍高度懷疑,可考慮骨髓、皮膚黏膜、舌體、腎臟穿刺等心肌外組織病理活檢。心肌淀粉樣變性主要與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進行鑒別。
1.8 治療與轉歸 治療策略:(1)一般治療,限制液體及鹽分攝入。(2)對癥治療,利尿劑聯(lián)合使用血管擴張劑減輕心臟負荷,但可使回心血量及心排血量進一步降低,誘發(fā)低血壓,需密切監(jiān)測。CA合并心房顫動為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可給予適當抗凝治療,本研究有2例給予華法林抗凝。地高辛可與淀粉樣物質結合引起中毒,應避免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β 受體阻斷劑具有負性肌力作用,可導致低血壓,須慎用。(3)化療,3例通過化療抑制單克隆輕鏈的產(chǎn)生(采用馬法蘭聯(lián)合潑尼松為主)。轉歸:12例CA患者中,病情好轉6例,住院期間死亡3例(25.0%,肺栓塞、心源性休克和心臟驟停各1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3例。
心肌淀粉樣變性是由于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因素致使淀粉樣蛋白心臟內(nèi)沉積、浸潤,從而引起心臟舒縮功能和/或傳導系統(tǒng)障礙的一組疾病。淀粉樣物質可沉積在心臟的任何部分,包括心房、心室、心臟瓣膜、心臟傳導系統(tǒng)等,干擾心臟正常結構和心肌正常功能,最終患者表現(xiàn)為進行性、難治性心力衰竭[3]。本組中老年患者比例較高。
淀粉樣變性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樣[4]。12例患者均有胸悶、氣短,隨病情進展,逐漸加重,表現(xiàn)為頑固性、難治性收縮性心力衰竭。12例患者中合并腎功能不全5例,其中蛋白尿占4例。表現(xiàn)為消化系統(tǒng)癥狀(腹脹、肝大、納差等)3例,其中腹脹、肝大、肝功能異常各1例,其他臨床表現(xiàn)有心包積液、多漿膜腔積液、肝大、貧血、巨舌、皮膚紫癜等。1例患者表現(xiàn)為體位性低血壓伴暈厥,考慮與淀粉樣物質于外周血管沉積、浸潤有關。本研究的12例CA患者,合并低血壓6例,CA患者往往難以耐受血壓過低且容易加重體位性低血壓,需謹慎使用血管擴張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以上結果提示當臨床上遇到中老年患者具有非特異性胸悶、氣短等癥狀,表現(xiàn)為進行性、頑固性心力衰竭,而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時,高度提示CA的可能。
心電圖對于心肌淀粉樣變性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研究顯示心肌淀粉樣蛋白可侵犯心肌,干擾心室壁內(nèi)傳導系統(tǒng),造成傳導系統(tǒng)纖維化,CA患者心電圖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導聯(lián)低電壓,胸前導聯(lián)R波遞增不良或假性梗死性Q波。對CA患者心電圖的研究顯示[5-6],低電壓或假性壞死性Q波者發(fā)生率為75%~87.5%和50%~75%,16%的患者心電圖表現(xiàn)為左心室肥厚。本組12例患者,9例表現(xiàn)為低電壓,6例為胸前導聯(lián)R波遞增不良,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淀粉樣蛋白的沉積還可引發(fā)各種心律失常,房顫最常見。本組患者中4例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房顫,2例分別表現(xiàn)為右束支傳導阻滯和Ⅰ度房室傳導阻滯。
心臟超聲是臨床診斷和評估 CA的有效手段[7],典型的心臟超聲特征包括左室壁增厚伴有心肌內(nèi)顆粒樣強回聲,研究報道心肌呈顆粒樣強回聲光點是CA的特征性改變,其診斷CA敏感度為87%, 特異度可達81%,這種心肌顆粒樣回聲考慮與不溶性的纖維性淀粉樣物質沉積有關[8]。本組7例CA患者心肌內(nèi)可見顆粒樣閃光點,12例患者心臟超聲均有不同程度的室間隔或左室室壁增厚,其中10例呈左室對稱性增厚,2例為非對稱性肥厚,5例左房擴大。本研究中超聲心動圖提示12例患者均有心室壁增厚,其中4例被誤診為肥厚型心肌病反復就診,但心電圖均無左室高電壓及左室肥厚表現(xiàn),這也提示對于心臟超聲提示左室肥厚,而心電圖表現(xiàn)為低電壓的患者,需高度懷疑CA的可能。
若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進行性、頑固性心力衰竭,尤其是以舒張性心力衰竭為主,合并多器官受累時,結合心電圖、心臟超聲,可做出CA的初步臨床診斷。心肌活檢是CA診斷的金標準,也可選擇心肌外受累器官或組織取材(肝臟、腎臟、神經(jīng)組織、直腸、皮膚、舌體等)。一旦確診為CA,進一步明確CA的亞型,作為選擇治療的基礎[9-10]。CA的治療包括心力衰竭的管理,減少淀粉樣物質前體蛋白的產(chǎn)生、形成和沉積,最新的藥物治療有硼替佐米(新型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聯(lián)合免疫調節(jié)劑[11],對于肝腎未累積,骨髓浸潤程度輕,能夠進行干細胞移植的CA患者,可考慮行心臟移植。
CA臨床表現(xiàn)多樣,缺乏特異性,病情復雜,容易漏診和誤診,往往患者就診時已到疾病晚期,且無有效治療,故預后極差。研究表明,NYHA分級、射血時間、低電壓、低血壓等因素與CA的預后密切相關[12]。本研究中,3例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死亡,均為心功能Ⅳ級,合并收縮期心功能不全,LVEF 35%~46%,提示LVEF降低的患者預后差。
CA的早期診斷對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至關重要,當臨床上遇到不明原因心力衰竭,呈進行性、頑固性,合并多器官受累,需高度懷疑CA,心內(nèi)膜心肌活檢是確診CA的金標準。明確CA的診斷后,盡快進行分型,為治療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