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南
1、春潮迷霧出刀魚
農(nóng)諺說:“春潮迷霧出刀魚。”現(xiàn)在又到了桃花驚艷的季節(jié),又到了春江水暖的時分,一年中最為肥美鮮爽的刀魚就要張網(wǎng)開捕了。
刀魚在生物學里的名字叫刀鱭,因它的形體側(cè)扁而狹長,形狀酷似一把把短刀,而得了刀魚這個俗名。古籍《山海經(jīng)》稱它為鮆魚。每年立春之后,江南大地春潮涌動,刀魚開始由生長地東海溯流而上,向生殖地江河洄游,準備產(chǎn)卵孵籽,繁育下一代。這時,那些直通東海的大小江河沿岸漁民,紛紛開動漁船進行捕撈,向人們呈上這種至鮮的魚兒。
在這個季節(jié),人們津津樂道的大多是長江刀魚,說它屬于長江三鮮,位居河豚、鰣魚之先。殊不知,在我們的甌江水系,那么些年里,刀魚也是眾所周知的特產(chǎn)之一。記得在二十多年前,我們吃甌江刀魚并不是什么難事,菜市場里經(jīng)??梢娝鼈兊纳碛啊6棵恐苣╅e暇,我會約上幾位友人,趕赴甌江下游的七里港江邊,于江畔漁汀坐景擁席,一邊看柳拂長堤潮涌江岸的自然之景,一邊品賞當?shù)貪O民剛捕撈上來的銀光閃閃鮮味沁心的刀魚。據(jù)我的一位水產(chǎn)行家朋友說,七里港是甌江刀魚每年春季光臨最早也是出產(chǎn)最多的地方,這里江面開闊、江水深邃,當?shù)遏~從大海游到此江段時,體內(nèi)鹽分和海腥氣被甌江之水沖淡了許多,但體力依然充沛。因而捕撈上來的刀魚,體態(tài)豐腴,肉質(zhì)細嫩,味道純正且清香無比,真可當?shù)谩爱T江絕鮮”的稱譽。
刀魚味美,做法卻簡單,一是清蒸,一是紅燒。兩者雖各有千秋,然亦因人嗜好而異。我一直感覺還是清蒸為上,在刀魚漁汛期,買上三五條三兩重的刀魚,無須刮鱗,只管去鰓、去內(nèi)臟、洗凈,置于盤中,撒上少許鹽,添置小塊豬油或幾粒肥豬肉,澆上黃酒,再加姜絲、蔥段,然后用文火蒸上十至十五分鐘,即可上桌。剛端上來的刀魚清香撲鼻,讓人垂涎三尺。吃的時候,只要用筷子輕輕挾起它的尾端,微微抖動,魚肉便能脫離魚骨;再挾起一塊放入口中,鮮嫩的魚肉香滿口唇,讓人欲罷不能,大呼過癮。紅燒刀魚的味道也十分鮮美,但享用者不多,似乎僅限于當?shù)貪O家人。他們多用紅燒刀魚的湯汁來澆飯,那是一種開胃增食的吃法。
我的老饕朋友中有一位是廚師長。一天我們在海邊排檔小聚時,他跑到了廚房,硬要親自拾掇刀魚,說是教教這些小字輩們。他說,刀魚性烈,決不茍活,一般出水就死了。品質(zhì)好的刀魚,魚鰓血紅,全身魚鱗晶瑩剔透,像一把銀光閃爍、剛剛出鞘的寶刀,看著就有食欲,故燒煮時第一不能破壞其形狀,要保持其美觀;第二是不刮鱗,因為魚鱗中含有大量脂肪,蒸熟后會自動融化,變成星星點點浮在湯汁上的油,提升了魚肉的美味度。說著,只見他用手指掏掉魚鰓,將兩根細細的竹筷從鰓口處探進魚身,挾住內(nèi)臟旋轉(zhuǎn)幾下,就絞取出了所有內(nèi)臟。當他把這條不刮鱗不剖腹的刀魚在清水里抹了一把后,我們看到的是一條完好無損的刀魚。這樣的刀魚,我們還未嘗一口,已激發(fā)了味蕾,調(diào)動了食欲。
朋友還會做一手別人無法企及的刀魚面。方法是,將新鮮刀魚去鰓、掏腸、洗凈,用大頭針釘牢在木質(zhì)鍋蓋里面,鍋內(nèi)放入適量清水,并投入姜片、蔥絲、精鹽和黃酒,然后把釘有刀魚的鍋蓋蓋上,用旺火燒沸,再轉(zhuǎn)為文火慢蒸。約半小時后,蒸熟的刀魚肉會自動與骨刺分離,落到鍋中。此時揭開鍋蓋,撒點時令蔬菜,將既無骨刺又極鮮美的刀魚、青菜和魚湯澆在煮熟的面條上,這樣做出來的刀魚面味道自是不必說了。更令人叫絕的是,那碗面條上的刀魚還是完整的一條。在我的記憶中,那碗刀魚面簡直就是一種傳奇。
刀魚很早就已出名,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撥剌銀刀剛出水,落花香里鮆魚肥”之句,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有“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的名句。清代宰相劉羅鍋曾有詩贊曰:“肩聳乍驚雷,腮紅新出水,輔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清代詩人清端也有詩:“揚子江頭雪作濤,纖鱗潑潑形如刀?!倍宕蟛抛釉对谒闹鳌峨S園食單》里,巨細無遺地介紹了刀魚的烹飪方法。從其所述的文字來看,袁枚特別喜歡清蒸刀魚,他說:“刀魚用蜜酒釀,清醬放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不過,袁枚在書中提議的用火腿、雞肉、竹筍和刀魚一起煨湯,以及因“畏其多刺”而用油來煎熟的做法,我覺得有暴殄天物之嫌,這近乎是一種暴發(fā)戶派頭。對了,在長江沿岸的各大城市里,前幾年推出的“刀魚宴”,什么文武刀魚、醋熘刀魚、酥骨魚龍、生熗魚腸、芙蓉刀魚、刀魚豆腐、刀魚餛飩等,在我看來只是炫耀廚藝、做表面文章,實則都是這種做派的延伸。
中國初春時節(jié)有刀魚,在日本卻有秋刀魚。秋刀魚脊背青黑,腹部銀光泛青,身長通常四十公分左右,身姿精悍細長,因產(chǎn)于秋天,故得名。秋刀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zhì)和鐵元素,對心血管裨益多多,所以,日本有“秋刀魚出,不用按摩”的俗語。一生崇尚李白的日本作家、畫家佐藤春夫?qū)懹小肚锏遏~之歌》,詩歌的開頭是:凄凄的秋風啊,你若有情,請告訴他們,有一個男人在獨自吃晚飯,秋刀魚令他思茫然。我想,佐藤春夫的秋刀魚之思是否是張翰莼鱸之思的翻版呢?
刀魚時令性極強,在清明節(jié)前,盡管刀魚照樣細骨布滿全身,但柔軟如棉,并不鯁喉。清明一過,細骨就成硬針,時常鯁口,而魚肉也較粗糙,口感差了許多。民間把這個時候的刀魚稱為“老刀”,賣相和價位也低了下去。其實,“老刀”的滋味并不像吃客們講得那么不可一嘗,只要在清蒸時多放一些豆瓣醬,也是汁濃味鮮的。如果將“老刀”連骨帶刺細細剁碎,和上韭菜肉末,包餛飩燒煮,那么端上來時,就有一股鮮香直撲口鼻,不讓人大快朵頤也不行了。畢竟,這餛飩帶有刀魚的特別印記。
現(xiàn)在,長江刀魚的價格飛漲,一般工薪族難以消費得起。但甌江刀魚卻漲得不高,在刀魚漁汛期里,買幾條刀魚打一下牙祭,并不是十分為難的事;盡管甌江刀魚數(shù)量也很稀少。
2、尋覓鰣魚
難得見到野生的鰣魚了。
本來,每年立夏一過,便有許多鰣魚游上我們的餐桌,讓這座有江有海城市的居民分享鮮美鰣魚的滋味。記得小時候,我所住的鄉(xiāng)村老屋臺門外,這個季節(jié)常有叫賣鰣魚的吆喝聲傳來。然而現(xiàn)在,我找遍了這座城市的各大母親河——甌江、清江和蒲溪,都沒有發(fā)現(xiàn)鰣魚的蹤跡。有漁民告訴我,野生鰣魚已多年不見了。
面對這樣的情景,我不由得感慨,這恰如一千多年前嵇康的《廣陵散》一般——“于今絕矣!”
早年,我曾在教科書中讀到,鰣魚在江南常見。最著名的鰣魚出在長江,與刀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而富春江鰣魚形秀而體扁,通體銀白,肉嫩質(zhì)細,脂香味美,可與長江鰣魚媲美。在初夏,鰣魚從大海洄游到淡水里產(chǎn)卵、孵育下一代,這時候,長江下游各大水系兩岸的漁民按照鰣魚洄游的時間紛紛開動漁船,去收獲大海對人類的饋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1985年之前,長江鰣魚的年捕獲量在220噸左右;2003年只有十來噸;2008年以后基本捕獲不到了。有專家說,長江鰣魚已功能性滅絕。
鰣魚從大海向江河上溯的過程中,每年到達同一地點的時間如候鳥般準確,所以,古人將它稱為“時魚”。據(jù)說洄游入江中的鰣魚不吃食物,全靠消耗體內(nèi)積蓄的脂肪轉(zhuǎn)化能量,不舍晝夜長途跋涉。長江鰣魚行至鎮(zhèn)江揚州一帶的揚子江面,最是鮮嫩肥美;若再往上,由于脂肪消耗過多,味道要遜色不少。而錢塘江里的鰣魚游到富陽桐廬一帶的富春江時,據(jù)說就不再往上游,棲此產(chǎn)卵,從而保持豐腴肥美的味道。
古人是很容易吃到鰣魚的。宋代王安石曾有詩曰:“鰣魚出網(wǎng)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竹乳。百錢可得酒斗許,雖非社日長聞鼓?!碧K東坡也有詩道:“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碧K東坡是文學大家,又是美食家,寥寥幾筆,就把鰣魚的色香味描繪得淋漓盡致,并穿越時光向我們撲面而來。同是宋代的陳造在《早夏》詩中寫:“安石榴花猩血鮮,涼荷高葉碧田田。鰣魚入市河豚罷,已是江南打麥天?!鼻宕娙岁肮纫灿性娬f:“小東門外市聲嘩,走遍長街日已斜。櫻筍鰣魚都賣過,一聲聲喊大西瓜?!边@兩首詩既強調(diào)了鰣魚的時令性,也道出了彼時鰣魚是一種常見的魚類,文人士大夫或平頭百姓欲吃鰣魚,都是很方便的事。
“網(wǎng)得西施國色真,詩云南國有佳人。朝潮撲岸鱗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銀?!鼻宕娙酥x墉把鰣魚比作魚中的西施、南國佳人,讓人動容,讓人遐想。正因如此,鰣魚也成了朝廷貢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獨盛,故應天府以充御貢?!毕雭恚蚌堌暋敝辽僭诿鞒呀?jīng)開始。但京城路遙三千,護送鰣魚得想出保鮮辦法來。這顯然難不倒地方官,他們把出水的鰣魚盛在窖里冰凍起來,然后以快船沿京杭大運河水運,或干脆以飛騎“遞送”,重演“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情景。明代文壇領(lǐng)袖之一的何景明有詩為證:“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桔未應先。賜鮮遍及中珰第,薦熟誰開寢廟筵。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筯金盤敢望傳。”另一位明朝詩人于慎行也有這樣的描寫:“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堯廚未進銀刀膾,漢闕先分玉露盤。”而明末清初吳嘉紀一句“船頭密網(wǎng)猶未下,官長已鞴驛馬送”的描繪,活脫脫就是一幅官場逢迎拍馬的清明上河圖。當然,送到皇宮的鰣魚會是怎樣的味道?誰也無法知曉。
鰣魚吃法以清蒸居多,廚藝認為,清蒸鰣魚無需刮鱗,因為鰣魚的魚鱗下脂肪肥厚,又富含蛋白質(zhì),所以鰣魚的烹調(diào)以加筍片清蒸最佳。蒸熟的鰣魚,鱗片多已融化,油脂滲入肉中,入口即化,極其腴美。這一點,古人深諳其味,鄭板橋有詩贊曰:“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碑斎?,紅燒鰣魚的味道也不賴,俗語說“紅燒鰣魚兩頭鮮,清蒸鰣魚誘神仙”。紅燒鰣魚的做法是:將魚宰殺洗凈,放入鍋內(nèi)熱油稍煎,放入鹽、姜、黃酒,加蓋略燜后,加入醬油、白糖、味精、水,燒沸后轉(zhuǎn)小火再燒15分鐘,用濕淀粉勾芡,撒蔥,出鍋裝盤即可食。
據(jù)說,鰣魚寧可喪生而不肯失鱗,人或網(wǎng)一碰到它的鱗片,鰣魚即死,故又名愛鱗魚,蘇東坡稱它為“惜鱗魚”。鰣魚的這個特性在清代童岳薦編纂的《調(diào)鼎集》一書中可以得到佐證,他寫鰣魚:“性愛鱗,一與網(wǎng)值,帖然不動,護其鱗也。起水即死,性最急也。”
既然出水即死,那么吃鰣魚應當在江中食用最佳了。大約在十五年前,我有幸出差桐廬,當?shù)氐囊晃淮髮W同窗安排我到富春江游船上吃清蒸鰣魚。在船上,我們一邊觀賞“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山水景物,一邊品嘗著有“魚中之王”稱譽的鰣魚,愜意至極,確謂人生的莫大享受,其情其景,讓我至今仍念念不忘。也正是這次吃鰣魚,我還發(fā)現(xiàn)富春江鰣魚的唇邊生有桃花紅斑,有別于我小時候在家鄉(xiāng)見過的鰣魚。這點點桃紅與銀鱗如雪、玲瓏秀美的魚身形成了強烈對比,使富春江鰣魚顯得更加艷麗、生動。同學說,鰣魚在幼魚期是沒有紅點的,只有在發(fā)育成熟后,嘴上才有紅點。“這才是富春江鰣魚的珍貴之處?!蓖瑢W最后補充說。
這幾年,菜市場已沒有野生鰣魚出售,偶有捕獲的鰣魚,也會在上岸瞬間以每斤萬元的價格被“有錢人”搶購一空。我們平常所見的全是養(yǎng)殖鰣魚,如果烹飪得法,也能讓許多人吃得津津有味。但我還是不明白,這種觸鱗就死的鰣魚竟然也能養(yǎng)殖,難道它已改變了天性,順應了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潮流?那么,這樣的鰣魚,還會有記憶中的味道嗎?
才女作家張愛玲說過,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是鰣魚多刺,二是海棠無香,三是《紅樓夢》未完。張愛玲說鰣魚刺多,我想,那是說著玩的,多少帶著些小資情調(diào)和矯情,但野生鰣魚若就此滅絕,那可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遺恨之事了!
3、江南第一名魚
在一座城市里,當許多時代性的光環(huán)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沉淀在人們記憶里的,總是離生活最近、甚至是最具體的東西。
比如,被乾隆皇帝欽點為“江南第一名魚”的松江鱸魚(也叫四鰓鱸魚),當年分布的范圍是那么廣闊,曾有那么多詩人為之歌唱,甚至還有人為一飽莼鱸之味而放棄高爵厚祿,可想這魚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多么有誘惑力。現(xiàn)在,野生的松江鱸魚已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可深具懷舊情結(jié)的國人,總會在不經(jīng)意中提到它。
松江鱸魚的消逝,我一直認為是海洋的傷、樂清灣的痛;盡管在這個世界上,鱸魚并沒有消逝,江河海洋里野生的、養(yǎng)殖的仍大量存在。如果用生物學的術(shù)語來說,除松江鱸魚外,在鱸魚家族里另有中國花鱸、日本真鱸、大口黑鱸和新疆河鱸四種。當然,大口黑鱸和新疆河鱸屬淡水魚類,可以撇開不說。我們通常說的海鱸魚,即中國花鱸和日本真鱸,每到秋風送爽時節(jié),也總會游上餐桌;只不過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真正的松江鱸魚的滋味。
鱸魚,顧名思義,應是鱸形目的魚類,但松江鱸魚偏偏是鲉形目的魚類,而且它的形狀特征、生活習性也與其他鱸魚大相徑庭,于是它便成了鱸魚中的異數(shù);稱它為鱸魚,實在勉強得很。依我看松江鱸魚就是松江鱸魚,它是其他鱸魚無法取代的。因為當我們品嘗到豐腴肥大的中國花鱸或日本真鱸時,都會不假思索地想到松江鱸魚。這當然是文化的力量,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張翰的“莼鱸之思”典故?!稌x書·張翰傳》說:“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笔窌d,張翰還有《秋風歌》曰:“秋風起兮佳景時,淞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來歸,恨難得兮仰天悲?!?/p>
張翰是西晉有名的才子,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油菜花有“青條若總翠,黃華如散金”之句,被李白稱贊為:“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碑斎徽嬲顾L流至今的還是他不戀高官厚祿,思念家鄉(xiāng)美食莼菜鱸魚且辭官歸隱的行為。許多年以來,“莼鱸之思”已成了思念家鄉(xiāng)和歸隱林泉的代名詞。
晉代的名士多是這樣,當報國無望時,就忽然來一個瀟灑的轉(zhuǎn)身,遁入市廛山林做起隱士。陶淵明如此,張翰如此,“竹林七賢”的許多人更是如此,他們讓我們后世人猜不透,學不成,做不了。
其實,松江四鰓鱸只是一種小型魚類,長不足五寸,重也只有二三兩,外形看起來有點像烏鱧,頭大而寬扁,嘴巴寬大,滿口毛糙細齒,其鰓蓋骨刺后方長有四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質(zhì)軟膜,《魚類志》上稱鰓蓋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著兩條鮮艷奪目的桔紅色條紋,很象外面長著的鰓片。所以人們認為,鱸魚里面長有兩個鰓,外面也有兩個鰓,就稱它為“四鰓鱸魚”。
松江鱸魚是洄游魚,每年春天,幼魚從大海游到水質(zhì)清洌的內(nèi)河生長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海水與淡水交界處產(chǎn)卵,繁殖后代。這時候的松江鱸魚最為肥美,最為珍貴。松江鱸魚雖然貌不驚人,甚至有點丑陋,但它的肉質(zhì)卻潔白似雪,肥嫩鮮美,少刺無腥,營養(yǎng)豐富,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盡。明代被后人稱為“山中宰相”的著名文學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三月茶筍初肥,梅風未困;九月莼鱸正美,秫酒新香。勝友晴窗,出古人書法名畫,焚香評賞,無過此時?!眰ゴ蟮尼t(yī)藥家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稱:“松江鱸魚,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p>
一種魚如果有極品的美味和奇異的形態(tài),國人便會賦予它許多的文化意味,松江鱸魚亦不例外。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一次到松江秀野橋旁喝酒,店家送上一盤魚,他開始吃得津津有味,后又覺得腥味有點重、肉質(zhì)有點粗,就問店主這叫什么魚。店主如實告訴他叫烏鱧。他一時興起說要見見活魚,于是店主從廚房里用盤子托了六條活魚來。呂洞賓一看,覺得此魚好生丑陋,與初嘗的味道不相匹配,便要來了一支毛筆和一碟朱砂,飽醮筆端,往魚的兩頰上描了條紋,又在兩鰓的鰓孔前各畫兩個紅色腮狀紋樣,并把魚買下,放生在秀野橋下,這便有了四鰓鱸魚。由于地點在松江,遂叫松江鱸魚。
呂洞賓是唐代人,說他點化了烏鱧成為松江鱸魚,這當然是傳說。事實上,松江鱸魚在三國時就有記載。據(jù)《后漢書·左慈傳》載:一日,曹操在許昌大宴賓客,高朋滿座,佳肴琳瑯。曹操指著滿桌的菜說,今天邀大家來,山珍海味不少,但還是有點遺憾,就是缺少了松江鱸魚這道名菜。這時,有個叫左慈的人說,丞相不必擔心,在下馬上變出一條來。說著,就讓人端來一只清水盆子,沒費多少時間果真從盆中“釣”出了一條松江鱸魚,引得滿座賓客驚嘆不已。這個故事后來被羅貫中編進《三國演義》,使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據(jù)《南郡記》載,煬帝下江南時,吳人獻松江四鰓鱸魚。煬帝品嘗后贊道:“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庇谑?,四鰓鱸魚在隋朝即成為貢品,《太平廣記》載:“吳郡獻松江四鰓鱸干鲙六瓶,瓶容一斗……作鱸魚鲙,須八九月霜降之時,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干鲙。霜后鱸魚,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虀玉鲙,東南之佳味也?!?/p>
據(jù)傳,清朝的很多皇帝都吃過松江鱸魚,尤其是乾隆下江南品嘗了四鰓鱸魚后,被其美味和名氣打動,提筆御賜其為“江南第一名魚”。這是一個最有轟動效應的“御制”廣告詞,使本來就是美食的松江四鰓鱸魚身價百倍,影響更為深遠。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詩人都品嘗過松江鱸魚,并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李白說:“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曰:“東去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楊萬里唱:“鱸出鱸鄉(xiāng)蘆葉前,垂虹亭上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zhì)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狈冻纱筚潱骸凹殦v棖虀賣膾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编嵃鍢蚋瑁骸百I得鱸魚四片腮,莼羹點豉一尊開。近來張翰無心出,不待秋風始卻回。”在眾多的名人名詩中,我還是推崇北宋文學大家范仲淹的《江上漁者》詩:“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贝嗽娚鷦印⑿蜗?、通俗、簡練,讀來朗朗上口,讓人過目難忘。
松江鱸魚原來并不少見,在上世紀50年代,秋季漁汛期時,樂清灣捕獲量可達數(shù)千斤,到70年代仍很常見。在我們這座城市,上點年紀的人都嘗過它。90年代以后,由于各條江河絡(luò)繹造閘建壩,破壞了松江鱸魚的洄游線路,加上不斷增加的水源污染,影響了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致使產(chǎn)量越來越少,于今難得一見。現(xiàn)在野生松江鱸魚是國家二級野生水生保護動物,即使偶有捕獲,也只能作為科學研究的標本和人工養(yǎng)殖的種源,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松江鱸魚是江南人的集體記憶,是一代人的鄉(xiāng)愁。
(責任編輯: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