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元
摘要:了解學生、洞悉學情,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職責,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了解學生的方法有觀察法、談話法、問卷法、家訪法、通信法等。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調研方法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①,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就必須做好調研工作。可以說,了解和研究學生,永遠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了解和研究學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學生個體的思想品質、學業(yè)成績、興趣愛好、理想志向、性格特征、喜怒哀樂、成長經(jīng)歷以及家庭情況、社會環(huán)境等等;要了解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相關的班風、學風;了解學生個體和集體的發(fā)展趨勢等。調研的基本方法有:
一、觀察法
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是了解學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在剛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言為心聲,行為意現(xiàn),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因此,注意經(jīng)常“察其言,觀其行”,并加以分析和綜合,輔之以多方面的驗證,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內在心理特征。平時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作業(yè)狀況、答卷狀況以及考試成績等,都可以了解到學生們某一部側面的情況。一些特殊時刻,如游戲的時候、突發(fā)事情來臨之際,運動會、藝術節(jié)等大型集體活動的時候,學期的開始和結尾等,往往是學生最容易真情流露的時候,自然也是觀察了解學生真實面目的最理想的時候。當然,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就必須更多地接觸他們,必須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管用什么方法,觀察要經(jīng)常、細致、全面,力求客觀,切忌以偏概全,主觀臆斷。
二、談話法
就談話的范圍來講,可以個別談,也可以群體座談;就談話的內容來講,可以有明確的話題,也可以漫談;就談話的環(huán)境來講,可以是私下里談,也可以是當眾談、公開談;就談話的方式來講,可以是嚴肅談、正式談,也可以是輕松談、隨便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怎么談,但班主任事先應該有計劃,有一定的目的,設計話題。如果是談論敏感的話題,為了打消學生的疑慮,使其能夠暢所欲言,班主任最好不要當場做筆記。談話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要經(jīng)過精心安排,要注意調節(jié)談話的氣氛。談話過程中,班主任作為核心和組織者,態(tài)度要認真,坦誠,還要細心觀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留意他們的難言之隱和話語中的弦外之音,留待以后換個環(huán)境做進一步的了解。談話結束后要整理談話內容,作必要記錄,存疑問題要作進一步的調查和印證。對存在的問題分輕重緩急,理清思路,拿出對策,逐步落實。對談話中發(fā)現(xiàn)的某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及時作出決策,采取相應措施,把工作落到實處,重復發(fā)揮談話的效益。
三、問卷法
在不同時期,根據(jù)需要設計調查問卷,在有關學生(也可以在全班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梢杂浢部梢詿o記名。這種調研方式有許多優(yōu)點:一是方式靈活,節(jié)省時間;二是無記名情況下,便于學生如實反映問題;三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面積了解情況;四是通過問卷內容設計,可以形成學生群體的相互監(jiān)督和約束機制。問卷內容設計很關鍵:一是意圖明確,要緊緊圍繞本階段班級工作的中心;二是問題清楚,便于回答;三是立意鮮明,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四是適當委婉,避免過于刺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對于學生答出的問卷,要及時、認真地閱讀、統(tǒng)計、分析、總結,盡快作出信息反饋;需要解決問題的,要表明觀點,拿出措施;需要保密的,要注意保密。對于問卷上學生反映的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有些要作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對于學生提出的要求,也要區(qū)別對待,對于不合理的意見或要求,要作出必要的解釋或批評教育,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
四、家訪法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其最親近的人,對孩子最有發(fā)言權,因此,家訪是迅速了解學生的捷徑。家訪最好是面談,也可以用電話、網(wǎng)絡或書面問卷調查等方式。家訪要經(jīng)過準備,對需要了解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家訪要講藝術,應該讓家長感覺到班主任對他們的孩子的關愛和期望,從而樂于把孩子的真實情況告訴班主任,而不能讓家長感覺是在整學生的“黑材料”,說多了恐對孩子不利,從而三緘其口,欲說還休。為此,班主任可以先說一說該學生的優(yōu)點和自己對該生的期望,希望家長作哪些方面的配合,從有利于加快學生成長的角度,請家長介紹班主任需要了解,但尚未清楚了解的問題。班主任讓學生家長介紹情況,也不一定只注意反面的,可以先讓其說一下孩子的長處,這樣既符合家長的心理愿望,又容易打消其疑慮,從而增強家訪的效果。
五、通信法
上述這些主動出擊了解學生的方式方法,便于集中、迅速、高效地掌握急需的信息,但在時間、精力、物力上花費也比較大,因而并不是最長久、最經(jīng)濟的手法和途徑。要保障平時及時、全面、廣泛地獲得有價值的有關學生的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情報”,確?!爸褐恕保瑺幦√幹脤W情、班情、特別是其中的緊急情況的主動權,還是要建設更常規(guī)、便捷、多樣的信息渠道,并確保暢通,以便于信息源隨時輸送信息。為此,可在一定范圍內公布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電話、微信、信箱等)。當然,有了渠道不一定等收到信息,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有信息源,就是有人(學生、家長、科任老師、學校職能部門有關人員等)愿意、甚至熱情反映情況、提供情報,這需要班主任本身積極主動,作出姿態(tài),多做動員、爭取的工作,取得共識,獲得支持,形成合力。
另外,側面了解學生的途徑還有很多,如通過其科任老師、同學、親朋好友、著述、檔案等了解。
總而言之,由相知而相識、相親、相愛、相長,搞好調查研究,是班主任履行使命,做好育人工作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①《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在 193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