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婷
摘要:師幼互動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形態(tài),它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關鍵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極大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幼兒個性的社會化發(fā)展?!毒V要》中提到“有效的師幼互動才能生成有效的教育因素,才能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師幼互動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苯陙?,我園早期閱課題組就將教研重點放在了小班早期閱讀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本文試圖以小班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作為切入點,了解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早期閱讀教師提問有效性的策略,以幫助加強在小班閱讀活動中的師幼互動。
關鍵詞:早期閱讀 ?小班 ?教師提問 ?師幼互動
一、研究意義
早期閱讀活動中的師幼關系,指的是幼兒閱讀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多向的相互影響和與作用,它維系著幼兒閱讀活動的成效。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謂相機誘導就是適時適地地、有效地啟發(fā)思維、有效地進行提問。提問是教學活動中最普遍的一種師生互動方式,也是教學活動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它不僅能將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幼兒思考與學習主動性,從而極大的提高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是否能進行有效的提問在小班早期閱讀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小班幼兒在早期閱讀這方面可以說就像一張白紙,他們的閱讀習慣尚未建立、思維具有跳躍性、有意注意時間短、注意轉移慢、閱讀理解能力弱。因此教師要在小班早期閱讀活動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以供幼兒學習,烘托有效的氛圍幫助幼兒開動大腦,教師在進行提問前則要對問題的情境進行精心的設置,提問要具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幫助幼兒啟發(fā)思維,從而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二、研究方法
教師們?yōu)榱嗽谠缙陂喿x活動中能夠提高提問的有效性,課題組內開展了“一課多議”“模擬課堂”等活動,收集了教師們的不同提問,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活動現(xiàn)場,分析活動片段,進行了關于提問有效性的專題研討,討論了關于教師提問所存在的問題及提高教師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積累點滴的經驗。
(一)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
1.問題形式封閉
總結閱讀活動中孩子們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教師自己在提問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了問題。其中最為普遍的是問題形式封閉,容量小,數(shù)量多。因為它們無須思考就能夠直接回答出來。這樣的無價值提問過多,不能激發(fā)起幼兒思維的碰撞。尤其是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孩子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是否參與其中了,很大的部分是要靠老師來逐步引導,將孩子帶入故事情境,讓孩子感受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或是意義。而過于封閉的問題形式,容易造成孩子只是簡單、表面地回答老師所提的問題,而不會去拓展自己的思緒去想故事中所存在的為什么,靠自己的理解去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2.教師的自問自答
教師的自問自答一般是指問題提出后,教師給幼兒思考的時間較短,教師往往就會自己將答案告知幼兒。如有的老師一個活動下來,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根本沒留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自主思考、探究。有的教師是擔心幼兒在回答問題時出錯,擔心將問題發(fā)散后就會無法將幼兒的思路再收回預定的流程,使自己在活動中處于被動?;顒又薪處熆刂浦變核悸?,對問題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預設不足,提問后缺乏有效的現(xiàn)場回應,對于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很難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那些有價值的閃光點隨機點撥、深層引導。在早期閱讀的活動中,教師若有了自問自答的行為,幼兒就很容易養(yǎng)成只聽老師說不主動探求正確回答的現(xiàn)象。尤其是小班的幼兒,當他發(fā)現(xiàn)不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首先他們的積極性會受到挫傷,直接影響到之后活動中他們對教師提問的關注度,他們的參與度也會大大減少。另外,他們的注意力時間本就較短,再加上對回答問題的不關心,活動中就更容易走神,這對活動中的師幼互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有的教師為了使早期閱讀活動看起來更緊湊,提出問題后,常不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考慮就點名,導致那些反應較快的幼兒經常獲得回答的機會,而大多數(shù)幼兒還沒來得及仔細考慮,正確的答案就已經揭曉了。長此以往,回答問題的機會就落到了有限的幾名幼兒身上,大多數(shù)幼兒成了陪襯,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難以暴露。而且早期閱讀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需要幼兒來對畫面進行觀察然后根據故事內容進行思考,這需要給予孩子一定時間,讓他們能充分理解故事內容。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了故事內容,孩子們才會有興趣參與到活動中,師幼之間才能真正互動起來。
3.問題的難易度與幼兒的個體差異性
有的教師備課的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沒有面向全體幼兒,這樣就容易造成幼兒個體的成就感和挑戰(zhàn)性得不到成全,導致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度不高。常有的現(xiàn)象便是由于老師設計的問題難度不夠或是與孩子的已有經驗相去甚遠,造成結果便是不能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大大減少幼兒的參與性以及幼兒因而難以理解和接受,會產生挫折感,從而減少了老師之間互動的興趣。
(二)提升早期閱讀教師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開放式的問題,有助于發(fā)展幼兒求異思維能力
首先開放式問題沒有明確、固定的標準答案,能給幼兒以更多的思維空間,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思維、表達能力。老師主要詢問“為什么”“怎么樣”等等,對于幼兒的回答老師也多是以正面的表揚和鼓勵作為回應,這樣就很容易帶動小班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因此在早期閱讀中,教師的提問要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或是根據畫面中的線索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從而體現(xiàn)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也就是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
如在《小玻上幼兒園》的活動中有一段是小玻躲在桌子下哭,教師問孩子們“小玻為什么哭???”
有的孩子說:“因為小玻想爸爸媽媽了。”
有的孩子說:“因為它想家了。”
有的孩子說:“因為它不想呆在幼兒園里,它想回家?!?/p>
孩子說著一個個的猜測,其實也是他們聯(lián)系到自己剛剛進入幼兒園時哭鬧的經驗和原因,對于小玻哭泣的真正原因也更為好奇了。
開放式的提問能提升提問的有效性體現(xiàn)于它增加了幼兒參與性,沒有正確的答案使得所有的幼兒都能暢所欲言,增加了師幼之間的互動,也讓幼兒的回答有更多想象空間,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2.提問后的等待,有助于幼兒充分思考
幼兒回答問題的思考過程要經過聽到問題——理解問題——思考問題——言語組織的過程,尤其是小班的幼兒在反應能力方面還是比較弱的,因此要給幼兒考慮的時間,3~5秒或較長的時間有利于幼兒理解老師的提問,組織回答所需的語言。
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應借助提問這一有效手段組織活動,促成早期閱讀活動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引發(fā)幼兒思考,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每個教師應認真思考提問的內涵,盡量做到讓每個問題都有各自的功能和明確的指向。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小班幼兒的語言發(fā)展。
我在帶小班時就常常遇到孩子舉手回答問題,但站起來之后卻又什么都說不出來。通常我會安慰這樣的孩子,“看來你還沒有想好,沒關系,等會兒想好了再告訴我們。”過一會之后我會讓這樣的孩子回答一些對他來說沒有難度的問題,在他回答之后則是進行肯定表揚,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提問后的等待讓老師給予了幼兒更大的思維空間和思考時間,對幼兒來說這樣能使他們更好地回答問題,增加體驗成功的機會,也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3.提問的內容應基于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原有經驗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從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從幼兒的實際水平出發(fā),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心智發(fā)展水平,生活面等諸多因素,多設計一些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摸著”的問題。特別是小班的幼兒,由于年齡特點的原因,幼兒的原有經驗有限。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幼兒當下的經驗,設計適宜他們的提問。早期閱讀活動中,老師可以根據故事內容的相關線索,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幼兒從線索出發(fā)進行思考,如此一來即鞏固了已有的經驗也獲得了新經驗。
如在活動《小兔孵蛋》中,一開始我就向提出孩子們了“這是誰的蛋呢?”這一問題,孩子們有的說是小雞的,有的說是烏龜?shù)?,還有的說是小貓小狗的等等。眼看孩子們的回答越來越多,我又問了一遍“這是誰的蛋呢?”這時就有孩子反駁到,有些動物不是在蛋殼里出生的。這讓所有的孩子意識到思考的范圍縮小了。隨后他們便說出一個個能夠破殼而出的動物的名字。
基于幼兒認知特點和原有經驗的提問內容有助于提升提問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了它讓幼兒在閱讀活動中能將故事中的情節(jié)、內容聯(lián)系到自身經驗,讓幼兒有話說,愿意說,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從而使師幼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
4.提問的設計應注意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幼兒教師在早期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具體的目的,合理安排問題的難易次序。尤其是小班幼兒,他們的水平,能力都是比較有限的,老師可以先提問一些簡單的認知性問題,再跟進理解性問題,最后升華為創(chuàng)造性問題,讓幼兒在開始時活動成功后有足夠的興趣和信心挑戰(zhàn)有難度的問題,從而一步步引導幼兒理解所學內容,對閱讀產生興趣。
如在活動《星星警察》中,我先讓孩子們說說夜晚降臨小動物們會干什么?當孩子們回答到睡覺休息時,我又放了小老鼠走在夜色中的圖片問“小老鼠在夜里會去做什么呢?”孩子們有的答道“回家”,有的則是說“干壞事”。最后我又放出了小老鼠在公雞家門前的圖片,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道“偷東西”。正是通過我的一個個提問,幫助孩子們解讀了畫面中隱藏的線索,對故事有了內容上的理解。
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提問設計,它使得活動中的重點和難點能通過教師的一個個提問變得更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有一定的興趣和參與性,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從而促進了教師提問的有效性。
5.活用多種教學形式,深入情境
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們通常借助大圖書、PPT、小圖書等來開展教學活動??紤]到小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的圖片可以直觀地展現(xiàn)繪本的內容,給幼兒最直接的閱讀體驗。因此大圖書成為了小班老師開展早期閱讀活動的首選之一,結合我園多年的早期閱讀活動的經驗,教師們制作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大圖書,帶領幼兒在活動中逐一閱讀單幅單圖的故事內容,并圍繞畫面開展提問和引導,在和幼兒觀察畫面的同時引發(fā)幼兒思考想象。
如《排好隊,一個接一個》是小熊系列繪本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小動物們排隊的故事情節(jié)正好符合小班幼兒在幼兒園活動中需要養(yǎng)成排隊的實際情況,因此我園教師們從繪本中選取了幾幅圖片制作成了大圖書,單幅單頁的大圖,畫面色彩鮮艷,其中又暗藏小玄機使其可操作。果不其然,幼兒對這本大圖書的興趣極高,對教師的提問也是給予熱烈的回應,活動中他們通過操作圖片幫助小動物們一次一次的排隊。尤其是看到小動物們都想玩小火車這幅畫面時,教師問:“小火車上有三個座位,小動物們都想玩小火車,這該怎么辦呢?”幼兒們在回答:“需要排好隊按順序玩”的同時,也幫助小動們先排好隊并按順序邀請三位小動物先玩小火車,看到還剩下的三位小動物,有的幼兒主動安慰道:“小猴、小豬、小熊不著急,等他們玩好就輪到你們了。”顯然,孩子們深入到了故事情境中,因此對教師的提問他們會感同深受,他們會主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給予教師積極的回應。
此外,由于小班幼兒對于聲音比較敏感,因此在小班的閱讀活動中會運用多媒體技術適當?shù)夭迦胍恍┞曇?。如在《小黃雞和小黑雞》中插入了下雨和打雷的音效,讓幼兒先傾聽猜測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再由教師引導幼兒從圖片上尋找聲音的由來。對閱讀經驗及閱讀能力尚欠的小班幼兒來說這樣的方式無疑比教師直接問:“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你從哪里看出來”更為有趣、適宜。在音效的幫助下引起了幼兒對教師提問的關注也認識了“打雷”“下雨”的符號,使得幼兒在后續(xù)的活動中能有主動學習的欲望。
活用多種教學形式,能夠寓教于樂,讓幼兒始終處于故事的情境中,也更容易引起小班幼兒閱讀的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師提問的有效性。
三、后續(xù)思考
有效的提問是老師和幼兒之間的一種交流形式,是最常見、最直接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兒思路的重要手段。因此,讓幼兒帶著問題自主積極地思考,充分表達,是我們貫徹《綱要》精神,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偟膩碇v,只有有效的教師提問才能真正促進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
參考文獻:
[1] 鐘莉芳. 幼兒園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提問策略的有效性[J]. 新課程
[2] 王清華. 幼兒園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21226:60.
[3] 魏小云.建立有效師幼互動的策略初探[J].幼兒教學研究,20080121:28-29.
[4] 陸雅靜.早期閱讀中師幼互動關系建立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7:176.
[5] 石慧燕 蔣貴娥.早期閱讀中的提問與師幼言語互動[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8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