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芳
電教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形式,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推到課堂主體的位置,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柚娊堂襟w,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xiàn)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激發(fā)學生的強烈興趣,使其擁有較好的學習心態(tài)。
一、利用電教識字
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在識字教學中,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識字中實施課件教學策略,有助于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讓學生關注自己學習的結果,用一定的形式將回答結果通過電教媒體展示出來,使他們得到學有所獲的肯定,建立自信心,會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組織學生學習生字時,我有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鞏固字形,理解字義。如在學習生字時。我有時把生字做成紅紅的果子,使它長在綠綠的大樹上,做放多媒體課件。讀對了,果子就落到收獲小筐里,并加上掌聲或“你真行!”等動畫效果,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識字、認讀的樂趣。
識字寫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而且識字量較大,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采用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掌握多樣的識字方法,促進學生識記效果的提高。
二、運用電教手段,學習古詩
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回味無窮。再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而恰當?shù)剡\用電教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如我在教完《望廬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chǎn)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老師要在學習古詩時能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不僅能加深對詩的理解,對學生說話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運用電教手段展現(xiàn)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做好了鋪墊。
我在教低年級小朋友學完《鵝》時,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顯出詩歌內(nèi)容的投影片,然后讓學生邊聽著舒緩的樂曲,邊看圖,并展開想象,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圖上的內(nèi)容具體地說出來。在美的氛圍中,學生啟動了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描繪出了這樣優(yōu)美的意境:有一個美麗的湖,湖邊長著嫩綠的草,開著鮮艷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幾只大白鵝,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綠的湖面上,紅紅的腳掌正悠然地撥動著。湖面上泛著微微的波紋,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點點金金光。偶爾,大白鵝昂頭叫兩聲,好像在唱著歡樂的歌……美的情懷、美的形象躍然而出,學生在訓練說話的同時,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電教手段,不僅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得扎實有效,更能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三、電教媒體在閱讀理解課文中的作用
電教媒體能激發(fā)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力的開發(fā),有利于拓寬視野,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體味到成功的喜悅。
我在教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時,就借鑒于永正老師的教法這樣進行教學:
師:“離離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呢?請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圖,圖上的草長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一棵挨著一棵,一眼望不邊。
師:說得太美了,聰明的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一定知道 “離離”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離離”就是草長得非常茂盛。
師:說得對極了!誰能把這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生:……
一個小小投影片,就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并掌握了 “離離”的意思,還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說話訓練,何樂而不為呢?
四、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想寫、愛寫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教學作文,可突破時空的限制,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寫作。運用聲象媒體,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寫作,能激發(fā)學生想寫、“愛寫”的興趣。學生突破習作時“無話不說”,“無事可寫”的難點,掌握寫作的技巧。如:在一次《家鄉(xiāng)的變化》的作文教學中,我首先演示課件《美麗的山城》,這樣學生自然就被帶入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課堂上巧妙的用音樂和畫面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課件的意境美。有了形象的畫面后,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捕捉習作素材,幫助學生成功的跨越寫景作文這道難關。學生在課堂上同時受到音樂、美術、文字語言等多種媒體的熏陶。同時,出示了學生搜集的畫面昔日的家鄉(xiāng):彎曲的土路,車兩經(jīng)過,塵土飛揚;簡陋的平房,茅草片片,煙囪濃煙,沖向天空;孩子們玩耍只是土泥一身。今天畫面——筆直光滑的柏油馬路,直達各個村莊;一排排、一幢幢高樓,整齊劃一坐落在村的中央;老人、小孩眉開眼笑在自己的游樂場所(場地)健身、玩耍。讓學生看鏡頭,作對比,抓特點,細觀察,作描述,認真想,大膽說。
這樣,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點,“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又能學會“從整體到部分”,“由外到內(nèi)”的觀察方法,使學生“有話會說”,達到提高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率。這種功率,不但能使學生對寫作過程和寫作結果產(chǎn)生成功的心理體驗,而且會對作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
教學中我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提高了學習效益,使學生更快、更準確、更大容量、更牢固地接受知識和信息,逐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文能力,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