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華
閩東多山。這山,都是上帝一手捏就而成的。
不知從何時起,平原上的人、大海邊的人,甚至同樣是深山里的人,都不辭辛勞紛至沓來,詢之,皆言閩東有仙山。雖說閩東也有些與仙字掛鉤的山名,但這仙山乃指福鼎太姥山則是確鑿無疑的。太姥山素有“海上仙都”之稱,文人騷客凡來此山,必定留下吟詠之詩或頌揚(yáng)之文。唐代林嵩的《太姥山記》,算是較早記述這座仙山的文字吧。其曰:“東有巖洞,奇石萬狀,曰玉筍牙簽,曰九鯉朝天,曰石樓。樓下有隱泉,曰觀音洞,曰仙童玉女,曰半云洞,曰一線天。石壁夾一小徑如委巷,石罅中天光漏而入,僅容一人行,長可半里。躡登而上,路中曰牛背石,石下曰萬丈崖,崖上為望仙橋。橋西曰白龍?zhí)?,有龍伏焉。雷轟電掣之時,洞中音音如鼓聲,天旱禱雨輒應(yīng)。潭之西曰曝龍石,峰上曰白云寺,又上曰摩尼宮。宮后有頂天石,石有巨人跡二,可長二尺。此摩霄頂太姥山巔也。”后人補(bǔ)述,不盡其數(shù)。有言地貌者,有敘風(fēng)俗者,有說氣象者,有記宗教者,眾說紛紜,百家爭鳴,皆為太姥山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蘊(yùn)。
我多次到過太姥山,數(shù)度面對金龜爬壁、面對仙人鋸板、面對夫妻峰、面對一片瓦……卻筆頭枯澀,未寫出一個字來。想想也是,那些經(jīng)過若干次地殼運(yùn)動,又經(jīng)過若干次火山噴發(fā)而從海底升騰而起的巨石,歷經(jīng)磨難,得道成仙,以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矗立于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覲山者的眼里,那仙石個個肖形狀物、移步換形、高深莫測、匪夷所思?!肮砀砷_鑿,仙蹤常往還?!边B開閩第一進(jìn)士、唐肅宗的老師薛令之都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何況我等。也許是我的造化低了,也許是我的心智差了,在這仙山仙石面前,除了驚嘆還是驚嘆,驚嘆得連好不容易憋出來的文字也變成了一個個的驚嘆號。
己丑春末,又一次登臨太姥山。春天的太姥山,應(yīng)了南方山海之間的天象,往往是山嵐縹緲、云霧繚繞,若干次不見其真身實(shí)面,并不完全是“身在此山中”的緣故,更多的是云山霧海的撲朔迷離。這次卻是晴空萬里,看天天藍(lán),看地地綠。數(shù)百米新修的棧道沿山而上,道旁杜鵑似火,櫻花如云。葳蕤的林木間鳥語啁啾,花香彌散,那高高聳立的巖石,是那么的俊逸和瀟灑,應(yīng)了前人所說的“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在我看來,那巖石就像是一群山中高士。這高士可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受用的稱呼,得有個講究。這高士得有品位,太姥山名士氣節(jié)、隱者德操,博大精深,意象萬千。有人聆聽到了音樂的旋律、有人欣賞到了美術(shù)的畫面、有人讀到了文學(xué)的情懷、有人品到了哲學(xué)的深邃。無論雅俗、無論貴賤,誰都能從山中尋找到自身的契合點(diǎn),這樣包容萬象的山能沒有品味嗎?高士得有胸懷,站得高方能看得遠(yuǎn)。且看太姥山的仙石,無論是擎天一柱,還是九鯉朝天,或是十八羅漢,哪個不具有倜儻超拔、高標(biāo)獨(dú)秀的氣質(zhì)?眼界看得開闊了,胸襟自然也就寬廣了,容得下大海的心胸,誰還小家子氣地計較那眼前的得失呢!高士得有美德,山和石到處可見,但太姥山自古是人們向往的地方,就因?yàn)檫@里有一個樂善好施、治病救人的太姥娘娘。她助人為樂、除暴安良的故事,經(jīng)過歲月的春風(fēng)秋雨和月落日出,經(jīng)過人們的口口相傳和史冊載述,至今依舊是這座山的精魂所在,是山中高士的魅力所聚。
行走山間,或俯身鉆洞,或仰天看云,或遠(yuǎn)眺觀海,我們時時都驚訝于造物主的精到。他深知高士所具備的品行,恰如其分地賦予巖石一身桀驁的風(fēng)骨,做到表里如一,并在具象與意象、寫實(shí)與寫意、形似與神似的處理上,匠心獨(dú)運(yùn)。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憑著自身的造化和學(xué)養(yǎng)去詮釋那至剛至柔的線條、或巧或拙的構(gòu)架。而在磊落的巖罅間,雜樹生花,抹出了漫山遍野的嫩綠,使太姥山看上去層巒疊翠。若有流嵐或云霧,則讓高士從容地進(jìn)入沾云帶露、峰回路轉(zhuǎn)的仙境……于是,信手寫下“海上仙都,山中高士”這樣集地貌特征與人文品質(zhì)為一身的廣告語。
但,高士還是寂寞的,而且是耐得住寂寞的。
當(dāng)晚,我們留宿于太姥山。夕陽西下,山中的夜幕便很快降臨了,峰巒漸漸失去了色彩,最終融入一片迷蒙的灰暗。而風(fēng)也肆無忌憚地來了,白天的熱鬧和喧囂,被風(fēng)不留情面地吹了個煙消云散。那些肖形狀物的巖石,若有月華潑灑,可見其柔美之輪廓,但今晚肯定是看不到了。烏云遮月,一遍遍抹濃了寂寞的分量。那些歸林的鳥在睡夢中偶爾羞澀地說了句夢話,反而讓我們躁動不安了起來。繁華之處待久了,真還耐不住寂寞。有人說吃夜宵去,馬上就得到一片踴躍的響應(yīng)。在山間酒肆,我們不選包廂,不選大廳,就選室外,于曠野處擺開座椅,我們就可以在端起酒杯時,對著寂寞的高士們說:“今晚,我們來陪你?!?/p>
山不說話,一任我們的喧嘩和談笑。究竟誰在陪誰?這答案卻讓一場突如其來的風(fēng)雨解答了,這風(fēng)、這雨,讓我們恍然大悟,只有深切地感受著寂寞,才能認(rèn)知自己的魂靈。
太姥山,你這在億萬年的寂寞中不斷歷練的高士,誰也陪不了你,能陪你的,只有你自己。
責(zé)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shù)插圖:黃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