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連續(xù)弓步進步

2019-12-12 09:54:45魏坤梁
少林與太極 2019年3期
關鍵詞:前腳右轉弓步

魏坤梁

太極拳大架套路中有較多的弓步連續(xù)進步。因此本文就這一問題談談練習體會。本文所介紹的完成這一動作的方法,對于初學者不要求全都做到,但熟練后是應該追求的,而如此初步鍛煉時與純熟后的反應與感覺又是不一樣的。

從生理與運動解剖學角度分析,人的一腳向前伸邁,腳未落地之前兩腳朝向應該有一定的角度,這才符合自然的人體運動規(guī)律。所以,太極拳套路中的弓步連續(xù)進步,一腳向前伸邁時另一腳應該有一定的外撇。按照外撇的腳是否承載體重,可以分為虛腳撇腳和實腳撇腳兩種。實腳撇腳的進步存在于正在進攻的拳式中間,如搬攔捶的搬后接攔捶的步法,在太極拳中是較少的。因為太極拳所有單個拳式都是包含著接勁、沾黏連隨和發(fā)勁整個過程的,而接勁、沾黏連隨是需要前腳有一個“虛”的過程的。太極拳的弓步連續(xù)進步多是幾個單個拳式的重復,不是連環(huán)拳式,這樣的弓步都是屬于虛腳撇腳的,不同的只是“虛”的程度。這種虛腳撇腳的進步大致有三種類型,一類是如摟膝拗步這樣需要化解后正面發(fā)勁攻擊的進身,一類是如野馬分鬃這樣需要化解后先貼靠再橫挒發(fā)勁攻擊的進身,一類是如玉女穿梭這樣需要在側化的同時發(fā)勁攻擊的進身。雖然與上肢武術動作配合的弓步進步有多種形式,但過程步驟都是基本相同的。以下主要以摟膝拗步這類拗步正弓步為例來加以討論。

由于武術動作用文字敘述,步驟分述太細往往會造成繁瑣使人理解困難,所以本文將一個弓步形成過程分為6個步驟作提綱挈領地簡要敘述,再對具體細節(jié)作詳細介紹。下面以已經形成的右正弓步開始敘述。

右正弓步的規(guī)格是:1兩腳前后分開,右腳在前,腳尖向前,兩腳的橫向距離可在兩腳內側在前后方向直線的兩側至兩腳的最外側橫距與兩肩的橫距同寬;2左腳尖外撇45度左右,向后自然伸直,右腿屈膝135度至90度;3胸腹正對前方,兩肩的連線與兩胯的連線、兩側肩胯的連線分別各成平行線,因此右胯前的腹股溝向內向后縮,左胯后的臀紋溝向內向前縮,從而左右臀部的形狀大致相同,右腳的小腿約垂直,右大腿與左大小腿呈前后向的平行線。

弓步進步過程的步驟如下。

1.以沉引起右腳向前蹬地作為動力,引起略有左移的左胯為軸使軀體右轉并略后坐,因而帶動右胯向內向后縮,從而同時又帶動右腿伸直、右膝向外轉動和右腳尖外撇。

【說明】

1所謂的“沉”是指氣沉丹田,沉蓄于腹部的內力通過腰骶部向下沉送。腳蹬地主要是腳跟蹬地,必須由沉引起,不能由右腳的局部力量主動蹬地,不然就違反了太極拳理法要領而“手足自動”使用“力”了。

2在右腳蹬地的作用下,身軀先以右胯為軸略微左轉使左胯向左后移,同時促使左膝略微向外轉,然后再以左胯為軸,軀體右轉帶動右胯后移內縮形成軀體后坐,同時帶動左膝和右膝都向右轉,右腳尖外撇。右膝和右腳尖的轉動不能主動。另外,右腿的伸直不是完全伸直,更不是挺直。

3身軀不能主動后坐,必須是被前腳推動后坐的;身軀不僅不主動后坐,而且右胯還有維持原來位置的前撐。太極拳中的身軀必須總是對其移動反應形成對抗,如前腳推動身軀向后,身軀就反應為向前撐,體現了“有前即有后”。如果身軀主動后坐,右胯主動后移,前腳與右胯會有脫節(jié)感,由腳而上的勁力傳遞就被破壞,容易形成前腳只能后退、后腳不能提起的“雙重”。只有“沉”引起的右腳向前“蹬”與右胯向前“撐”引起身軀后坐,在身軀后坐的過程中,后腳才仍然可以靈活地提起向側方或后方移動,而前腳的“沉蹬”一消失,前腳也可以立即向前或向后移動,從而形成前后兩腳都能夠“輕靈”提起移動的“偏沉”。

4身軀后坐不是整體的后退,身軀后坐雖然也有后移,但實際上后移很小,似乎外形動態(tài)上身軀右邊明顯后移,但身軀軸線的著地點仍在原處附近側移,腿腳的表現是左膝在原地下降,甚至還有前移。如果是整個身軀向后退的移動,則表現為身軀軸線著地點和左膝也都后移,左膝沒有下降而有上抬。由于進步一般總是快于退步,所以這樣的動態(tài)不可能化解掉前方敵人進步的攻擊,更不可能達到引進落空的目的。

5必須以左胯為軸使軀體右轉,就像過去的用手牽拉小石磨,右手將小石磨的手柄由右前往回向自身牽拉時身軀移動的情況,左胯后坐略有左移和身體右轉,不能以腰脊為軸使軀體右轉,但又必須以由下向上傳至腰脊部的力量使軀體右轉,這樣兩胯才都能夠放松。這一動作的武術企圖是沾黏連隨的引進落空,只有這樣做,軀體后坐右轉才能靈活地化解掉前方敵人的攻擊,從而具有引進落空的武術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太極拳古拳譜中的“氣如車輪,腰似車軸”的意思是指腰脊是“氣”(就是引起動作的勁力)的傳遞樞紐,不是說腰脊是身軀轉動的軸,腰脊帶動肢體必須體現為胯帶動肢體。太極拳中,腰脊幾乎是不成為軀體轉動軸的,不然是不可能完成沾黏連隨的。因為如果腰脊成為軀體轉動的軸,軀體右轉時必然導致右肩后移、左肩前移,就使得左肩外側正對向前方的敵人了,這樣不僅不可能有沾黏連隨的武術效果,而且會在原地形成挨打的背勢?,F代許多練太極拳者誤解了“腰似車軸”的意思,練拳中總是以腰脊為軸轉動身軀,這是錯誤的。

2.以沉引起的左腳向后蹬地為動力,推動身軀重心向右前方移向右腳。

【說明】

1這個步驟的目的是將身體重心基本上移向右腳。

2必須以沉引起的左腳蹬地的動力通過腰骶部推動身軀向右腳前移,腰骶部必須有維持原來位置的、與移動方向相反的后撐,不能以右胯或身軀主動向前、或右腿主動屈膝形成身軀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胯都放松靈活,不然就是“手足自動”使用“力”,違反“有前即有后”等太極拳理法。

3身軀向右前移必須追求胯的平移,如同坐在移動的凳子上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步法的“偏沉”,防止“雙重”。

3.繼續(xù)以沉引起的左腳蹬地為動力,推動身軀以右胯為軸右轉,然后以右轉的身軀拖動左腳至腳跟提起離開地面。

【說明】

1左腳蹬地至引起身軀發(fā)生右轉就結束,左腳跟提起并且外展是被身軀右轉帶動的,不是左腳蹬地推動的。

2此步驟的目的,一是使身體重心完全由右腳支承,身軀以右胯為軸的右轉以體重完全移動到由右腳承擔為度,身軀右轉要盡量小,右轉過大容易形成左肩外側正對向前方敵人的背勢。二是為下一個動作的左腳由身軀反向帶動前移創(chuàng)造條件。

4.身軀以右胯為軸向左回轉,反向帶動左腳經過右腳內側向前伸至腳跟著地。

【說明】

1身軀往左回轉是借兩胯放松不用力自然自動形成的,不要由右胯主動用力向右轉動身軀,右膝不能隨身軀的往左回轉向前轉,這樣可以充分保證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

2單腿承擔體重、以右胯為軸轉身帶動左腳移動的整個過程中,左腳被帶動是由身軀往左回轉的反作用自然引起的,左腳移動的方向與身軀轉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只有這樣左腳移動才能“輕靈”,左腳跟落地才能“悄然無聲”。左腳移動的軌跡會形成一段圓心在左外側、弧度由左后方向右腳內側、再向左前方的弧線。由于體重完全是右腿承擔,身軀的中軸線幾乎落在右腳中,所以左腳經過右腳內側時,兩腳的間距約小于身軀橫距的1/2。左腳的移動不能由左腳的主動用力形成。

3左腳被身軀反向帶動向前運動中,腳踝要始終自然放松不用力,左腳由后方被帶動移于近右腳內側過程中腳尖自然垂下,繼續(xù)由近右腳內側被帶動向前伸至腳跟著地的過程中腳尖自然地蹺起。左腳在運動過程中必須離地面較近,如貼著地面探索狀向前運動。

4左腳向前運動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圓襠(裹襠),表現為臀部中線與下襠部的張開,這樣才能保證左腳跟著地時左腳與右腳有一個橫向間距,并且左腳尖正對前方。

5弓步前后兩腳橫向間距越大,雖然下支撐面積也越大、穩(wěn)定角也越大,但如果過大身軀就不可能沿前后向的直線移動,如果沿前后向的直線移動,身體重心垂線就會移出下支撐面而站立不穩(wěn),為了避免失去平衡,身軀就會沿朝向左腳外側的前后斜線移動,形成的弓步不僅會形成左胯甚至左臀外凸,而且容易形成“雙重”、勁力傳遞不順遂等,從而妨礙沾黏連隨和發(fā)勁。太極拳穩(wěn)定身體重心不是依靠穩(wěn)定角大有利于頂抗,而是依靠動步或不動步之步法靈活的沾黏連隨,所以增大兩腳的橫向間距對于太極拳而言是得不償失的。而對于太極拳的沾黏連隨和發(fā)勁站穩(wěn)而言,兩腳的橫向間距并不需要太大,甚至對于某些人——金仁霖先生根據葉大密先生的傳授認為——弓步只要兩腳在前后向直線的兩側,沒有橫向間距也可以。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的弓步,前腳與外撇后腳兩腳的最外側橫向距離已經達到30厘米左右,比人身軀橫向尺寸小不了多少,滿足站立穩(wěn)定的要求是足夠的了,而為了滿足沾黏連隨和發(fā)勁的要求,前后兩腳的橫向間距必須首先滿足步驟6之身軀前移符合前后向直線移動的要求。所以,盲目地追求太極拳弓步兩腳的橫向間距大是不正確的。

6上述1至4的步驟也適用于站立位的左腳前伸,只不過站立位的左腳前伸還有身軀由右腿支撐的不向前移動(也就是身體重心始終落在右腳)的向下坐,左腳必須要由身軀的下坐有坐在下降凳子上的牢實感與左胯內縮催動下提起和探索狀地向前伸,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左腳移動“輕靈”,因此著地腳必須有“落地生根”的沉穩(wěn)感。如果沒有軀體的沉、轉與胯內縮,單憑有的人所說的“脊背之氣”提起腳,那是違反太極拳理法的“主動自動”。又因為腳前伸時腹和腰骶部之“命門”是不允許向前運動的,所以有的人所說的此時“命門向前走到極限”也是錯誤的。又有的人說太極拳中腳的移動是“實胯托著虛胯將腳前送到位”,從籠統(tǒng)的理論上講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將這句話理解為腳與胯的移動是同向運動,那就表現為移動腿局部用力,移動腳是不可能“輕靈”的。“實胯托著虛胯將腳前送到位”必須表現為胯與腳的運動方向相反,這種相反相成的運動規(guī)律在太極拳中有很多的表現,比如腰脊催動手向前運動,并不是腰脊也向前運動,相反腰脊是向后撐,所謂“命門后突”。至于有的人說太極拳邁步要有“太空行走”感,就是身體重心消失后身體豎直與沉穩(wěn)失去的移動,一般的想象就是“飄浮”,則是太極拳絕對不能允許的,必須明白太極拳的“輕靈”是包含著身體豎直和一腳沉穩(wěn)的。5.身軀繼續(xù)以右胯為軸向左回轉,造成左胯內縮,并帶動右膝向前轉至朝向近正前方,身軀則完全朝向正前方。

【說明】

1這一步驟是體現發(fā)勁攻擊的步驟6之前必不可少的準備。

2由于左腿被左胯反向離地拖動過程中左胯的放松減少,這一步驟可以使得左腳跟著地后兩胯立即恢復自然放松,左腹股溝會有內縮下墜的松沉感,右胯后的臀紋溝會有擠壓的向下牢實沉坐的感覺。右膝朝向近正前方是身軀以右胯為軸向左轉所帶動的,從而使得右膝與外撇之右腳尖的朝向出現了角度,這樣有利于兩胯都放松,有利于步驟6右腳向后蹬地時右膝不容易受傷和右腳的勁力順遂向上傳遞,并可保證步驟6中身軀是沿前后直線、朝向正前方移動的。有人認為成正弓步時后膝與外撇之后腳尖的朝向必須一致,筆者認為這樣做兩胯都不可能放松,后膝也容易受傷,顯然是錯誤的。

6.右腳向后蹬地推動身軀向前移,直至形成左弓步。

【說明】

1這一步驟從開始至結束都體現為發(fā)勁攻擊的模擬(當然習練中一般是不暴發(fā)勁力的)。前腿不能主動向前弓,弓步形成時還必須有向前蹬撐、阻止身軀繼續(xù)向前移動的反應。身軀向前移動必須在“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的作用下,由右腳向后蹬地催動髖骨前移引起,腰骶部不僅不能主動向前移,而且是始終向后撐靠“命門后突”。右腿向前推動身軀的著力處是髖骨的右胯關節(jié),表現為右胯后的臀紋溝處擠壓感尤其大,臀紋溝的角度也隨著身軀前移越來越小而向內凹陷進去,至弓步形成時兩臀后部形狀相差不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始終“立身中正”。要避免身軀前移中臀紋溝幾乎沒有角度變化,而體右髂嵴處的腰部卻隨身軀前移出現了彎曲而發(fā)生左臀后部豎、右臀后部很斜的凸臀。

2右腳蹬地推動身軀前移過程中,膝部必須先略有下降,如同車輪前進,從而保證身軀向前移動如同坐在移動的凳子上平移,這樣一可以保證身體重心移動穩(wěn)定,二可以保證由后腳而始的勁力正對前方順遂貫通,三可以使被動前弓的左腿膝蓋承受的力很小,從而不容易受傷。這樣可感覺到動作中承受體重最大的是右臀紋溝處和右腳的小腿部。當然,這個動作必須以動作5中的右膝盡量朝向近正前方為前提作為保證。

3身軀必須是朝向左腳內側緣的正前方移動,前移過程中兩胯必須是同步的,或左胯的前移略小于右胯的前移,左胯的前移必須完全被動,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胯的放松內縮,從而體現葉大密先生根據楊澄甫先生之傳授所說的身體的中間與兩肩“三豎線齊頭并進”的“專主一方”。弓步形成時,從俯視角度看,左大腿的外側面與右腿的外側面才是兩條前后向的平行線,身軀軸線在這兩條平行線中間的下支撐面中,左腹股溝充分內陷,前小腿是垂直的,膝蓋不會前突,更不可能前突超過腳尖;右胯后的臀紋溝應充分地向前內陷,從而使得身軀“立身中正”,這樣可以保證雙手前按之兩手的位置在前弓腿膝蓋兩側的上方,摟膝拗步的單手前按之手的位置在近前弓腿膝蓋內側緣的上方,與鼻尖前后相對。

4這樣形成的弓步,在身軀基本不動的情況下,前弓腳可以提起向前躍進或后退,后腳也可以提起向前移動或后退,這樣的弓步才是“偏沉”而不是“雙重”的。前弓腳之所以可以提起移動,是因為后腿仍向后沉蹬、腰脊仍向后撐靠,在這樣人體內力的作用下,人體實際體重可以由后腳支撐。后腳之所以可以提起移動,是因為人體一旦消失向后的內力而將內力向前促使前腳沉蹬之力增大,人體實際體重是落在前腳的。

上述過程步驟其實是一氣呵成的,很難作截然的步驟分別。初步如此鍛煉,動作幅度應該適當大一些,腳向下沉蹬的力度和時間要長一些,這樣便于體驗,有利于條件反射的形成。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動作幅度會自然地越來越小,腳向下沉蹬的力度和時間也會自然地越來越少。初步如此鍛煉者如果追求動作幅度小則不利于學習,而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刻意地保持明顯的動作幅度也是錯誤的。達到純熟程度時這種動作的細節(jié)情況,別人往往是難以憑觀察了解清楚的。

野馬分鬃這類進步,其武術企圖需要先不是發(fā)勁的貼靠,在左弓步形成的瞬間再發(fā)勁橫挒攻擊,所以步驟5中身軀不是完全正對前方,在步驟6結束瞬間再由左胯為軸身軀左轉,以保證挒的威力充分發(fā)揮。而玉女穿梭這類進步,則由于武術企圖需要側化的同時發(fā)勁攻擊,所以,步驟5的以右胯為軸的身軀向左轉的幅度要大一些。這兩類弓步與摟膝拗步類的弓步略有差異,六個步驟則是基本相同的。

當前太極拳界,以右弓步形成后為例的弓步連續(xù)進步,許多人的表現可以用一本講座教材性著作的說法來歸納,那就是:

1左腿稍屈,身體重心后移于左腿,右腳尖翹起外撇;2上體右轉,身體重心前移于右腿,右腿屈弓,左腳提起收至右腳內側;3上體左轉,然后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腳跟落地;4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左腳踏實,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

筆者認為,這樣敘述的過程往往會發(fā)生很多拳病,所有動作都往往是主動自動的行為。動作1中的“重心后移”絕大多數都成了沒有轉身的整個身軀后移,喪失了沾黏連隨的武術作用。動作2中的身體前移往往上體右轉過度,也喪失了沾黏連隨的武術作用。動作3中的左腳向前方邁步,使兩胯不能放松;有的左轉身與左腳前邁同時,身體重心往往控制不好發(fā)生前移,因而前腳落地如“重濁有聲”;而右膝大多與右腳尖的朝向一致,膝蓋容易受傷。動作4中的身體前移軌跡大多發(fā)生微微上凸的弧形而不是平移,反映為身體重心的浮起;并且前弓腿的膝蓋承受的力很大,膝蓋容易受傷。大多這樣的進步又兩腳間距過大,結果雙手前按成了前弓腳同側的手就在前弓腳的上方,胸部沒有與前腳尖相正對,摟膝拗步向前按的手掌往往與前腳相距了一個兩腳的橫向間距,與自己的同側耳朵前后相對,與武術要求不符合。而且這樣的進步,如果前方受到拖拉,前腳根本不可能靈活地提起前躍而形成“雙重”,所以這樣的步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理法的。而本文介紹的弓步連續(xù)進步,動作前部分與弓步形成時各體現了太極拳所特有的沾黏連隨、發(fā)勁等武術特性,體現了“不用力”“手足不自動”“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進之則愈長”“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有前即有后”“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輕靈”等太極拳的經典理法要領。太極拳的正弓步連續(xù)進步應該是這樣鍛煉的。

(編輯/劉強)

猜你喜歡
前腳右轉弓步
吳漢斌
當代作家(2023年5期)2023-07-10 20:13:16
前腳和后腳
日出(外一首)
基于車讓人的右轉專用相位設置條件研究
狼狽為奸
強迫癥
本期“閱讀訓練營”參考答案
以鈸對槍法
少林與太極(2016年3期)2016-06-05 14:15:27
金剛霸王肘
少林與太極(2015年9期)2016-03-09 13:22:35
基于農村主路交叉路口優(yōu)先右轉汽車的碰撞預警系統(tǒng)初步設計
汽車文摘(2015年11期)2015-12-02 03:02:52
安徽省| 东山县| 集安市| 松原市| 武夷山市| 大余县| 溧阳市| 固始县| 上犹县| 皮山县| 新竹县| 沾化县| 环江| 抚顺县| 双峰县| 广汉市| 桦川县| 曲靖市| 永胜县| 湄潭县| 自贡市| 象山县| 景谷| 三台县| 瑞金市| 临西县| 宜川县| 鹿邑县| 温泉县| 连云港市| 甘孜| 商丘市| 彭山县| 天气| 淮南市| 云龙县| 神木县| 磐石市| 晋城| 酉阳|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