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雙人首蛇身俑考

2019-12-13 07:13:16王瓊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21期
關鍵詞:分布形態(tài)用途

王瓊

摘 要:北齊至宋代的雙人首蛇身俑在不同時期的分布地域有差異,其發(fā)展可分為萌芽期、繁榮期、衰落期三個階段。根據雙人首蛇身俑的形態(tài),可將北齊至唐代分為5類,五代和兩宋各分為3類。這類俑是置于墓葬之中的鎮(zhèn)墓之物,可根據其形態(tài)特征命名為“雙人首蛇身俑”或“雙人首蛇身連體俑”。

關鍵詞:雙人首蛇身俑;分布;形態(tài);命名;用途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人首面與蛇身的結合是很多神的形態(tài),在《山海經》中出現的人首蛇身的描寫多達十余處,如《大荒北經》載:“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是謂燭龍?!薄逗M馕鹘洝吩唬骸败庌@之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薄逗任鹘洝芬噍d:“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痹缭谛率鲿r代末期的天門石家河遺址,已經出現雙人首共一蛇身形象的玉玦(圖1)[1]。西周時期的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6孟姞墓也出土的一件雙人首蛇身玉佩,可清晰看見兩蛇身相互交纏①。到了漢代,受神仙思想、陰陽思想等的影響[2],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形象開始在墓葬中盛行。自北齊時起,墓葬中開始隨葬一種神秘的雙人首共一蛇身俑,這種現象在唐代達到鼎盛,并沿用至兩宋時期,這種俑與史前至漢代的雙人首蛇身形象差異較大,用途也不盡相同。本文擬從考古發(fā)掘資料著手,探討北齊至宋代雙人首蛇身俑的分布、形態(tài)、命名及用途。

1 雙人首蛇身俑的分布

據統計,目前發(fā)掘出土的北齊至宋代的雙人首蛇身俑共計60件,在不同時期它們的分布地域有較大差異(表1)。其中北齊僅發(fā)現1件,出土于臨淄崔博墓[3]中。唐代發(fā)現數量最多達38件,絕大部分出土于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這些地區(qū)屬于唐代的河東道和河北道,南方僅在湖南、廣西、湖北有零星發(fā)現。五代至兩宋時期的雙人首蛇身俑全部發(fā)現于南方地區(qū),其中屬于五代時期的8件,出土于江蘇、四川、福建地區(qū);屬于北宋的有9件,出土于四川、江西地區(qū);屬于南宋的4件,出土于湖北、四川、浙江地區(qū)。

從整體來看,雙人首蛇身俑的分布在北齊至唐代時以北方地區(qū)為主,到五代至兩宋時期,僅南方地區(qū)還在繼續(xù)使用,宋代以后消失。其發(fā)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萌芽期,時間為北齊至唐初貞觀時期,雙人首蛇身俑開始零星隨葬于墓葬之中;第二階段為繁榮期,時間為唐高宗至武周時期,大量出土于北方地區(qū)的墓葬中;第三階段是衰落期,時間為五代至兩宋時期,零星出土于南方地區(qū)墓葬中。

2 雙人首蛇身俑的形態(tài)

通過觀察、對比可以發(fā)現,不同時期的雙人首蛇身俑形態(tài)有一些差異(圖2)。

2.1 北齊至唐代

北齊至唐代,雙人首蛇身俑多為陶胎或高嶺土胎,極個別為瓷質,部分表面施有化妝土。相當一部分器表有紅黑彩繪,長度多在20~5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兩人面相同,有的頭戴兜住下頜的尖頂帽,或者頭有尖發(fā)髻,獸耳,上肢呈獸蹄形趴伏于地,身體部分相連。

根據人首的位置和身體的連接方式可分為5類。

第一類,兩人首均朝前或略向側前方,蛇身在后方呈弧形相連,蛇身部分刻畫的較為簡單粗略。第二類,兩人首左右相背,蛇身基本呈“一”字形相連,上肢多為獸蹄形趴伏于地,部分蛇身細致刻畫有鱗片。第三類,兩人首左右相背,身體呈S形相連,身體刻畫較為簡單,上肢多蛻化不見,人首之下即為蛇身。第四類,兩人首前后相背,蛇身相連并高高向上拱起,有的兩股蛇身相互交纏呈環(huán)形。第五類,兩人首左右相背,蛇身相連并拱起,部分頭部呈尖嘴的獸首形。

這五類形態(tài)的俑在地域分布上稍有差別,前四類均分布于北方地區(qū),最后一類僅見于南方地區(qū)。出土數量也有差別,第二、三類數量最多,第四類次之,第一、五類最少。

2.2 五代

五代時期雙人首蛇身俑仍以陶質者居多,還出現了木質者。根據人首的位置和蛇身的形態(tài)大致分3類:第一類,雙人首交頸而背,蛇身向下呈環(huán)形相連。第二類,兩人首左右相背,身體直線相連,上肢為趴伏的獸蹄形。第三類,兩人首左右相背,人首之下即為兩股交纏的蛇身,人首有作光頭者,也有一男一女者。

2.3 兩宋

兩宋時期的雙人首蛇身俑形態(tài)較為一致,為陶質或瓷質,可分為3類:第一類,兩人首左右相背,人首之下即為兩股交纏的蛇身,人首為兩男或兩女。第二類,雙人呈平躺狀,面向上,身體以寬帶裹纏相連。第三類,人首為光頭,身體盤旋或直線相連,其上劃有環(huán)節(jié)似蠶形。

3 雙人首蛇身俑的命名

關于雙人首蛇身俑的命名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大體可總結為三種。

第一種,為地軸或勾陳。如張勛燎、白彬認為兩人首共一蛇身,蛇身平臥者為地軸,兩人首共一蛇身,蛇身相互交纏者為勾陳[4]。程義認為墓葬中出土的陶龜和陶蛇就是天關、地軸的本性,而人首蛇身俑、雙頭龍俑可能是地軸的變體[5]。白冰根據廣東??翟钩鐾恋年幘€刻磚,認為雙人首蛇(龍)身明器為地軸或勾陳[6]。第二種,為墓龍。如徐蘋芳認為李昇陵、李璟陵及山西唐墓中出土的此類俑可能是《大漢原陵秘葬經》中所記載的墓龍[7],郝紅星等亦持此觀點[8]。第三種,為伏羲女媧。最早提出此說的是《南唐二陵發(fā)掘報告》的撰寫者[9],劉洪淼、李玉榮認為鞏義造紙廠出土的雙人首蛇身俑正反兩面各塑一男一女頭像,與漢代的人首蛇身殊途同歸,是伏羲、女媧一類的題材[10]。

我們認為這三種觀點皆有存疑之處,具體如下:其一,明器地軸最早出現于《唐六典》中,并與當壙、當野、祖明等喪葬明器并置,說明它應是唐墓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明器。關于當壙、當野和祖明一般認為是唐墓中習見的鎮(zhèn)墓獸、武士俑、天王俑等[11],但從統計的結果來看,雙人首蛇身俑在唐代乃至五代、兩宋時期的使用無論是地域還是數量都非常有限,遠不及鎮(zhèn)墓獸、武士俑。另外,目前唯一一件具有地軸、勾陳形象的陰線刻磚時代為元代,張勛燎、白彬引用的記載有地軸、勾陳的《太上三洞神咒》亦輯成于宋元時期,而雙人首蛇身俑自北齊就已經出現,唐代發(fā)展至高峰,五代至兩宋時期已然衰敗,時間上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二,從考古發(fā)現情況來看,北齊、唐代及兩宋連體俑多被中下級官吏和平民使用,五代多被權貴階層使用,與《秘葬經》中墓龍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使用的隨葬明器的記載不符。且《秘葬經》記載了墓龍“安辰地”,即放置于墓室東部,考古發(fā)現的連體俑置于墓室東部的極少,與文獻不符。其三,從新疆地區(qū)出土的唐代絹畫來看,唐代伏羲女媧形象男女分明,上身相擁,蛇尾交纏,手中分別握有規(guī)和矩(圖3)。但北齊至兩宋時期出土的連體俑,尤其是唐代者,絕大多數兩人面一樣,且多頭戴尖帽(尖角、尖發(fā)髻)或者頭發(fā)上豎,類似獸面,上肢呈獸蹄形,呈趴伏狀,不能區(qū)分出男女,與絹畫中的伏羲女媧形象大相徑庭。到了宋代,伏羲女媧已經由人首蛇身變?yōu)橥耆娜诵尾⑾鄬潭ㄏ聛韀12],基本不再以人首蛇身形象出現了,那么宋代墓葬出土的雙人首蛇身俑必然不會是伏羲女媧。

因此,筆者認為在沒有發(fā)現更為確鑿的證據之前,不宜強行將文獻中記載之名安于雙人首蛇身俑之上,可以暫以這類俑的形態(tài)特征將其命名為“雙人首蛇身俑”或“雙人首蛇身連體俑”。

4 雙人首蛇身俑的用途

關于這類俑的用途,一般都認為應同鎮(zhèn)墓獸、武士俑等相似,為鎮(zhèn)墓之用,筆者同意這種觀點。首先這類俑造型怪異,部分人首呈獸面狀,頭上有尖角,前肢為獸蹄形,與唐代盛行的鎮(zhèn)墓獸造型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時這類俑在某些墓葬中與鎮(zhèn)墓獸、武士俑等共同擺放于墓室入口處,或直接代替前二者置于隨葬品的最前端,明顯反映了鎮(zhèn)墓壓祟的性質。

但部分學者認為連體俑是道教思想在墓葬中的反映,筆者認為至少就唐代的連體俑來說,這一觀點似乎還欠缺切實的證據。因為在唐代連體俑大量發(fā)現的北方地區(qū)基本沒有與道教思想關系密切的十二時俑、鐵豬、鐵牛等與之共出,出土的墓志中也沒有發(fā)現墓主有道教信仰的證據。五代至宋時期,尤其是兩宋時期,較多的十二時俑、四神俑、金雞、玉犬、捧日俑、捧月俑、擊鼓豬俑、力士伏鼓俑等神怪俑類與雙人首蛇身俑共出,則有可能是受道教思想的影響所致。

參考文獻

[1]海冰.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240余件史前玉器[N].湖北日報,2015-12-20.

[2]朱葉.伏羲女媧圖像及宗教寓意源流初探[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7.

[3]蘇玉瓊,蔣英炬.臨淄北朝崔氏墓[J].考古學報,1984(2).

[4]張勛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六)[M].北京:線裝書局,2006.

[5]程義.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J].大眾考古,2015(6).

[6]白冰.雷神俑考[J].四川文物,2006(6).

[7]徐蘋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札記[J].考古,1963(2).

[8]郝紅星,張倩,李揚.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J].華夏考古,2000(4).

[9]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

[10]劉洪淼,李玉榮.鞏義市出土唐代人首蛇身交尾俑[M].中原文物,1998(1).

[11]王去非.四神、巾子、高髻[J].考古通訊,1965(5).

[12]李丹陽.伏羲女媧形象流變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2).

猜你喜歡
分布形態(tài)用途
DNA的奇妙用途
學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2
大葉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積累動態(tài)
28例醫(yī)療糾紛起訴案件特點分析
芻議漢字設計的形態(tài)語義學
戰(zhàn)斗精神的五個要素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50:53
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中“體”與“空間”形態(tài)的自組織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5:07
“互聯網+”視域下的公益新形態(tài)探究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56:02
用途
剩余油分布狀況研究綜述
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分布與變化趨勢探析
商(2016年7期)2016-04-20 17:56:29
龙井市| 萍乡市| 平陆县| 临沂市| 峨山| 社会| 临江市| 津南区| 安义县| 镇安县| 凤冈县| 桃源县| 高阳县| 新邵县| 疏勒县| 虹口区| 新密市| 莒南县| 金山区| 巨鹿县| 苏尼特左旗| 师宗县| 绿春县| 宣汉县| 博罗县| 红原县| 调兵山市| 镇沅| 宁德市| 庆阳市| 中方县| 库车县| 垦利县| 新营市| 孝昌县| 道真| 利辛县| 湖北省| 锦屏县| 通山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