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鐘志
國外產品責任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八世紀古羅馬國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而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產品責任始于十九世紀中期的英美國家。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工業(yè)化生產的發(fā)展以及消費者保護運動的盛行,使得現(xiàn)代產品責任法律制度逐漸在歐美日等諸國建立起來,并得到了快速發(fā)展。日本產品責任立法與歐、美國家不同。在二十世紀60年代初,日本法律界才從美國法律引進產品責任的概念,使得日本產品責任立法有迅速發(fā)展趨勢,并經歷了兩個發(fā)展階段:民法典中的“疏忽”理論和《日本責任法》的無過錯責任理論。
日本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其法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效仿德國民法典而形成的。因此,早前的民事案件都是通過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解決。上世紀60年代初,受美國產品責任法的影響,雖然日本民法典中沒有專門涉及產品責任,但是日本民眾開始關注產品責任問題。因為絕大多數受害者采用的是庭外和解方法,很少會通過判決解決問題。
根據日本民法典中第709條對侵權行為的規(guī)定,受害的原告要在產品責任訴訟中勝訴,必須承擔舉證責任,不僅要證明產品缺陷的存在、缺陷和傷害的因果關系,而且還要證明被告(生產者或銷售者)在制造或銷售有缺陷的產品時存在過失。關于缺陷產品,日本民法典中第570條規(guī)定了瑕疵擔保責任原則上僅存在于賣方和買方之間,第三者和最終使用者都不能依據該條文直接向生產者起訴,除非賣方純粹是生產者的代理人。
以上這些規(guī)定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不利的,受害者無法向產品生產者提出損害賠償。因此,日本對產品責任方面的案件根據“非責任原則”加以處理,即因產品缺陷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或損失,受害者必須與生產者或銷售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合同關系,才能提起合同責任性質的賠償訴訟。
在日本產品責任發(fā)展史上有三起最大的產品責任案件,分別為1955年的“奶粉案”、1962年的“安眠藥案”以及1975年7月24日東京地方法院對1968年2月4日因飛機失事死亡的遺囑,請求美國飛機制造公司賠償損害案。法院判定這些案件中的被告存在過失,依據日本民法典第709條的規(guī)定應負過失侵權行為責任。但依侵權行為的過失責任,原告必須承擔舉證責任,方可勝訴。這種“疏忽”理論使得受害者無處申訴,消費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隨著日本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各類產品大量投放市場,消費者的安全和利益日益受到關注。同時,出口產品以及內銷產品都存在越來越多的矛盾。這種“疏忽”理論的突破,已成為日本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日本法學者、法官等逐漸意識到,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都很關注產品質量,從而在研究英、法、德法制的基礎上,提出了種種新的過失理論,如無過失侵權責任、違反附隨義務責任等。將主觀過失概念改造成為客觀過失責任概念,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生產者對產品的注意義務。
1972年,日本制造物責任研究會成立,并在1975年提出了《制造物責任法要綱試案》,該“要綱試案”共分三章、計14條。其宗旨在于促使日本形成嚴格責任的法律體系。1994年7月,日本正式頒布《制造物責任法》,并于1995年7月生效。歷經20多年的艱難過程,日本產品責任法律終于與歐美各國一樣采用嚴格產品責任原則,以適應世界產品責任立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