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增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101)
清華簡《殷高宗問于三壽》分為上、下兩篇,筆者關于《殷高宗問于三壽》“下篇”的研究成果發(fā)表于《殷都學刊》2017年第4期。以下,筆者以《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伍)》中的釋文[1]為底本,將“上篇”個別簡文從新釋文、斷句,做注解,以白話文譯之,并對其性質(zhì)與價值作簡要分析。補文及與釋文與原整理者不同者,以括號形式標出,并在注解中說明。拋磚引玉,請同道指正。
高宗觀于洹水之上,三壽與。從(縱),高宗乃問于少壽曰:“爾是先(仙),生而是(視),知二有國之情。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少壽答曰:“吾聞(夫長莫長于路,吾聞夫險莫險于妒。厭非寵?惡非辱?”高宗乃或問于)中壽曰:“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中壽答曰:“吾聞夫長莫長于風,吾聞夫險莫險于心。厭非臧?惡非喪?”高宗乃或問于彭祖曰:“高文成祖,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彭祖答曰:“吾聞夫長莫長于水,吾聞夫險莫險于鬼。厭非平?惡非傾?”
高宗乃言曰:“吾聞夫長莫長于(一),吾聞夫險非矛及干?厭非富?惡非無食?茍我與爾相念相謀,世世至于后嗣。我思天風,既回或止,吾勉自抑、畏以敬,夫茲(恒)君子。(君子)而不讀書占(典),則若小人;(小人)之縱、誑而不友?!?/p>
1.高宗觀于洹水之上,三壽與。從(縱),高宗乃問于少壽曰:
高宗,商王武丁之廟號;觀,觀察,審視,《說文》:“觀,諦視也”;洹水,洹河,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北部,亦稱安陽河;上,高處,“洹水之上”意洹河峽谷的高崗;三壽,彭祖等三位道家高人;與,陪同;從,同“縱”,縱目,遠眺;乃,于是,遂;問,請教。
2.“爾是先(仙),生而是(視),知二有國之情。敢問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
爾,你;是,乃;先,即“仙”,“仙”為后起字,《釋名》:“老而不死曰仙”,《說文》:“仙,長生遷去也”;生,不死,意長生;而,又;是,視,遠視,明察,《釋名》:“視,是也,查是非也”,“生而視”即《道德經(jīng)》所言之“長生久視”,亦即王陽明所謂之“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知,知曉,了解;二有國,夏、商;情,世事,世情;人,人世;長,長久,長遠;險,險惡,兇險,危險;厭,滿足,滿意,好事;惡,不喜,壞事。
3.少壽答曰:“吾聞夫長莫長于路,吾聞夫險莫險于妒,厭非寵?惡非辱?”
此句為補文,原簡缺失。路,據(jù)殷高宗與三壽對話之情境、下文“莫長于風”“莫長于水”,及與“妒”“辱”同韻(中壽、彭祖之答皆有韻),又《詩·蒹葭》“道阻且長”補,即“道”,正道之意;妒,嫉妒,據(jù)《道德經(jīng)》“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人言可畏)補;“寵”、“辱”,據(jù)下文及《道德經(jīng)》“寵辱皆驚”句補;厭,滿足;寵,榮耀;惡,嫌惡;辱,恥辱。
“……非……?……非……?”道家常用的反問句式,如《書·大禹謨》載,舜帝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長莫長于路”為雙關語。
4.中壽答曰:“吾聞夫長莫長于風,吾聞夫險莫險于心,厭非臧?惡非喪?”
風,洹河上空的風,此指風俗;心,人心,《書·大禹謨》:“人心惟?!?,此處著重指利益之心;臧,藏,積蓄;喪,損失,此指遭受災禍。簡文“非”,整理者認為或讀為“必”,筆者認為當讀本字?!伴L莫長于風”為雙關語。
5.彭祖答曰:“吾聞夫長莫長于水,吾聞夫險莫險于鬼,厭非平?惡非傾?”
水,洹河,此意恩澤、恩惠,《道德經(jīng)》:“上善若水”,《書·洪范》:“水曰潤下”,此以水的特性喻行善、施恩惠于他人;鬼,惡念惡行,陰謀詭計,損害他人,《說文》:“鬼陰氣賊害,從私”;平,公平;傾,不公平,失衡,偏心。“長莫長于水”為雙關語。
6.高宗乃言曰:“吾聞夫長莫長于(一),吾聞夫險非矛及干?厭非富?惡非無食?”
長,長存,長久;“一”,據(jù)《尚書·咸有一德》“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補,“與民同心同得”之意;險,危險;矛與戈,兵器,此指武力,《道德經(jīng)》“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厭,滿足;富,富足;無食,饑餓,困窮。
7.“茍我與爾相念相謀,世世至于后嗣。我思天風,既回或止,吾勉自抑、畏以敬,夫茲(恒)君子。”
茍,若,如果,此處表祈愿;爾,三壽,指道德之士;相念,相互惦念;相謀,共同商議;世世,子孫;思,思考,悟;天風,天下有風,高處之風,罡風;回,回旋;或,又;止,停留;勉,勉勵;自,自己;抑,克己,自律;畏,畏后果,即慎言行;敬,恭敬,謙恭;夫,發(fā)語詞;茲,這樣;“恒”,據(jù)整理者曰此簡文“磨滅不清,下部從心”之言,及上下文顯示出的殷高宗對長治久安的關注與向往,補為“恒”,長久之意:君子,君國子民,治理百姓。
“既回或止”,洹河峽谷上空罡風激蕩回旋?!捌埼遗c爾相念相謀,世世至于后嗣”,意同《詩·魯頌·閟宮》“三壽作朋,如崗如陵”。簡文“君子”為合文,下有重文號,讀為“君子君子”。
8.“(君子)而不讀書占(典),則若小人;(小人)之縱、誑而不友?!?/p>
君子,君國子民,君臨萬國,治理天下;書,史書;典,典籍,《爾雅·釋言》:“經(jīng)也?!薄墩f文》:“五帝之書也?!焙單摹罢肌保P者讀作“典”,《尚書·多方》:“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小人,人格卑下的人,《易·系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簡文“小人”為合文,下有重文號,讀為“小人小人”;之,動詞,去,往,行;縱,放縱欲望,不自我約束。簡文“寵”,整理者讀為“縱”,筆者從之;誑,簡文“狂”,筆者認為當讀為“誑”,說謊,欺騙,無信,《說文》:“欺也”;友,友好,合作,支持,“不友”即爭斗。
“不讀蓍占”乃形象說法,意不自省、不自新。“小人之縱、誑而不友”,意同《中庸》“小人而無忌憚矣”。
高宗觀天下于洹河畔之高臺,三壽在旁。高宗極目遠眺,于是向少壽請教曰:“你是仙人,長生而久視,知夏商兩代之世道人情。請問人世間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好?何謂壞?”少壽答曰:“我聽說人世間正道最長,我聽說嫉妒最險,讓人高興的難道不是榮譽?讓人難受的難道不是恥辱?”高宗于是又向中壽請教曰:“請問人世間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好?何謂壞?”中壽答曰:“我聽說人世間風俗最長,我聽說貪婪最險,讓人心安的難道不是有所積蓄?讓人焦慮的難道不是遭受災難?”高宗于是又向彭祖請教曰:“高文成祖,請問人世間何者最長?何者最險?何謂好?何謂壞?”彭祖答曰:“助人最長,害人最險,讓人服氣的難道不是公平?讓人怨恨的難道不是不公?”
高宗于是曰:“我聽說與民同心最長,窮兵黷武難道不是最危險的?民之所愿難道不是富裕?民之所不愿難道不是貧困?我愿與道德之士為友,相念相謀,以保世代平安、子孫綿延。高空之上罡風激蕩,我由此想到治理天下之艱難曲折,勉勵自己要克己自律、慎言行、敬大臣,以此常保天命。作為君主而不常反省自新,那就會如小人一樣,小人的特點是放縱欲望、不講信用而且好爭斗?!?/p>
筆者認為,清華簡《殷高宗問于三壽》本為兩篇商朝原始檔案[注]筆者認為清華簡為楚威王太傅鐸椒率史官團隊抄錄的周守藏室原始檔案。詳見拙作《<保訓>九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7年第4期。,楚史官在抄錄時,或因主題相近而將兩篇合抄在一處,并在周太史儋的指點下,將簡文中的“王”的身份確定,徑改為“高宗”,在末支簡的背面題名為“殷高宗問于三壽”。對比來看,同下篇一樣,筆者認為《殷高宗問于三壽》上篇也是《道德經(jīng)》的來源文獻之一。(詳見注解部分)
從內(nèi)容上看,《殷高宗問于三壽(上)》固然是一篇出自史官之手的實錄,但因場景、雙方的身份和對話內(nèi)容,又使得這場“高臺論道”頗具文學性、傳奇性:
胸懷大志的商王武丁觀天下于洹河之畔的高臺,縱目遠眺,看到天際遼遠、高空之上罡風激蕩,想到常保天命與治理天下的艱難,于是向身旁的三壽發(fā)問:人世之中,何者長?何者險?何者好?何者壞?三壽作為長生久視、深諳世情的道家高人,以延伸到遠方的古道、高空之罡風、東去的洹水喻人世最長久的是正道、風俗、善行,而嫉妒、貪婪、害人之心最危險,人所高興的是榮耀、富足和公平,人所嫌惡的是恥辱、窮困和不公。武丁則從自己的帝王身份出發(fā),敘述了自己對于治理之道的認識,表達了克己自律、敬畏謙恭的心意。
從簡文可以看出,商王武丁“高瞻遠矚”,面對三位道家仙人,不問鬼神,不問長生,而關注世道人情與長治久安;“三壽”亦不談論玄虛,所答皆中肯綮。這場“天下第一人”與三位“世外仙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不可不謂之精彩,不可不謂之經(jīng)典。
關于《殷高宗問于三壽》的性質(zhì),有研究者認為其是戰(zhàn)國時期假托之作,但并未做分析論證。筆者認為,關于《殷高宗問于三壽》的定性要基于商代的思想文化背景,尊重簡文的主旨,而不能以現(xiàn)代人的觀念為標準來衡量。在研究過程中,除充分重視簡文釋讀、注解、白話翻譯工作,以及上下文關聯(lián)、邏輯諸問題外,還要有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多學科(尤其是道家)的知識儲備,對一時不能理解的內(nèi)容要存疑。
從文獻價值上看,《殷高宗問于三壽》為商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武丁所秉持的修身治國之道,以及三壽對于世道人情的認識等,都為儒家、道家思想的研究補充了新的材料,尤其為“彭祖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與思路。
在傳世文獻中,彭祖主要以擅導引術、長壽聞名,《莊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薄盾髯印ば奚怼吩唬骸氨馍浦?,以治氣養(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命則配堯舜。”荀子西漢劉向《列仙傳》曰:“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至殷末壽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惫P者據(jù)“知網(wǎng)”查證,現(xiàn)代學者對彭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彭祖的養(yǎng)生長壽上。
關于彭祖的長壽,盡管一些文獻中有所記載,但因與現(xiàn)代人的觀念不符而多被視為傳說,學界雖多方考證亦難得究竟[2],而清華簡《殷高宗問于三壽》的面世則改變了這一狀況,正如李學勤教授所言,“在漢代《列仙傳》里,彭祖是長命的神仙,這種情形在簡文中已有雛形,彭祖自稱‘共(降)在九宅’,目見‘成湯代桀’,他至少從商初活到了武丁的時代,無怪乎武丁稱他為‘高文成祖’了。”[3]按李學勤教授的意見,保守計算,殷高宗與彭祖于洹水高臺論道之時,彭祖至少已經(jīng)超過四百歲,這就使得彭祖之長壽在學術意義上變得可考[注]《史記·老子列傳》言及道家高人長壽曰:“蓋老子百,有(又)六十余歲,或言(延)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史記·老子列傳》,斷句及括號內(nèi)文字為筆者意見?!盎蜓印币狻坝盅印?。)明代大儒王陽明亦曰:“古有至人,淳德凝道,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若廣成子之千五百歲而不衰,李伯陽歷商、周之代,西度函谷,亦嘗有之?!?見王陽明《答人問神仙》《王陽明全集》,吳光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據(jù)此,筆者認為《魯頌·閟宮》“三壽作朋,如岡如陵”中的“三壽”即《殷高宗問于三壽》中的三壽[注]關于“三壽”,尹海江《<魯頌·閟宮>“三壽作朋”考釋》(發(fā)表于《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2期)有詳細考證,計有三老、三卿等說法,筆者認為皆可商榷。。
非止于此,與傳世文獻中對彭祖的記載大不同的是,《殷高宗問于三壽》所顯示的彭祖所言無關乎“導引行氣”一類的內(nèi)容,而完全是關于心性修養(yǎng)、治理天下之道,而且既講道理又舉實例[注]上博簡《彭祖》中,耈老作為國君所問的都是如何修身治國之道,而非益壽延年之法,可見彭祖作為修身治國導師的智慧與威望也是為耈老所欽服的。。因此,筆者認為彭祖并非是只擅長養(yǎng)生益壽之術的隱于山野的修道人,而是曾擔任過朝廷大臣,親身參與過國事治理,有著豐富的為政經(jīng)驗與智慧,而這也就是殷高宗向彭祖問治天下之道的直接原因。從這一點出發(fā),結(jié)合劉向“彭祖者,殷大夫也”之說,以及筆者對清華簡《尹誥》《湯在帝門》《湯處于湯丘》和上博簡《彭祖》等出土文獻的研究,筆者認為彭祖與伊尹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或曾與伊尹同為商湯之重臣,在思想上深受伊尹之影響,甚或彭祖即歸隱后的伊尹。
關于彭祖或即伊尹,筆者認為,除了清華簡等文獻記載的伊尹和彭祖皆以堯舜之道教導商王外,從武丁尊稱彭祖為“高文成祖”上亦可看出端倪——所謂“高文成祖”者,高,德高望重,道德智慧高深;文,美善;成,有成就、功德;祖,祖師,故“高文成祖”乃極尊貴之稱號。而相比較而言,對同屬“仙人”的“少壽”,武丁則直呼“爾”,顯示的是一種在身份上平等的態(tài)度,說明身為天子的武丁并不因“少壽”單純的道家高人身份而給予其更高的禮節(jié)上的尊重,但對彭祖的稱呼則顯示出武丁以后輩小子的身份說話,筆者認為這說明武丁對彭祖的資歷有充分的了解,有來自傳統(tǒng)的尊重,即“高文成祖”之稱乃武丁之前的商王封賜彭祖之號。而考察已知的所有商朝的歷史人物,配得上“高文成祖”這一稱號的只能是伊尹。因此筆者認為,武丁之稱彭祖為“高文成祖”,就如同清華簡《厚父》中商王太甲尊稱伊尹為“厚父”一樣,只是隨著歲月的推移,商王對伊尹的尊稱由“厚父”演變成了“高文成祖”。
綜合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湯在帝門》等篇看,筆者認為,伊尹所傳承的是黃帝、堯舜之道,其與湯乃亦師亦友的關系。按清華簡《厚父》、《書·咸有一德》所載,伊尹輔佐湯建立商朝,為商制定國法,直至教育太甲之后歸隱,完成了從帝王之師(伊尹)到道家隱者(彭祖)的身份轉(zhuǎn)換。但從清華簡《殷高宗問于三壽》、上博簡《彭祖》的記載來看,歸隱后的伊尹仍不時出現(xiàn)在君王面前,為其答疑解惑,授以修身治國之大道,可以說是以一種“半隱”的方式維護著黃帝、堯舜之道在商王朝的流傳。筆者認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將彭祖、老子引為同道,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