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楊思哲(本刊特約記者)
_ 羅漢寺門
山城重慶爬坡上坎,地勢崎嶇,因此建筑奇特,種類繁多,不僅有南山云霧里的老君洞道觀、臨崖而筑的洪崖洞,還有連接上下半城的十八梯,讓人倍感驚喜的還有隱秘在水泥森林里的一座千年古剎——羅漢寺。
羅漢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古佛寺,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時的方丈隆法和尚仿效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的形式,在寺內(nèi)建造了五百羅漢堂,由此,羅漢寺名益彰??谷諔?zhàn)爭時期,“戰(zhàn)時首都”重慶被日機轟炸,羅漢寺化為一片焦土,僅存大山門和古佛巖石刻群像。旋即,二十多個僧人不畏日軍的炮火,開始在廢墟中重建羅漢寺以及羅漢堂。1947年,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羅漢堂和山門牌坊等得以恢復。如今,這座古剎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雨仍香火旺盛,是全國漢族地區(qū)重點佛教寺廟之一,重慶市佛教協(xié)會也設于此。
羅漢寺位于重慶市地標解放碑和來福士廣場附近,隱秘在繁華鬧市里的精致寺院,卻從不被人群紛擾。羅漢寺面積雖不大,建筑、裝飾卻很精致。據(jù)清光緒年間的《德泉禪師重建古佛巖紀略》記載:“寺門幽邃,峭石夾壁,壁立丈許,云羅漢洞。”古時寺院周圍地勢險峻,以當時的建筑水平,自然很難建設。
羅漢寺的朱紅色大門上的匾額寫著“洞天福地”,門兩側是“法門平等人天共仰,覺路光明凡圣同游”的對聯(lián),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才“法門平等”,所以人人皆可以同游覺路。
眼前的這道門分隔開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門外是車水馬龍,門內(nèi)是虔誠朝拜,隔斷紅塵,唯有梵音。踏進去,猶如在這塵世的紛雜里找到了一絲超脫,心也跟著平靜了下來。
_ 古佛崖
進入山門往里走很快就到了十方業(yè)林,十方業(yè)林背后是古佛崖。長20余米的古佛崖,存有宋代摩崖石刻400余尊,有臥佛、觀音像等,修筑時吸收了中華石窟藝術的精華,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思維和審美情趣。
_ 進門佛像
進門不遠處是一尊佛像,憨態(tài)可掬的笑容注視著每位進寺的信徒。進入山門往里走很快就到了十方業(yè)林,十方業(yè)林背后是古佛崖。長20余米的古佛崖,存有宋代摩崖石刻400余尊,有臥佛、觀音像等,修筑時吸收了中華石窟藝術的精華,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思維和審美情趣??粗@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石刻,每尊佛像的表情仍栩栩如生,精美的藝術與精湛的工藝巧妙結合讓人不禁贊嘆。
寺內(nèi)最吸引人的建筑莫屬羅漢堂了。羅漢堂始建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時的方丈隆法和尚在寺內(nèi)建造了五百羅漢堂,遂更名為“羅漢寺”。早前曾因歷史原因被全部摧毀,如今我們看到的是重塑的五百羅漢像,是根據(jù)重慶潮濕的氣候特點,采用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生漆脫胎工藝制作,共有20多道工序,非常復雜和考究。與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重塑的泥塑羅漢相比,新羅漢可防潮、防蟲蛀等,千年不壞。羅漢堂內(nèi)塑像以寺內(nèi)珍藏的清代《羅漢飄海圖》為藍本,融合了國內(nèi)多座寺廟的羅漢造像精粹而成,細膩精巧、神態(tài)逼真。其造型一改平排列座舊俗,在空間布局上高低伏昂,錯落有致,羅漢們或高臥林下,或濯足清流,上下左右各顯神采。堂內(nèi)經(jīng)行路徑則縱橫交貫,羅漢無時不在用他們的眼神審視著,使觀者頓生些許迷離之慨。
往里走幾步,便是大雄寶殿了,里面供奉著釋迦牟尼像,左右侍者是阿難和迦葉。這里珍藏著許多佛教藝術珍品,包括十六尊者塑像、明代西方三圣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清代黃楊木雕觀音像、1951年臨摹的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藏經(jīng)樓收藏的大藏經(jīng)、梵文、藏文經(jīng)典及古籍字畫等,多為唐、明兩代瑰寶。
_ 羅漢堂
羅漢堂始建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時的方丈隆法和尚在寺內(nèi)建造了五百羅漢堂,遂更名為『羅漢寺』。
此時,幾位僧人正撥動著手中的佛珠,嘴里念念有詞,構筑著這片精神世界。善男信女們燒香點燭、用竹竿把自己的祈福帶掛到香爐最上方,我也隨他們作揖拜佛,祈求沾染這里的一絲一毫氣息,好在煙火塵世里幸福如一。
走出山門,又回到了塵世間。
站在不遠處,久久望著羅漢寺前通往地下軌道的入口,注視著在它身后中國西部最密集的摩天大樓群,躁動與寧靜僅一墻之隔。羅漢寺正以它的不變,觀望著城市的萬變,它更像一位得道高人,位于紅塵而看破紅塵,晨鐘暮鼓、青燈古佛守護著這一方凈土,為俗世凡塵,頌梵音渺渺,成了喧囂都市中一塊供人心靈小憩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