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巧
在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離不開知識的傳遞與繼承,而知識傳承往往是通過問答的方式進行的。現(xiàn)代社會中,學校課程教育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與學生關于知識的問答交流就格外重要。在高中語文課程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提問解答主要依靠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對此就要求高中語文任課教師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科學提出問題、豐富提問方式、注重問題反饋,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教育目的。
一、科學提出問題,有效引導學生
高中語文課堂教育通常離不開任課教師問題的提出,然而,在傳統(tǒng)高中語文課堂上,部分教師只注意問題提出的過程,忽視問題的影響與后果,提問態(tài)度隨意,提問時間點不盡人意,對問題答案的把控也不夠到位,最終難以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進行錯誤思考,既浪費了時間又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可謂得不償失。因此,高中語文任課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把握恰當時機,并對問題的答案進行充分地分析解讀,把握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思維走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例如,在蘇教版語文課程《雨巷》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首先介紹《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首新詩,引導學生理解本篇詩歌的中心思想與象征意境。由于詩歌表達較為隱晦,學生可能難以快速而正確地了解詩歌主旨,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文章學習前,對學生進行科學性地引導:“文章中的丁香花有什么含義?”“詩人所期盼的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真的是戴望舒念念不忘的女孩嗎?”“詩歌以雨巷為題,那文中的雨巷有什么特點,有沒有更為深層次的內(nèi)涵?”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這樣學生即可在閱讀課文的同時,把握文章的關鍵性概念,并以此摸清文章脈絡,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在學生閱讀思考結束后,任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并對學生探討的結論進行總結歸納,最終達到正確了解文章內(nèi)涵的教育要求。
二、豐富提問方式,發(fā)散學生思維
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程的教授進度與效果幾乎完全由任課教師主導,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語文基礎知識的狀態(tài)。然而,新課程改革后,現(xiàn)代教育要求高中語文課堂教育應當是教師與學生平等溝通,師生多互動、多交流,實現(xiàn)知識雙向傳遞的教育形式。而課堂提問,往往是任課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最好平臺,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手段,因此高中語文任課教師應該適當改良課堂提問方式。新課程改革前,大部分高中語文任課教師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僅僅是單純地拋出問題,很少考慮問題提出的時間是否恰當,問題的難易度是否合理,問題能否得到合適的答案等等,從而導致課堂提問的效果不夠理想。對此,任課教師應當在傳統(tǒng)提問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優(yōu)化,豐富提問方式的多樣性,增加對提問效果的把控性,從而實現(xiàn)讓學生開拓思維,輕松學習的目的。比如,在蘇教版《林黛玉進賈府》的
學習中,任課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對學生提出一些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卻又不是特別有難度的問題,如“林黛玉為什么要來到賈府,同學們知道林黛玉之前經(jīng)歷過什么事情嗎?”“在本段《紅樓夢》節(jié)選片段中,是哪個人物首先介紹林家事件的?”“在林黛玉投奔賈府之后,賈府內(nèi)的各個人物依次登場,又有誰的登場方式最與眾不同呢?”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文章內(nèi)容的閱讀及簡單了解后,任課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適時地圍繞課程教學目標,繼續(xù)提出新的問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最后,在教育內(nèi)容學習接近尾聲時,任課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關于課文后續(xù)發(fā)展的趣味小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響應新課改的教育要求。
三、注重問題反饋,有效教育學生
作為高中語文任課教師應當明確的是,無論任課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再好再新穎,問題始終是問題,最終的目的仍然是通過問題教授學生基礎語文知識。因此,任課教師在優(yōu)化提問方式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而從中判斷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由此為學生制訂更為恰當?shù)奶釂柤敖逃椒ǎ悦庠斐梢蛉握n教師與學生溝通不良所導致的教師與學生教育學習進度不符的不良后果,最終引發(fā)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下降。對此,任課教師應當對提問后學生的反應進行歸納總結,有組織性地改變教學模式。例如,在蘇教版《鴻門宴》一課的講解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提出許多有建設性的問題,如“劉邦為什么能夠順利地從宴會上逃脫,這又說明了哪些信息?”“項羽如此輕易地對劉邦講出告密之人,他又是個怎樣性格的人呢?”“樊噲是否只是一個有勇無謀,只逞匹夫之勇的人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樊噲是否只是一個有勇無謀,只逞匹夫之勇的人呢?”的問題回答中,學生都知道答案是否,但卻無法對答案進行進一步的解釋;項羽隨意說出告密者,大部分學生可以理解項羽輕敵的特點,卻難以把握項羽為何輕敵。在此,任課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樊噲只身就敢闖入宴會是勇,與項羽交談可令對方啞口無言,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即是謀;項羽輕易說出曹無傷,可見其貴族的做派,亦可見其城府尚淺。在師生的雙向交流探討下,學生可以更深程度地了解掌握文章含義,實現(xiàn)高效率的高中語文課堂學習。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高中語文任課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對提問方式進行優(yōu)化,做到科學提問、豐富問題、雙向交流,才能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語文教育的要求,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