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芬
(河北省霸州市霸州鎮(zhèn)賈莊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0)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jù)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xiàn)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心里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恰當?shù)慕虒W契機。學校心理教育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教育活動。語文課堂教學心理教育的滲透則是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課堂學習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發(fā)展的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呢
情感與行為技能發(fā)展的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呢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
心理教育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fā)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fā)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lián)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先進的教學觀念
首先是主體性的學生觀。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nèi)部蘊藏著主動發(fā)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潛力,驅動主體發(fā)展機制,促進其成長。其次是發(fā)展性的教學目標觀?,F(xiàn)代教學著眼人的終身發(fā)展,即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實施課堂心理教育,教師還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學生的技能──通過觀察、作業(yè)分析、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興趣特長、內(nèi)心世界等;教學設計技能──運用現(xiàn)代教學思想,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學應變能力──教學過程中,對偶發(fā)事件特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積極反應,有靈活處置的能力。
我們認為,有效的心理教育應該結合學科教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準學科個性任務與學生需養(yǎng)成的心理品質間的結合點,使心理教育技術與教學技術互補。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必須構筑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基礎上。語文課堂教學滲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領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整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質量規(guī)格和水平。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多偏重知識的授受,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如今,素質教育已啟示并要求我們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教學目標是一個多元的體系,涵蓋認知、智能、情意三個領域,這為心理教育的學科滲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學第十冊《豐碑》一課時,除了應明確認知、智能目標外,教師還應從滲透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引導學生感受軍需處長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學生情感的升華,獲得求知的動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創(chuàng)設參與情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任何知識、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經(jīng)過主體內(nèi)化才能養(yǎng)成,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杜威說過,興趣是學生成長中才能的信號與象征,顯示著最初的能力。因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興趣,無疑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教學《守株待兔》時,為了讓學生明曉“不能把偶然當成必然,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課末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勸農(nóng)夫重新拿起鋤頭”的情境,學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進行行為實踐
知、情、意、行是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其中,行為實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體驗中強化對事物的認識,深化對事理的理解。比如,結合教學革命歷史題材的課文,就可以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誦讀烈士詩文,講述烈士故事,還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以震撼,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起為中華騰飛讀書的志向。
語文教學歷來崇尚“文道統(tǒng)一”,心理教育其實仍可歸之于“道”之列,這也就為它在語文課中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我認為,語文學科滲透心理教育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主要內(nèi)容。
(一)鍛煉堅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們?yōu)榱诉_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xù)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講述童第周不甘落后發(fā)憤讀書的《一定要爭氣》一課,描寫牛頓不顧嘲笑刻苦鉆研精神的《做風車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堅定意志,獲取潛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養(yǎng)活躍的思維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比如《小馬過河》中的辯證思維,《田忌賽馬》中的求異思維。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深悟文字所蘊內(nèi)涵,在具體的智力活動中漸漸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陶冶積極的情感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wěn)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tài)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中的鄉(xiāng)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蠶》中的母子情,《圓明園的毀滅》中的愛國情,都是極好的范例。
總之,心理教育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世紀之交的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fā)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fā)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