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偉
吳國源*
馬欣悅
中國園林創(chuàng)作不僅師法自然,而且寄寓歷史文化。孟兆禎院士曾言:“傳統(tǒng)園林文化性主要是通過‘問名’來表達。問名就是思度、揣摩景物的名稱,對設計者而言是構想名稱,對游覽者而言是望文生義、見景生情、求名解景。[1]”對園林創(chuàng)作及園林研究而言,問名是源于中國文化的重要解釋學路徑,其中充滿著豐富的環(huán)境美學體驗、文化藝術經驗和社會歷史意義。孟兆禎、王其亨、莊岳、劉庭風等專家學者均從園林景點名稱出發(fā),指出點景題名、象征隱喻是重要的園林創(chuàng)作方法①,即在解釋古代文化原型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在理解與解釋當中接納新的意義,深化和傳播審美意境。對于“塢”的研究而言,時間多集中于唐以前,且多從軍事、歷史、經濟角度論述“塢”及其發(fā)展,而沒有從園林角度研究“塢”以及唐以后“塢”的景觀意義②。早期“塢”具有特定的社會歷史意義,經過一系列文化與藝術的轉譯,最終成為中國園林的一類景觀空間或景觀建筑類型。本文對“塢”的問名,是基于對字源、文本、圖像和園林作品的分析考察,采用文獻學、解釋學及形態(tài)構成等研究方法, 初步把握了塢的社會文化內涵轉譯過程,并集中詮釋了它在環(huán)境、形態(tài)、空間以及文化意義上的古典園林獨特內涵。
綜合《漢語大字典》第一、二版,關于“塢”的釋義有6類:1)防守用的小堡;2)山坳;3)泛指四面高中央低的處所;4)停泊船只的港灣;5)鄉(xiāng)間小集鎮(zhèn);6)四面如屏的花木深處,或者四面擋風的建筑物[12-13](圖1)。
圖1 塢的各釋義空間結構示意(作者根據(jù)參考文獻[3-4]繪制)
這些關于“塢”的各類釋義存在著語義源流關系。從字源學看,釋義“防守用的小堡”當為其原初義?!皦]”字本身在《史記》《漢書》中未見記載。黃今言認為“塢”興起于漢武帝時期,昭、宣以后沿襲不斷,到東漢又有新的發(fā)展,由此可以初步判定“塢”字的出現(xiàn)不早于西漢時期[7]。上述釋義中,“山坳”“四面高中央低的處所”屬于與“塢”的字源語用伴生的環(huán)境特征義項,而“港灣”“鄉(xiāng)間小集鎮(zhèn)”屬于類似地理空間特征與社會空間氛圍的引申義,至“四面如屏的花木深處,或者四面擋風的建筑物”等釋義,則已經具有了園林空間和園林意象的意義。
上述“塢”的字源學語境已經表明了其社會歷史意義。塢起源于軍事防御建筑,原為一個集軍事、經濟、生產于一體的自衛(wèi)單元?!皦]”字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的居延漢簡。王旭送考證得出,“塢”實體的出現(xiàn)時間至遲是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6]。秦漢動亂時代,作為社會基層行政組織及人民基本生產生活單位的“鄉(xiāng)、亭、里”常遭兵燹,城內百姓便在鄉(xiāng)里大族的率領下逃往山林陂澤,聚眾憑險自衛(wèi),從而形成“塢”“塢堡”。永嘉亂后,北方出現(xiàn)十六國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一些州郡的治邑,都是在塢堡舊址上草草建立的,如華州。隨著塢的不斷演進,主要功能也由武裝自衛(wèi)變?yōu)槿粘Ia,并產生了新的社會基層組織——村。中國的地方行政組織從秦漢時代的鄉(xiāng)亭里,經過動亂年代的自立組織塢、塢壁,又回歸到國家建制單位的村[10]。
綜上不難歸納出早期“塢”的空間特征及其歷史意義,具體如下。
1)塢的環(huán)境關系。塢是為逃避戰(zhàn)亂而建,大多選址于遠離城邑的山林川澤地帶。涉及具體的相地層面,塢的設立地點通常選擇在地勢高險、高差變化劇烈而極端的地方。
2)塢的形態(tài)要素。塢除了本身選址于高險之處外,通常還具有利用自然條件筑造人工壁壘形成聚落空間的防衛(wèi)性邊界,通常是以高墻邊界圍合加以植物或地形屏障,以加強其防御庇護能力。塢的內部聚集大量長時間生活于塢堡內部的人群。其內部及附近通常具備可滿足長時間生活的物質條件,這些物質條件均來自于其典型的空間要素,如田、井、宅、院等[14],體現(xiàn)了其較強的自足性與自適性。
3)塢的歷史社會空間意義。社會空間功能是這一時期“塢”的首要意義,其主旨在于防御、守衛(wèi)、尋求庇護和保證安全。作為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聚居空間,其內部的秩序和運作由宗族、血緣等維系。出于社會空間功能的需要,“塢”不論是在擇址時對山形水勢的勘定、圍合邊界的營造,還是對內部生活要素的設置,都蘊含了早期樸實、實用的營建思想。
唐宋時期“塢”從原初以安全、庇護、防御、聚居為主的具有強烈約束力的社會空間,逐漸走向了以風景欣賞、暢情抒懷、追求隱逸、寄托心志為主的文化空間。相應,“塢”的環(huán)境關系、形態(tài)要素也發(fā)生了改變,這方面特征在唐宋詩文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唐王維、李商隱,南宋范成大、陸游,明末清初徐枋均于詩文中描寫了不同“塢”的景色。此外,蘇州和揚州的桃花塢更是見于諸多方志、詩文當中(表1)。
王維詩中描寫了2處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園林景點。辛夷塢與蓮花塢作為園林景點之“塢”,較早出現(xiàn)在正式的園林景點命名中。詩中可以明顯看出“塢”所處的位置位于高地以及水邊,并且有著“無人”的靜寂氛圍,凸顯了整體氛圍的清幽和禪意,初步反映出“塢”的風景價值和美學價值已經開始被發(fā)現(xiàn)。
唐宋時期,蘇州桃花河西北遍植桃樹,稱桃花塢。北宋太師章楶曾在此營造桃花塢別墅,廣植桃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在此構筑“桃花庵”后,更使桃花塢名聞遐邇。此外,《揚州畫舫錄》對揚州“桃花塢”的描寫頗詳。這2處桃花塢的特色均為遍植桃樹,以桃花為標志性景物,以典型景觀資源為“塢”命名。
表1 唐宋以來詩歌中對于“塢”的描寫
北宋梓州著名畫家、詩人文與可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塢”的詩句(表2)。其詩中分別描寫了不同的“塢”之景色,有“松塢”“花塢”“竹塢”“郿塢”“盤云塢”(即石塢)等不同類型。其中“高林”“障”“曲”“上”“盤盤”描繪了“塢”之高遠的地形特點;“陰森”“引”“深”表明“塢”之氛圍還是以內向、幽閉、寂靜為主。由以上對于“塢”的描寫可以看出,“塢”此時寄托了文人追求隱逸、絕塵、脫俗的文化心理,“塢”的社會空間價值被淡化,文化空間價值被大大提升。除此之外,南宋張栻還描寫了自己的園林“梅塢”,以“萬株”點明梅塢的植物景觀特征,以“溪”“坂”“坡”“嶺”描述梅塢的地貌景觀特征。
唐宋詩詞中“塢”的空間意向及內涵亦延伸到明清詩文的表述中。徐枋在《吳中最勝十二圖》的竺塢題記中不僅描寫了此地客觀存在的“峰”“岫”“岡”“嶺”“溪澗”“石”等地貌特色,更用“迥然絕塵”“若與世隔”強調了塢中氛圍的幽靜與蔽塞,是個讓人內心平靜、潛心治學的好去處。
明清古典小說中也有以“塢”命名的建筑。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有“暖香塢”,是大觀園里的一座建筑,乃惜春住所[22]。清代鄒弢著《海上塵天影》中亦有“梅雪塢”建筑[23]。小說創(chuàng)作往往源于生活,可見清代園林建筑以“塢”命名已較為普遍。
較早如北宋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圖2)中含有園林景點“辛夷塢”,其后明清繪畫以“塢”名的有《松岡竹塢圖》(圖3)、《仙人村塢圖》(圖4)、《白云秋塢圖》(圖5)和《竹塢幽居圖》(圖6);包含“塢”的典型作品有《吳山十二景》(圖7)之竺塢等。繪畫比詩文更加直接地展示了“塢”雙層圍合空間的結構模式,舉例分析如下。
由圖8~10歸納分析得出,傳統(tǒng)繪畫中以“塢”命名的景點基本格局如下:園林建筑位于場所中心,所處地勢相對低洼;臨近建筑有較為密集的屏障式植物圍合,形成第一重邊界;重崗復嶺環(huán)繞在建筑和植物屏障外圍,形成第二重邊界。建筑、植物屏障、山嶺屏障等空間要素由內至外依次排開,形成了“塢”的空間格局范式。
表2 文與可詩中對于“塢”的描寫
圖2 (北宋)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局部——辛夷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圖3 (明)文伯仁《松岡竹塢圖》(引自《故宮書畫圖錄》)
圖4 (明)楊文驄《仙人村塢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圖5 (清)錢維城《白云秋塢圖》(門德?lián)P2014秋季拍賣會拍品)
從環(huán)境關系角度來說,此時“塢”的選址不再側重于遠離城市以便于躲藏,而是選擇與周圍風景有機結合的幽靜之地。從形態(tài)要素層面來看,中心建筑已被簡約化,數(shù)量減少,功能不再如之前復雜。“塢”的內部要素由長期、復雜的物質空間生活要素轉變?yōu)榛尽⒑喖s的物質空間生活要素。而其邊界也由早期人造的高墻壁壘變?yōu)榄h(huán)繞的植被和山石,即由社會防守性邊界轉化為自然要素的文化隱秘性邊界。形成宅院居中、植物環(huán)繞、岡嶺相連的雙重邊界模式。從空間意義上來看,居“塢”之人已經由被動聚居轉為主動隱居,滿足物質生活和適應空間環(huán)境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超越了早期“塢”單純生存層面的空間需要,此時建筑的主要功能不再是防御、防衛(wèi)、求安全,而是為了隱居,以追求心理上的隱逸和脫俗。
經過唐宋明清文學藝術的不斷轉譯,“塢”的環(huán)境關系、形態(tài)要素以及空間意向已經完成藝術重構,為古典園林創(chuàng)作所需的空間意向及形式要素奠定了基礎。“塢”的這種由真山真水加以人工點綴形成的空間模式,被整體引入縮移模擬自然的古典園林中,形態(tài)要素變得精致而靈活,文化內涵亦在隱逸的基礎上不斷演進。古典園林中以“塢”為名的景觀類型或景觀建筑如表3所示。
1)拙政園繁香塢與湘筠塢。
拙政園中“塢”開始有意識地、較為集中地進入園林營造的視野。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拙政園三十一景冊》中均描寫了“繁香塢”及“湘筠塢”的景色[24-25]。
從圖11中可以明顯看出,繁香塢草堂建筑居中,四周植物環(huán)繞形成第一層圍合,外圍通過地形進行第二層圍合,依舊保留有“塢”的典型模式,但也因地制宜,進行了如下調整。(1)受到用地范圍的限制,景點整體尺度較山水畫中之“塢”尺度有所縮小。(2)所栽植物均為灌木或小喬木,并無大喬木?!秷@冶》講到“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喬木數(shù)株,僅就中庭一二。筑垣須廣,空地多存”[26],表明堂前應當具有高敞的地勢和開闊的視野。此處用地面積有限,植物距離建筑較近,若種植高大喬木,必然導致堂前氛圍閉塞壓抑,因此造園匠師巧妙選擇廣種百花,保留圍合的姿態(tài)而不致遮擋視野。(3)豎向相對較為平緩,適應造園總體地勢格局。平面上保留明顯的雙重圍合特征,但豎向高差不至過于突兀。
圖6 (清)王翚《竹塢幽居圖》(嘉德2014春拍“大觀——中國 書畫珍品之夜”專場拍賣會拍品)
圖7 (清)徐枋《吳山十二景》之竺塢(引自《故宮書畫圖錄》)
圖8 《吳山十二景》中“塢”的景觀結構分析圖③(作者繪)
圖9 《白云秋塢圖》中“塢”的景觀結構分析圖(作者繪)
圖10 《竹塢幽居圖》中“塢”的景觀結構分析圖(作者繪)
《湘筠塢》詩云:“種竹繞平岡,岡回竹成塢。[25]” 圖12中亦可以明顯看出建筑、竹林和地形的3層結構層次以及雙重圍合關系。而湘妃竹作為此處栽植的代表性植物,長成后可高達5~10m,能夠形成完全嚴密圍合的植物邊界,營造出與“繁香塢”不同的私密和幽靜的整體氛圍。
2)拙政園紫藤塢與云塢。
王心一《歸田園居記》載:“紫藤塢,可捫石而登也。[24]”“捫石而登”表現(xiàn)出登臨之難,凸顯此處地形之高聳,似乎又看到了“塢”本身防御和保護的原初意義。
拙政園西部張履謙補園的湖石假山上刻有“云塢”二字,以“云”(古人常用“云”代指石頭)與塢搭配,意在說明石為云根,營造假山似云聚之塢的空靈意象。
3)拙政園海棠春塢。
拙政園內以“塢”為名之景點還有“枇杷塢”“海棠春塢”小院。以海棠春塢小院為例(圖13),從總體環(huán)境來看,海棠春塢小院位于整個園子最東側,且園內水面的“水尾”終結于此處的建筑北側,取地遠人稀之意。小院南面以一堵實墻作為與玲瓏館東院的劃分界限;東側為高聳的園外墻,西側以山石遮蔽,整個小院呈現(xiàn)出極其內向的氛圍。從空間結構來看,建筑東西兩側于留夾之地,利用“半間”手法,點綴花木,與南側小院以及北側水尾綠地一起圍合書房建筑于其中。整體格局脫胎于“塢”的雙層圍合結構。而此處作為讀書小院,以“塢”命名,恰好符合其清幽雅靜的氛圍。蘇州方言中形容雖地方狹小然清凈不受外擾之地為“塢逸”,更能證明其追求的幽靜意味。
圖11 繁香塢(引自《拙政園三十一景圖》)
圖12 湘筠塢(引自《拙政園三十一景圖》)
圖13 海棠春塢庭院及周邊環(huán)境平面示意(作者根據(jù)《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總平面圖改繪)
圖14 故宮養(yǎng)心殿及周邊環(huán)境平面示意(作者根據(jù)www.pinterest.com資料改繪)
《王氏拙政園記》最后提到“凡為堂一,樓一,為亭六,軒、檻、池、臺、塢,澗之屬二十有三,總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園?!逼渲小皦]”作為園林特征詞匯,不僅僅運用于單純的景色描寫之中。“堂”“樓”“亭”“軒”“檻”“池”“臺”“澗”之類均可視為造園四要素中的某一類,其中“池”“臺”“澗”均象征園林地形營建手法,“塢”一字與之并列,已經超越了前人單純對于地形地勢的客觀描寫。拙政園開始將“塢”作為園林地形營建的一種范例納入造園家和園林欣賞者的視野并反復實踐于園中,亦于園記中將“塢”單獨提出作為地形處理手法范式,可以推斷在造園時,園林理“塢”的手法已經相當成熟?!皦]”由曾經對山野、拙樸的地形特征概括,徹底變成了一種經過經營、有意為之的園林局部設計模式。
4)乾隆梅塢。
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在故宮養(yǎng)心殿西側添建西耳殿,并于養(yǎng)心殿西山墻辟門可通室內,于門額親筆寫“梅塢”,設梅紋窗罩。由圖14可見梅塢屬于后添建筑,位于前殿一角。窗外可看到幾株樹木,頗有園林意趣,5株喬木以環(huán)繞姿態(tài)圍合梅塢,有意模擬傳統(tǒng)塢的植物屏障。窗前樹下堆疊假山,似乎在模擬傳統(tǒng)“塢”的岡巒回環(huán)的姿態(tài)。建筑本身亦被4座建筑圍合其中,整體空間形式來源于“塢”的傳統(tǒng)結構。西側開窗望向庭院,以便欣賞梅花。乾隆在御制詩中表達了其愿在此忘卻心機,意比林椿、林逋的志趣。表明“梅塢”是其在深宮之內,百務纏身之時追求閑適與恬淡之所?!秷@冶》曰:“插柳沿堤,栽梅繞屋”[26],繞著屋子種植梅花,能夠使屋內人有置身園中的感覺。乾隆于此栽梅植松,于紫禁城中營造難得的山野氣息,而整體的形態(tài)要素亦符合傳統(tǒng)“塢”的形態(tài),小屋以“塢”名,從景觀格局到整體意境,均十分契合。
園林建筑以“塢”名,主要取“塢”之幽靜、絕塵之意向。建筑本身位于滿眼珠玉的皇家園林內部,但是其所追求的境界卻與外界環(huán)境大相徑庭,以“塢”名,取其文化深意,比以往單純模擬“塢”的自然特征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此外,皇家園林中以“塢”名的還有圓明園桃花塢(后改名武陵春色),以桃林-山巒構成圍合結構,形成世外桃源般幽靜、安逸的氣氛。又如北海靜心齋焙茶塢,位于園中地勢最低的邊界處,以山石作屏圍合,凸顯茶室環(huán)境的清幽。
古典園林中的“塢”在總體環(huán)境中通常位于邊角和低洼處。受到造園地址及區(qū)位的局限,已經不再拘泥于真山真水的險峻孤絕,形態(tài)也變得更為自由,形態(tài)要素上依舊保持了植物和地形的雙重圍合關系。而作為園林景點的一部分,“塢”的建筑使用功能更為單一,多為飲茶、讀書、賞景之類,使其內部要素更加簡約。其空間意義亦超越了詩文繪畫中的隱逸、避世,升華為對幽靜與安逸的追求。
塢始于秦漢時期,是一種典型的軍事建筑。選址往往遠離城市,以自然結合人造的硬性邊界如高墻圍合,用以實現(xiàn)軍事防御。擁有較為復雜的內部建筑結構和空間要素以滿足生產生活,隨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對包涵特殊地形的風景資源的概括描述,并點綴以人工化建筑,再以軟性植物邊界圍合形成幽靜氛圍,以供讀書、隱逸之用。最后被引入位于城市當中的園林地形營建和空間處理手法之中,無拘地形,無拘建筑形制,但是其雙層圍合結構模式卻一脈相承,在整個園林空間中營造了最為清幽絕塵的氛圍。
在當今的園林建設中,“塢”依然被當作寶貴的造園范式和文化財富使用,典型如蘇州留園新建茶室“小桃塢”,取古典園林“桃花塢”意向,以“塢”名茶室。其建筑墻面較傳統(tǒng)白墻做法不同,下部以山石堆壘而成,以高度抽象的方式模擬傳統(tǒng)“塢”峰巒圍合的第二層邊界結構,使茶室建筑在人工味較濃的庭院中生出野趣,相較于梅塢的依墻疊石模擬岡巒之勢更加概括和凝練。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主持建設的“三好塢”園林小景,將原本堆放建筑垃圾的凹地進行園林化建設,地勢上契合傳統(tǒng)“塢”的典型特征。在三好塢中的湖心島邊緣栽竹形成屏障,構成“塢”的典型圍合結構,為學子提供了一處幽靜安逸的讀書、交流場所,繼承了“塢”的典型空間氛圍。深圳大學“石頭塢”廣場以地形、植物、城堡建筑圍合廣場,繼承了“塢”的典型格局。這些景點類型雖不相同,但無不在“塢”的地形處理、空間營造或文化內涵方面有所繼承和發(fā)揚。
注釋:
① 涉及中國園林問名及園林解釋學的相關論文有:孟兆禎《借景淺論》[2]《從來多古意 可以賦新詩——中國風景園林設計理法》[3];莊岳《數(shù)典寧須述古則,行時偶以志今游——中國古代園林創(chuàng)作的解釋學傳統(tǒng)》[4]等。周冉、劉庭風的《品簃》[5]則是對具體某一類型園林建筑的問名與解釋學的研究。
② 其中王旭送《晉唐時期高昌塢的變遷》[6]、黃今言《漢代西北邊塞的“塢”》分析了邊塞塢的起源[7];黎虎《漢魏晉北朝中原大宅、塢堡與客家民居》[8]、趙克堯《論魏晉南北朝的塢壁》[9]、韓昇《魏晉隋唐的塢壁和村》分析了魏晉及以后塢的發(fā)展演變[10];范兆飛、張明明《十六國北魏時期的塢壁經濟》從經濟角度論證塢壁作為基層組織時的典型特征[11]。
③ 分析圖中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建筑、植物屏障和山嶺屏障3個部分。其建筑居中,植物-山岡的雙層圍合關系在繪畫中表現(xiàn)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