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事交往應該多正式?按時完工有多重要?做出決定前一般需要聽取多少人的意見?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會讓瑞士公司的新員工大吃一驚,職場規(guī)矩和文化禮節(jié)往往令人捉摸不透。
瑪格麗特·奧蒂格·戴維森(Margaret Oertig-Davidson)永遠不會忘記她在瑞士的首次“失禮之舉”。
“我當時參加一個聚會,但很遺憾遲到了,我自認為這很正常。但是主辦人非常清楚地表達了他們的失望?!?/p>
瓦萊里婭·哈萊(Valeria Harlay)親吻一個剛認識的人的臉頰時,在瑞士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文化沖突,在阿根廷國內,吻臉頰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爱敃r對方吃驚地退后一步,然后握著我的手向我問好?!?/p>
最近一項對瑞士的外籍人士的調查(英)外部鏈接顯示,不到三分之一的外國人對瑞士文化感到很親切,就“融入的難易程度”而言,瑞士在68個受調國家中排名第65位——比前一年下降了4位。有很多人都指出在瑞士交朋友不易。職場也可能是緊張關系或尷尬遭遇的來源,一旦被誤解,會讓人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工作將毫無成效。
不過,職場外就不用在意那么多禮數(shù)了,尤其是在見到年齡相仿的同事時或見到職場內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時。哈萊發(fā)現(xiàn)瑞士法語區(qū)的女性在見面問候時往往會吻臉頰三次,而非相互握手。但具體采用何種問候方式,取決于個人。
對奧蒂格來說,瑞士和她的祖國蘇格蘭最顯著的文化差異在于名字的叫法。
“對我來說,直接用名字稱呼對方似乎非常有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但是當她和瑞士客戶一起工作時,她很快意識到,為了保險起見,要用姓氏而不是名字來稱呼對方,此外,還要用德語中的“您”代替“你”(或者用法語中的“您”代替“你”)。
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隨意地用名字和非正式頭銜稱呼他人,在35歲以下的人群中特別常見。但她發(fā)現(xiàn),人們在電子郵件和信件中仍然使用一些傳統(tǒng)可靠的稱呼方式。
這方面的禮節(jié)還不止于此。許多外籍人士覺得在郵件末尾附上“此致問好”和個人簽名很麻煩,但是一位讀者說,她很早就知道在瑞士職場中,你不能在回復郵件中僅僅寫上“謝謝!”或“沒問題!”。
使用短消息App和其他應用程序使人際交往變得更加非正式,但這使口頭問候方式不斷演變,新的問候語能表現(xiàn)出更加高度的尊重,這種現(xiàn)象在英語交際者當中并不常見??偟膩碚f,隨著技術的廣泛應用,禮儀規(guī)則變得越來越模糊。
奧蒂格的建議是:在決定交流的正式和非正式程度時,讓瑞士人帶頭做主。
奧蒂格認為,瑞士人在履約時效方面十分務實?!八麄冊谧龀龀兄Z之前會認真評估自己是否能達到預期。相比之下,美國人則認為這是一種‘不求上進的態(tài)度?!?/p>
但是對許多瑞士人來說,無法及時履約是一項重大過錯。
“你相當于失去了信譽,”奧蒂格說,“在別的一些國家,人們常常會先設定高期望值,然后在無法實現(xiàn)預期效果時,就說遇到了問題或其他妨礙因素。有雄心壯志固然重要,在瑞士決不能這樣處理事情。”
哈萊認為,在瑞士任何決策都會被仔細研究,并咨詢專業(yè)人士,以確保公司不會冒險或遺漏任何工作要點。她解釋道:“人們希望所有事情做得面面俱到,但這需要時間。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