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鄧苑如
[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章以《秋天的懷念》教學為例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關鍵詞句,挖掘文本獨抒機杼的寫作手法,把握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文本解讀;《秋天的懷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3-0006-02
一、文本解讀的偏差問題
貫穿語文教學的兩個關鍵點,無非是“怎么教”和“教什么”,也就是形式和內(nèi)容兩方面。我們謀求散文教學的改善,當務之急是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首先,我們需要考慮散文“應該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實際最好教什么”。在模式化的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既忽視作者,又愚化學生,把作品豐富的意蘊窄化、簡化、概念化、抽象化,將作者的情感撇開,搞單純的語言積累、閱讀分析,在斷章取義中把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在枯燥的字詞句的訓練中得到的是用詞的妙處、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的應試性信息。有些教師甚至直接脫離文本,“另起爐灶”地講課,喧賓奪主,完全不從文本的語言特點出發(fā),在文本解讀的路上“越走越遠”。
二、回歸文本語言,審視散文教學的關鍵
散文被稱為“雜文”,具有“題材廣泛”“寫作自由”“個性張揚”等特點。散文關注的是作者真實的自我感受。與此同時,散文還具有特定的文體特征。散文之所以難教就是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篇文章當中都隱藏著一條或多條的情感線索,而這情感線索貫穿著全文看似零散的文段;每一篇散文都表達出作者的真實感受,而作者的真實感受其實就是整篇文章的“精神支撐”。閱讀散文,最忌浮光掠影。引導學生欣賞散文語言表達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途徑。其實,散文中看似“平淡”的語言通常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皟?yōu)秀的散文作家能夠準確地捕捉語言中微妙的情感和感知,能夠用語言傳達豐富細膩的人生體驗,盡管有時乍一看似乎很常見?!?/p>
自然而然,散文教學也應該“因材施教”,把握好每一篇文章的“個性”。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抓住“個性”進行教學才能使散文教學不單一化和模式化。然而,無論教授哪一篇文章,其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從文本語言來體會文章主旨思想。通過對語言的品味來體會作者的個性化感受,這是散文教學的關鍵。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散文語言,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揣摩和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及生動。通過把握散文的語言,深入摸索作者想在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思想,從而和文本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三、立足文本,重讀經(jīng)典
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遵循“一課一得”的原則,著眼于文本語言,厘清教學思路,完成教學。鑒于此,筆者以《秋天的懷念》為例,在聚焦文本語言,抓住關鍵詞句,把握線索,了解全文寫作脈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以期實現(xiàn)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面悟情的目的。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本文是史鐵生為懷念母親寫的一篇敘事性散文。文章用“看花”這一代表性事件作線索,串起全文,敘事抒情。在這一篇文章中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交錯出現(xiàn),作家通過這種特別的手法來表達對母親的愧疚與懷念。本課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抓住線索,品讀對比,厘清文脈,體會作者的愧疚之情。
七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初步掌握文章大意,把握母親對于史鐵生的愛。但他們不一定能把握文章的線索、獨特的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愧疚之情。所以,本課教學的側重點在于:通過細讀文本和抓住線索,把握本文對比手法的獨特運用,厘清文脈,體會作者的愧疚之情。
1.教學目標
通過對新課標、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筆者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夠抓住“看花”這一代表性事件,品味三次看花的獨特意義。
目標二: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獨特運用,梳理文章脈絡,體會作者的愧疚之情。
其中,目標一為本堂課教學的重點,目標二為本堂課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過程
新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激勵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根據(jù)教材、學情及對課文的理解,為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筆者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三大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細讀文本,抓住“看花”線索。
環(huán)節(jié)二:合作探究,品讀“對比”手法。
環(huán)節(jié)三:厘清文脈,體會“愧疚”之情。
第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重點。筆者引導學生抓住“看花”這一線索,通過分角色朗讀和列表格的方式,品讀關鍵詞句,如“暴怒無常”“撲”“抓住”等,進而品味三次看花的獨特意義;通過“三次看花,能否刪除其一”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進而理解這三次看花對于作者來講都是缺一不可的,都代表著當時其獨特的情感狀態(tài)。
第二、三環(huán)節(jié),是本次教學的重難點。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文章獨特的寫作手法來尋找作者獨特的情感脈絡,通過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細讀文本,找出文章的四處對比,尤其是找出描寫表達作者愧疚之情的段落(第2、4、5、6自然段),分析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繪出圖表,梳理文章脈絡,了解作家如何以對比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愧疚及懷念。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 在布置作業(yè)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將課內(nèi)和課外有機整合,深化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①課內(nèi)回顧:摘抄文中最感動你的細節(jié),寫出感受。②課外閱讀:品讀史鐵生《合歡樹》《活著的事》《我與地壇》《命若琴弦》《病隙碎筆》《我二十一歲那年》等作品,在讀書會與同學分享。這樣,學生在拓寬視野的同時,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
立足文本語言,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從面悟情,在對比中體會愧疚與懷念,是本次教學的特色。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可以挖掘的點很多,可以從母親對兒子的情感及兒子對母親的態(tài)度這一線索入手,也可以從三次看花的不同狀態(tài)入手。筆者從史鐵生復雜情感的變化波動入手,在遵循散文體現(xiàn)的是作者的情感,強調(diào)的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肚锾斓膽涯睢冯y道懷念的是秋天嗎?史鐵生年紀輕輕卻雙腿癱瘓,等到母親去世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病痛期間對母親的態(tài)度過于激烈。史鐵生不是不愛他的母親,而是正處于病痛期間的他錯過了母親對他的這份愛。他愧疚于自己并沒有發(fā)現(xiàn)母親的病痛,沒有讓母親看到自己堅強起來,沒有讓母親最后一段日子過得釋懷,而母親在臨終前還惦記著孩子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好好兒活”?!肚锾斓膽涯睢敷w現(xiàn)了史鐵生對母親最大的情感感受,那就是愧疚。
史鐵生并沒有非常直白地告訴讀者這種愧疚之情,全文不見“愧疚”一詞,卻滿是愧疚,正是因為對比手法的運用。文中其他三個對比是較為容易發(fā)現(xiàn)的,最后一個對比雖然比較隱蔽,但卻貫穿全文情感的發(fā)展。文章第2、4、5、6自然段描寫的是現(xiàn)在的“我”的心情感受,例如第2自然段寫道:“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jīng)到了那步田地?!睆摹皡s”字可以感受得到史鐵生在責怪自己當時沒有發(fā)現(xiàn)母親的病情。第4自然段中寫道:“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边@里一句話單獨成段,就是為了強調(diào)這一句話包含的情感。“再”是永遠,“再也沒有回來”是永別。作者絲毫沒有想到母親的這一去竟是訣別。剩下的自然段是描寫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寫的是過去的“我”的狀態(tài)。很多時候,我們的關注點就只是停留在了過去發(fā)生的事件上,而忽略了第2、4、5、6自然段描寫的是現(xiàn)在的“我”的心情感受。通過仔細分析交錯出現(xiàn)的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便可以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遺憾和強烈的愧疚之情。
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要對文本進行充分的解讀。首先,要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的用意。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精準地進行文本解讀,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其次,就是要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在品味和研讀文本的時候,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nèi),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最后,要與學生進行對話。與學生進行對話要求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解讀代替學生的解讀,不應該以自己的情感取代學生的情感。只有看清文本獨特的篇章結構、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語言特質(zhì),并通過分析作者獨抒機杼的寫作手法體會到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語文教學才能真正達到“語用”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于建,魏文靜.二元對立與文本的開放性[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79-82.
[2]? 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