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琪, 路成文
(華中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牡丹,是我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一,也是中國園林中獨具特色的花卉之一。牡丹色澤艷麗、雍容華貴,艷壓群芳,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庭院珍品,不僅在皇家宮殿和園林中大量種植,甚至在一些私家園林或是民間百姓家的院落中,牡丹都作為十分常見的植物景觀呈現在世人面前。牡丹最初生長在山野之中,不受重視,并且唐以前關于牡丹的文字記載極少,最初以藥用見于《本草經》。歐陽修牡丹釋名云:“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于花中不為高第,大抵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1]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牡丹仍主要被作為藥用,但這一時期,牡丹的觀賞價值也首次被發(fā)現,并且出現在繪畫作品中。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即畫有牡丹。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這一時期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園林中已經開始引種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了觀賞的場面。至唐代,牡丹真正以觀賞花卉形式進入人們視野,并且由于武則天的喜愛和重視,牡丹由默默無聞的山野之花而搖身一變?yōu)閲煜阒ㄍ?。舒元輿《牡丹賦·并序》云:“天后之鄉(xiāng)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浸盛。”[2]773花開時節(jié),舉國上下一同游賞牡丹,早晚不歇。
宋代士大夫文人賞玩牡丹活動更加頻繁。北宋時期,西京洛陽成為牡丹的栽培中心。每當牡丹盛開之時,洛陽人賞花、貢花、品花、戴花、插花、唱花、詠花等活動極盛。這一時期,很多士大夫文人來到洛陽做官或居住,他們或給宮廷進貢牡丹以取悅君主,或種植牡丹以修身養(yǎng)性,或關注賞花習俗而撰寫花譜,他們的活動使得北宋牡丹的賞玩風氣大大超越了唐代。邵雍《洛陽春吟》:“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fā),滿城方始樂無涯?!盵3]卷十九正是宋代洛陽人狂愛牡丹的真實寫照。但北宋末期至南宋初,由于戰(zhàn)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牡丹賞玩之風也大不如前。并且,隨著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北宋洛陽的賞牡丹風氣也開始在南國蔓延,南方的天彭(今四川彭州)、江蘇、浙江、杭州等地區(qū)牡丹藝植和賞玩風氣興盛,并出現了一批牡丹藝植大戶。但靖康之恥始終是南宋士人心頭的陰影,因而賞玩牡丹的心態(tài)也較北宋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反映到他們的詩詞中,即南宋牡丹詩詞帶有更加強烈而深刻的感情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洪適(1117-1184年),字景伯,自號“盤洲老人”,鄱陽人,生活在宋金對峙時期,一生仕途坎坷,經歷復雜。其出仕不久即受父親牽連,平反起用后又多次被罷黜。其一生經歷都被寫入詩詞中,《全宋詩》中載洪適詩歌796首,文淵閣四庫全書中收錄洪適詩655首,樂章詞曲等128首。其中詠及牡丹的詩詞有近20首,牡丹(或洛花)在洪適的詩詞中出現的次數雖不及梅花,但同樣具有豐富的內涵:首先,洪適由于受到南宋牡丹賞玩風氣的影響,以牡丹作為與同僚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提攜的交往工具,酬謝贈花,共同賞玩;其次,與大多數南宋士大夫一樣,洪適賦予牡丹“故國”的象征意蘊,借牡丹追憶故國,抒寫恢復之志;再者,洪適晚年退居后修筑園林親自種植牡丹并吟詠,牡丹不僅寄托了洪適對兄弟的深切思念,亦流露出其對時間易逝、年華不再的苦悶和有志難伸的無奈。
北宋時期,除西京洛陽外,江南地區(qū)也出現了牡丹。歐陽修的好友梅堯臣《牡丹詩》即稱:“洛陽牡丹名品多,自謂天下無人過。及來江南花亦好,絳紫千紅如舞娥。”[4]80宋室南渡以后,隨著西京洛陽牡丹的中心地位下降,江南和兩浙地區(qū)的牡丹栽培和玩賞風氣開始興盛。南宋周弼《牡丹》云:“江南牡丹凡有幾,德安打頭歙為二。金陵舊物間有之,池陽吳郡皆居次。地近京畿種偏好,鄂城栽接不草草。舂土篩泥繞畫欄,石甃方壇凈如掃……”[5]527從中得知,牡丹的產地有德安、歙縣、金陵、池陽、鄂城等,牡丹種植已經遍及大江南北。
隨著牡丹種植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南宋士大夫開始加入到牡丹賞玩的行列中,以牡丹作為彼此交游聯系的紐帶,飲酒賦詩,歌詠牡丹。洪適所創(chuàng)牡丹詩詞中也有一些屬于此類作品,如“安排釀具多炊黍,畢擬襟期共賞花”[6]23467“群葩俱退舍,勝日便開尊”[6]23469“已欣勝日臨千騎,漫折香霞佐一尊”[6]23482。紹興初,洪適知臺州時與郡守曾惇交往密切,曾以千葉牡丹贈送曾惇:
輕紅淡白。蓬閬神仙謫。魏紫姚黃夸異色。到得海邊初識。玉闌不語如顰。虛教春盡三分。卻問檀心誰向,多情更屬東君。[7]950
曾守,即曾惇,生卒年不詳,字谹父,南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二年(1142)知黃州,因獻詩及壽詞諂諛秦檜,紹興十四年(1144)升至臺州郡守。[8]1697臺州位于浙江東南一隅,因天臺山而得名,在唐以前“頗號僻左”,宋室南渡以后,隨著南宋朝定都臨安,臺州一躍而成為“內郡”、“輔郡”,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此時大批士大夫文人、公主駙馬、朝廷重臣等紛紛南下,寄寓臺州,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僑寓》載,名門貴族寓居臺州的有呂頤浩、綦崇禮、韓昭、、咸大亨、范宗尹、秦魯國大長公主及其子錢忱和其孫錢端禮、曹勛、王之望、賀允中、謝克家及其子謝伋、李擢及其子李益謙和李益能、蔡挺之子蔡向等。[9]卷三十四這些名公貴卿聚集在臺州這個太平安樂之地舉辦各種宴飲集會,充滿了士大夫文人的雅趣,而曾惇知臺州太守期間尤其突出。謝伋《曾使君新詞序》稱:“臨海使君南豐曾侯惇,字谹父,以故相孫習知臺閣,工為文辭,年踰二十,當全盛時,官中都,諸公貴人一口稱薦。王邸戚里,名勝豪俠,莫不愿交。而谹父亦善與人交,笑言靃靡,各適其意,名聲一日滿京師。”[10]卷十七在臺守曾惇的積極引領倡導下,士大夫文人之間徜徉山水,賞花游樂,詩詞唱和,樂此不疲。
紹興十三年(1143)九月,洪適因父親數次忤逆秦檜而被貶饒州以后,亦受累出任臺州通判,于次年到任?!肚迤綐贰ひ郧~牡丹送曾守》一詞即為洪適任臺州通判期間所作。南宋時期臺州牡丹以天臺為最,“牡丹多種,歐陽公《花品序》云:‘南出越州,吳越錢氏喜栽植,其盛若菜畦?!裉炫_最著?!盵9]卷三十六而千葉牡丹又是牡丹中的佳品。洪適至天臺山有幸遇千葉牡丹,遂而以牡丹花送曾守。詞的上片說“輕紅淡白”的千葉牡丹都是被東海仙山閬苑的神仙貶謫來到人間。人們經??滟潯拔鹤稀?、“姚黃”牡丹有奇異之美,而作者也是來到海邊(即臺州)才有幸第一次見到這千葉牡丹。詞的下片則說牡丹花在玉欄前一言不發(fā),仿佛面帶愁容,讓十分春色頓時減了三分。詞末言“卻問檀心誰向,多情更屬東君”,“檀心”為淺紅色的花心,“東君”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日神,亦或司春之神。作者說牡丹這多情的花兒綻放,是為那司春之神,而這司春之神便是指曾守。洪適賦予曾守以神的地位,將這飽含深情的牡丹花相送,既是為表達自己贈花的一片真情,希望曾惇能愛惜這牡丹,實際上也暗寓了洪適冀曾守的提拔之意。
洪適年少得意,26歲時與弟同中博學宏詞科,召為秘書省正字,但不久便出知臺州。政治上的失利使洪適意識到“人在天淵間,以百年為須臾,況宦游無常,席甫煖而趣代”[11]307,因此參與到曾惇等組織的文人雅集中,且以寓意吉祥的牡丹贈予曾惇,希望通過交游唱和來拉近彼此的關系,以此獲得在臺州生存和發(fā)展的更廣闊的空間。據統(tǒng)計,知臺州期間,洪適與曾惇的唱和詞多達13首,而唱和詩亦有《次韻曾谹父探梅未開》《行縣道中寄曾谹父》《招曾谹父待雪》《蔡瞻明寺丞以詩遠行縣詩卷,次韻謝之,道中寄曾谹父》《至寧??h有懷曾守》等數首。其中多是歌頌曾惇的政聲之美,如《望海潮·題雙巖堂》稱頌曾惇重建雙巖堂之功:“規(guī)恢共仰賢侯,當成五月,景對三秋。”[7]950“墨寶凄涼,風凌雨蠹”的“百年臺榭”在“賢侯”曾惇的精心規(guī)劃和擴建后,重放光彩。又如《朝中措·曾守生日》慶祝曾守生日,以“召父”比曾惇:“當年召父治南陽,千室頌慈祥。今代天臺太守,聲名已達巖廊?!盵7]951洪適不僅將曾惇塑造為“賢侯”、“邦伯”、“召父”等形象,甚至對曾惇至臺州下屬縣邑巡訪,也稱“此去農郊。收拾童兒五袴謠”[7]950,對其吹捧至極。
從洪適的唱和詩詞看,其與郡守曾惇的關系非常親近,并且洪適至臨海行縣時,曾惇亦曾設宴相送。然而,他們之間的關系并非魚水相得之樂。紹興十七年,洪適的父親洪皓因多次忤逆秦檜而被貶英州安置,洪適臺州任期也將滿。十一月,洪適與“守臣曾惇不相能”[12]1429,被免官。所謂的“不相能”,并非因二人平日細故,而因洪適父親洪皓提舉江州太平觀期間,與饒州守臣王洋、添差通判陳之淵等多有往來,而被人告訐,以“動搖國是”[13]2532之罪名論罷?!皣恰奔粗负妥h也。父親被貶,洪適亦因反對秦檜而被卷入和戰(zhàn)之爭的政治漩渦中,遭受打擊報復。曾惇與洪適雖相交甚歡,但其人品不高,專諂媚秦檜,其任臺州是借諛秦檜上位,吳曾《能改齋漫錄》載:“紹興壬戌,朝廷既罷三大將,息兵議和,曾郎中惇時守黃州,獻《書事十絕句》于秦益公,秦繳進于上,上喜,與升擢差遣,任滿,除臺州。”[14]339守臺以后,曾惇繼續(xù)充當秦檜的幫兇,陷害忠良。為助秦檜打擊政敵,贏得秦檜賞識,不惜陷害昔日僚友洪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洪適晚年因政治形勢昏暗,憤然辭官,閑居鄱陽期間,也常以牡丹會友,曾效仿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之雅事,在盤洲園中燕集賓朋賞牡丹賦詩,如《答太守謝牡丹》[7]23482:
華發(fā)歸來不記春,優(yōu)游學圃傲江村。已欣勝日臨千騎,漫折香霞佐一尊。
對竹便當尋曲水,藏花那肯效慈恩。行廚若有真消息,奔走畦丁急掃門。
洪適喜蘭亭修禊,曾效仿王羲之在會稽山陰之遺跡在盤洲園內“盤澗水剔九曲,陰以栟櫚之屋,壘石象山,杯出巖下”[11]326,邀集賓客散坐于岸邊凸出處,置酒器于水上,順流而下,或遇阻停留,則當其前者,罰酒滿杯,因而園內充滿著詩酒宴樂的閑逸情趣。此首《答太守謝牡丹》詩便記述了洪適晚年構筑園圃種植牡丹,值牡丹盛開之際邀請親朋好友共賞牡丹一事。詩的前半部分說作者晚年退居林下,老來學稼,開圃灌園,尋求江村野趣。在親朋好友相聚的日子里折一朵牡丹相送,互贈情意;后半部分則說自己在園中設九曲流觴,灑掃庭院熱情邀集賓朋共賞牡丹,并以唐慈恩浴室院所藏鞓紅牡丹為朝貴強掘去之典故說明牡丹不能為私人占有,以此表達自己對朋友的純誠無欺。此首牡丹詩與洪適早年贈臺守曾惇的牡丹詞《清平樂·以千葉粉紅牡丹送曾守》都是以牡丹為交友的紐帶,贈送牡丹以表心意。所不同的是,此時的牡丹詩少了政治功利性,且不再直接對牡丹的形態(tài)進行刻畫,而更側重于描寫一種放達的心態(tài)和祥和的生活方式。
洛陽是北宋時期最著名的牡丹種植和賞玩中心,洛陽牡丹以其品種之多、栽植技術之精、賞玩活動之盛而贏得“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美譽。在宋人眼中,洛陽牡丹是真正的太平昌盛、京洛風流的代表。然而至北宋末期,中原淪陷,盛極一時的洛陽牡丹走向衰落,大型花會、文會等牡丹游賞活動也趨于消歇。宋金和議后,南北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南宋偏安江南,幾十年中政治趨于穩(wěn)定,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沉默了許久的牡丹栽培和玩賞之風又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但北宋滅亡、中原淪陷的社會現實給南宋士大夫文人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們在玩賞牡丹之余,流露出的是對往昔承平歲月的懷念,對故國家園、父老鄉(xiāng)親的思念,對金兵暴行的鞭笞和對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地區(qū)、不思收復故土山河的深切憂慮與不安之情。如陳與義《牡丹》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15]750
“伊洛”,即是河南的伊河、洛河,這里代指洛陽。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陳與義逃離家鄉(xiāng)洛陽。紹興五年(1135)陳與義因病辭官,退居青墩(今浙江桐鄉(xiāng)),次年春作此篇時剛好時隔十年。年老體衰的陳與義在青墩溪畔偶遇一叢牡丹花,遂有感而作《牡丹》。詩人在他鄉(xiāng)看到牡丹,難免想起故鄉(xiāng)洛陽,詩中的“牡丹”意象既有對自己十年流離之苦的哀傷,而更多的是借牡丹寓意亡國失地的強烈悲痛。
又如劉子翚《山寺見牡丹》詩:
倦游曾向洛陽城,幾見芳菲照眼新。載酒屢穿卿相圃,傍花時值綺羅人。十年客路驚華發(fā),回首中原隔戰(zhàn)塵。今日尋芳意蕭索,山房數朵弄殘春。[16]500
劉子翚(1101-1147),字彥仲,建州崇安人,生活于兩宋之際,此詞是在作者經歷了宋政權南移后所作。作者在山中寺廟見到牡丹,觸景生情,想起當年在洛陽尋訪牡丹之情形;而如今洛陽及中原地帶已經淪陷近十年,戰(zhàn)塵遠隔,國破家亡,往事不堪回首。作者托物言志,借眼前數朵牡丹抒發(fā)對往日繁華景象的惜念。此詩與陳與義的《牡丹》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及陳詩凝練豐厚。
牡丹雖是富貴之花,但在南宋士人眼中,儼然成了中州、中原和帝王之都的象征。宋室南渡以后,牡丹種植賞玩中心雖南移,但宋人對洛陽牡丹始終無法忘懷,每談及牡丹必稱洛花,必念洛陽。而洪適在其詠及牡丹詩詞中便多次提到洛陽牡丹。如其《次韻村店得牡丹》:
花品稱王擅洛京,朱朱白白莫齊名。相逢河朔春將暮,半吐檀心若有情。[6]23457
這首詩乃寓心志于北方淪陷地區(qū)的牡丹而形諸題詠,據第三句“相逢河朔春將暮”,可知原唱作者(或許是奉使金國的洪邁)是在河北一帶見到牡丹花開而詠。洪適的唱和之作,前兩句是說昔日北宋繁盛太平之時,牡丹作為花中之王,名擅京洛,但世異時改,竟然已不清楚這些紅紅白白的牡丹究竟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品種?后兩句寫眼前的現實,作者在淪陷區(qū)又見牡丹,暮色蒼茫中的牡丹花半露淺紅色花蕊,似在向作者傾訴思念故園之情?;ㄋ朴星?,人將如何,金人統(tǒng)治下的中原百姓的命運又將如何呢?面對著“半吐檀心”的牡丹,作者內心產生一種強烈的傷感激憤之情,即收復失地,還我河山,救民于水火的決心。
洪適自幼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并且父親使金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也使其深受鼓舞,居官多年,關心民瘼,恢復故土之志已經內化其天職。盡管他們努力用道家的“自然”之水來澆滅心中的熱火,但依然是身在林泉,心在魏闕。在欣賞林泉風物之時,憂國憂民之情懷便時不時投射在詩中,如觀后庭花“月滿臨春閣,云隨張麗華。隔江雖度曲,破國不因花”[6]23498,聯想到南朝陳后主荒淫亡國之史實;看薔薇為籬“竹外霞為幄,花間錦作籬。離宮多怨女,吃吃竟亡隋”[6]23510,聯想到隋煬帝離宮誤國。隆興二年(1164)十二月,洪適假禮部尚書充賀金生辰使出使金國,途中歷經不少地方,面對大好河山淪為金土,洪適悲憤不已。洪適至洛陽名園賞過牡丹之后,尤感悲憤,遂作七絕一首以記之,詩云:
天教國色傲春華,不肯爭先伍雜花。西洛塵埃長太息,名園今屬犬羊家。[6]23475
(洪適《梁子正有詩謝牡丹及聚仙花次其韻》其一)
賞花且看懂花是需要一定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的。對花的品賞和珍惜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那些文化落后的野蠻民族是欣賞不了名花的。在洪適看來,金人入土中原是對中原文化的巨大破壞。因此面對故疆洛陽牡丹時,洪適既贊美牡丹的國色天香和傲風斗雪的高潔品性,但又想到洛陽淪陷,痛心洛陽牡丹落入金人之手再無昔日盛況。痛心之余,自是寄希望恢復失地。洪適另一首《牡丹》亦寫道:
綺席偏宜畫,香霞獨占春。洛陽荊棘久,誰是惜花人?[6]23492
“荊棘”二字寓意文化的荒蕪。金軍入侵,這不僅是對中原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更是對中原文化的一場大浩劫。洪適為南宋的忠臣義士,不僅堅守著恢復中原之志,還自覺承擔著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詩的前兩句說香氣遠溢、艷如朝霞的牡丹往往是春天最美的風景。然而面對這花大色艷、富麗堂皇的牡丹,洪適想到的卻是洛陽久被金人占領。詩的最后,洪適以一句“誰是惜花人”的反句作結,看似苦惱洛陽牡丹無人憐愛,而實是叩問南宋統(tǒng)治者何時才能收復被金人侵占的大片國土??梢姾檫m渴望收復失地重整山河的強烈愛國情懷。
再看下面兩首詩:
洛中花信已沉聲,涇渭寧分濁與清。近出黟山空接壤,遠來安陸比連城。
虛壇僅免游人問,浪蕊從教著處榮。更欲丁寧新芍藥,莫夸多少便橫行。[6]23459
(洪適《次韻景盧喜得安州牡丹》)
洛花天下選,千里湊三園。望岫方緘恨,憑鶯忽踐言。
群葩俱退舍,勝日便開尊。莫惜詩償債,真同香返魂。[6]23468-23469
(洪適《得洛中牡丹》)
這兩首牡丹詩是洪適晚年退隱鄱陽經營其盤洲別業(yè)園池的過程中,因從其他地方獲得牡丹品種而形諸題詠。《次韻景盧喜得安州牡丹》是與其弟洪邁的唱和之作。安州即湖北安陸,洪邁大概偶然從其地覓得牡丹一品,喜而賦詩一首(已佚),洪適因而和之。詩的首聯“洛中花信已沉聲,涇渭寧分濁與清”,意思是說中原早已淪陷,洛陽蒙塵,久不聞洛陽牡丹之盛,時至今日,誰還能像明辨涇渭之清濁那樣辨識各種不同的牡丹品種?次聯是說盡管黟縣山中也有牡丹,但不曾從其地移種,現在從遙遠的安陸覓得牡丹并移種,還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后四句是說在自家園池栽植牡丹,便可花時玩賞,從此不必任其他花卉以及新近頗為世人所重的揚州芍藥,以浮花浪蕊相欺。言語之中,對這叢安州牡丹含有無限珍重之意?!兜寐逯心档ぁ芬皇妆磉_的意思比較接近,但因品種源自洛中,珍惜嘆賞之意較前一首更加強烈,首二句“洛花天下選,千里湊三園”,有炫耀,有珍重,更多的是感嘆,感嘆繁華之地不再繁華,富貴之花難保富貴。而無論是這來之不易的安州牡丹還是繁華不再的洛中牡丹,事實上都包含了詩人對故土流失的深切哀思。
洪適幼年穎異,日誦書三千言,父親使金后,勤學持家,紹興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遷秘書省正字。因父親忤秦檜而出為臺州通判,后又遭論罷。秦檜死后,起知荊門軍,累遷為司農少卿、翰林學士兼中書舍人等,后官至宰相。乾道元年(1165),久逢綿雨成災,洪適引咎上章乞退,于乾道二年三月罷相,不久又起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之后洪適又多次請祠未果。乾道四年(1168年)再次請辭獲允,以觀文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自此以后居里十六年,以著書、種竹、育花自娛。
洪適返鄉(xiāng)后,首先在饒州城中澹津建筑新居,竣工后,又到城北郊外購地百畝,修建園林,稱之為“盤州”,四年后,即乾道八年(1172年)作《盤洲記》,自號“盤州老人”。周必大《丞相洪文惠公神道碑》稱:“公肅不營產業(yè),自越歸,得負郭地百畝,因列闕雙溪之盛,位置臺榭,引水流觴,種花藝竹,命曰‘盤洲’,一椽一卉,題詠殆遍?!盵17]13-18洪適因地制宜,并巧妙借用外景,在盤洲建“雙溪堂”,雙溪堂旁建有洗心閣、鵝池、墨沼、泛杯巖、一詠亭、既醉亭、可止亭、花信亭等,并種植了從全國各地費盡周折運送過來的花草樹木,“白有梅桐、玉茗、素馨、文官、大笑、末利、水梔、山礬、聚仙、安榴、袞繡之毬;紅有佛桑、杜鵑、赪桐、丹桂、木堇、山茶、看棠、月季;葩重者,石榴、木蕖;色淺者,海仙、郁李;黃有木犀、棣棠、薔薇、躑躅、兒鶯、迎春、蜀葵、秋菊;紫有含笑、玫瑰、木蘭、鳳薇,瑞香為之魁”[11]326,尤其熱衷于種植牡丹?!侗P洲記》載盤洲園中植有“禁苑、洛京、安蔪、歙之花,廣陵之芍藥”[11]326,“花”特指牡丹。且洪適作《次韻景盧喜得安州牡丹》《和景盧詠新得歙縣牡丹》《得洛中牡丹》《藍憲派人往吳門移洛花未至而去三首》等詩,分別記述了洪適與其兄弟尋覓、移植各地牡丹品種至盤州別墅栽植的故事。且從洪適向藍叔成乞牡丹而寫的多首牡丹詩中,可見洪適對牡丹品種的期待和由來:
雒京隔絕花難得,茂苑移將信已通。世事好乖猶獻鵠,雕欄不用怨東風。
新壇巧斫列東西,準擬看花倒接籬。交臂應之端可笑,儻來外物盡難期。
三春桃李家家有,不費陽和特地恩。名品異芳天亦靳,未教容易到丘園。[6]23458
(洪適《藍憲遣人往吳門移洛花未至而去》)
書郵浸失鱗鴻約,欄檻長教蜂蝶猜。待擬子虛烏有賦,東賓仍遣耳孫來。[6]23461
(洪適《憶吳中洛花》)
殷勤人有信,驚喜得花饒??上恚瑏韽那Ю镞b。
根荄愆潤澤,牙蘗頓枯焦。儻有更生路,寧辭楚些招。[6]23469
(洪適《藍憲所送牡丹道遠失時頗多枯槁》)
據陸友仁《吳中舊事》載:“吳俗好花,與洛中不異。其地土亦宜花,古稱‘長洲茂苑’,以苑目之,蓋有由矣。吳中花木,不可殫述,而獨牡丹芍藥為好尚之最,而牡丹尤貴重焉?!盵18]12吳中牡丹早在北宋初年就已開始種植,《吳郡圖經續(xù)記》稱蘇州牡丹品種豐富,“繁麗貴重,盛亞京洛”。仁宗慶歷乙酉年(1045年),蘇舜欽因故被貶為民,閑居蘇州時購得唐末五代孫承右的池館,臨水建“滄浪亭”,并大量種植牡丹。滄浪亭之牡丹開得十分嬌艷,蘇州人由此意識到牡丹之美,大戶人家紛紛開始引種牡丹。李英還據此著《吳中花品》共記蘇州牡丹四十二種。宋室南渡以后,吳中地區(qū)因大量河洛移民的遷入,牡丹種植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大家巨族,紛紛種植牡丹。范成大《吳郡志》第三十卷《土物》載:“牡丹,唐以來止有單葉者,本朝洛陽始出多葉、千葉,遂為花中第一……中興以來,人家稍復接種,有傳洛陽花種至吳中者。肉紅則觀音、崇寧、壽安王、希迭羅等紅。淡紅則風嬌(又名勝西施)、一捻紅。深紅則朝霞紅(又名富一家)、鞓紅、云葉及茜金毬、紫中貴、牛家黃等。”[19]288詳細記述了當時吳中種植牡丹的盛況。
吳中人愛牡丹,而吳中牡丹“唯藍叔成提刑家為最好,并有花三千株,號‘萬花堂’。嘗移得洛中名品數種,如玉盌白、景云紅、瑞堂紅、勝云紅、玉間金之類。”[18]12洪適為向藍叔成借取牡丹以供園池藝植之事,前后共寫了五首詩,將吳門移花未至、寄信索取牡丹、牡丹送至而枯的過程,娓娓道來。且看上述第三首《藍憲所送牡丹道遠失時頗多枯槁》,詩人久盼名花,托友人藍憲買來很多牡丹苗,自然是欣喜不已,但因“道遠失時”而多枯槁,心中不免又頗多遺憾。詩人甚至幻想如果能使牡丹死而復生,他不惜為之效仿屈子招魂而使之獲得新生,可見其惜牡丹之情深。
牡丹開花與春秋溫度變化之關系十分密切,由于春暖、春寒而使得牡丹花期早晚有著較大幅度的變化。因此,在選擇牡丹花品時要特別注意氣候,牡丹的移植也需要適宜的季節(jié)。洪適《藍憲所送牡丹道遠失時頗多枯槁》詩中即說明了牡丹要適時移栽,路途遙遠時要注意保護根系,防止種苗因失水而受到損失等園藝栽培的基本道理。又如《閩商貨千葉牡丹疑其非而卻之并懷藍憲所許》詩中“栽培況乃三冬月,真贗難分千葉花”[6]23467還談到買栽牡丹時要注意季節(jié),防止偽劣種苗等,為世人種植牡丹提供了寶貴經驗。
隨著洪適對牡丹的喜愛和精心養(yǎng)護,牡丹不僅成為洪適園林園藝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成為其晚年獲取精神滿足和寄托情感的重要載體。如《鷓鴣天·席上賞牡丹用景裴韻》[7]956:
莫問甘醪濁與清。試將一酌破愁城。海棠過后荼蘼發(fā),堪嘆人間不再生。
心已老,眼重明。嫣然國色帶朝酲。耳邊聽得蘭亭曲,一詠流觴已有名。
詞的上片寫美酒是清是濁不重要,喝上幾杯都能一解心中愁悶。海棠花開后緊接著荼蘼花開,令人感嘆的是牡丹花謝后今年不會再有。下片則說自己雖已年邁,但嫣然國色的牡丹花卻讓昏花的雙眼得以重明。繼而以王羲之當年蘭亭集序之風流雅事來比喻自己與親朋好友的賞牡丹盛會。然而,“牡丹”雖使作者得以“娛目肆志”,獲得精神上的自我排遣和滿足,但“牡丹”遇春風即開放,遇春風而驟盛,榮盛只有一春,難于長久,牡丹所代表的美好時光總是匆匆易逝的,因此洪適哀嘆牡丹“人間不再生”,面對開得繁茂和嬌艷的牡丹,洪適常常是對花而想人,見牡丹盛開而憐己之衰。
洪適尚年幼時,父親洪皓就出使金國,洪適充當著長兄為父的角色,因而對兄弟有著深切的關懷。乾道年間,洪適與兩位弟弟先后罷官歸鄱陽后,曾并居鄉(xiāng)里一年有余,營造自己的園林別業(yè),彼此經常往來唱和贈花,甚適。然乾道六年(1170),洪遵起知信州,洪邁亦知贛州,洪適送走兩位弟弟后,“小隱園”和“野處園”人去園空,僅留下“盤洲”一處“孤舟寄丘壑”了。洪適多以詩歌訴思念之情,如“棠棣春來減,人如折腳鐺。倚欄思舊事,老眼淚縱橫”[6]23477、“酒杯獨飲今無侶,書卷閑開共苦抄”[6]23482等。淳熙元年(1174)大弟洪遵的突然病逝更是給了洪適沉重的打擊,因此洪適愈加思念遠方的二弟,并將相思之情寄予牡丹:
聞得荼蘼語牡丹,蜂回蝶散恨春殘。西山拄笏晨光爽,北海空尊夜漏寒。
徐孺堂中同下榻,滕王閣外久憑欄。歸來已失蘭亭集,照眼榴花待細看。[6]23483
淳熙八年(1181)春,洪邁前往豫章探訪友人,洪適作詩贈別二弟。詩的前半部分說作者仿佛聽到荼蘼花在與牡丹竊竊私語,蜂蝶在為春天的凋殘惱恨。而自己此時獨自站在月夜下飲酒賞牡丹,頓生凄涼;緊接著作者回想曾經與兄弟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想象二弟洪邁也倚靠在滕王閣欄桿上眺望,思念遠方的自己。詩的最后,洪適感慨蘭亭已失,與親朋好友共賞牡丹之盛會不再,年邁的自己此時面對開得耀眼的榴花也要細細觀察才能辨別。
洪適最初由明爭暗斗的官場和紛蕪繁雜的公務中解脫出來,投入自然山水花木,與親朋優(yōu)游賞花時,確實感受到無官一身輕的逍遙閑適。但在與自然的相處之中,洪適敏銳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為其短促而傷感,并且隨著時光的逝去,這種感傷越發(fā)沉重。面對草木的興衰,尤其是面對國色天香、品性高潔的牡丹花開花謝,洪適更覺光陰飛度,感慨“人已老,春將畢”[7]956,而功業(yè)無成。牡丹在暮春時節(jié)開放,牡丹花謝,意味著春日即盡。洪適作《寄景盧時往豫章》時已六十四歲,“華發(fā)蒼頭,年年更變,白雪輕犯雙眉”[7]957,并且身體也日漸虛弱,常與藥囊為伍“五旬藥裹長經眼”“藥囊未減,尊酒自然稀??皣@云和掛壁,弦半絕、鼠嚙龍池”[7]958,雖欲“趁良辰美景、繞園行”,卻有心無力,“難將性命作人情,。只合擁爐清坐、閱醫(yī)經”[7]957。因此,欣賞牡丹之時,想到兄弟遠行,自己孤獨衰老,思念兄弟之余,感嘆春光易逝、年華老去。
自金人鐵蹄踏碎汴梁美夢,中原作為牡丹的主產區(qū)淪入金人之手,牡丹因此成為中州、中原及帝王之都的象征,南宋士人既欣賞牡丹,也從牡丹身上感受到了身世之嘆與家國之憂,面對開得繁盛的牡丹,他們不僅傷個人,更傷國衰、傷流離、傷國亡。洪適生于宋金對峙時期,自幼便經歷了靖康之變所帶來的亂離之苦,因而對于洛陽牡丹有著深切的情懷。洪適早年出知臺州時,為立穩(wěn)腳跟而以牡丹作為拉近與同僚之間關系的紐帶,酬謝贈花,詩詞唱和,但不久便因政治立場沖突而與之不和;當面對金人侵凌,南宋朝廷示弱妥協(xié),大片山河淪為金土的慘痛現實時,富有責任感的洪適,又對國家前途深具危機感和憂患意識,賦予牡丹“故國”的象征意蘊,借牡丹追憶故國,抒寫恢復之志;在經歷了多次宦海沉浮后,洪適深感自己已無力改變統(tǒng)治者懦弱、國家衰亡的局面,奉祠返鄉(xiāng),修筑園池,精心培育牡丹,并以宴集賓朋為由,置酒賞花,娛目肆志。然面對繁花似錦的牡丹,兄弟離散、年邁體衰的洪適愈發(fā)流露出往事難留、繁華易逝的傷感,傷感的背后是有志難伸的苦悶和無奈。洪適的牡丹詩詞幾乎呈現了其一生的心路歷程和心態(tài)變化,但始終貫穿以其強烈的家國情懷。透過洪適的牡丹詩詞我們可以看到南宋士大夫文人在藝植、賞玩牡丹時,不再是沉湎于牡丹的花色,而試圖發(fā)掘牡丹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展現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