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伍
京劇蘊含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印記,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因此被稱之為國粹。京劇在我國已有200多年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民族之瑰寶,是人們精神世界里一朵璀璨的花朵。京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形式,其不僅要有優(yōu)秀的表演,同時還要與音樂、舞臺美術等共同配合才能塑造出京劇藝術精品。其中,京劇服飾在京劇藝術中的表現(xiàn)作用至關重要,其對于塑造表演角色的外部造型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京劇的服飾,是以明代日常生活的服裝為基礎,參照了宋、元兩代服裝的樣式,同時吸收了清代服裝的某些特點,經(jīng)過歷代藝術家繁榮概括、提煉、美化形成的??梢哉f京劇服飾融會了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服裝特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意識,形成了美觀、夸張、概括力強、適用范圍廣等特點。京劇服飾大致可以分為五類:蟒、帔、靠、褶、衣。在這五類中,又根據(jù)人物的社會地位、性別、性格、行業(yè)、經(jīng)濟狀況等有更詳細的區(qū)別。
京劇的服飾一開始都是為扮演某一個角色而設計的。因為好而流傳下來,服飾多了,逐漸形成了程式。如穿黃蟒的是皇帝;穿紅、紫色蟒的是大臣;穿官衣的是小于大臣的地方官;穿衣裙的是夫人小姐;穿坎肩和裙子的是丫環(huán)。武生穿的褶子多繡飛禽;小生穿的褶子多繡花卉;貧困書生穿的褶子上補著不規(guī)則的雜色綢子,叫富貴衣;頭上纏著帶子,身上系著裙子表示這個人有病等等。所以京劇人物一出場,觀眾就能對他的年齡、社會地位、生活狀況和人品等有個簡單的概念。京劇界把服裝叫行頭,是各種角色穿戴的服飾總稱,它包括:長袍類,短衣類,鎧甲類,盔帽類,靴鞋類,以及附屬于服裝范疇的輔助性、服飾性的東西。比如戲衣的名目就很多,重要的有蟒袍、官衣、靠、箭衣、帔、褶子等二十多種。戲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材料上主要采用緞、綢、布等。戲衣的紋飾有龍、鳳、鳥、獸、魚、蟲、花卉、云、水等。由于色彩、紋樣和質(zhì)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個戲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表現(xiàn)力。
“蟒”是行話,一般觀眾把它叫做“龍袍”。京劇里帝王將相大多數(shù)都要穿這種服裝。蟒的樣式是圓領、大襟、長袍,腋下開叉,配有異色寬邊,叫做“擺”,前后襟下面繡海水江牙圖案,男蟒周身繡團龍或行龍;女蟒繡丹鳳朝陽等圖案,下配裙子飄帶。
“鎧甲”行話為“靠”。這種服裝依照古代戰(zhàn)爭時所披的甲胄設計。武將扎上“靠”,表現(xiàn)出人物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的英雄氣概??糠帜锌?、女靠兩種。男靠前后身分為兩片,用素緞繡魚鱗花紋,靠肚呈虎頭形,兩肩做成蝴蝶式或虎頭形,長袖緊口,頸口配云頭領,腿的兩側(cè)系靠牌子,背子還系有插靠旗的皮套,名為“靠殼”。
“褶”在京劇服裝里,屬于便服,穿用機會特別多,不論哪個行當或哪種身份的人物都可以穿這種服裝。褶子和從前人們穿的長衫類似而特別肥大,和尚領,袖子尤其闊。旦行的褶子為對襟,略短。褶子如繡有飛鳥、蝴蝶、花卉等圖案的稱為花褶子;沒有刺繡的稱為素褶子。
“帔”,繡有團龍團鳳圖案的黃帔,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繡有鶴、鹿、牡丹、花卉等圖案的帔,為宰相、重臣、紳士、夫人、小姐等人物所穿;狀元登科和新婚拜禮時穿大紅繡花帔;一般文人學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為大領、對襟、寬袖;男帔較長,女帔至膝并配有裙子。
下層人物各有專門服式。除兵卒的衣外,劊子手、龍?zhí)拙刑囟ǖ囊?。漁家、堂倌、書童穿對襟粗布衣褲。天真活潑的少女,穿繡花的襖子、褲子,腰間系汗巾或四喜帶,顯得秀麗多姿。還有僧人、道人穿的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神仙人物也有各自的衣式。
上層人物的服裝除蟒、褶、帔外,還有宮衣、太監(jiān)衣、官衣、箭衣等。宮衣為公主、郡主等人物所穿,周身繡花并綴有飄帶、纓穗,下配裙子,肩上罩云肩,顯得格外嬌媚尊貴。官衣是文武官員辦公理事所穿的服裝,胸背繡有方形圖案,如仙鶴、旭日、海水等,以紅色、紫色為高品位,黑色次之,黑色不繡圖案的為黑素,為下級官吏的服飾。箭衣小領、大襟、緊腰、窄袖,袖口馬蹄形,并帶紐扣。
京劇里的人物頭上所戴的統(tǒng)統(tǒng)稱為“盔頭”?!翱^”有盔、冠、巾、帽等類?!翱毕捣抡展糯鷳?zhàn)將所戴的頭盔樣式并加以夸張美化而形成的,分有許多種類:虎頭盔、倒纓盔、大額子盔、夫子盔、草王盔、帥盔等。凡戴盔的都是重臣武將,具有威武莊重的氣質(zhì)。
京劇中各類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盎拭薄?,又稱“王帽”、“唐帽”、“堂帽”。帽為圓形,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并有許多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稱為“流蘇”,為皇帝專用的禮帽。封侯者戴侯帽,它的兩旁有寬翅,翅的邊上垂著穗子,握有兵權的,頂端加戟頭,稱為臺頂。“汾陽帽”俗稱文陽,與相貂略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于權勢顯赫的宰輔。紗帽帽形微圓,前低后高,左右加翅;由于翅的形狀不同,又有“方紗”“圓紗”“尖紗”之別。一般說品位較高的文官,紗帽的兩側(cè)插長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長圓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紗”或“圓紗”,含有貶義,多為奸臣丑角所戴用。
水袖的名字來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種襯衣,演員穿戲衣時,里邊要襯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長一點,露在戲衣的外邊。后來,演員發(fā)現(xiàn)這種襯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護戲衣,而且還可以用于歌舞表演,就逐漸把它放長,脫離水衣,直接縫在寬袖的戲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氣;揮袖,表示叫人離開;招袖,表示叫人來;擺袖,表示飄灑自如等?!洞蛏窀鎻R》是敫桂英接到王魁休書以后,痛訴于海神廟的一場獨角戲。在這段表演中,演員交叉使用水袖的功夫,再配合表演身段,更突出了桂英的悲憤心情。
胡須的表演又稱為髯口功。京劇里老生、凈、丑都掛髯口,各個角色利用髯口表現(xiàn)人物的喜、怒、哀、樂種種感情。現(xiàn)在常用的髯口有三髯、滿髯、扎髯、丑三髯、吊搭等十多種。老生的髯口功所表示的意思,如捋須表示整理;托須表示思考;擋須表示著急;繞須表示喜悅;吹須表示惱怒等等。在舞臺上髯口功要配合其表演加以運用。在《烏龍院》這出戲里,閆惜姣逼宋江寫休書。演員運用抖須、甩須、吹須等功法,表現(xiàn)宋江著急、驚恐、激怒等復雜心情。
翎子,是古代武將在盔冠上插的兩根雉雞尾,表示官職比較高的將領,也作為英勇善戰(zhàn)的象征。藝人為塑造人物把雉雞尾加到七、八尺長,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通過舞動翎子,做出許多優(yōu)美身段動作,借以表現(xiàn)人物的心情、神態(tài)。翎子功,生、旦、凈、丑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翎子功有掏翎,有銜翎,有繞翎、刷翎、抖翎、擺翎等多種??杀硎鞠矏?、得意、沉思、驚恐等各種情緒??系闹榍虻拿钣茫缪蓐P公的演員,演到刮骨療毒一場,既神態(tài)自若地在用心下棋,又讓盔上的珠球抖動發(fā)出聲響,以表示手術的疼痛。
甩發(fā)是生、凈、丑等角色在頭頂上扎一綹長發(fā),演員可以通過舞動甩發(fā),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這種表演技巧叫甩發(fā)功。甩發(fā)功,一般有甩、揚、帶、閃、盤、旋、沖等多種。如《周瑜歸天》中演周瑜的演員就是用甩發(fā)功,表現(xiàn)人物的激憤、驚恐、絕望和掙扎的心情。
京劇舞臺上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團扇、羽扇等多種。扇子功法有揮、轉(zhuǎn)、托、合、遮、撲、抖、拋等耍法。通過這些動作的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種舞姿,刻畫人物性格。
京劇里的“旗”很多,如帥旗。它是大本營的標志,同時也是兩軍勝敗的象征,旗不倒兵不敗。在生活中,風是看不見的,京劇把它有形化了,制成風旗。而水旗、云片則把自然界本來流動不定的形態(tài)固定化了,然后經(jīng)過演員的舞動,再讓它活動起來。大旗在武場里用它抄筋斗,表現(xiàn)搏斗,還能耍出各種旗舞。
京劇服飾與京劇表演一樣,表演為一出完整劇目和處理各類人物,它可以分為多種行當,而且通過各自的行當動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劇服裝也不例外為能塑造不同人物,分門別類地劃分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專業(yè)行當,它們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范疇和具體使命。
筆者以大衣為例論述。大衣是京劇服裝內(nèi)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服務。大衣類中的服裝名稱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論及大衣行當?shù)姆秶白饔盟婕暗挠嘘P人物領域,明顯可以看出它塑造的大都是文職官員、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仆人等范疇的人物。另外從服裝樣式來看,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蟒、帔、褶子、開氅、宮裝、八卦衣、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均有水袖,這正是區(qū)別于二衣、三衣之間的不同。
在京劇中,尊卑權位通過服飾能表現(xiàn)出很強的力度。
京劇服飾的用色受到“五色”觀念的影響,同時有其自身特點。服飾色彩上,它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即正色與間色。上五色包括紅、黃、綠、白、黑,下五色包括紫、藍、粉、湖色、古銅。在中國古代,黃色與紅色是最為尊貴的象征。黃色是帝王專用色,京劇中黃色蟒袍也為劇中皇帝、皇后、貴妃等所專用,杏黃色較為穩(wěn)重,為劇中王子、親王、王爺及有地位的老旦等一類角色穿用,以顯其高貴地位。如劉備、劉秀、李艷妃等。紅色為尊嚴、權力的象征,它表現(xiàn)出一種高貴莊重的氣質(zhì)。紅色蟒袍多為劇中公伯王侯等顯要人物穿用,如曹操、孫尚香、楊玉環(huán)等。紅色官衣為三品以上的官員、狀元、使官等一類人物穿用,故而,在京劇舞臺上,區(qū)分官員級別有“紅為府、藍為縣”之說。
再如舞臺上的各種冠帽,也能體現(xiàn)出劇中人物等級的明顯不同。冠帽翅子的樣式,基本有三類,即向上、平直、向下。這是區(qū)別劇中人身份的明顯標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有這種翅子的冠帽如皇帽、皇巾、九龍冠、扎鐙、相巾等,都是皇帝和高級文武臣僚戴的。一般中下級文官戴的帽子,如方翅紗帽、尖翅紗帽、圓翅紗帽、桃葉翅紗帽,都是用的比較平直的翅子。宰相戴的相貂也用了平直的翅子,但其翅子很長,尾端略為上翹,就同一般官員的帽子區(qū)別了開來。
回顧服飾歷史。19世紀末,強調(diào)曲線的緊身曳地長裙,20世紀70年代充滿青春活力的“A字裙”和活潑性感的“迷你裙”,到了20世紀80年代,科技迅速發(fā)展,人們開始追求體現(xiàn)女性的自然曲線美。反觀上述文字,筆者認為可以看到不同服飾作為不同時代的符號性意義。
中國戲曲服裝與其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傳承、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心理素質(zhì)及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筆者在此以蟒服為例,它作為京劇服飾中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代表,其在造型布局與色彩、圖形裝飾的運用等方面,無不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體現(xiàn)著人物性格特征和道德上的審視。蟒服中的紋樣更是涉及中國哲學思想的內(nèi)容,包括宗教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民俗習慣等等,還集中反映象征父權、象征天人合一的皇權、象征宗教觀念的物態(tài)和圖形。這種裝飾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現(xiàn)手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深厚而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
京劇傳統(tǒng)服飾不受時代、地區(qū)、季節(jié)的限制,以有限的服飾演繹無數(shù)的人物,并不使觀眾感覺雷同。人的服飾是形式美的一種體現(xiàn),而它不僅是形式美,也從一定意義上彰顯著內(nèi)在,正所謂形式即內(nèi)容。京劇中水袖的運用,是美感的一大體現(xiàn)。男用的水袖一般長一尺有余,女用水袖長兩至三尺,其作用為表演時延長和放大人物的肢體展現(xiàn)力,體現(xiàn)思想情緒、感情,同時創(chuàng)造出許多優(yōu)美的舞姿,增加舞臺效果。毋庸置疑,水袖舞動如波,輕盈飄逸。
美是一種主體感受,在這一點上,京劇中的服飾所起到的作用是更為直觀的,顯而易見的。
單就服飾而言,當無法直接觀察生活理念時,可以通過特定文化時期的典型穿著和時裝來觀察,對選擇的服飾可以顯露出許多十分重要的觀念,京劇服飾亦然。實用、美觀、奢侈、傳統(tǒng)、成熟、個性、內(nèi)涵等,這些觀念屬于文化價值和信念,是服飾行為的動力。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向大眾展示了國粹的內(nèi)核與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