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艷
王念孫(1744-1832年),字懷祖,號石臞先生,江蘇高郵人。精于校讎,所著《讀書雜志》,可謂“一字之微,征及萬卷”。
《讀書雜志》八十二卷,有“逸周書雜志”四卷,“戰(zhàn)國策雜志”三卷,“史記雜志”六卷,“管子雜志”十二卷,“晏子春秋雜志”二卷,“墨子雜志”六卷,“荀子雜志”八卷、又補(bǔ)遺一卷,“淮南子內(nèi)篇雜志”二十二卷、又補(bǔ)遺一卷,“漢隸拾遺”一卷。書中系統(tǒng)考辨了《逸周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和《淮南子》的訛誤,對研究這些歷史文獻(xiàn)的學(xué)者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本文從“淮南子內(nèi)篇雜志”中選出“中夏”“根拔”“白鍾”“蝮蛇”四條進(jìn)行考辨,對其觀點或加以補(bǔ)證,或加以駁斥,以供學(xué)者參考。
《讀書雜志》版本眾多,本文的材料來源于201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整理點校本。本文的正文基本體例為:考辨內(nèi)容作為標(biāo)題,下文附上《淮南子》的原句,其后為王念孫的按語,筆者于其后列舉他人的觀點,加以輔證或駁斥,最后“今按”是筆者的觀點。
一、中夏
《淮南子》:薺冬生中夏死。
念孫案:此本作“薺冬生而夏死”。后人以薺死于中夏,因改為“中夏”。不知上文“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皆但言其時而不言其月,薺亦然也?!端囄念惥邸げ莶俊废?、《太平御覽·百谷部》一、《菜部》五引此,并作“薺冬生而夏死”。
鄭良樹云:王說是也?!墩f文系傳》十三引此亦作“薺冬生夏死”。
于大成云:此當(dāng)作“薺冬生夏死”,《離騷草木疏》四引如此作,與《說文系傳》同?!缎迍?wù)篇》云:“薺麥夏死”亦可證也。《藝文類聚》引“薺”下尚有“菱”字,《御覽·谷部》一引有“麥”字,“菱”是“麥”之誤字,“麥”則又涉上句“麥秋生夏死”而衍也?!岸弊忠嗖划?dāng)有,方與上文一例?!墩f文系傳》、《離騷草木疏》引可證,王說本有“而”字,而鄭君是之,非。
今按:“薺冬生中夏死”當(dāng)為“薺冬生而夏死”。于說蓋由《說文系傳》十三引此亦作“薺冬生夏死”,而做出的判斷。但鄭說引《說文系傳》是為了證明“中夏”當(dāng)為“夏”。如若按于說無“而”字,則麥亦為中夏死,且麥與薺同為常見之物,后人何不改“麥秋生夏死”為“麥秋生中夏死”?中夏,指仲夏,是農(nóng)歷的五月份?!秴问洗呵铩の逶掠洝吩疲骸爸傧闹拢赵跂|井?!薄豆茏印ぽp重己》云:“以春日至始,數(shù)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zhǔn)??!毕闹翞檗r(nóng)歷五月份,《抱樸子》曰:“薺夌大?,仲夏而枯”?!皦纭笔恰胞湣敝`字,此皆是麥為五月死之明證。故推理可知此原文應(yīng)作“薺冬生而夏死”。后人因薺死于中夏,又疑“中”字誤作“而”字,故改“而”為“中”也。
且從上下文意來看,“薺冬生中夏死”作“薺冬生而夏死”,符合上下文意。把“薺冬生而夏死”放到原文中為“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薺冬生而夏死?!敝冈谖逍嘘P(guān)系中,所屬木的禾生在木氣旺盛的春天,而衰死在金氣旺盛的秋天;屬火的豆類生長在火氣旺盛的夏天,而衰死在水氣旺盛的冬天;屬金的麥子生長在金氣旺盛的秋天,而衰死在火氣旺盛的夏天;屬水的薺菜生長在水氣旺盛的冬天,而衰死在火氣旺盛的夏天。因薺與麥都在火氣旺盛的夏天衰死,故用“而”字,表示“也”“同”的意思。
筆者存疑:按王念孫所云,《藝文類聚·草部》下、《太平御覽·百谷部》一、《太平御覽·菜部》五皆為“薺冬生而夏死”。而于大成云:“《藝文類聚》引‘薺下尚有‘菱字,《御覽·谷部》一引有‘麥字,‘菱是‘麥之誤字?!庇纱伺袛嘤诖蟪煽吹降囊臑椤八j麥冬生而夏死”,與王念孫所云“薺冬生而夏死”有所出入。
因類書的版本較多,王念孫可能和于大成看到的類書版本不一樣。筆者查到《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太平御覽·菜部》五引此作“薺麥冬生而夏死”。而此版本《太平御覽·百谷部》一,并無此引文。
二、根拔
《淮南子》:凡根拔木者,生于庶木。
念孫案:“根拔”二字,涉下文“根茇草”而誤衍也。下文言“根茇草”者,對后“浮生不根茇者”而言,若木則皆有“根茇”,不必別言之曰“根拔木”也,“凡木者生于庶木”,與上文“凡羽者生于庶鳥,凡毛者生于庶獸,凡鱗者生于庶魚,凡介者生于庶龜”,文同一例,不當(dāng)有“根拔”二字也。又下文“根拔生程若,程若生玄玉,玄玉生醴泉,醴泉生皇辜,皇辜生庶草,凡根茇草者,生于庶草”。高注“根拔生程若”曰:“根拔,根生草之先也。”今本“草之”二字誤倒,據(jù)下注“浮生草之先”改。案:“根拔”皆當(dāng)作“招搖”,今作“根拔”者,亦因下文“根茇草”而誤,根拔草生于庶草,由庶草而上溯之,至于程若,是程若為根茇草之先,不得言“根拔生程若”也。《酉陽雜俎·廣動植篇》作“招搖生程若”,以下六句,皆本《淮南》,則“根拔”為“招搖”之誤明矣。
今按:王念孫此條論斷主要有兩點:
其一,“凡根拔木者,生于庶木”,“根拔”是衍文。其主要從文意、上下文例兩個方面做出的論斷。
其二,“根拔生程若”,“根拔”當(dāng)作“招搖”。其主要根據(jù)高注“根拔生程若”,高注“根拔”為“根生草之先也”。王念孫從邏輯方面逆推,認(rèn)為“程若為根茇草之先”,不得言“根拔生程若”也。并據(jù)《酉陽雜俎·廣動植篇》作“招搖生程若”,認(rèn)為“根拔”為“招搖”之誤。
又按:“凡根拔木者,生于庶木”,“根拔”不當(dāng)為衍文。首先,從上下文來說,如若作“凡木者生于庶木”,以此類推上文應(yīng)為“凡鳥生于庶鳥,凡獸生于庶獸,凡魚生于庶魚、凡龜生于庶龜”,則無須言“凡羽者生于庶鳥,凡毛者生于庶獸,凡鱗者生于庶魚,凡介者生于庶龜”。其次,從文意方面看,如若作“凡木者生于庶木”,則“木”與“庶木”同,木生木,不符合邏輯。而“根拔木生于庶木”,則其文意為木皆是由根生物而演變而來,符合文意,與上文意思一致。例如,上文“凡羽生于庶鳥”,指鳥類都是長羽毛的生物演化而來的;“凡鱗者生于庶魚”,指魚類都是由長鱗的生物演化而來的;“凡介者生于庶龜”,指龜類都是由帶甲的生物演化而來的。
“招搖”與“程若”,形不相似,義不相近。王說非也。
其一,王念孫根據(jù)《酉陽雜俎·廣動植篇》判斷“根拔”為“招搖”之誤,過于武斷。《酉陽雜俎·廣動植篇》載:“招搖生程君,一曰若,程君生玄玉,玄玉生醴泉,醴泉生應(yīng)黃,應(yīng)黃生黃華,黃華生庶草?!比缛舭赐跏纤f,“皇辜”應(yīng)當(dāng)作“應(yīng)黃”,非也。且《淮南子》中,“招搖”并沒有指草類植物狀態(tài)的用法?!罢袚u”一詞,在《淮南子》中出現(xiàn)十三次,都是指星名,具體指北斗杓的尖端。在《淮南子·時則訓(xùn)》篇出現(xiàn)十二次,即“孟春之月,招搖指寅?!薄爸俅褐拢袚u指卯。”“季春之月,招搖指辰?!薄懊舷闹?,招搖指已。”“仲夏之月,招搖指午?!薄凹鞠闹拢袚u指未?!薄懊锨镏?,招搖指申?!薄爸偾镏?,招搖指酉?!薄凹厩镏拢袚u指戌?!薄懊隙?,招搖指亥?!薄爸俣?,招搖指子?!薄凹径?,招搖指丑?!薄侗杂?xùn)》云:“順招滛,挾刑罰。”高注曰:“招揺,斗杓也,刑十二辰也。”此皆是“招搖”指星名之明證?!罢袚u”在《淮南子》之前有兩層意思:一指星名,這是最常見的意思,如《管子》云:“索而不得求之,招搖之下?!薄冻o·九嘆》云:“撫招搖以質(zhì)正?!蓖跻葑ⅲ骸罢袚u,北斗杓星也?!倍干矫H纭秴问洗呵铩ば⑿杏[》云:“和之美者,陽檏之姜,招搖之桂?!逼渥⒃唬骸罢袚u,山名,在桂陽?!币陨衔睦?,皆無“招搖”指草類植物狀態(tài)的用法。
其二,王念孫此條的邏輯推斷也存在問題?!痘茨献印吩摹胺哺夭萆谑荨?,按照上文云“根拔生程若,程若生玄玉,玄玉生醴泉,醴泉生皇辜,皇辜生庶草”,“根拔”“程若”“玄玉”“醴泉”“皇辜”,都是草生植物在形成演變時不同時期的具體名稱,而“根茇草”則是指根生草類植物的總稱,此“根茇草”與“根拔”不同,因此不當(dāng)用“根拔草生于庶草”,由“庶草”而上溯之,得出“程若為根茇草之先,不得言“根拔生程若”,故王念孫此說,非也。
三、白鍾
《淮南子》:孟秋之月,西宮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鍾。
念孫案:“白鍾”之“白”,因上文而衍。春鼓琴瑟,夏吹竽笙,秋撞鍾,冬擊磬石,“鍾”上不宜有“白”字。而《北堂書鈔·歲時部》二、《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御覽·時序部》九,引此皆有“白”字,則其誤久矣。
今按:王念孫之說,非也?!鞍祖R”之“白”非衍文。王念孫僅據(jù)上文推斷“白鍾”之“白”為衍文,并且類書中也無旁證。
其一,從對文上看,“春鼓琴瑟,夏吹竽笙,秋撞白鍾,冬擊磬石”文同一例,如若說“秋撞鍾”則失其例矣。且白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有文獻(xiàn)記載。如王紹蘭云:“‘白鍾之‘白非衍文?!薄按汗那偕薄跋拇刁捏稀薄岸瑩繇嗍保运淖譃榫?,若此文無“白”字,但言“秋撞鍾”,則句法參差,非其例矣。且“石”即“磬”也,“磬”下加“石”以足句,猶“鍾”上加“白”以足句耳?!豆茏印の逍衅罚骸拔粽唿S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令其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大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本版R與青鍾、赤鍾、黃鍾、黑鍾并列,則“白鍾”即“景鍾”也。《說文》:“顥,白貌。從頁、從景?!笔恰熬啊睘椤鞍住敝C。
其二,從本證角度看,《淮南子·時則訓(xùn)》篇,一篇之中出現(xiàn)三次“撞白鍾”句。劉文典云:“本篇‘撞白鍾句凡三見,豈得盡為衍文?!?/p>
其三,《北堂書鈔·歲時部》二、《藝文類聚·歲時部》上、《太平御覽·時序部》九,引此皆有“白”字,恰是其明證矣。且《北堂書鈔·禮儀部》七、《太平御覽·皇親部》十一、《太平御覽·樂部》十三和《事類賦·歲時部》,引此也皆有“白”字?!侗碧脮n》《藝文類聚》為唐代類書,《太平御覽》《事類賦》為宋代類書,由此可知唐宋人所看到的《淮南子》文,皆為“撞白鍾”,故“白鍾”之“白”非衍文。于大成也如是說。
四、蝮蛇
《淮南子》:當(dāng)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
念孫案:“蝮蛇”本作“蟲蛇”,此后人妄改之也。“禽獸蟲蛇”相對為文,所包者甚廣,改“蟲蛇”為“蝮蛇”則舉一漏百。且與“禽獸”二字不類矣?!段淖印ぞ\篇》正作“禽獸蟲蛇”?!俄n子·五蠧篇》亦云:“人民不勝禽獸蟲蛇?!?/p>
今按:《說文》云:“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xì),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為象。凡蟲之屬皆從蟲?!蓖跄顚O之說概本此。但《說文》中“蟲,一名蝮”,而非“蟲,一名蝮”。王之說,并未盡矣。
其一,古“蟲”“蟲”通,且“蟲”比“蟲”更為常見,如果原文本作“蟲蛇”,則后人無緣改“蟲”為“蝮”。馬宗霍云:“王氏謂‘蝮‘為改字,是也。謂本作‘蟲蛇,似尚未確。‘蟲蛇連文乃常語。若本作‘蟲蛇,無緣改‘蟲為‘蝮,此當(dāng)是本作‘蟲蛇?!睋?jù)《說文》蟲有兩義,其一名蝮,乃蛇之一種,即《爾雅·釋魚》之“蝮虺”也。其二為“物之微細(xì)”,實蟲類之總名,蓋即蟲之初文?!抖Y記·月令》曰:“春,其蟲鱗,夏,其蟲羽。中央其蟲倮。秋,其蟲毛。冬,其蟲介?!薄洞蟠鞫Y記》《易·本命篇》亦有羽蟲毛蟲甲蟲之目,皆與說文釋蟲之第二義合,是古“蟲”“蟲”不分之證,故以蟲諧聲之字多省作蟲?!稄V韻·七尾》云:“許偉切,鱗介總名。又近代音直中反。”許偉切乃蟲之本音。直中反,即蟲字之音,如融、赨等字,皆蟲省聲也。然則《淮南子》本文之“蟲蛇”即是“蟲蛇”。后人不知物之細(xì)微者皆以蟲為象,因蟲一名蝮,多見蝮,少見蟲,遂改“蟲蛇”為“蝮蛇”,而不知失其義矣。
其二,如若作“蝮蛇”,則與“禽獸”不對文。且“蝮蛇”在《淮南子》中皆是與具體物類相對,《淮南子·說林訓(xùn)》篇云:“蝮蛇不可為足,虎豹不可使緣木?!薄膀笊摺迸c“虎豹”對文是其證也。又云:“蝮蛇螫人,傳以和堇則愈。”高注曰:“和堇,野葛,毒藥?!毖杂靡案鹂梢越怛笊叩亩??!昂洼馈迸c“蝮蛇”一類,也是其證。且《淮南子》中,禽獸也是與物類的總稱相對文?!痘茨献印ぬ┳逵?xùn)》篇云:“禽獸草木,人之所為?!薄扒莴F”與“草木”對文,此又一證也。
故“蝮蛇”本作“蟲蛇”,而古“蟲”“蟲”通,“蝮蛇”本作“蟲蛇”。
(上海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