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82—01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為本,旨在學力。“以學為本”的“學”是指“學生”和“學習”。主體是人,人的發(fā)展只能是自主性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生活的主人。學力是學習者借助一定的教育環(huán)境、資源以及多種學習實踐活動和手段,在內在素質和外在行為等諸方面取得的實際效果。具體地說,包括學習者進行自我獲取、自我構建、自我超越、自我發(fā)展的認知、能力、態(tài)度和心理等要素。因此,學力既是學習效果和教育質量的真實體現,又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發(fā)展水平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習者自身學習、提高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原動力,其核心是學習者積極進取、自主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人格。下面結合一個教學案例說明我在平時教學中如何實踐“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課題:數學北師大九年級上《矩形的性質與判定》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引起學生自學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一個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上,用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兩個相對的頂點上,拉動一對不相鄰的頂點時,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活動目的:通過這個活動,首先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對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回顧和認知,讓學生以一種比較有趣的形式對這部分知識進行自主復習,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歸納,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平行四邊形與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為后面連續(xù)幾節(jié)研究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這個活動,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討論交流。
活動內容:根據上面的實踐活動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隨著∠2的變化,兩條對角線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②當兩條對角線相等時,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征?由此你能得到一個怎樣的猜想?
學生在小組中完成這個活動的過程中,會引發(fā)對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請學生根據實踐的結果對問題進行回答,再對比前面所學的平行四邊形及菱形的判定定理的證明過程,來思考如何證明矩形的判定定理。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將定理的證明嚴格完成,最后同學實物投影的形式,各小組之間進行交流。
第三環(huán)節(jié):再創(chuàng)情境,猜想實踐,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主要靠老師引導學生對方法的適當選擇, 并通過實物投影的方式對比較嚴謹清晰的方法進行展示。教師在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分組的形式,自主證明,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合作交流,還能讓學生多些時間來研究一題多解,開闊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把精力投入到對思想方法的研究上去。
第四環(huán)節(jié):實際應用,范例教學。
①如果僅有一根足夠長的繩子,如何判斷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②如果僅有一根足夠長的繩子,如何判斷一個四邊形是菱形?
③如果僅有一根足夠長的繩子,如何判斷一個四邊形是矩形?
請說明如何操作,并說明這樣做的原因。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自己采用 “自學·議論·引導”的方法擔任老師這一角色,先讓其自己解決問題,再小組討論交流,完善其環(huán)節(jié)。最后全班講解,引導班級其他小組解決這個問題。運用剛剛證明的兩個定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將課本中的問題拆分成三個問題,發(fā)散學生思維。通過讓學生找尋不同的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深刻體會數學思想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一題多解的過程中,貫徹分層教學的理念,讓學生在思維最活躍的時候,最大化地提高學生能力。
在這次教學中我就貫徹“自學·議論·引導”三結合教學法,對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給予了足夠的關注。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證明特殊平行四邊形性質和判定定理的能力。在教師引導下班級群體探究、小組合作探究以及個體自主探究貫穿整堂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些具體的情境中,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全班群體議論的探究學習,展開了熱烈討論。讓每個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在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質疑、相互補充,小組與小組之間也可以分享,相互提問,相互補充、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讓學生學會有效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引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提問,學會補充,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在整堂課中尤其是活動環(huán)節(jié)中,老師還鼓勵學生不僅對本小組成員進行有效評價,還要對別人的學習成果和教學資料的敘述作出評價,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