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眾所周知,白玉蘭美術獎,是上海美術界的最高獎。王震坤以65歲的高齡榮膺此獎,當然可喜可賀。所謂“老圃新枝競吐奇”,點他一百個贊亦不為過也。
我有個毛病,提起王震坤就要笑,因為我們做同事那會,他是周刊內(nèi)公認的槽點笑點,那老王要么不開口,一開口就段子滾滾,除了佩服他的記性,更喜歡他講段子的腔調(diào),同樣的內(nèi)容,別人講不好笑,他冷著臉,玩世不恭地撇撇嘴一扯,大家就樂了。
一盎司的幽默,遠比一磅的感言更有力量。
所以,他這次獲獎作品是一組漫畫,一組令人發(fā)笑以后轉(zhuǎn)入思考甚至警醒的漫畫——《都市絮語·組畫》,我對此一點不意外,他這是“知行合一”,若是一本正經(jīng)說教,擺譜裝蒜,才惡心人呢。
我們認識很早。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參與創(chuàng)辦《海上文壇》時就認識了,說是畫家,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他更像報人或書畫裝幀家,參與創(chuàng)辦了《金島》、《海上文壇》、《新民周刊》等,也沒見他有多大空閑畫畫,整天關注的是版面設計與海外美編新潮,不過,從種種跡象看,他是潛伏爪牙難受的。照他說法,稍有空就“撻撻弄弄”的也是常態(tài)。
退休讓他老來紅。上門約稿求畫的有多少,我不知道,光我“文匯”APP的專欄,整整兩年多就不斷地求他賜畫,他用水墨風格連續(xù)為我的專欄“地標記憶”插圖前后五十余幅,幾乎幅幅酣暢淋漓,我稱其為“城市水墨山水”,后來我到“澎湃”開專欄,他又應邀為我插畫,有這樣的大手筆撐腰,私心當然是很感激的。
事實上,他擅長的畫很多,但無論什么畫,總覺得他嘴角抿著一絲難以察覺的竊笑,幽默與嘲諷,在我看來無非兩種,常見的是用心為之,或曰“技術派,”雖然也逗笑,但多少帶點激素催熟的意思;難得的是“隨心賦逗”,順口一甩,令人發(fā)噱,老王正是后面那種。這次獲獎的作品,《都市絮語·組畫》原本是為一本隨筆所作的配圖,計有80幅左右。內(nèi)容主要講述現(xiàn)代化過程中,上海人“心情中的都市,都市中的心情”。為了送展,他從80余幅畫中挑選了16幅,集成一組,試圖用漫畫語言來表達對魔都——上海在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魔性思考。繪制過程當然是嚴肅的,他用了剪貼、字體轉(zhuǎn)印、糨糊滲入、墨色洇染等手法,既表現(xiàn)了后工業(yè)化時代媒體材料的更替,也讓作品呈現(xiàn)了個體自由與城市規(guī)劃的齟齬。水泥森林的機械窘迫與內(nèi)心追求的自由抗爭,正是這組漫畫的張力所在。
但,仍然可以想象他微笑著撇撇嘴作畫。漫畫的基因就是笑,許多真話都是在笑話中講出來的。上海美協(xié)主席鄭辛遙是這樣點評他的:《都市絮語》(漫畫)人物造型夸張,畫面構成荒誕奇趣,色調(diào)黑白灰處理富有層次,且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技術上運用了剪貼、刮刀、字體轉(zhuǎn)印等手段——特別是“英文”字體在畫面中的巧妙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國際化大都市多元文化的“現(xiàn)代感”,亦給作品帶來了裝飾美和形式美。該組畫一文一畫,文圖相映成趣,生動描繪了都市人物的眾生相。
我們在這里充分注意到鄭辛遙先生的用詞:“人物造型夸張,畫面構成荒誕”。他是非常了解作者的,無論如何,笑總是一件好事。
更何況,65歲的高齡榮獲上海美術界的最高獎——白玉蘭獎,在嘻嘻哈哈的王震坤看來本身就帶有某種幽默感,而一盎司的幽默,遠比一磅的感言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