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語用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師應以語用能力為抓手,探究小學閱讀教學的再構策略,即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師生關系的重塑、文本解析再讀、閱讀教學策略重構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進一步落實學生的語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用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21-103-2
本文所論及的“語用”,是指在文本語境下,對課文典型語言文字現(xiàn)象的揣摩、體會及憑借自身所掌握的語用經(jīng)驗和知識,對語言文字加以規(guī)范運用的實踐活動。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探索指向語用的小學閱讀教學再構策略。
一、依托文本,發(fā)掘“語用”的教學價值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想挖掘文本的“語用”價值,教師必須關注教材編者的意圖,分析文本的語言內涵,做好謀篇布局的設計。
1.從編者意圖出發(fā)
語文教材的選文,多是隱含著教科書編者的意圖,它包含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因此,編者的意圖是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從編者的意圖出發(fā),才能更好地厘清“語用”教學的方向。比如課文《祖父的園子》,節(jié)選自蕭紅小說《呼蘭河傳》。文本以大段的重復的手法呈現(xiàn)出作者的自由,這一份“自由”正是源自祖父對“我”的愛。在教學時,教師應緊扣文本的句式,引導學生描述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
2.從語言內涵出發(fā)
文本內涵蘊藏于字里行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文本語言的精妙,通過對話表達與寫作練筆,實現(xiàn)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形成語用能力。例如蘇教版二年級的《猴子種果樹》,其語言結構非常清晰,并且十分相似??梢宰寣W生在理清語言結構的基礎上講故事或續(xù)編故事,學以致用,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一類型的課文還有很多,細讀品悟,發(fā)掘語言的內涵,讓學生的語用能力的形成有抓手,有梯度。
3.從謀篇布局出發(fā)
寫文章好似建大廈,而謀篇布局就是這大廈的框架結構。對文章謀篇布局的把握,是對文章的形而上的認識,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提升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以蘇教版六年級《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為例,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完整,結構嚴謹,兩個主人公的鮮明的性格對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其實都是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謀篇布局出發(fā),關注文章的寫作的順序,搜尋文章的寫作線索,勾連前后文關注照應和過渡等等,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構思的奧妙。這樣總結出的經(jīng)驗是扎實有效的,也更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性思考,便于廣泛的閱讀時落實語用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重構“語用”的邏輯線路
1.目標設定有高度
課堂學習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文本教學方向的把握,是語用能力培養(yǎng)與實踐的重要依據(jù)。基于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應關注語用的“點”,一節(jié)課上不可能完成很多項的語用能力的實踐,教師可以選擇最適切的“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落實實踐。例如將蘇教版《三亞落日》一課的教學目標,可抓住文中作者運用得最多的一個手法——比喻展開教學。從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出發(fā),拓展閱讀各類文學作品中描寫太陽的比喻句,體會修辭的精妙;活用比喻句,描寫日出,感受不同時候太陽的美。這樣的目標層次清晰,挖掘文本適度且充分,為學生的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搭橋鋪路。
2.任務驅動有深度
指向語用的任務驅動,是以“主問題”為線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產(chǎn)生新的認識,萌發(fā)新的問題。例如,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的《剪枝的學問》。老師問:“剪枝的學問,這里‘學問是指什么?剪枝的學問是什么?”學生們明確了任務,找到答案。而教材編排這篇課文的用意絕非教孩子們剪枝的技術,蘊藏在剪枝背后的“學問”在課堂上呼之欲出。老師追問:“剪去這些枝條和結果之間有關系嗎?把關系說清楚?!薄疤覙涫沁@樣,人也是這樣。你能說說嗎?”學生理解到減去是為了增加,舍與得的關系。老師用設計有探究性的問題,層層深入,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捅破了“窗戶紙”,學生豁然開朗。通過適度的目標設定、強烈的任務啟動,教學就變得明朗清晰了,學生的探究適切而有價值,其語用能力也會在實踐中得到發(fā)展。
三、勾連延展,融通“語用”的應用方式
在教材中有許多同類的課文,比如類似的描寫對象,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等。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文章無需過多的教,只要把相似之處放在一起,學生讀一讀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表達奧秘。這類文章的教學要關注縱向對比,橫向拓展以及與自身的關聯(lián)。
1.新舊勾聯(lián),縱向對比
教學時,發(fā)現(xiàn)不同學段的文本之間有相似之處,這是值得深思與研究的。新舊知識的勾連,是學生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皽毓识隆本褪沁@個道理。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的《珍珠鳥》,其中有一段關于珍珠鳥外形的描寫,“瞧,多么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讓學生對比讀蘇教版三年級課文《燕子》中的句子“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就會發(fā)現(xiàn)寫事物時,同樣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來描寫的。再進一步探究描寫的順序,感受其中的奧妙,從而掌握描寫事物的要領。課文中精煉優(yōu)美的句子,恰好是學生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范式,類比的教學恰恰能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異同,在比較中發(fā)展思維,在比較中發(fā)展語用能力。
2.旁征博引,橫向拓展
教材上的課文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我們習得語用的重要依靠,但如果僅僅圍繞課文不做突破,這樣的教學也是片面、狹隘的。要全面習得語用,需要大膽從現(xiàn)行教材中突圍,以教材為“例子”,圍繞一個語用習得的要點,把課內的閱讀與課外的閱讀相融合,做到“學一篇帶幾篇”。
以蘇教版三年級課文《恐龍》的教學為例,研讀課文的語言文字,關注說明方法,體會科普文在表達方式上的準確和嚴謹。將其與學生搜集到的恐龍的資料進行對比學習。同樣是寫恐龍,思考兩者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通過類比學習,就能發(fā)現(xiàn)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色,這樣學習是有利于學生思維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3.對接生活,融會貫通
要使學生主動地感悟與體驗,就要求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閱讀教學中語用的習得可以運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收獲也可以轉化成課堂上語用的實踐。
例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課文《木蘭從軍》時,在品讀文本時,不僅要求學生明白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木蘭的品質的,更多的是關注作者是怎么將木蘭“愛國愛家”“英勇善戰(zhàn)”的品質寫出來的。在此基礎上設計口頭表達訓練:面對這樣的選擇,家人們極力反對,他們是怎樣勸木蘭的,木蘭又是怎樣說服家人的?四人小組合作,分角色對課文進行補白,同時也是將課文內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加以融會貫通,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因而以此為契機,學生的語用實踐也就落到了實處。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如果只停留于對語言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那是非常狹隘的。因此,教師不僅要發(fā)掘文本的內涵,更要突出言語的表達與運用,真正地實現(xiàn)全語文、深閱讀的教學,進而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抓手和堅實的保障。
(作者單位:太倉市浮橋鎮(zhèn)九曲小學,江蘇 太倉215400)